第846章 樑築室,何以南?何以北?(中)

事實上,遠行南詔國的馬幫商隊在大釐城(今雲南大理北喜洲鎮)收集情報的過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困難;甚至有些意想不到的受歡迎。

因爲大釐城位於雲貴高原上位數不多,適宜較大範圍農耕聚居的兩大平原河川地區——洱海流域。當地的主要人口都是開化度很高的白蠻(今白族)和漢裳蠻(號稱諸葛武侯的平南舊部);從衣冠語言文字上其實與唐地的西南各州沒有什麼太大區別,甚至有些就是來自西川、黔中等地的唐家子及其後裔。

(這也爲後世王朝開拓和經略雲南提供了某種便利,我對外戰爭勝率最高的大宋例外。)

另一方面則是當地政治上的原因。要說起來還是與如今被俘關在方便院裡的那位高駢,在二十多年前備邊經略的成果有關。比如他就曾親自領軍主導了收復安南的渡海遠征;連帶攻破了那些附從南詔入侵的延邊部族,前後殺獲數萬,斬段酋遷、脆些、諾眉等到大酋,唯有領軍的清平官楊緝思隻身逃還。

後來在當任西川節度使的時候,更是曾經多次在大渡河擊敗南詔的窺探和進犯;自此修復邛崍關、大渡河諸城柵,築城於戎州馬湖鎮,稱爲平夷軍;又築城於沐源川,都處於南詔與西川之間的要地,各置兵數千鎮守,使南詔失去再戰的勇氣和憑據。(光是看在這些事蹟上,太平軍就不會隨便將之殺掉的。)

所以自貞元以來本來就在持續衰退的南詔國,在接連損兵折將的慘敗之下(“屢覆衆,國耗虛“),國內一度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都被拉出來充兵備戰,而導致田地裡盡是老弱婦孺在勞作。這對當地的經濟生產造成了很大的後續影響。更令利益受損的臣民怨聲不已。

而這一連串戰敗,同樣導致南詔王族蒙氏的力量和權威嚴重受損,大批富有經驗又忠於王姓的將士不是戰死就是失蹤,作爲國都的羊(陽)苴咩城(今雲南大理附近)城中,正所謂是家家戴孝戶戶喪丁,南詔國內的政治矛盾和紛爭也因此一度被激化起來。

而這又與南詔本身的國家體制有關。自貞觀年間的蒙舍詔首領細奴邏,統一洱海流域的諸多小國(部族)建“大蒙國”之後,同樣也是大量效法唐地建章立制;在中樞建立六清平官(宰相)、十二大軍將(諸衛)、六曹(六部)長爲首的十九階文武官僚體制。

自此將國內分爲十賧之地:雲南賧(今祥雲、賓川)、品澹賧(今祥雲縣城)、白崖賧(今彌渡紅崖)、趙川賧(今大理鳳儀)、蒙舍賧(今巍山)、蒙秦賧(今漾濞)、邆川賧(今鄧川)、大和賧(又作矣和賧,今大理太和村)、苴咩賧(今大理古城)、大釐賧(又作史賧,今大理喜州)。

在地方則是凡一百家設總佐一人,一千家設理人官一人,一萬家設都督一人。又效法唐朝的府兵和租庸調體系,所建立起來鄉兵制度。文武官員和自由民都受到耕地,也都負擔服兵役的義務。丁壯人當戰兵,有馬的人當馬軍。器械各兵自備。

軍事組織以鄉兵爲主,按照居地遠近,編爲東南西北四個軍,每軍置一將,統帶一千人或五百人。統帶四個軍的軍官稱軍將。各地方人口有多有少,編成的軍也多少不等,因之管軍的府,有大府、中府、下府、小府四級的區別。又在險要之處設立六大節度使,分駐外圍要害地方以統治六詔以外的諸部落。

但是作爲蒙山烏蠻部族聯盟首領出身的南詔,在國家體制內又有大量殘留大量早期氏族聯盟所留下來的殘餘影響,因此,在南詔國內亦有不少臣附部族首領出身的世系領地大貴族,或是以軍功廣佔田土部曲的望姓大臣世家,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比如那個在入侵安南過程中被斬殺的這個段酋遷,就是後世那個因爲金庸小說而知名的大理段氏先祖,據說更早可以上溯到北朝武威段氏的南下分支去。也是數十年後的大理國開國皇帝段思平的

