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3章 引咎辭職

八月,

河東地震,晉州尤爲嚴重,上報死五千餘人。

一直在家休息的武懷玉,也被皇帝請到延英殿議事。

有人說此爲不祥之兆。

武懷玉坐在殿上,聽着地震相關的報告,這次河東大地震發生在八月初一,地震中心在晉州,造成大量房屋毀壞,還壓死了五千多人。

初三,又發生了餘震。

在武懷玉看來,地震不過是正常的地理現象,但在古人眼中,地震那叫地龍翻身。按照君權神授、天人感應那一套,地龍翻身那就是蒼天警示,是天子失德,不作爲、胡作爲,老天才降下異象、災禍警示。

反正自漢代這套東西出來後,皇帝就經常得爲許多大天災背鍋。

當然,更多的時候是宰相背鍋,甚至淪爲朝堂鬥爭的一種工具了。

皇帝可以頒一道罪己詔,做個檢討認個錯,但皇帝還是照當的,而真正負責的得是宰相,一般總要推出一兩人來背鍋替罪,引咎辭職。

晉州這次大地震,

發生在太宗李世民即將下葬之際,

有心人想以此做文章。

武懷玉自回京後,主持三省事務總理政事堂,但實際上他幾乎沒怎麼管過事,偶爾上朝參拜,或是參加下廷議,

朝堂上這幾個月來,倒是長孫國舅跳的最歡,處處伸手。

而自褚遂良意外被踢出中樞後,這段時間朝堂鬥爭更兇。先是傳言長孫國舅跟堂舅高季輔不知道怎麼的就大吵了一通,然後分道揚鏣了。

再是宰相崔仁師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又得罪了長孫國舅,傳聞是崔相在皇帝那又彈劾了褚遂良許多罪行,然後剛貶到高昌做長史的褚遂良,又被皇帝貶到安息州做了個州司馬。

爵位也再貶降爲河南縣侯。

長孫國舅因此大怒,據說兩人也大吵了一頓。

幾天後,有御史彈劾崔仁師,說有人伏合上訴,崔仁師卻隱瞞不報,還說他身爲宰相,仍收受郡王李泰派人送的禮物,心懷不軌。

長孫無忌站出來要嚴懲崔仁師,

最後皇帝降旨,罷崔仁師宰相,奪爵,貶蜀地爲簡州司馬。

但這個案子並沒結束,長孫無忌窮追不捨,又把宰相宇文節給牽連出來掀翻在地,黃門侍郎、同中書三品宇文節,罷相,奪去平昌縣公爵,貶爲嶺南桂州司馬。

一時間,朝野震驚。

好多人不明白,崔仁師和宇文節不都是國舅的人嗎,他們都是關隴集團的啊,怎麼國舅卻把他們兩人趕出朝堂?

有人說因爲這兩人改換門庭,轉投了太尉武懷玉,於是國舅震怒,清理門戶。

在一連三位宰相被罷免貶外後,

七月底,御史大夫崔義玄也被貶出京,貶爲婺州刺史。

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三品許敬宗升爲侍中兼檢校御史大夫。

中書侍郎來濟,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拜宰相。黃門侍郎李義府,加參預朝政,拜相。

貶了三位宰相後,新添了兩位宰相,中書侍郎來濟、黃門侍郎李義府。

貶的原來都是長孫國舅的人,新拜的都是武懷玉的人。

來濟和李義府也還有個身份,那就是原來東宮官屬,還是太子的同門師兄。

北平縣公、尚書左僕射張行成,也兼了個刑部尚書。

剛過去的那個七月,熱鬧非凡。

神仙打架。

再愚笨的人都看出來了,長孫國舅吃了大虧,武國師纔是大贏家。

原來十二個宰相,國舅那邊佔了八個。

而現在十一個宰相,

武國師這邊已經有五個,而且御史大夫、刑部尚書、大理卿這三法司,也都是武國司這邊的人了。

若傳聞中高季輔真跟國舅鬧翻,那麼中書令兼吏部尚書的高相,也可能轉投了武相這邊。

還有個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崔敦禮,他還是武相的兒女親家呢,說不定也會改換門庭。

這一下子,政事堂裡,武黨就佔多數了。

還有人說,英國公李相,最近似乎也跟武相走的挺近。

殿上。

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韓瑗,站出來藉機發難,說晉州大地震,這是上天警示,朝廷用人不當。

