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跟誰姓

修鐵路的錢擠一擠總歸是有的,地方上打起中央的主意,也是因爲中央掌握着很多來錢的渠道。比如“宣政總制院”,比如榷場,比如皇銀。

僅僅是東海貿易航線上,每年進口的“扶桑銀”,大概就有三十萬兩。這還是牛進達進駐之前,某些有活力社會團體在日本“拷掠”的產量。實際產出量,遠遠不是這個數目,因爲日本小朝廷動亂之前,就已經有地方勢力向東逃竄。

逃竄的過程中,自然是需要經費,這些經費來源,就是扶桑東土的大部分金銀礦。

長孫皇后能夠黑掉一百多萬兩現銀,就算“扶桑銀”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貞觀朝二十餘年經營積累,實際上的白銀保有量,已經到了一個相當恐怖的數字。

尤其是這些年開採設備大大進步,礦工管理水平也極大提高,市面上物價連連增加,銀元被人接受,也是市場的選擇,百姓的需要。

鐵路的運力放在那裡,對於攥着錢精打細算的中央朝廷來說,要不要修是不用討論的,修肯定是要修的,武漢是個風向標。

永興煤礦十五萬貫砸進去絕對不是爲了聽個響,但是在哪裡修,弘文閣也好,內府也罷,都要好好琢磨。

是在登萊修呢,還是在河北修,還是在遼東修。

地方上想要問中央要錢,沒關係沒大佬支持根本就是異想天開,除非已經幹出了成績,拿成績單去要零花錢,那還有點戲唱。

江西總督房玄齡親自出馬要錢,那朝廷裡面一個個“棟樑”都是癟三,別說六部如何如何,就是馬周站在他房喬面前,也就是個“後進末學”。

四大天王去了一個,“房謀杜斷”只剩其一,皇帝老子不管從感情還是從帝國前程來看,都不可能這當口禍害房玄齡。

老房要錢也是理由充沛的,他畢竟是宰輔肚量,沒可能就爲了騙這點工程款。南昌地需要鐵路,因爲南昌地礦藏豐富不說,這幾年治水成功,不但開拓了數十萬畝耕地,還給修路打好了基礎。

除了北進的弛道之外,南昌地修一條鐵路進入彭蠡湖,也是可以理解的。

整個南昌地,眼下就是個贛水流域貿易集散中心。物資在這裡集中,然後通過北上的弛道或者贛水,陸續發散出去。即便是嶺南的貨物,也能在這裡集結,大量的灰糖會在這裡停留,提煉也好,繼續北上也罷,選擇餘地就大得多,風險也要大大減小。

而有了鐵路,在彭蠡湖的湖畔,可以建設市鎮,就好比咸寧市之於武漢,咸寧市就是東行武漢的物流中心。公安縣年年發大水,治下百姓能夠鼓起勇氣“跑路”的原因,就是咸寧市給了退路。

同樣的,南昌地分流了貿易市鎮之後,房玄齡反手就可以把贛水流域的“獠寨”盡數拔除。

這年頭“剿撫並舉”在內部已經有些過時,戰功在利潤面前,偶爾也要讓讓步。

甭管老房私心上是如何想的,但公事上並沒有含糊。“南部大開發”是“既定國策”,馮盎留給子孫的保全法則,也是在如何“化胡”上做文章。冼夫人的招牌要打,但冼氏後人,三代以內都是廣州名望。

隋唐的老江湖沒有哪個是認不清的,連豳州大混混都能夠非常迅速且熟練地轉換自己的認知,何況在前隋就能混飯的?

