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國無二日

“主公,關中急報,平湖郡主同意南下金陵,而且還將皇子李成以及王徽、孫揆等十幾名朝臣攜帶南下。”向傑匆匆來到已經重新修繕一新的金陵刺史府內,將來自長安最新的消息送了過來。

“唐皇車架現如今在何處?”薛洋點了點頭,和袁襲對視一眼之後問道:“李昌符等人現如今動靜如何?”

“唐皇車架已經從散關南下,翻越秦嶺山脈,不日即可抵達興元府,雖說狼狽不堪,沿途衆文武大多失散,但是好歹唐皇以及幾名大臣順利脫身。”向傑苦笑一聲之後將十三司送過來的彙報大致說了一遍之後道:“只是朱玫將襄王李熅從寶雞帶走,不知打得什麼主意。不過李昌符雖然拿住了襄王,卻最終將其交給了朱玫。”

“還能有什麼主意?不過是打算另立皇帝,分裂朝堂而已。”袁襲在旁邊冷笑道:“八成是看着田令孜挾天子以令諸侯眼熱罷了。這個朱玫,和李昌符也肯定是暗中生出嫌隙了。”

“傳令十三司西川分部,沿途收攏朝臣,看看能否找到杜讓能等可用之人設法送來金陵。”薛洋點了點頭,隨後道:“郡主願意南來,只怕也是打得這個主意,一旦朱玫亂動,她也想趁機漁利而已。”此時的薛洋除了腦海中記憶的史實之外,更多的還是依靠這一世的判斷,幾乎是毫不遲疑的下達命令,讓十三司緊急行動起來。甚至於將南征的事情全都交給了陸翊處置,自己和袁襲兩雙眼睛全都盯在了這場發生在大唐心臟的叛亂上。

而此時伴隨着平湖郡主啓程南下,阿六將護送任務交給阿貴和暗衛之後,自己立即前出,找到了收攏神策軍殘部的楊復恭,讓其設法聯絡王重榮,適時應變。王重榮和楊復恭的弟弟楊復光此前在關中一代對抗黃巢時並肩作戰,兄弟兩人和田令孜不同,都是善於謀略,精於統兵之人,和王重榮關係頗好。楊復恭這一出手立即讓王重榮停下腳步,開始開始起到作用,王重榮當即停兵返回河中府,並且派人上書唐皇,請其返回帝都長安,並且表示願意帶兵前往興元府護駕。

王重榮是不是真心護駕沒人知曉,但是此時他的動作卻直接影響到了李克用,幾乎是緊隨王重榮其後,李克用也緊接着派人上書,要求和王重榮幾乎一模一樣,只是在最後加了一條,誅殺田令孜,罷免李昌符和朱玫。

穩住了這兩人之後,楊復恭在從阿六那裡得到唐皇已經安然抵達興元府之後頓時鬆了口氣,開始將前線的態勢變化緊急朝着興元府彙報,並且重申了各路諸侯要求誅殺田令孜的請求。這裡雖然楊復恭有私心,但是倒也不算是虛言,現如今關中混亂的局面必須有人承擔責任,而這些各路諸侯肯定是無法將罪責加到他們頭上,那麼只有挑起事端爭執的田令孜了。只不過此時唐皇是驚魂未定,不可能直接罷免田令孜,所以在光啓二年三月份,剛剛抵達興元府,尚未喘口氣的僖宗皇帝在接到李昌符和朱玫的上書之後,下詔加封王重榮爲大唐糧料使,調奉糧谷十五萬斛接濟興元府。

這道命令傳到關中的時候,不論是阿六還是楊復恭無一不是破口大罵田令孜無恥,此時讓唐皇下此詔書,無疑是破壞了楊復恭的一番謀劃。甚至於阿六還打算去截留前來傳令的郎官,但是楊復恭眼珠子一轉,隨即想到了應對之策。派人緊急前往河中府,和王重榮密商之後,後者接過了這個糧料使的職銜,但是依舊上書興元府,表示請求誅殺田令孜,以安天下藩鎮之心,對於接濟興元府一事卻絲毫不提。

王重榮在楊復恭的策動之下和興元府之間的紙皮官司是打得不亦樂乎,而李昌符和朱玫二人此時是一面緊隨王重榮其後,一定要讓田令孜下臺,另外一方面兩人卻在暗中謀算另外一件事。

