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量

江西一系列的大工程,總用工量超過十五萬人,平均工期長度是六個月,僅僅是預計要消耗的生豬,初步統計就是十萬頭左右。

因爲和別處純粹靠壓榨不同,江西因爲“優待”勞工,導致物資採購一向是數倍於其餘地區。這自然是因爲武漢起的頭,能上不能下,這是人之常情。倘若武漢周遭還“因循舊例”,被抓了壯丁跑過去服役的勞工造反興許不會,但划水瞎糊弄,還是做得到的。

對於江西普遍“提高”用工標準,縱然相鄰地區可能有“怨言”,但這種“怨言”也不會太強烈。至於聯繫緊密卻又距離較遠的地區,則是對江西這種情況極爲鼓勵、期盼。

如豆麥種植面積極高的滄州、幽州,滄州豬因農業技術的提升,而有更多的剩餘農產品以“飼料”的形式轉移到其身上。饒是養殖業風險極大,但滄州豬幾年來開發的品種,都是“出口”的拳頭產品。

而“出口”倘若沒有海運業、造船業的發展,又不可能得到加強。

可以說這十幾年來的發展,已經大大地縮短了地理距離上的交流。

甚至武漢人突然有一天不想吃豬肉了,整個滄州的生豬市場,就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這種影響,除了中高層官僚能夠看明白,大部分中低階層之輩,眼界連春秋時精英的標準都達不到。

“就是吃肉,居然就要吃掉十一萬頭豬,若非房相主持大局,若非武漢鼎力支持,誰能整飭江西?”

“十一萬九千二百。”

總督府內,計科書吏都是計科官僚的“秘書”,不是很重要的報表,尤其是那種傳達用的數據,還是能夠輕鬆拿到手的。

可即便是這樣的數據,拿出去也足夠情報販子吃上三個月的。

房玄齡要搞“大新聞”,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只是萬萬沒想到僅僅是吃這麼一項,就如此的恐怖。

“還有這個,你看。”

“採買六十萬石?”

“原本是五十四萬石,房相湊了六萬石上去,說是整數好聽。”

“……”

四大天王果然可以任性啊,早先看長孫無忌,還不覺得如何,現在看來,才知道長孫無忌是受了“家世”所累,像房玄齡這種“肆無忌憚”的,一舉一動都是大手筆。

說出去好像房玄齡不過就是“治水”“治山”,扔史書中,“大禹治水”這麼個事情,廣大人民羣衆也無所謂到底動用多少民力,挖了多少土方量,哪怕土方量超過金字塔,對廣大人民羣衆來說,還是“三過家門不入生個大胖小子”這麼個故事最帶感。

也就是房天王“年老色衰”,加上房家二郎早就證明了“雄風”,於是“溫情脈脈”的故事,大約還得工程結束之後,纔會有“文人騷客”給打個補丁。

有人寫“予觀夫巴陵勝狀”,那來個人說“予觀夫豫章勝狀”,也是可以的。

然後建個樓,你叫岳陽樓,我就叫天上人間,後人跑來享受享受,掏錢背一篇那是必須的。

倘若房天王要玩“親民”,那自然也可以“三過家門不入”,然後自家“醋罈子”變成“望夫石”,那大概是最完美的結果。“望夫石”要是蹦出個猴子,那更是屌的沒朋友,別說名留青史了,老張保證啥史都給留着。

江西總督府要採購的物資數量是如此之多,一度導致彭蠡湖湖口出現了船舶擁堵,江州一干老表收錢收到手抽筋,恨不得房天王最好年年月月高大工程混GDP。

這些個“客船”一路南下,直奔贛水。順着贛水逆流而上,到了南昌就跟瘋狗一樣,直撲總督府。

各地船舶擁有量大的地界,也就是滄州最淡定。滄州的拳頭產品就五個:滄州豬、棉花、滄州黃豆、木料、苜蓿。

江西這裡採購最大的,肯定是衣食住行以及施工工具原材料,五個拳頭產品佔了兩個,可謂是“穩坐釣魚臺”。

加上滄州原先的老大是誰?薛書記薛大鼎啊。薛書記當年爲什麼能跑進中央成爲直管幹部?因爲當時的樑豐縣子啊。

所以“一招鮮吃遍天”,滄州讓王中的王縣令牽頭,先去“環渤海高速公路”的“工程指揮所”拜見了老領導薛書記,王縣令先是表達了滄州人民對薛書記的愛戴和想念,又向薛書記報告了幾年來在老領導關懷之下的滄州若干成績,最後又表示願意繼續爲大唐帝國主義偉大事業發光發熱……

薛書記一看小王還是和以前一樣厚道,就給寫了個條子,可以直達武漢。

然後王縣令就揣着條子,留下了一些滄州的“土特產”,一臉愉悅地返轉滄州。

這也是爲什麼大家都是在北地,爲何滄州豬就能跑去武漢的原因。

滄州豬再好吃,辣麼遠的地方運過來,價錢總歸要上漲,路上還要死不少,萬一有豬瘟呢?萬一豬來水土不服發狂咬人呢?