明裡暗裡就在指責武懷玉這個檢校中書令,並主持尚書、門下兩省事務的首相武懷玉尸位素餐,

回朝這麼久,結果根本不理政事,

韓瑗說武懷玉德不配位,還尸位素餐,老天都看不下去了。

武懷玉必須得爲晉州大地震負責,他必須引咎辭職。

殿中火藥味很濃。

最近兩邊斗的很激烈,

雖然武懷玉連朝都不上,也不去政事堂執政事筆,但武黨和關隴派最近打出真火,

武黨這邊攻勢很猛,許敬宗、張行成,還有崔仁師、宇文節火力全力,再加上裴行儉、李義府、來濟、許圉師、郝處俊、上官儀等一干人,

國舅這邊可謂是兵敗如山倒,

不僅褚遂良折了,還反了崔仁師、宇文節,雖然長孫國舅最後把這兩叛徒給廢了,但自己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或者說他是慘敗,因爲那兩人本來是他這邊的宰相,

將兩人幹廢,武懷玉又沒什麼損失。

相反,武懷玉那邊倒是順勢補上來兩個心腹爲新宰相,甚至把三法司都給掌握了。

到了生死存亡關頭了。

他們也只能藉着此次晉州大地震之機,試圖把武懷玉逼退,畢竟他現在頂着個主持三省的頭銜,卻又一直沒來做事。

武懷玉嘴角微微上揚。

他們急了。

他略微出手,長孫國舅就扛不住了。

崔仁師和宇文節搞的他們焦頭爛額,重挫了關隴集團,事後長孫國舅雖然收拾了這兩人,

但於武懷玉又有何損失呢,反而只會讓跟隨長孫國舅的一些人心寒心慌。

鬥爭嘛,

不就是拉攏、分化,各種利誘或者欺騙,再加上威脅,

崔仁師和宇文節成了炮灰,那也怪不得別人。起碼他們現在雖罷相貶外,但還沒牽連到家人,也還留了一線機會。

現在朝堂上,關隴派最核心的也就剩下長孫無忌、韓瑗、于志寧了,高季輔和崔敦禮,也已經有所動搖。

韓瑗想斬首。

武懷玉等他慷慨陳詞完,站了起來。

但他並沒有如韓瑗他們想象中的激烈反駁,

只是長嘆一聲,

“臣有負太宗皇帝臨終託付,也有負陛下的期望。”

“臣請辭!”

殿上安靜,

誰也沒料到,韓瑗一通攻擊,武懷玉還真就要當殿請辭。

皇帝李承幹不肯,武懷玉固辭。

三天後,

武懷玉的第三道辭表,皇帝終於同意了,

不過皇帝也僅同意武懷玉辭去檢校中書令、主持尚書、門下兩省事務的職事,仍以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仍是政事堂宰相,只不過不再主持三省。

但武懷玉以舊疾復發爲由,並不去政事堂處理政務。

以司徒、侍中長孫無忌檢校中書令,主持尚書省、門下省二省政事。

看着好像長孫無忌扳回一局,取代了武懷玉爲首輔。

可在朝堂上,

他的勢力卻大不如從前,甚至有時候他這個主持三省政事的元舅,還不如天天不上朝的武平章說話管用。

時間來到八月十八,

晉州大地震的善後安撫也差不多忙完了,朝廷派了使者前往慰問,免稅賦三年,地震壓死的人家各賜給絹綢三匹。

長安西一百餘里外,

醴泉縣,昭陵,

太宗皇帝李世民的靈柩,終於安葬於昭陵九嵕山。

九嵕山地處涇河之陰,渭河之陽,隔着關中平原,南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東西兩側,層巒起伏,亙及平原。

昭陵因山爲陵,營建了十幾年,從首葬長孫皇后起,到如今太宗也安葬於此,這裡還已經安葬了許多王公貴族們。

武懷玉來送太宗皇帝最後一程,

這真是一塊風水寶地,

陵山周圍有龐大的建築羣,還有宮人供養,官兵守衛,還設有專門的五品陵令管理,還有護陵將軍、郎將守衛。

皇帝陵前,

契苾何力、阿史那社爾等許多歸附的胡人貴族,紛紛跪請皇帝李承幹,請求讓他們殺自殉葬,

承幹看着那跪滿一地的胡將們,這些曾經四邊蠻夷酋長們,如今都是爲大唐忠心耿耿流血戰鬥立功的大臣,

還與宗室聯姻,

這些人在朝中反而是對朝廷,對皇帝極忠心的一羣臣子。

“先帝早有遺旨,不許你們殉葬,但你們的忠心,先帝早就明白。”

