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舉一反三

說起來有些寒酸,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連個獎金都沒有,林朝陽從約翰·厄普代克手中所接過的鍍金獎盃已經是獲獎的最大物質獎勵了。

當然了,對於作家而言,獲獎的最大好處從來不是獎金。

作爲美國三大文學獎項之一,書評人獎在美國讀者羣體當中的號召力還是非常高的,

得了獎除了作家本人的出名,也會帶來作品的熱賣。

根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書評人獎獲獎名單公佈後,小說類獲獎作品的銷量至少要增加30萬冊。

這個數字跟林朝陽的作品暢銷量一比不值一提,但對於絕大多數純文學作家來說,已經是非常高的銷量了。

手中握着獎盃,林朝陽看向了臺下。

華爾街餐廳的營業面積不大,頒獎禮佈置的也並不恢宏,除了一個供作家們拍照的背景板之外,再找不到跟頒獎禮有關的佈置。

不過現場近百位嘉賓們給予林朝陽的情緒價值卻很高,熱烈的掌聲持續了半分多鐘,

而後慢慢平靜下來。

所有人都靜靜的看着林朝陽,等待着這位來自異國的作家發表他的獲獎感言。

「晚上好,所有文學的同路人———」

如此別緻的稱呼瞬間引發了在場嘉賓們的掌聲與歡呼,所有人看向林朝陽的眼神中多了幾分期待。

「非常感謝協會和所有評委對我和《獵人安布倫》的認可,雖然有人說你們應該在去年就把這個獎頒給我了。」

現場頓時鬨堂大笑。

《達拉斯買傢俱樂部》去年爆冷出局,在當時還引發了不少爭議。

現在林朝陽舊事重提,有些挖苦協會的意味,偏偏他的態度又是大方的,幾位在場的評委露出苦笑,只能把這當作是勝利者應得的宣言時刻。

「別介意,這只是個玩笑。評獎嘛,這事我以前也幹過,經常要捱罵。」

林朝陽只說了短短几句話,現場笑聲陣陣,氣氛融洽而愉快。

過了一會兒,他才收斂了笑容,神色鄭重起來,現場嘉賓們更加認真的望向他,大家都知道接下來的話纔是重點。

「兩年前,當我在香江一間終日飄着茶香的書房裡,用鋼筆寫在第一行文字時,窗外隱約傳來潮水爭先奔涌的聲音。

那個時候我未曾料,這部關於生命和諾言的故事,會穿越語言的銅牆鐵壁,在諸位評委心中激起如此深邃的共鳴。

文學總是在不經意的瞬間觸動我們的內心,我們書寫,是爲記錄,也爲見證,當諸位選擇讓這部充滿生命力丶勇氣和愛的文本登堂入室時,它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而在今夜,當我的手觸碰這座由星光所鑄就的獎盃時,彷彿也觸摸到了無數幽靈般遊蕩在文學史中的靈魂。

那些被遺忘者的嘆息丶被遮蔽者的低語丶被規訓者的掙扎,此刻都化作我掌心的重量。

這座獎盃此刻的重量,正來自那些尚未被文學打撈的沉沒人生。

願文學繼續指引我們!