不管從經濟繁榮、地方穩定、教化有方等等路線上來看,房玄齡哪怕有再大的私心,對帝國的強盛是有益的,李皇帝哪怕功利點來思考問題,也不會拿“意氣”來噁心人。

更何況,現在掌權的是長孫皇后,她可以防着長孫氏,但不用防着房氏。

誰叫房氏已經下放地方呢?杜如晦一死,也沒見杜氏還能保持原先的“威勢”,只能倚靠皇家的“恩寵”。

於是乎,雖說弘文閣、六部沒有直接給答覆,但江西總督房玄齡通知了一下朝廷之後,內部討論就是擬定批覆三十萬貫給江西,民部、工部、都水監、將作監、內府聯合作業,專款專用嘛。

噴是不敢噴房玄齡的,只不過內部開會還是會讓人冒冒酸、吐吐槽。

“這也太過了吧。百幾十裡的路,要三十萬貫。三十萬貫,都能修個‘京洛板軌’了!”

“永興煤礦那裡修了一條十五萬貫,江西總督府出馬,豈能弱了。”

“放屁!這是比大小的事情麼!”

“哎哎哎,何必如此急躁。三十萬貫又不是打水漂,武漢那裡從來不做賠本買賣。想來這鐵路,定有不凡之處。倘使真的運力驚人,其中好處,自是不必多言。”

“除了江西,江淮魏玄成,也過來要錢。”

“呵呵。”

房玄齡過來要錢,那是人家本事。魏徵算個什麼?你要是一直在中央狂噴皇帝,別說要錢,你要命都是對的。

現在算個什麼?要招牌不算招牌的,六部根本沒人買賬。

實際上魏徵也是心知肚明,他就是走個流程。就好比早早擬定給了江西三十萬貫,但實際上對外還說要討論。

其實討論個屁啊,也就是走個流程。

六部不知道多少人算是房玄齡的“門生故吏”,除非這些人鐵了心說我特麼這輩子就是李皇帝的人了,我特麼是忠臣……那就沒問題。

做不到,做不到就得乖乖配合一下老領導。就算不配合,有什麼苦衷那也是得早早跑去老房面前親口說,事後再說,那也是不作數的。

江湖地位就是這麼的不平凡,不是誰都可以當天王,也不是誰都可以跟蕭何曹參比一比。

蕭何留下一堆的“蕭何堤”“蕭何渠”“蕭何堰”,他房玄齡這幾年也不少啊。連拆分“湖南”,組合“湖北”,都是在他手上實現的,千幾百年後,當朝諸公死的骨灰都沒辦法拌飯了,他房玄齡依然是本地招牌。

“現在想的,就是這路修了之後,怎麼算。”

“甚麼怎麼算?”

“歸誰啊。”

“當然是工部啊。”

“你再想想。”

“emmm……”