九嵕山下,

司馬門內,列置了兩排石刻像,

這些石刻像下還有一塊碑,上面是石刻像的人物介紹,每一個都不簡單,

排第一個的,就是曾經東突厥大汗頡利可汗,這位曾經控弦四十萬的草原雄主,也只能化爲石像,從此長久侍奉太宗皇帝了。

在他後面,都是被太宗皇帝征服的那些蠻夷君王,

突利可汗、薛延陀可汗、吐谷渾可汗、吐蕃可汗、西突厥可汗、高句麗王、百濟王、新羅王、林邑王、焉耆王、龜茲王、吐火羅可汗、可薩可汗、波斯國王、于闐王、龜茲王、奚王、契丹汗······

總共三十六位國王君主的石像列於司馬門內兩側,

每人前一塊碑,既刻着他們的身份,也刻着大唐天可汗太宗皇帝是如何征服他們的,

遠處傳來一陣陣嚎叫聲,

武懷玉皺眉,

程咬金過來,

“是社爾、何力那些胡人,陛下不讓他們殉葬,他們就拿刀子在那劃臉,劃的鮮血直流的,”老程依然活蹦亂跳的,先前他想去西域波斯做呼羅珊大總管,想去會會舉旗鷹的大食人,

但皇帝沒同意,老程現在還是單于大都護兼豐州都督,仍還掛着左羽林大將軍銜,

隨着李靖、秦瓊等大批開國名將的逝去,老程倒也成了軍方望高權重的大佬了。

武懷玉去瞧了瞧熱鬧。

拿刀子劃臉的不僅是何力他們,而是得有幾百人,都是如今在朝中官爵在五品以上的突厥、粟特、奚、契丹、吐谷渾、党項、高句麗、靺鞨、新羅、百濟等諸族歸附在朝爲官的,

他們用蠻夷們的傳統,用刀劃破臉來表達對太宗皇帝的忠誠和思念。

今天過後,

大唐長安的這些蠻夷貴族們,都成疤臉了。

這忠心倒是很直接的體現在臉上,

今天以後,

蠻夷貴族們誰臉上沒疤,那就是不夠忠誠。

懷玉摸了摸自己的臉,幸好中原沒這麼習俗,要不他要是成幾朝元老,那不滿臉都是疤?

大疤臉長老?

葬禮結束,

回京。

一路上,大家都很肅靜。

武懷玉腦子裡也都是跟太宗這麼些年來的往事,歷歷在目。

太宗皇帝的豐功偉績,勿庸置疑。

絕對能跟秦皇漢武比肩了。

他留下的貞觀盛世,是如此的強盛繁華,

武懷玉甚至與有榮焉,這個歷史的貞觀盛世有他的一分功勞,太宗皇帝的貞觀多了兩年,但戶口卻幾乎翻了一倍,

更別說太宗終於完成心願,滅掉高句麗,封禪泰山。

這個時空的貞觀,因爲有他,變得更強盛。

他不僅見證了這個偉大的時代,更輔助太宗皇帝更進一步,站到了更高的位置。

皇帝派人請武懷玉同車而還。

馬車上,李承幹希望武懷玉能夠以國師身份輔佐他,主持朝政。

可武懷玉卻搖頭拒絕了。

“有國舅和英公輔佐陛下,足以。”

“臣打算靜下心來,安心把資治通鑑補寫完我大唐太宗朝篇章,另外還要再撰寫一篇《太宗本紀》。”

資治通鑑是編年體,沒有皇帝本紀和大臣的傳記。

武懷玉打算給李世民寫一篇太宗本紀,爲皇帝寫個人傳記,把他的豐功偉績寫下來,留傳後世。

“我支持老師來給先皇寫本紀,也支持老師的資治通鑑補寫到我大唐的高祖、太宗兩朝。”

“但這也並不會影響老師輔佐朝政。”

