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章 分科取士

“主公的意思是分科取士?”從太醫院回來之後,薛洋仔細想過之後,匆匆找到嚴明等人,將自己的設想告知後者之後,嚴明皺眉道:“只怕如今分科取士推行起來難度太大了,不僅僅如今天下讀書人甚少,若是按照此前分科的辦法,倒是一條便捷之途。但是主公所言分科,和以往截然不同,只怕光是人數上這一條就無法滿足。”

“而且最要命的是,若是讓匠人、醫者乃至於其他身有所長之人也參加各門類考覈,給予統一之地位,只怕還會引發讀書人不滿,從而產生亂流啊。”嚴明的擔憂不無道理,甚至於黃敏在其後更是搖頭道:“主公,此議不如稍後緩緩推行?我們可以在六部之外,重建九卿,改組匠作監,以此來先推行然後在緩緩圖之。”

黃敏的辦法實際上就是先做再說,分科取士,實際上是將薛洋剛剛所言的統一考試分開,匠作監只負責匠人等其他百業之中專職人手的考試排名,發放成王府開具出來的證明,至於原本主持的科舉依舊高高在上。

這不符合薛洋的本意,甚至於可以說沒有改變最根本的一個問題,便是匠人醫者樂工等人的身份地位,這對於如今這類人才越來越緊缺,甚至於各大新晉豪門都不約而同的表達了希望自己能夠建立統一的人才培訓機構的要求來說,不合時宜。

所以薛洋微一沉吟之後道:“匠作監可以單獨組建起來,和工部合作,將作爲專門的百工之人的考覈、登記、調用之機構。但是匠作監的地位不能在太學院之下,而應該平起平坐,甚至於在將來,凡是太醫院出席之地,必有將作監,對了,還要加上太醫院。”

“先生,你和黃敏這段時日設法改組禮部,將以前的學政也改組一下,以便於提前準備,將匠作監納入到禮部的直屬範圍之內。”薛洋雖然暫時沒有大規模改組六部的打算,但是這種架構在如今江東商貿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時候,六部的職能大多時候都不夠用,需要中書令臨時調配,如此一來也顯得不夠專業,往往無法及時有效的處置各類問題。

所以薛洋此時說到這裡之後,索性打算從禮部最先下手,一方面增加其職權,另一方面也是打算做好準備,將禮部原本所屬的理藩院等等機構儘快的分割出來,和太常寺等機構合併在一起。他是不打算繼續保留太常寺等等在他看來並不需要的機構存在。

“也好,從禮部入手,至少先試試看。”嚴明沉吟半晌之後點頭道:“微臣先會同六部拿出一個改組呈文,主公看後再行實施。”嚴明是執掌成王府民政的尚書令,對於這種事情自然看的很清楚,他能點頭,也是這些年碰到的事情太多,以至於很多時候連他自己都摸不準應該交給那麼機構去處置。所以索性趁着這個機會,改組中樞六部,說不得是個好辦法。

他們兩人定下來之後,黃敏那邊倒也不含糊,在隨後開始準備的同時,薛洋分科取士的理念也隨着禮部內部開始展開的這場改組迅速傳了出去。

這對於新晉豪門和那些百業技工匠人來說這是一件大好事,畢竟薛洋擬定的分科取士當中,是不分職業工種的,只要達到等級要求,那麼成王府或者說整個社會對於其的認可程度都是一樣的。

這無疑是一件顛覆性的大事,短短數日之內,整個江東各地迅速掀起一陣軒然大波,但是還不等民間消化完這件事,成王府下面新增的匠作監卻悄然掛牌,並且嚴明這一次抽調了精幹人手迅速完成了匠作監的組建,而且一經成立就迅速協同工部,將原本積壓在工部有其代爲處置的大量事務全都接了過去。

這股風潮甚至於在隨後連禮部這邊舊有的一些分攤下來的關於樂工考覈的事情也都交給了匠作監。這一下更加引起了整個民間的重視。而且單單如此還不算,薛洋在隨後甚至於親臨匠作監,幫着匠作監分門別類組建各式各樣的處事原則和行爲準則,列舉了如今急需處置的大事處置辦法。