找茬麼,總歸是找得到的。

但不找茬麼,也總歸是找不到的。

“武漢恁多生豬,黃州也不少,怎麼還買了恁多滄州豬?”

“應急用的。你以爲入冬了就不動工了?入冬就要壘壩,開春後蓄水,南昌東一片山地,就成了水庫。”

“莫不是日月湖?”

“怎可能是恁般大的地界?不過是流入日月湖的幾個河谷,圍起來以作水庫。”

日月湖就是後世的軍山湖,貞觀朝的時候,整個湖泊是和鄱陽湖連成一片,針對這一片水域,主要還是靠“圍圩造田”的方法來提高田畝數量。而南昌東則是不同,多是一些小型天然湖泊,數量極多,將田地割裂的相當零碎。

房玄齡入冬後,主要就是“圍大填小”工程,然後輔之以“溝渠”,既保證了原來的灌溉能力,又重新梳理了零碎的田地。

而溝渠開挖的土方量,可以直接將雞零狗碎的小湖泊填平,同時溝渠又可以先作爲“排水渠”,將小心湖泊的湖水排出到較大的湖泊中。

之後這些溝渠,除了承擔灌溉渠的作用,還承擔了“排澇”的功能。

工程設計考量上,自古以來都是“一魚多吃”,房玄齡自然也不會是例外之人。

至於類似“日月湖”這種大型水域面積,想要填平是不可能的,但“圍圩造田”“圍湖造田”,還是可以做到讓大型湖泊不至於擴散出來切割耕地,或者直接就是淹了田地。

“怪不得還採買了棉衣……財雄勢大啊。見識了。”

“房相出手,怎可能小家子氣。總督府已經在東南置辦‘南昌倉’,聽人說,早晚在這裡置縣。”

“真的假的?”

“今時不同往日,你沒瞧見武漢那裡咸寧市,其市鎮規模,比建昌縣還大,如今長住一二萬人,轉運騾馬三四萬,‘南昌倉’就在豫章眼皮子底下,還能差了?”

“若是真的,怕不是要勾動不知道多少人的心思。”

“雖說不是呢?如今房相手裡拿着官帽子,別說江西在野的,就是總督府,就少了人盯着這缺位?要知道,這‘南昌倉’所在是個什麼跟腳?那是一二百萬畝地的稻田,入冬只要填湖挖溝得力,來年就是個上縣!”

“當真是大手筆啊……”