“請陛下給臣三五年時間,先專心完成這兩件事,輔政之事就交給國舅和英公吧。”

李承乾沒能勸說武懷玉。

回到長安後,

武懷玉還真就閉門謝客,專心的寫他的書了,他這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連三兩日一去中書門下平章政事都不去了,

長孫國舅主持三省事務,

但長孫無忌總感覺被制肘,難以放開手腳施展。

政事堂諸相,已經有一多半的人不是他的人了,連李績都似有似無的在跟他保持距離。

長孫無忌找到皇帝,

“陛下,臣請求召褚遂良還朝,”

皇帝李承幹看着胖胖的舅父,心裡不滿,卻面無表情。

“褚遂良貶出京也不過兩月,”皇帝提醒舅父。

“陛下,褚遂良只是被家人牽連,並無大錯,如今也貶降處罰過了,總不能因爲這點小事,就一棒子把先帝選中的顧命大臣給打死。”

長孫無忌堅持要召回褚遂良,

連位置都安排好了,吏部尚書。

中書令高季輔現在兼着吏部尚書一職,如此要職總不能一直兼着。

“阿舅,是否再等等?朝令夕改,豈是兒戲?”

“陛下,朝廷正是用人之際。”

······

承幹眯起眼睛,細細打量了長孫無忌許久,最後長呼一口氣,“既然司徒如此堅持,那就召褚遂良回朝,檢校吏部尚書。”

長孫無忌心滿意足離開,

皇帝看着那肥胖的身影,臉色越來越陰鬱。

相比起老師武懷玉,長孫無忌越來越讓他不滿了。

十月,

褚遂良回到長安,檢校吏部尚書,恢復到河南縣公爵,重又紫袍金魚出現在朝堂上。

這讓許多人有些看不懂。

早朝時,

皇帝下詔,

冊封妃子韓氏爲皇后。

次日,又下詔追封已逝武良娣爲皇后。

詔封長子陳王李象爲雍州牧,

封次子李厥爲樑王,三子李賢爲代王。

這年秋冬,雍、絳、同等九災出現旱災、蝗災,齊、定等十六州水災。河東晉州等地數次地震。

好在貞觀以來,朝廷各地倉庫糧食儲備豐盈,各地州縣及時的調配糧食,開倉賑濟,

災區也並沒有因此出現饑荒,也沒有出現糧價暴漲的事。

京師長安,糧價也只是漲了一點點,大米每鬥維持在十錢左右。

只是入冬之後,

一直無雪。

這讓不少人開始擔憂,

無雪,意味着明年可能更大的旱災和蝗災,尤其是今年不少地方出現蝗災,沒有雪,那蝗蟲卵不會凍死,明年會更加嚴重。

在西域,

武懷義率領的大唐聯軍,在呼羅珊跟大食軍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會戰,這次唐軍仍然獲勝,不僅擊敗了十萬敵軍,而且連大食的呼羅珊總督都給當場俘獲,直接押送長安,獻俘太廟和昭陵,

大食派使團來長安請求休兵罷戰談和,締結和約。大食人開出的條件是願意把波斯的呼羅珊地區割讓給大唐,但大唐得同意波斯其餘土地都歸屬大食,且大唐以後不得再扶持波斯薩珊王室復國,也不得再保住波斯都護府的名頭。