的祖父。而大釐城就是段氏家族的傳統聚居地。

而那個那個戰敗逃歸的清平官楊緝思,雖然很快就收到嚴厲懲罰並且就此病死了。但是在身後同樣也把清平官的位置繼續傳給了他的侄子,同樣出自國內高門大姓之一楊氏新當主的楊登。可以說是某種南北朝以來門閥政治在西南的變體。

南詔同樣也是以農業爲主的國家,在平原河川間耕耘水田,種植稻穀,兼種豆、麻、黍、稷。水稻每年一熟,收穫後栽種大麥,在岡陵上種植小麥,小麥與大麥同時收刈。除農田生產外,還栽植桑、柘、麻、竹、桃、李、橘、木棉、荔枝、檳榔、椰子等。“村邑人家,柘林多者數頃,聳千數丈。“又以此養蠶編織綾布。

因此在日常生產活動上雖然可以達到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但是對於那些國內中上層已經相當開化的豪姓大族來說,卻是需要大量輸入外來的唐朝物產,才能維持與之匹配的日常生活水準和需求,乃至政權運作的基本需求。別的不說,光是筆墨紙硯書籍什麼的,就不是南詔可以產出和提供的。

然而與唐朝開戰的長遠影響和後溪代價之一,就是長時間斷絕往來式的變相經濟制裁,雖然固然並沒有這個明顯的概念,但是斷絕輸送往南詔地方的鹽鐵財貨等物資流通,卻是最基本的操作。因此,這也是歷史上唐廷往復經略和交涉南詔的慣用手段之一。

而在先王世隆入侵安南的嘗試失敗之後,繼任南詔王隆舜爲了向唐朝議和和求親,又再度改國號爲“大封民“,結果就是導致了其在國內威望的進一步下滑和激起更多的矛盾。於是他不得不更多仰仗朝中的楊、鄭、王、趙等高門大姓,來調和與維持局面而交出更多的權利來。

這麼一番騷操作下來的結果,就是如今的南詔王隆舜已然在軍國大政上,逐步受制於當朝的權臣鄭買嗣等人。而這位清平官鄭買嗣也不是等閒人物,他乃是天寶戰爭中被俘西瀘縣縣令鄭回的七世孫,自鄭回開始就世代爲南詔清平官(即宰相),也是南詔國屈指可數的高門大姓之一。

按照周淮安的那點模糊網絡記憶。如果這個時空也不出意外的話,這個鄭買嗣會在數年後,聯手另一位清平官楊登殺死南詔王隆舜,立以其子舜化貞爲傀儡。然後再過數年,鄭買嗣又發動兵變將權臣楊登和舜化貞及南詔王室其他800人滅盡,自立爲帝,建立大長和政權。

然後在歷史上建立南詔而曇花一現的烏蠻勢力,也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躲入深山,就此成爲大小涼山當中的黒彝祖先。繼續在奴隸氏族刀耕火種的蠻荒矇昧當中,一直迎來新中國的解放和改造運動。所以新時代那些關於大小涼山的奇葩新聞什麼,其實也是有所古代歷史淵源。

但不管怎麼說,經過了長途跋涉而抵達大釐城的馬幫商隊,在某種不能言述的剛性需求之下,受到了當地段氏家族爲首的軍民官吏熱切歡迎。幾乎所有帶過去的唐地貨物都被此輩按照地位高下的份額包攬一空,根本沒有機會拿到街頭上去販售的機會。

而且因爲地處邊陲消息嚴重滯後和延遲的干係,對方似乎直接把太平軍派來的馬隊,當做了唐朝境內某一家藩鎮勢力的私家代表。而在某種直接利害關係的牽扯之下,也是大都知無不言的回答了許多旁敲側擊的疑問。

甚至當地的理人官段寶隆還提出了,能否就此常駐當地以爲長久聯絡往來的要求,哪怕他父親段酋遷是死在安南之地的唐人手中;但是依舊對唐地的詩書禮樂表現出了足夠的興趣和推崇之意,甚至希望能夠與荊湖等地士子獲得交流的渠道。