一時間,饒是對數據已經麻木的書吏們,這光景也心搖神晃起來。

還有更新的,今天主要是比較累,有點低燒。

第九十四章 二次問對第五十八章 爲了孔聖(第一更)第六十五章 一點小偏差第九十九章 抵臨第五十三章 苟富貴第三十章 李大哥第九十八章 君臣之談第九十二章 膽大心細之輩第八十二章 成就第九十八章 不夜城第十七章 半日閒第十四章 都是壞種第二十五章 又來?第二十二章 逼迫第六十九章 淡水蝦富含DHA第六十章 九月初二的共識第三十八章 錢老闆故智第九十六章 清濁難分第五十八章 年獸第十五章 運氣第三十章 大新聞的背後第三十五章 賽事第三十三章 事秦第五十五章 蘇將軍在草原(第三更)第七十四章 土王不土第八十九章 放話第二十七章 給人添堵第八十六章 略有不同第六十一章 走對了路第九十八章 意思第二十五章 藏得深第四十七章 來客吃什麼第三章 時過境遷第三十一章 告於皇天后土第四十五章 稻花香裡說豐年第九十三章 口感炸裂第四十三章 紛紛請戰第四十三章 忠臣(凌晨有票投點俺)第十六章 霸道總裁第一章 都很精明第十六章 餅第四十六章 教育大鱷第九十五章 雄風第三十章 有福之人第八十四章 一覺醒來第九十三章 光明正大第七十五章 豺狼當道第五十六章 年輕活力第六章 張郎第十七章 來打仗的兵部尚書第六十一章 走對了路第七章 那人卻在(大家多投票啊!)第七十九章 杜斷之斷第七章 國朝福利第七十二章 辦事第二十七章 同行即仇人第五十六章 背鍋俠(遲到的一更)第六十五章 早秋有點熱第七十七章 一個願望第十八章 拆分江南第五十七章 棉布(第二更)第八章 會做事第四章 製圖狗第七十五章 浴血奮戰第二十九章 始於足下(第二更)第五十四章 文風頗盛務本坊(三更)第五十章 我們A過去了(第二更)第五十二人 詩人第七十七章 利好第四十章 開搞第九十七章 自信第二十九章 直播剁第五十八章 公侯萬代第十八章 弄璋之喜第六十五章 水平第十三章 舊年福地第七十六章 爲了民主(一更)第八十九章 洛陽生態圈第八十九章 思路第七十章 面面相覷第十九章 數學第四十八章 陰差陽錯第五十二章 阿杜的歌最好聽第七章 命令與征服第三十一章 不一樣的長安城第九十六章 清濁難分第六十八章 搶眼奪目第十三章 豪門稻草第五十八章 烈火烹油第五十八章 公子哥第二十四章 定胡碑(第二更)第五章 關係網第九十五章 世道無常第三十五章 騷動的人第二章 讀書識字第九十二章 營救之人第八十四章 做狗不易第九十四章 賣到遼東第八十五章 貞觀十年跳蚤圖第三章 時代在進步
第九十四章 二次問對第五十八章 爲了孔聖(第一更)第六十五章 一點小偏差第九十九章 抵臨第五十三章 苟富貴第三十章 李大哥第九十八章 君臣之談第九十二章 膽大心細之輩第八十二章 成就第九十八章 不夜城第十七章 半日閒第十四章 都是壞種第二十五章 又來?第二十二章 逼迫第六十九章 淡水蝦富含DHA第六十章 九月初二的共識第三十八章 錢老闆故智第九十六章 清濁難分第五十八章 年獸第十五章 運氣第三十章 大新聞的背後第三十五章 賽事第三十三章 事秦第五十五章 蘇將軍在草原(第三更)第七十四章 土王不土第八十九章 放話第二十七章 給人添堵第八十六章 略有不同第六十一章 走對了路第九十八章 意思第二十五章 藏得深第四十七章 來客吃什麼第三章 時過境遷第三十一章 告於皇天后土第四十五章 稻花香裡說豐年第九十三章 口感炸裂第四十三章 紛紛請戰第四十三章 忠臣(凌晨有票投點俺)第十六章 霸道總裁第一章 都很精明第十六章 餅第四十六章 教育大鱷第九十五章 雄風第三十章 有福之人第八十四章 一覺醒來第九十三章 光明正大第七十五章 豺狼當道第五十六章 年輕活力第六章 張郎第十七章 來打仗的兵部尚書第六十一章 走對了路第七章 那人卻在(大家多投票啊!)第七十九章 杜斷之斷第七章 國朝福利第七十二章 辦事第二十七章 同行即仇人第五十六章 背鍋俠(遲到的一更)第六十五章 早秋有點熱第七十七章 一個願望第十八章 拆分江南第五十七章 棉布(第二更)第八章 會做事第四章 製圖狗第七十五章 浴血奮戰第二十九章 始於足下(第二更)第五十四章 文風頗盛務本坊(三更)第五十章 我們A過去了(第二更)第五十二人 詩人第七十七章 利好第四十章 開搞第九十七章 自信第二十九章 直播剁第五十八章 公侯萬代第十八章 弄璋之喜第六十五章 水平第十三章 舊年福地第七十六章 爲了民主(一更)第八十九章 洛陽生態圈第八十九章 思路第七十章 面面相覷第十九章 數學第四十八章 陰差陽錯第五十二章 阿杜的歌最好聽第七章 命令與征服第三十一章 不一樣的長安城第九十六章 清濁難分第六十八章 搶眼奪目第十三章 豪門稻草第五十八章 烈火烹油第五十八章 公子哥第二十四章 定胡碑(第二更)第五章 關係網第九十五章 世道無常第三十五章 騷動的人第二章 讀書識字第九十二章 營救之人第八十四章 做狗不易第九十四章 賣到遼東第八十五章 貞觀十年跳蚤圖第三章 時代在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