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隨意

“京兆韋氏,完了。”

弘農縣,楊氏的人心有餘悸,好在他們求到了楊師道、楊恭仁兩家那裡。這是相當荒誕的事情,當年弘農楊氏並不認楊氏皇族。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模棱兩可,類似李唐皇室。

只不過誰曾想,時過境遷,原本的矯情,到了現在,倒是成了救命稻草。

“總算……”

有人嘆了口氣,死了一個楊政本,基本談不上什麼損失。

安平長公主的雷霆手段,雖然是在弘農反覆打臉,但感覺到痛的,並非是楊氏,而是韋氏。

之所以連楊氏都說京兆韋氏完了,那是因爲事到如今,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勢力願意對京兆韋氏伸出“友誼之手”。

韋貴妃直接斷絕和親族的關係,當紀王李慎遭受威脅的那一刻起,她對京兆韋氏的憎恨,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而作爲姻親之族,弘農楊氏此刻不得不選擇自保。

京兆韋氏還在做官的人,雖然不會遭受排擠,但同僚避之如瘟神,足見體制中的地位已經斷崖式下降。

朝廷並沒有用什麼國法來處理京兆韋氏,“刑不上大夫”,國法運作,本就跟他們沒太大關係。

一如人盡皆知安平長公主派人殺了楊政本和韋檀特,這種大案命案,絕對是震驚一時。但大理寺、刑部,又有誰敢去查案?

國法在頂級權貴面前,就是個玩具。

京兆韋氏投子認輸,沒有到一無所有的地步,但貞觀二十五年的當下,連土地田產,也只是按照國法來“分田到戶”,對一個龐大老世族而言,基本上宣告“政治死亡”。

或許一百多年後,京兆韋氏還能出一兩個絕世天才,然後帶着寒門韋氏重振家聲,但更大的概率,就跟千幾百年以來倒臺的世族一般,不斷消融在資源吞併之中。

甚至尤爲歹毒的是,教育部總理大臣孔穎達之子,禮部郎中孔志約,還提前把京兆韋氏的藏書給搜刮一空。

價錢很公道……但也只剩下價錢很公道。

沒有了這些藏書,京兆韋氏又沒有李善那種過目不忘的超級天才,兩代人之後,龐大家族的後裔,必定會出現數量不小的文盲。

家奴、佃戶、奴工、家生子……這些全都是要被瓜分的“財產”,當然程序上就是走國法。

因爲這些是違法的,一切都會充公。

至於充公之後,怎麼就有人那麼快去關撲,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不過在普通寒門眼中,垮臺的京兆韋氏依然是龐然大物。

皇帝后宮之中,依然還有嫡系的韋昭容;外朝官吏,大大小小出身韋氏的,也有二三十個,更不要說兩京郊縣,多得是京兆韋氏的小吏。

各地產業之中,養着的白手套還沒有資格“奴大欺主”。想要出現“奴大欺主”,沒有外來強權的干涉,基本是沒有可能的。

“這韋氏還心存僥倖,當真是天真。”

房遺愛不屑地吐着槽,難得房二公子請客,春明樓蓬蓽生輝,當時就免單以示尊敬。

受邀的人中,就有侯君集的兒子侯文定,張公謹的次子張大素,張亮的兒子張顗……

一衆大大小小衙內,加起來也有三五十號,氣氛相當的熱烈。

“韋氏吐出來恁多東西,剩下的那些,用來翻本,不是沒有可能。經營兩代,東山再起也未可知啊。”

侯文定仔細盤算過韋氏現在還剩下的資源,朝廷命官熟練不少,邊緣產業還有一些,加上一些沒人要的物業,以及那些在籍的韋氏家奴。比傳統豪門是比不上,地方世族,大多數還是不如韋氏。

“呵,這叫鈍刀子割肉,你這是當兵當傻了。真以爲會放你一條生路。”