這個條件大唐朝廷沒同意,因爲現在武懷義的波斯都護府實際控制地盤,並不僅僅是呼羅珊地區,還有往南直抵大海的很大一片地區,

另外在呼羅珊以西,也還有不少地盤控制在唐軍手裡。

現在唐軍佔據主動和優勢,哪還能在談判上吃虧,唐軍願意休兵談和,但條件是以現在雙方實控線劃界,同時大食得向大唐皇帝稱臣進貢。

這個條件大食人也不能接受,於是談判僵持難以繼續,大食人不得不無功而返。

武懷玉在家也知曉這些事,但他沒管,大唐和大食在波斯現在還沒有哪方能打服對方,所以想和談也難達成一致,繼續打吧,總會有低頭求和的一方。

武懷玉還是比較相信唐軍的,畢竟現在各方面都佔優。

他倒是更關注另一邊的戰場,

在海東,

唐朝聯合滅掉了高句麗和百濟後,在高句麗舊地是設立了安東大都護府管轄,而百濟故地則設立了熊津都護府,下轄熊津、馬韓等五都督府,轄三十七州二百五十縣。

在新羅,則設立了雞林州都督府,下轄九都督州四百五十縣。

不過新羅設立的這個雞林州都督府,僅僅只是羈縻性質,大唐並沒有攻滅征服,仍是授封新羅女王擔任都督,各州刺史等,也是新羅女王自己任命,朝廷再授封。

當初,朝廷是聯合新羅這個屬國一起滅了高句麗和百濟,然後在高句麗和百濟,實行的是直接統治,將兩國許多貴族豪強遷移內地,然後從內地遷移了許多百姓過來,並在兩地駐軍統治。

而新羅卻完全不同,仍是保持着獨立。

本來,這幾年也相安無事,但新羅卻野心不小,他們向大唐提出說當年高句麗和百濟都侵佔了新羅許多土地,如今要求大唐把這些土地交還給新羅,新羅人甚至還多要了許多,有不少是新羅曾經趁機偷襲奪取的高句麗和百濟國的地盤,