這就是習慣了處於當代文明上游的唐式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洗禮之後,也就很難在回到原來莽荒與矇昧當中去過苦日子的基本道理。也是後世那些歐美國家在殖民浪潮衰退之後,依舊熱衷於在落後國家和地區不遺餘力輸出價值觀的基本

第1022章 嚴秋筋竿勁第五百五十六章 中國浸強胡浸滅第一百四十一章 意想(下第935章 兵威衝絕幕(下第三百六十章 因思利弊難(續)第六百一十八章 妙盡戎機佐上臺(下第810章 乃知兵者是兇器第767章 問之耆老何代人(下第一百零四章 城欲催(續第777章 無罪見誅功不賞(下第九十四章 清鄉下第三百五十七章 因思利弊難第四百二十八章 三邊近日往來通第739章 長安少年無遠圖(續二第四百八十四章 而功施社稷(中第1002章 收功報天子第790章 孤魂流落此城邊第1047章 魚貫度飛樑第1031章 虜陣精且強(續二第九十九章 信生(沒興趣者跳過好了第940章 殺氣凌穹蒼(下第八十八章 新生第一百三十一章 異心3(算昨天的第1058章 旌甲被胡霜(中)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氣第三百零四章 前路各用心(上第三十九章 優待(中)第四百七十六章 千里卷戎旌(中第784章 富國強兵二十年(續二第三百五十九章 因思利弊難(下)第五百三十章 古來治理初無別(續五第四百零十二章 猶記登壇日(續)第665章 獨看徵棹怨秋風(續第三百六十二章 知君用心如日月(中第1009章 行歌歸咸陽(下第885章 虜陣橫北荒第六百二十五章 近聞羣盜竄諸鄰(續二第二百二十七章 驚雷4第1058章 旌甲被胡霜(中)第882章 朝行出攻,暮不夜歸!(下)第三百七十四章 輕生奉國不爲難(中)第666章 獨看徵棹怨秋風(續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意恐第670章 馬嘶深竹閒宜貴(下)第五百八十五章 弓矢新韜士馬殘(續第九十九章 信生(沒興趣者跳過好了第一百零九章 別任第五百三十六章 世事漫散隨流水(續三第三百四十七章 豈信長江有逆流(續第四百六十三章 迥戍危烽火(中第五百六十八章 中國浸強胡浸滅(續十第995章 羽檄起邊亭(續)第956章 孟冬沙風緊(續第869章 駑馬徘徊鳴(續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輕伏(上第六百零六章 林間立馬羅千騎第993章 羽檄起邊亭(中)第六百二十六章 共喜甘棠有新詠,第965章 畫角悲海月(續第1022章 嚴秋筋竿勁第三百四十六章 豈信長江有逆流(下第743章 爲君一行摧萬人(續第815章 請君莫奏前朝曲第一百五十章 漸變五第二百六十二章 新平2第1006章 收功報天子(續二第五百三十三章 世事漫散隨流水(下第944章 列卒赤山下(中)第四百七十六章 千里卷戎旌(中第四百九十四章 建牙新睹靖巖疆(下)前兩章順序漏了一章,這裡調回來第二百七十九章 過嶺(中)第五百四十七章 三川北虜亂如麻(續二第953章 孟冬沙風緊第四十章 優待(下)第六百一十九章 妙盡戎機佐上臺(續第五百二十五章 古來治理初無別(下第646章 自愛此身居樂土(續二)第二百七十章 再造5第749章 一生惟羨執金吾(續二)第六百八十二章 天下同爲堯舜人(中 新第一百四十八章 漸變三第922章 按劍心飛揚(續二)第634章 紫泥遠自金鑾降(下第960章 旌旗颯凋傷(續第三百五十五章 紅旗捲日鏖水戰(中第十七章 還是活着(中第757章 天實亡秦非北胡(下第855章 戰城南,死郭北第四百二十五章 各般(中第997章 烽火入洛陽第二百五十九章 崢嶸4第五百五十三章 三川北虜亂如麻(續八第676章 會作王門曳裾客(續第696章 胡沙獵獵吹人面第878章 腐肉安能去子逃?(續第995章 羽檄起邊亭(續)第二百八十三章 輾轉(下第二百零二章 南天2第五百一十七章 荊蜀相接氣原通(下第四百章 人心不盡足(下