謝謝!」

說完感言,林朝陽鞠躬,臺下再次響起如雷般的掌聲。

跟先前不同,這次許多人是發自內心的尊敬。

林朝陽的發言稱得上文采斐然,並且透露着濃厚的人文關懷,在最輝煌的舞臺上向那些無名的創作者致敬,盡顯大作家的格局。

發表完感言,林朝陽走下臺,還未及與陶玉書分享喜悅,便已經被拉到了採訪區。

文學獎項能吸引到的新聞媒體肯定不會像奧斯卡那麼多,今天到場的媒體有十多家,

最大牌的莫過於《紐約時報》和《紐約客》。

除此之外,新H社和《明報》也派了記者來見證林朝陽的獲獎。

羣採的流程很快,不到二十分鐘就結束了。

今晚最大的獎項,也是最後的獎項完成頒獎,採訪也結束了,就意味着頒獎典禮畫上了句號。

回酒店的路上,陶玉書端着新獲的獎盃左看右看,眉眼間滿是歡喜,又問林朝陽:「你那感言什麼時候寫的?準備得很充分嘛!」

「還準備什麼,那不是張口就來嘛。你在臺下,我肯定得好好表現啊!」林朝陽得瑟着說。

陶玉書嗔怪的白了他一眼,又喜滋滋的摸了摸獎盃。

翌日,林朝陽扶腰而起,這一天工作強度太大了。

身邊空無一人,陶玉書給他留了張紙條,說今天要去百視達總部談合作。

林朝陽自己吃過早飯,也沒出門,因爲今天他還有兩場專訪。

晚上他接到了羅伯特·戈特利布的電話,說要爲他舉辦一場慶功會。

「慶功會」當然是玩笑話,實際上就是朋友間的聚會。

不過林朝陽剛得了書評人獎,正是炙手可熱的時候,隔天一到羅伯特·戈特利布在長島的家裡,就被衆人圍住詢問他的獲獎感想。

參加完聚會的第二天,林朝陽便乘飛機飛往洛杉磯。

百視達的總部在科羅拉多州,陶玉書談好了合作後就直接回了洛杉磯。

夫妻倆在穆赫蘭道的豪宅相聚,林朝陽詢問陶玉書合作的情況,她說起來興致不高。

百視達成立於1985年,最早以錄像帶租賃起家,僅僅花了10年便在全美開了8000家門店,在美國的任何一個小鎮,你幾乎都可以看到百視達的身影。

現如今的百視達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與好萊塢所有制片廠都達成了獨家合作,確保這些製片廠的最新大片能夠第一時間被他們的客戶看見。

但既然是錄像帶霸主,合作的條件對於林氏影業而言自然談不上多優渥。

這種「人爲刀姐,我爲魚肉」的感覺陶玉書可不喜歡,何況在她看來,錄像帶租賃可是電影行業終端獲利的利器之一。

要知道百視達去年的營收已經逼近了40億美元大關,這是什麼概念?去年美國電影市場的總票房也才54億美元而已。

而事實上,自1988年,美國電影市場的錄像帶租賃年收入就達到了51.5億美元,而當時的票房收入只有44.6億美元,並且這個數字在近兩年還在不斷加大。

如此肥肉,陶玉書不眼饞是不可能的。

可惜,現在的百視達已經是美國電影界的龐然大物,有錢都買不來。

更可怕的是百視達現在依舊在以超快的速度在擴張,他們的目標是在3年之內將門店的數量擴張到1萬家。

在這種高強度的競爭環境下,即便陶玉書有心入局,也很難打破局面。

她習慣性的跟林朝陽傾訴着內心的焦慮,林朝陽溫言安慰道:「人力有時窮,你不能總想着把所有事都納入到自己的掌控中。即便掌握不了,不是一樣可以合作,一樣可以賺錢嗎?」

陶玉書輕嘆一聲,「這些我倒知道。但掌握在自己手裡,總比掌握在別人手裡好吧?

北美市場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比香江丶內地強了太多,錄像帶租賃可是映後最重要的收益渠道。」

林朝陽見她這麼憂慮,說道:「前兩個月索尼在拉斯維加斯國際消費電子設備大展上展示的DVD技術你注意到沒?」

「那個我倒知道,聽起來很美好。

可任何技術的落地都不是一天兩天完成的,更何況VHS錄像帶格式現在如日中天,哪裡是那麼好取代的。

我看十年之內DVD錄像帶的市場份額都不太可能超越VHS錄像帶,再說就算有格式之爭,也不會影響百視達在錄像帶租賃行業的霸主地位。」

林朝陽搖搖頭,「你沒明白我的意思,我要說的是,很多時候那些行業霸主看似強大,但在新的商業模式或是技術創新面前,其實不堪一擊。」

陶玉書細細品味着丈夫的話,覺得不無道理,但這兩件事又有什麼關係呢?