這份薛洋親自簽名並且蓋上了成王府大印的官府文告在隨後直接讓半個天下的人歡聲雷動。對於普通百姓尤其是如今百業技工在各行各業當中越來越緊俏的時候,這種證明和承認更多的時候面對的是廣大百姓,對於他們身份地位的認可。畢竟出匠人技工的大多數也都是普通百姓,而非那些士人。

“主公,這是鍾傳送來的消息,說是江西那邊,不少士人都在聚集,打算找他出頭,前來金陵面見主公,讓主公收回成命。”不過百姓的歡呼雀躍之餘,逆流也隨之而來,這纔是讓嚴明最擔心的事情。這些年,成王府雖然在努力推行各地書院建設,但是人才的匱乏還是得不到緩解,尤其是新政推行,需要的大多數是新生代官員,而天策軍每年都在攻城略地,等於是人才缺口不僅僅沒有緩解,反倒是越來越嚴重。而如今若是天下的讀書人和成王府產生齟齬的話,那對於他來說只怕就更加艱難了。而且這件事成王府下屬各州郡官員也不是沒有意見,如今已經有不少人送信來金陵了,有幾個甚至於還是各省布政使這樣的封疆大吏。

“想來的就來吧,估計都是拿着韓老夫子的文章準備來罵我的。”薛洋倒是沒在意這些,反倒是擺了擺手道:“去派人告知一下高老相公,就說杭州送來新茶,準備請他一品。”