光啓二年四月初,就在李稚妍帶着皇子李成抵達淮南道境內的時候,朱玫在邠州以唐皇駕巡興元府行宮,長安國事無人處置爲由,鼓動被自己截獲的宰相蕭遘等人商議以襄王李熅爲監國。並與三日後,威逼百官奉李熅權監國事,承製封敗指揮。

不過此時朱玫倒是很清醒,並沒有越軌的地方,反倒是在同一時間派出不少人帶着車架開始趕赴興元府,將那些不願意合作的大臣全都打發出去,去迎唐皇車架,對外宣稱接駕還都。

而在隨後不久,根本沒有辦法拒絕的李熅接過了這個註定是燙手的監國的頭銜,但是此時他留了個心眼,死活不願意撰寫圖文表冊,無奈之中的朱玫和蕭遘只得讓兵部侍郎鄭昌圖代寫,以蕭遘和鄭昌圖爲左右宰相,主財政和朝中事務,自己兼任神策軍左右十軍使,帶着大軍護送李熅和蕭遘等百官從邠州浩浩蕩蕩開赴長安。

這一番近乎於自導自演但是又眼花繚亂的操作讓所有人譁然不止,只不過此時唐皇在興元府逐漸式微,而天下各鎮對於田令孜痛恨不已的情況下,這個鬧劇卻得到了關中附近衆人的極力吹捧,以逃到河中附近的崔安潛爲首,直接接過了李熅頒佈的表冊,並且上書道賀。甚至於崔安潛還打算拜謁王重榮,讓他也隨其一道稱賀。

只不過這個消息讓楊復恭怒不可遏,在隨即制止了王重榮的舉動之後開始找阿六緊急商議,後者給他出了個主意,讓其連夜加急將這個消息送往興元府,並且言之鑿鑿道:如果不斬殺田令孜,只怕這個監國隨時可能會被朱玫依仗着兵勢強行扶正,到時候興元府就徹底失去了對天下諸侯的號召力了。

楊復恭的這封急件讓興元府徹底大亂的同時,也讓唐皇和田令孜看清楚了一件事,在如今天下諸侯眼中,田令孜已經沒辦法再在朝堂之上容身,再堅持下去,只怕真的會雞飛蛋打。畢竟在文武百官接受表冊之後,很快朱玫就能拿到大義,傳檄天下,一旦天下諸侯響應,那麼不僅唐皇會直接被廢黜,失去了這張底牌的田令孜只怕更是死無葬身之地。