林朝陽打開了家裡的電腦,輸入了一個網址BookStacksUnlimited.com。

這家網站的名字可以翻譯爲「無限書庫」,92年便成立於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是美國最早的線上圖書零售商。

陶玉書滑動着滑鼠,問:「你是說我們可以嘗試把錄像帶放在網絡上銷售?在營銷模式上另闢蹊徑?」

林朝陽搖搖頭,「不。錄像帶市場銷售只佔很少的份額,租賃纔是大頭。」

自嘲的笑了笑,陶玉書集中精神開動腦筋。

林朝陽說的沒錯,在美國,10~15分鐘的車程內就會有一家百視達的門店,任何競爭對手都無法在便捷性上戰勝百視達。

美國的錄像帶租賃行業之所以會如此發達,根本原因就在於其錄像帶高昂的售價。

一盤錄像帶的定價動輯七八十美元,遠超過普通用戶的承受能力,註定只能成爲少數人的收藏愛好。

所以在美國錄像帶銷售的市場要遠遠小於租賃市場,換言之,租賃纔是佔領市場的重點。

林氏影業在香江擁有自己的院線,也有錄像帶販售和租賃店,但香江地方狹小,人口密集,那裡的經驗放在美國可不適用。

美國的錄像帶租金價格普遍爲3~4美元,一盤VHS錄像帶以80美元計,至少需要流轉20次才能盈利,這還沒算店租丶人工丶水電丶稅金丶郵費丶損耗等成本。

想到這裡,陶玉書不禁皺起了眉頭,這條路看起來有些行不通。

冷不丁的,她又想到了林朝陽剛纔提到的DVD,忽然福至心靈。

她對DVD技術有些瞭解,知道這種錄像格式可以輕易的將一盤厚重的VHS錄像帶所能承載的內容載入輕薄的碟片之中。

如果VHS錄像帶轉換成DVD錄像帶,那麼僅是郵費就可以節省一大筆費用。

但最主要的還是錄像帶售價,DVD的售價要打下去才行。

她進而又想到DVD錄像帶製作授權費丶DVD播放機的推廣銷售丶郵寄路線—

陶玉書是個聰明人,舉一反三不在話下,但面對這樣陌生的事物,也不免感到茫然無措。

「我想做個調研!」她突然說。

林朝陽笑了笑,「好,那我陪你。」

本來陶玉書是打算留在美國參加完奧斯卡頒獎禮就回香江的,但被林朝陽這一啓發,

她對錄像帶租賃行業多了許多憧憬。

林氏影業本就要拓展在歐美國家的發行渠道,不如趁着這個機會好好調研一下。

陶玉書的執行力極強,有了想法說幹就幹,立即便召集了美國林氏的一些骨幹,梳理了需要調研的內容。

她先僱傭了專注於市場調查的AC尼爾森,然後派出了一支由10人組成的調研組,雙管齊下。

另外他們夫妻倆沒閒着,也深入美國各地的音像店瞭解情況。

VNS錄像格式起源於五十年代,但真正的商業化是在七十年代,之後的十年裡一條覆蓋上下游的產業鏈逐漸形成。