現在他們也說是自己的。

這個要求,大唐沒理會,大唐滅了高句麗和百濟,奪取的土地,自然就是大唐的了。

新羅被拒後,並不甘心。

於是如今新羅人暗裡聯合東瀛,支持高句麗和百濟的一些遺留貴族豪強叛亂,希望能夠將唐軍勢力趕出朝鮮半島,然後新羅人統一半島,完成他們歷代國王的夢想。

現在半島上冒出了幾支打着高句麗復國、百濟復國旗號的叛亂勢力,但實際上背後就是新羅和東瀛。

不得不佩服新羅人的那股子狂妄與野心,

現在朝廷還沒多少人正視他們,武懷玉覺得他得先做好一些安排,不能讓新羅、東瀛給陰了,

首先還是百濟,這裡是最前線,得有幾個有本事的去鎮守。

他擬了個名單,劉仁軌劉仁願薛仁貴王方翼趙持滿席君買,有這幾人應當足夠了。

想了想,

他又在這名單後面補了一些名字,有好幾個姓武的,其中兩個是他兒子,還是幾個是武氏家族的子侄。

有機會,還得安排武氏年輕一代去歷練歷練。

還可以多從漠北、西域抽調一些突厥、鐵勒、粟特、奚契、靺鞨等部落去朝鮮半島,反正那邊現在地盤還很多,

分一些給這些部落們耕牧漁獵,協助大唐駐防的士兵防守,也多少能出些力,他們也是外來者,跟三韓那些土著肯定不能站一邊。

先把新羅、東瀛人暗裡扶持的那些高句麗、百濟遺民叛亂分子收拾了,到時再把新羅給滅了。

本來他們老實聽話,還能保留的,但既然他們這般狂妄自認宇宙第一,那就沒留着必要了。

第1151章 富貴險中求第1317章 文武聖皇帝第1271章 這是在玩火第282章 攻心第1111章 打入冷宮第571章 不好,中計了第639章 金殿混合雙打第1200章 一別兩寬各自歡喜第1章 道士下山第311章 你是個懦夫第54章 分紅犒賞第631章 萬歲第1115章 征服者第381章 金殿舌戰黑手現第411章 禁止撒幣第531章 金屋藏嬌歸厚坊第151章 從龍立功第991章 龍歸大海第904章 血與火第356章 垂垂老矣太上皇第401章 壓歲第1129章 雨夜第1079章 公主蚤薨第586章 太子求娶武氏女第269章 開國公第1198章 六指金獅王第1255章 常敗將軍李世績第686章 意圖謀反第748章 武懷玉三槍定嶺南第1122章 求饒第208章 天當被地當牀第21章 抱美而歸第1274章 水落石出第915章 流求守捉郎第694章 又一棵搖錢樹第115章 撿個媳婦第883章 海賊船中漢家女第985章 嶺南亂第626章 磧口第1175章 風雪奔襲第215章 洞房花燭第102章 烽煙再起第377章 太白晝現女主昌第991章 龍歸大海第889章 接你回家第427章 金榜題名爭捉婿第1098章 爭奪帥印第519章 起兵靖難清君側第289章 白城開市第578章 不羨鴛鴦不羨仙第363章 紅袖添香琵琶行第1155章 破陣曲第1315章 海闊天空第994章 罪已詔第905章 白旗第242章 羊鼻子和牛鼻子第482章 臣,請斬武懷玉第1214章 當堂對質龜茲宮第458章 天下氏族重排名第1003章 秘密武器第663章 多少年沒見過這樣的事了第832章 以州爲國諸侯王第210章 皇后家的心意第1112章 八千里雲和月第591章 武氏烏金第184章 一摞借條第281章 奉旨收禮第1123章 赤心第344章 秦瓊李靖第843章 繼續晾着第875章 響亮的耳光第1080章 收養晉陽第729章 老狐狸第18章 高攀不起第1293章 遼東城陷落第1101章 宰相西征第99章 真母老虎(求首訂!)第1050章 近水樓臺先得月第1092章 武相的福利第1257章 驪山再聚徵遼起第432章 光祿大夫第209章 帶刀入殿罪當斬第591章 武氏烏金第847章 封建親賢世相襲第700章 國舅夜訪第833章 賜世襲刺史第930章 一封急報第867章 她很體貼也很溫柔第347章 颯露紫第966章 誰又招惹武懷玉了第985章 嶺南亂第594章 激進的太子第526章 清夷初戰摧拓羯第740章 想要一個名分第877章 瓦崗山上再舉旗第1088章 魏王李泰錢萬貫第1260章 高陽再嫁太尉家第477章 賜號帝心第912章 安平堡第276章 呂梁山
第1151章 富貴險中求第1317章 文武聖皇帝第1271章 這是在玩火第282章 攻心第1111章 打入冷宮第571章 不好,中計了第639章 金殿混合雙打第1200章 一別兩寬各自歡喜第1章 道士下山第311章 你是個懦夫第54章 分紅犒賞第631章 萬歲第1115章 征服者第381章 金殿舌戰黑手現第411章 禁止撒幣第531章 金屋藏嬌歸厚坊第151章 從龍立功第991章 龍歸大海第904章 血與火第356章 垂垂老矣太上皇第401章 壓歲第1129章 雨夜第1079章 公主蚤薨第586章 太子求娶武氏女第269章 開國公第1198章 六指金獅王第1255章 常敗將軍李世績第686章 意圖謀反第748章 武懷玉三槍定嶺南第1122章 求饒第208章 天當被地當牀第21章 抱美而歸第1274章 水落石出第915章 流求守捉郎第694章 又一棵搖錢樹第115章 撿個媳婦第883章 海賊船中漢家女第985章 嶺南亂第626章 磧口第1175章 風雪奔襲第215章 洞房花燭第102章 烽煙再起第377章 太白晝現女主昌第991章 龍歸大海第889章 接你回家第427章 金榜題名爭捉婿第1098章 爭奪帥印第519章 起兵靖難清君側第289章 白城開市第578章 不羨鴛鴦不羨仙第363章 紅袖添香琵琶行第1155章 破陣曲第1315章 海闊天空第994章 罪已詔第905章 白旗第242章 羊鼻子和牛鼻子第482章 臣,請斬武懷玉第1214章 當堂對質龜茲宮第458章 天下氏族重排名第1003章 秘密武器第663章 多少年沒見過這樣的事了第832章 以州爲國諸侯王第210章 皇后家的心意第1112章 八千里雲和月第591章 武氏烏金第184章 一摞借條第281章 奉旨收禮第1123章 赤心第344章 秦瓊李靖第843章 繼續晾着第875章 響亮的耳光第1080章 收養晉陽第729章 老狐狸第18章 高攀不起第1293章 遼東城陷落第1101章 宰相西征第99章 真母老虎(求首訂!)第1050章 近水樓臺先得月第1092章 武相的福利第1257章 驪山再聚徵遼起第432章 光祿大夫第209章 帶刀入殿罪當斬第591章 武氏烏金第847章 封建親賢世相襲第700章 國舅夜訪第833章 賜世襲刺史第930章 一封急報第867章 她很體貼也很溫柔第347章 颯露紫第966章 誰又招惹武懷玉了第985章 嶺南亂第594章 激進的太子第526章 清夷初戰摧拓羯第740章 想要一個名分第877章 瓦崗山上再舉旗第1088章 魏王李泰錢萬貫第1260章 高陽再嫁太尉家第477章 賜號帝心第912章 安平堡第276章 呂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