喝了一杯酒,房遺愛衝侯文定道,“要是把韋氏的家當全部拿走,他們能不狗急咬人?你拿走一個莊稼漢的一半糧食,他只當是繳納稅賦,不痛不癢的;你拿走他七成,他也就是哭哭啼啼;你拿走他八成九成,他嗚呼哀哉,背地裡興許還會跺腳罵娘,但也就那樣;可你要是把他口糧種子都拿走了,嘿……莊稼漢照樣找根棒槌跟你拼命。”

衆紈絝子弟一聽,都是臉皮一抖。

話糙理不糙,道理的確是這個道理啊。

只是把這境況套在京兆韋氏身上,仔細一想,就覺得恐怖至極。瓜分京兆韋氏的,當真就是在鈍刀子割肉,卡的極爲精準。

眼下京兆韋氏連參加各種場合的宴會都沒機會,房遺愛在這裡把話說得再透徹,他們聽不到啊。

而來赴房遺愛酒席的人,又有幾個會是好心人?

連張亮的兒子張顗,這個憋屈龜兒子也不會吐露出去。

誰放屁誰是公敵啊。

“二郎,人不可貌相。請!”

侯文定突然發現,房二郎這小子,他不是憨傻,而是沒必要搞得太正經嚴肅。他不需要和和氣氣,就能混得很好,那又何必賣別人面子?

旁人都知道江西總督跟江漢觀察使有勾當,旁人也都知道江西總督在皇帝那裡是個鞏固棟樑,江山穩不穩,房老漢能繞過去?

而且從中央跑到地方的房老漢,門生故吏無算,又在江西養了一窩又一窩的部下,這數量沒有一千,五百有的。

就憑這個,房老漢今天死了,明天來哭喪就能繞長安城一圈,規模絕對比杜如晦還要大。

也是憑這個,房二公子就算親爹嗝屁,他依舊把老婆高陽公主扒了褲子狠抽屁股,皇帝也只能呵斥,至多扣獎金,然後……沒了。

“好說!”

房二公子也不拿捏,攥着就被跟侯文定就碰了一杯,旁邊紀王李慎則是有些擔憂,小聲道:“二郎,少喝些則個。”

“怕個鳥,我喝多了不怕,你不喝多就行。一會子吃飽喝足,咱們就上路,去京城!”

“哎!”

紀王頓時大喜,舉起酒杯跟房遺愛道,“房二哥,來,敬你一杯。”

“好說!”

又拿起酒杯,房遺愛看着紀王李慎,“我幹了,你隨意!”