據統計到1988年5月,美國音像專營店數量已經突破了25000家,此外還有45000家兼營租賃業務的商店。

如此巨大的租賃市場也造就了龐大的產業規模,截止94年年末,美國的錄像帶租賃市場年收入已經達到了110億美元之巨。

陶玉書越調查,就越對這個巨大的市場感到眼熱。

但正如她所擔憂的那樣,百視達現在已經成爲了美國錄像帶租賃行業當之無愧的霸主,這兩年許多由個人店主經營的音像店都在百視達的激烈競爭中倒閉了。

那些仍在勉力維持的個人店主在談到百視達時,也無不咬牙切齒,恨的牙根癢癢。

這天下午,夫妻倆來到加州北部的小城聖克魯斯,這裡有家凱恩音像店,店老闆邁克是個資深的電影發燒友,這一點從他的店名也可以看出來。

「下次見!」

「再見。」

夫妻倆在店裡待了半個多小時,跟老闆邁克相談甚歡,

林朝陽在店裡花了500美元買錄像帶,這樣的顧客邁克很難不喜歡。

「吃點東西吧。」

從音像店出來,林朝陽帶着陶玉書順着太平洋大道走到盡頭,走進了一家名叫「露露木匠的店」的咖啡館。

坐下點了兩杯咖啡和甜點,林朝陽數了數剛買到的錄像帶。

盒式錄像帶很笨重,一共也就6盒,其中最貴的是前年上映的《侏羅紀公園》,售價高達93美元。

這幾天夫妻倆在調研過程中爲了更好的跟店主溝通,經常會採購一些錄像帶,但每每還是會爲錄像帶高昂的價格所折服。

哪怕是租賃價格也變得越來越貴,有些剛剛下映的大片錄像帶,租賃價格甚至只比院線價格低了不到50美分。

按照中國人的邏輯,現在錄像帶租賃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租賃價格正常來說應該是越低越好。

但中國的商業邏輯有一個底層邏輯是龐大的人口和需求,價格低一點沒關係,只要量上來了,我一樣能賺錢。

但在地廣人稀的美國,這條路就行不通了。

假設你現在是美國小鎮的音像店店主,能覆蓋的客戶羣體就是這個小鎮的人羣,潛在用戶也就是那麼幾千號人,多說一兩萬人。

小鎮的人口和觀影潛力只能供養一家音像店,所以你的日子過的也還算滋潤。

這天突然有個叫百視達的狗東西把店開到了你的隔壁,錄像帶的種類全丶數量多,還有很多獨家片源,客戶們蜂擁而去。

在這種時候你能降價嗎?

人家是大公司,永遠比你更能承受虧損。

而且即便降價了,小鎮的觀影潛力就這麼多,你雖然可能保住你的客戶,卻也失去了應有的利潤。

這就是爲什麼幾年以來美國各地的個人音像店紛紛倒閉的原因。

陶玉書搞電影製作發行,在此前並不是不瞭解美國的錄像帶租賃行業,但這次深入各地的考察,她對這個行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很多以前在香江積累的經驗也被顛覆了。