第1022章 嚴秋筋竿勁第五百五十六章 中國浸強胡浸滅第一百四十一章 意想(下第935章 兵威衝絕幕(下第三百六十章 因思利弊難(續)第六百一十八章 妙盡戎機佐上臺(下第810章 乃知兵者是兇器第767章 問之耆老何代人(下第一百零四章 城欲催(續第777章 無罪見誅功不賞(下第九十四章 清鄉下第三百五十七章 因思利弊難第四百二十八章 三邊近日往來通第739章 長安少年無遠圖(續二第四百八十四章 而功施社稷(中第1002章 收功報天子第790章 孤魂流落此城邊第1047章 魚貫度飛樑第1031章 虜陣精且強(續二第九十九章 信生(沒興趣者跳過好了第940章 殺氣凌穹蒼(下第八十八章 新生第一百三十一章 異心3(算昨天的第1058章 旌甲被胡霜(中)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氣第三百零四章 前路各用心(上第三十九章 優待(中)第四百七十六章 千里卷戎旌(中第784章 富國強兵二十年(續二第三百五十九章 因思利弊難(下)第五百三十章 古來治理初無別(續五第四百零十二章 猶記登壇日(續)第665章 獨看徵棹怨秋風(續第三百六十二章 知君用心如日月(中第1009章 行歌歸咸陽(下第885章 虜陣橫北荒第六百二十五章 近聞羣盜竄諸鄰(續二第二百二十七章 驚雷4第1058章 旌甲被胡霜(中)第882章 朝行出攻,暮不夜歸!(下)第三百七十四章 輕生奉國不爲難(中)第666章 獨看徵棹怨秋風(續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意恐第670章 馬嘶深竹閒宜貴(下)第五百八十五章 弓矢新韜士馬殘(續第九十九章 信生(沒興趣者跳過好了第一百零九章 別任第五百三十六章 世事漫散隨流水(續三第三百四十七章 豈信長江有逆流(續第四百六十三章 迥戍危烽火(中第五百六十八章 中國浸強胡浸滅(續十第995章 羽檄起邊亭(續)第956章 孟冬沙風緊(續第869章 駑馬徘徊鳴(續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輕伏(上第六百零六章 林間立馬羅千騎第993章 羽檄起邊亭(中)第六百二十六章 共喜甘棠有新詠,第965章 畫角悲海月(續第1022章 嚴秋筋竿勁第三百四十六章 豈信長江有逆流(下第743章 爲君一行摧萬人(續第815章 請君莫奏前朝曲第一百五十章 漸變五第二百六十二章 新平2第1006章 收功報天子(續二第五百三十三章 世事漫散隨流水(下第944章 列卒赤山下(中)第四百七十六章 千里卷戎旌(中第四百九十四章 建牙新睹靖巖疆(下)前兩章順序漏了一章,這裡調回來第二百七十九章 過嶺(中)第五百四十七章 三川北虜亂如麻(續二第953章 孟冬沙風緊第四十章 優待(下)第六百一十九章 妙盡戎機佐上臺(續第五百二十五章 古來治理初無別(下第646章 自愛此身居樂土(續二)第二百七十章 再造5第749章 一生惟羨執金吾(續二)第六百八十二章 天下同爲堯舜人(中 新第一百四十八章 漸變三第922章 按劍心飛揚(續二)第634章 紫泥遠自金鑾降(下第960章 旌旗颯凋傷(續第三百五十五章 紅旗捲日鏖水戰(中第十七章 還是活着(中第757章 天實亡秦非北胡(下第855章 戰城南,死郭北第四百二十五章 各般(中第997章 烽火入洛陽第二百五十九章 崢嶸4第五百五十三章 三川北虜亂如麻(續八第676章 會作王門曳裾客(續第696章 胡沙獵獵吹人面第878章 腐肉安能去子逃?(續第995章 羽檄起邊亭(續)第二百八十三章 輾轉(下第二百零二章 南天2第五百一十七章 荊蜀相接氣原通(下第四百章 人心不盡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