言罷,一飲而盡,一衆衙內紛紛鼓掌,叫好連連。

第六十七章 “招股”第二章 震盪第六章 上意第六十章 杜天王的直覺第四十四章 麻煩事第七十章 戰慄第十四章 飛揚第十四章 盛情難卻第七十章 京城風華第八十六章 盼着第二十二章 非主流殖民第五十四章 相當粗暴第五十八章 胡思亂想第十章 乾坤莫測第五十一章 矛盾之下第二十四章 不同之處第十六章 這勾當第九十五章 已非當年少女第三十幾章 純潔的友誼第五十七章 和說好的不一樣第四十八章 變化第四十章 讓人嗑藥第七十四章 大快意第二章 王孝通第二十六章 好姐妹第十三章 張公謹成婚(二更)第九十三章 人瑞之斷第十六章 裝完逼不跑第九十一章 共同認知第十八章 都有誠意(第四更)第四十七章 現實需要第二十章 玩火第七十五章 “滅國”第五十二章 龍門客棧第八十八章 難論輸贏第四十五章 九鼎第六十三章 我信佛第二十章 做官不易第七十幾張 把李董嚇尿的大新聞第十八章 拆分江南第六十五章 早秋有點熱第三十三章 還是算計第五十六章 爲了煎餅果子(第一更)第十二章 茶會第六十五章 農事院第五十五章 長者賜第二十九章 福壽第六十六章 技術強第五十章 白糖倉第七十八章 內在聯繫第二十一章 就是這麼直接第三十四章 要負責第三十一章 賺頭第七十六章 馬蹄聲來第二十五章 別人不知道第三章 新的發現第九十四章 奇葩局面第八十二章 人物第五十二章 阿杜的歌最好聽第三十幾章 純潔的友誼第七十六章 非理性第九十九章 誰的銀元第五章 大買賣第三十二章 順勢第八十一章 退路第十六章 幽州來客(第三更)第七十二章 留沔州第十四章 增長點第八十八章 難論輸贏第二十七章 美滋滋第五十六章 柴嗣昌的憂鬱第五十九章 當年心情第三十五章 橫槊賦詩(第三更)第四十九章 藝術生(推薦票)第五十二章 祖孫閒談第四十二章 蹲草叢第六十章 愁啊第四十一章 天后宮第九十六章 蜜糖第五十二章 好手藝第七十六章 人不可貌相第三十一章 聞弦知雅意第九十二章 大郎回京(一更)第九十二章 雪裡寒梅第五十五章 久候的機會第八十四章 江湖險惡第十二章 小圓臉第七十九章 見縫插針第七十五章 南蘇州第七十九章 杜斷之斷第五十九章 要做忠臣第三十八章 二代少年第四十四章 這他孃的第十五章 念蒼生第二十三章 一個簡單的道理第四十八章 陽光依舊燦爛第二十二章 赤裸裸第三十四章 做文章第八十二章 論禽畜第七章 百年大計
第六十七章 “招股”第二章 震盪第六章 上意第六十章 杜天王的直覺第四十四章 麻煩事第七十章 戰慄第十四章 飛揚第十四章 盛情難卻第七十章 京城風華第八十六章 盼着第二十二章 非主流殖民第五十四章 相當粗暴第五十八章 胡思亂想第十章 乾坤莫測第五十一章 矛盾之下第二十四章 不同之處第十六章 這勾當第九十五章 已非當年少女第三十幾章 純潔的友誼第五十七章 和說好的不一樣第四十八章 變化第四十章 讓人嗑藥第七十四章 大快意第二章 王孝通第二十六章 好姐妹第十三章 張公謹成婚(二更)第九十三章 人瑞之斷第十六章 裝完逼不跑第九十一章 共同認知第十八章 都有誠意(第四更)第四十七章 現實需要第二十章 玩火第七十五章 “滅國”第五十二章 龍門客棧第八十八章 難論輸贏第四十五章 九鼎第六十三章 我信佛第二十章 做官不易第七十幾張 把李董嚇尿的大新聞第十八章 拆分江南第六十五章 早秋有點熱第三十三章 還是算計第五十六章 爲了煎餅果子(第一更)第十二章 茶會第六十五章 農事院第五十五章 長者賜第二十九章 福壽第六十六章 技術強第五十章 白糖倉第七十八章 內在聯繫第二十一章 就是這麼直接第三十四章 要負責第三十一章 賺頭第七十六章 馬蹄聲來第二十五章 別人不知道第三章 新的發現第九十四章 奇葩局面第八十二章 人物第五十二章 阿杜的歌最好聽第三十幾章 純潔的友誼第七十六章 非理性第九十九章 誰的銀元第五章 大買賣第三十二章 順勢第八十一章 退路第十六章 幽州來客(第三更)第七十二章 留沔州第十四章 增長點第八十八章 難論輸贏第二十七章 美滋滋第五十六章 柴嗣昌的憂鬱第五十九章 當年心情第三十五章 橫槊賦詩(第三更)第四十九章 藝術生(推薦票)第五十二章 祖孫閒談第四十二章 蹲草叢第六十章 愁啊第四十一章 天后宮第九十六章 蜜糖第五十二章 好手藝第七十六章 人不可貌相第三十一章 聞弦知雅意第九十二章 大郎回京(一更)第九十二章 雪裡寒梅第五十五章 久候的機會第八十四章 江湖險惡第十二章 小圓臉第七十九章 見縫插針第七十五章 南蘇州第七十九章 杜斷之斷第五十九章 要做忠臣第三十八章 二代少年第四十四章 這他孃的第十五章 念蒼生第二十三章 一個簡單的道理第四十八章 陽光依舊燦爛第二十二章 赤裸裸第三十四章 做文章第八十二章 論禽畜第七章 百年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