第八百四十一章 全軍衝鋒第十一章 敢問郎君之志第八百二十一章 漢室英雄,必得善終第三百九十章 炸營第九百章 遭遇戰(上)第二百九十二章 前堵後追第三百二十四章 進軍番禺第一百六十章 兩敗俱傷第八十六章 斷敵分兵第七百七十六章 炫耀兵威第六百一十九章 荊州大戰(上)第七百章 長安陷落第五百零六章 再戰臨武(中)第四百二十八章 內外影響第九百六十八章 斬將奪旗第四百零一章 收復廣州(下)第四百九十五章 功敗垂成第五百九十章 動盪不安第五百五十章 破城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追擊第八百二十六章 水陸交替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反常態第八十五章 圍城之戰第三百五十四章 嶺南第一戰(上)第六百三十章 反咬一口(上)第一百八十二章 援兵天降第三百五十四章 嶺南第一戰(上)第二百三十章 金陵歷風雨(三)第四章 舒州疑雲第五百九十八章 一錯再錯第一百一十六章 硤石山對峙第九百七十九章 勢成騎虎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平定世家(上)第一百零九章 半渡而擊第一百一十五章 公開的陷阱第五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八百九十四章 傳檄天下第六百九十八章 末路(下)第五百一十九章 散財童子第六百三十九章 河東軍至第三百七十九章 水陸並進第九百三十三章 四路奔襲(上)第二百七十四章 封賞拉攏(下)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盧明月的心思第七百八十九章 涪城之戰第三百四十四章 最後的漁翁第五百三十八章 決戰洪州(下)第九百四十五章 偷襲丁公山(中)第一百零四章 兵威壓鎮南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是非功過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海運和漕運第九百九十八章 試探第四十六章 水軍出擊(二)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前後夾擊(下)第九百九十五章 算漏了第七百七十九章 避實擊虛第七百二十三章 入局(上)第四百八十二章 挑撥離間第二章 官道襲殺第八百九十五章 壓制山東第五百四十七章 晉汾大戰(上)第三章 力挽狂瀾第一百五十章 反攻第四百九十四章 出其不意(下)第五百四十章 三軍圍豫章第二百九十五章 三面包圍第一百四十九章 谷熟慘案(下)第五百六十二章 昭義軍亂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前後夾擊(上)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後路被抄第四百一十章 劉氏內訌(下)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退路之爭第一百二十三章 第二封詔書第八百五十三章 聯兵作戰第八百五十八章 李存勖出手(上)第二百六十九章 帝都大難(上)第九百一十五章 統一調度第四章 舒州疑雲第六百九十八章 末路(下)第八百四十八章 邊路突破第三百九十七章 海灣決戰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會師第二百八十章 封王開府第五百零八章 夜戰第五百零六章 再戰臨武(中)第三百六十三章 寧長楓歸順第四百零三章 勸降的辦法第六百八十八章 谷城之戰(上)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揚沙法第七十一章 作假第八百七十四章 恐慌第九百零九章 長驅三百里(下)第七百一十八章 安耐不住(下)第五百二十一章 堵截混亂第七百五十五章 爭鋒相對第五百零一章 勝而不勝第三百九十一章 降服張明第五百五十二章 投誠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往事如煙第三百零七章 反制
第八百四十一章 全軍衝鋒第十一章 敢問郎君之志第八百二十一章 漢室英雄,必得善終第三百九十章 炸營第九百章 遭遇戰(上)第二百九十二章 前堵後追第三百二十四章 進軍番禺第一百六十章 兩敗俱傷第八十六章 斷敵分兵第七百七十六章 炫耀兵威第六百一十九章 荊州大戰(上)第七百章 長安陷落第五百零六章 再戰臨武(中)第四百二十八章 內外影響第九百六十八章 斬將奪旗第四百零一章 收復廣州(下)第四百九十五章 功敗垂成第五百九十章 動盪不安第五百五十章 破城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追擊第八百二十六章 水陸交替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反常態第八十五章 圍城之戰第三百五十四章 嶺南第一戰(上)第六百三十章 反咬一口(上)第一百八十二章 援兵天降第三百五十四章 嶺南第一戰(上)第二百三十章 金陵歷風雨(三)第四章 舒州疑雲第五百九十八章 一錯再錯第一百一十六章 硤石山對峙第九百七十九章 勢成騎虎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平定世家(上)第一百零九章 半渡而擊第一百一十五章 公開的陷阱第五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八百九十四章 傳檄天下第六百九十八章 末路(下)第五百一十九章 散財童子第六百三十九章 河東軍至第三百七十九章 水陸並進第九百三十三章 四路奔襲(上)第二百七十四章 封賞拉攏(下)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盧明月的心思第七百八十九章 涪城之戰第三百四十四章 最後的漁翁第五百三十八章 決戰洪州(下)第九百四十五章 偷襲丁公山(中)第一百零四章 兵威壓鎮南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是非功過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海運和漕運第九百九十八章 試探第四十六章 水軍出擊(二)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前後夾擊(下)第九百九十五章 算漏了第七百七十九章 避實擊虛第七百二十三章 入局(上)第四百八十二章 挑撥離間第二章 官道襲殺第八百九十五章 壓制山東第五百四十七章 晉汾大戰(上)第三章 力挽狂瀾第一百五十章 反攻第四百九十四章 出其不意(下)第五百四十章 三軍圍豫章第二百九十五章 三面包圍第一百四十九章 谷熟慘案(下)第五百六十二章 昭義軍亂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前後夾擊(上)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後路被抄第四百一十章 劉氏內訌(下)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退路之爭第一百二十三章 第二封詔書第八百五十三章 聯兵作戰第八百五十八章 李存勖出手(上)第二百六十九章 帝都大難(上)第九百一十五章 統一調度第四章 舒州疑雲第六百九十八章 末路(下)第八百四十八章 邊路突破第三百九十七章 海灣決戰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會師第二百八十章 封王開府第五百零八章 夜戰第五百零六章 再戰臨武(中)第三百六十三章 寧長楓歸順第四百零三章 勸降的辦法第六百八十八章 谷城之戰(上)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揚沙法第七十一章 作假第八百七十四章 恐慌第九百零九章 長驅三百里(下)第七百一十八章 安耐不住(下)第五百二十一章 堵截混亂第七百五十五章 爭鋒相對第五百零一章 勝而不勝第三百九十一章 降服張明第五百五十二章 投誠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往事如煙第三百零七章 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