洛陽高層內部討論的,從來不是房相公要錢對不對,而是要錢之後,這路,到底是跟誰姓。

第二十七章 好機會第十六章 開闢第六十一章 長孫的矛盾第九十五章 摩訶耶那提婆奴手札第二十七章 給人添堵第七十章 蘸糖吃第十五章 務農第三十九章 搞事!搞事!第三十一章 南京第七章 大舞臺第二十九章 默契第六十三章 我信佛第九十二章 胃口第六十二章 圓桌好漢第三十七章 人事變動第三十六章 登場第八十九章 都是坑第四十三章 照貓畫虎第三十七章 不殺第二十二章 社長第五十四章 老頭樂第七十三章 羣龍無首第九十六章 胃口第十七章 孺子可教第六十四章 真誠拜訪第九十二章 大郎回京(一更)第七十五章 生態鏈第七十一章 穩第六十九章 做事第五十二章 阿杜的歌最好聽第八十八章 讓利第六十章 搓你狗頭第八十六章 一驚一乍第七章 大舞臺第十四章 飛揚第八十九章 長治久安之法第六十章 意外之外第八十四章 女郎不凡第二十三章 一年第六十八章 現實和想象第二十章 定下章程第七十五章 奮鬥第二十八章 一視同仁(第一更)第六十五章 春天(春天的票!)第八十三章 貴族不易(豬年初一第一更!新年老鐵們大吉大利!)第九十章 查探第七十五章 南蘇州第九十八章 冒進第十四章 雞湯有毒第二十九章 見一面第七十九章 徐德升官第九十五章 觀滄海第六十九章 心累第八十二章 銳意進取之氣第六十四章 榨乾良心第五十六章 老規矩(第一更)第十九章 課業第九十五章 威震華夏第五十幾章 精銳第十六章 “老爺爺”第六十九章 抵京第二十一章 新階層第八十九章 新路第三十章 功德取捨第八十五章 見君王第十六章 獵殺第四十六章 胡人出身第九十九章 流亡第六十一章 隨意第七十八章 一陣風第六十九章 明槍易躲第七十三章 調查第五十幾章 精銳第九十七章 不得不發第二十二章 很科學第九十七章 我管他第五十四章 文風頗盛務本坊(三更)第六十六章 新來的第九十六章 順風船第八十章 冬季第十二章 東風氏第三十四章 盼國強第五十四章 基業長久第二十六章 好姐妹第四十九章 魔性第六十五章 早秋有點熱第二十三章 都是扯虎皮第九十二章 膽大心細之輩第六章 茫然熱鬧第三十七章 天命難破第七章 親姊妹第九十八章 遮羞不成第二十七章 令人失望第九十三章 光明正大第三十一章 告於皇天后土第八十六章 刺蛇和飛龍第八十三章 工程熱潮第五十四章 基業長久第二十一章 食爲天第五十二人 詩人
第二十七章 好機會第十六章 開闢第六十一章 長孫的矛盾第九十五章 摩訶耶那提婆奴手札第二十七章 給人添堵第七十章 蘸糖吃第十五章 務農第三十九章 搞事!搞事!第三十一章 南京第七章 大舞臺第二十九章 默契第六十三章 我信佛第九十二章 胃口第六十二章 圓桌好漢第三十七章 人事變動第三十六章 登場第八十九章 都是坑第四十三章 照貓畫虎第三十七章 不殺第二十二章 社長第五十四章 老頭樂第七十三章 羣龍無首第九十六章 胃口第十七章 孺子可教第六十四章 真誠拜訪第九十二章 大郎回京(一更)第七十五章 生態鏈第七十一章 穩第六十九章 做事第五十二章 阿杜的歌最好聽第八十八章 讓利第六十章 搓你狗頭第八十六章 一驚一乍第七章 大舞臺第十四章 飛揚第八十九章 長治久安之法第六十章 意外之外第八十四章 女郎不凡第二十三章 一年第六十八章 現實和想象第二十章 定下章程第七十五章 奮鬥第二十八章 一視同仁(第一更)第六十五章 春天(春天的票!)第八十三章 貴族不易(豬年初一第一更!新年老鐵們大吉大利!)第九十章 查探第七十五章 南蘇州第九十八章 冒進第十四章 雞湯有毒第二十九章 見一面第七十九章 徐德升官第九十五章 觀滄海第六十九章 心累第八十二章 銳意進取之氣第六十四章 榨乾良心第五十六章 老規矩(第一更)第十九章 課業第九十五章 威震華夏第五十幾章 精銳第十六章 “老爺爺”第六十九章 抵京第二十一章 新階層第八十九章 新路第三十章 功德取捨第八十五章 見君王第十六章 獵殺第四十六章 胡人出身第九十九章 流亡第六十一章 隨意第七十八章 一陣風第六十九章 明槍易躲第七十三章 調查第五十幾章 精銳第九十七章 不得不發第二十二章 很科學第九十七章 我管他第五十四章 文風頗盛務本坊(三更)第六十六章 新來的第九十六章 順風船第八十章 冬季第十二章 東風氏第三十四章 盼國強第五十四章 基業長久第二十六章 好姐妹第四十九章 魔性第六十五章 早秋有點熱第二十三章 都是扯虎皮第九十二章 膽大心細之輩第六章 茫然熱鬧第三十七章 天命難破第七章 親姊妹第九十八章 遮羞不成第二十七章 令人失望第九十三章 光明正大第三十一章 告於皇天后土第八十六章 刺蛇和飛龍第八十三章 工程熱潮第五十四章 基業長久第二十一章 食爲天第五十二人 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