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世家功過第六百二十章 荊州大戰(中)第七十二章 雷澤水戰(上)第五百五十八章 天下第一第七百六十七章 山河戰圖第三百五十七章 沖天火光第二百四十九章 包圍與反包圍第八百三十八章 恩怨兩清(上)第四百一十四章 下南洋(中)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前後夾擊(上)第七百四十八章 勾動中原(上)第十一章 敢問郎君之志第二百四十章 窮途末路(下)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陌刀軍團第七十二章 雷澤水戰(上)第六百八十六章 東都大典(下)第五百九十二章 李成的態度第九百七十章 長安震動第七百八十二章 樂溫之戰第三百九十八章 再次被俘第六百一十章 南平世子第八百二十三章 雲臺山之戰(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反常態第五百六十章 不動如山第三百七十章 攻城打援(下)第六百零四章 制衡第三百二十五章 兩份聖旨第六百零八章 時過境遷(上)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圍困東都第二百一十四章 反擊(下)第四百一十四章 下南洋(中)第七百三十八章 天塹變通途(下)第九百一十七章 浮屍漂杵第六百七十六章 上馬遭遇第四百零九章 劉氏內訌(中)第五百四十三章 彭澤水戰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爭鋒相對第九百零九章 長驅三百里(下)第三百九十三章 船過伶仃洋第二百八十四章 剿字當頭第二百四十三章 兩線作戰(下)第三百七十一章 攻城打援(下)第六百四十二章 活捉李嗣源第九百二十七章 向死而生(中)第九百五十章 順水推舟第四百九十七章 最後的決戰(二)第五百九十三章 借東風第五百一十九章 散財童子第五百五十九章 山雨欲來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改制第八百九十章 見面(上)第五百三十七章 決戰洪州(中)第六百四十七章 算計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震驚天下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唐皇現身第五百三十九章 建昌敗亡第三百八十六章 激戰第六百零一章 長安亂(下)第四百一十四章 下南洋(中)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鬧舒州第九百四十六章 偷襲丁公山(下)第五百六十二章 昭義軍亂第九百八十五章 應對之策第三百九十九章 岡州亂局第四百六十四章 突襲臨武(下)第八百八十章 不動如山第九百一十一章 角力長安(上)第八百零五章 胡騎烽火第八百三十九章 恩怨兩清(下)第八十三章 高駢回軍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假戲真做第三百一十五章 昭宗繼位第五百一十五章 翻盤(下)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馬踏黃河第七百七十八章 一人影響全局第八百三十四章 進退兩難第八百六十八章 一朝名喪盡(下)第四百九十七章 最後的決戰(二)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退路之爭第二百七十章 帝都大難(下)第三百零八章 撤道並省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一敗塗地(下)第三百一十七章 王建下西川(上)第三百六十五章 伶仃洋海戰(下)第二百九十九章 尤溪城夜戰第八百三十八章 恩怨兩清(上)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追擊第七十一章 作假第七百九十九章 留下命來(上)第三百五十七章 沖天火光第五百一十四章 翻盤(上)第二百九十四章 生擒董昌第二百四十九章 包圍與反包圍第一百六十八章 進退兩難第十九章 以戰養戰(下)第八百二十三章 雲臺山之戰(下)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勸進第四百零三章 勸降的辦法第五百五十三章 爭執第十章 撿來一位軍師
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世家功過第六百二十章 荊州大戰(中)第七十二章 雷澤水戰(上)第五百五十八章 天下第一第七百六十七章 山河戰圖第三百五十七章 沖天火光第二百四十九章 包圍與反包圍第八百三十八章 恩怨兩清(上)第四百一十四章 下南洋(中)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前後夾擊(上)第七百四十八章 勾動中原(上)第十一章 敢問郎君之志第二百四十章 窮途末路(下)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陌刀軍團第七十二章 雷澤水戰(上)第六百八十六章 東都大典(下)第五百九十二章 李成的態度第九百七十章 長安震動第七百八十二章 樂溫之戰第三百九十八章 再次被俘第六百一十章 南平世子第八百二十三章 雲臺山之戰(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反常態第五百六十章 不動如山第三百七十章 攻城打援(下)第六百零四章 制衡第三百二十五章 兩份聖旨第六百零八章 時過境遷(上)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圍困東都第二百一十四章 反擊(下)第四百一十四章 下南洋(中)第七百三十八章 天塹變通途(下)第九百一十七章 浮屍漂杵第六百七十六章 上馬遭遇第四百零九章 劉氏內訌(中)第五百四十三章 彭澤水戰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爭鋒相對第九百零九章 長驅三百里(下)第三百九十三章 船過伶仃洋第二百八十四章 剿字當頭第二百四十三章 兩線作戰(下)第三百七十一章 攻城打援(下)第六百四十二章 活捉李嗣源第九百二十七章 向死而生(中)第九百五十章 順水推舟第四百九十七章 最後的決戰(二)第五百九十三章 借東風第五百一十九章 散財童子第五百五十九章 山雨欲來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改制第八百九十章 見面(上)第五百三十七章 決戰洪州(中)第六百四十七章 算計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震驚天下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唐皇現身第五百三十九章 建昌敗亡第三百八十六章 激戰第六百零一章 長安亂(下)第四百一十四章 下南洋(中)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鬧舒州第九百四十六章 偷襲丁公山(下)第五百六十二章 昭義軍亂第九百八十五章 應對之策第三百九十九章 岡州亂局第四百六十四章 突襲臨武(下)第八百八十章 不動如山第九百一十一章 角力長安(上)第八百零五章 胡騎烽火第八百三十九章 恩怨兩清(下)第八十三章 高駢回軍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假戲真做第三百一十五章 昭宗繼位第五百一十五章 翻盤(下)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馬踏黃河第七百七十八章 一人影響全局第八百三十四章 進退兩難第八百六十八章 一朝名喪盡(下)第四百九十七章 最後的決戰(二)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退路之爭第二百七十章 帝都大難(下)第三百零八章 撤道並省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一敗塗地(下)第三百一十七章 王建下西川(上)第三百六十五章 伶仃洋海戰(下)第二百九十九章 尤溪城夜戰第八百三十八章 恩怨兩清(上)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追擊第七十一章 作假第七百九十九章 留下命來(上)第三百五十七章 沖天火光第五百一十四章 翻盤(上)第二百九十四章 生擒董昌第二百四十九章 包圍與反包圍第一百六十八章 進退兩難第十九章 以戰養戰(下)第八百二十三章 雲臺山之戰(下)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勸進第四百零三章 勸降的辦法第五百五十三章 爭執第十章 撿來一位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