夫妻倆邊吃邊聊,休息夠了,陶玉書注意到了咖啡店對面的聖克魯斯郵局。

被羅馬柱裝點的郵局氣勢恢宏,看起來有些年頭了,宛若教堂一般莊嚴的聳立在太平洋大道上,是這座小城裡爲數不多的標誌性建築物。

陶玉書突發奇想走進郵局,花崗岩和沙岩建成的外牆斑駁,瓷磚鋪成的地面也已經老舊,門廳內豎立着郵政信箱。

夫妻倆進來時,郵局裡沒什麼人,只有一位正陷入「地中海」危機的中年男子在數算着什麼。

自電話進入平民百姓家之後,郵局的工作量已經大大減少了,這兩年美國的網際網路行業正在蓬勃發展,電子郵件的風氣也逐漸盛行,這座老郵局顯得格外沒落。

陶玉書通過郵局的自動售貨機用硬幣買了一枚32美分的郵票,然後把那盒《侏羅紀公園》的錄像帶裝進信封,貼上郵票。

最後把信封丟進寫看「只收本地郵件」的破舊銅製標牌下面的插槽裡。

「你說這錄像帶明天能到比弗利山莊嗎?」

「不好說。」

林朝陽對老美的效率沒什麼信心,雖然聖克魯斯距離洛杉磯幾百公里,理論上開車僅需要半天時間,可郵局的收發丶中轉流程不可能不浪費時間。

一天時間,確實有點不好說。

「一天?足夠了。女士,你應該擔心的是那盤錄像帶是否能夠完好的抵達目的地。」

正在夫妻倆說話時,一旁的中年男子開了口。

男子有着美國西部人典型的長相和氣質,看上去略有些粗獷,聲音低沉,略帶沙啞。

見男子對郵局的效率似乎很有信心,陶玉書好奇的問他:「先生,你是郵局的工作人員?」

中年男子搖了搖頭,「不,我跟你一樣,也是來郵東西的。」

男子又熱心的解釋道:「我跟安迪聊過,安迪就是這裡的郵政局長,這個時間段所有的郵件在下班之前都會經過手工分抹,然後被立即分發,本地郵件會被直接發送給司機。」

男子說到這裡看了一眼手錶,「理論上凌晨你的郵件就會到達洛杉磯,不過要是被送到你手裡的話,可能要到下午了。」

陶玉書本以爲郵局的背後應該是一套精密而繁瑣的流程,沒想到竟然是點對點式的操作。

「全美的郵件都是這樣嗎?」

男子大笑起來,「當然不是,這只是本地郵件的流程。所有寄往外地的郵件都會用卡車運到聖何塞,在那裡進行分抹。」

男子詳細的講了一番外地郵件的流程,從郵票到信箱投遞口,從分類到裝袋,最終由運貨卡車送到個人郵箱,確實是一套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高速運行的精密郵政機器。

雙方素味平生,陶玉書由衷的向男子的熱心表示了感謝,又自我介紹了一下。

「你們好,我是馬克·倫道夫—」

馬克·倫道夫自我介紹正在矽谷經營着一家計算機直銷公司,不過這家公司目前正面臨着被收購,所以他正醞釀着自己的二次創業。

「不好意思。我很好奇,你們爲什麼會選擇郵寄錄像帶呢?」

馬克·倫道夫看起來很熱情,但在談到自己醞釀的創業項目時卻三其口,反倒是追問起了陶玉書的目的,顯示出他生意人的精明一面。

「商業秘密。」陶玉書笑眯眯的說道。

碰了個軟釘子,馬克·倫道夫面色如常,「好吧。」

「不過——你要是願意分享你的創業創意的話,我倒是可以告訴你。」

陶玉書這話讓馬克·倫道夫猶豫了一下,然後說道:「要不我們找個地方坐坐吧。」

「好。」

林朝陽夫妻倆又回到了露露木匠的店,這回多了個馬克·倫道夫,點了杯咖啡,聽他講起了自己的創業創意。

「郵購個性化洗髮水?」

陶玉書聽着這個創意直皺眉。

「這個注意可真不怎麼樣。」她直言不諱的說道。

馬克·倫道夫臉色有些尷尬,他又解釋了一陣這個點子的優勢,說得頭頭是道。

林朝陽最後用一句話終結了他的想法,「日化行業依賴於市場營銷,專注於郵購恐怕很難做大。」

馬克·倫道夫老於事故,不會因爲林朝陽夫妻倆的否定就懷疑自己,而他之所以願意交換各自的想法,主要就是對剛纔陶玉書郵寄錄像帶的舉動感興趣。

他覺得自己似乎摸到了一點靈感,郵購錄像帶聽起來似乎好像也不錯。

第192章 《阿爾的太陽》第32章 阿祖想收手了第210章 送上門的雙保第266章 《梵高之死》的銷量第600章 林朝陽式的偉大作品第420章 以後可有搞頭嘍!第321章 銷量瘋長第519章 陶總好!第320章 衣錦還鄉第314章 你把我當成什麼人了?第233章 小道消息第262章 稿費好商量第227章 ICU差點乾燒了第7章 巨大的倒退第179章 現成的許靈均第105章 漲稿費第239章 文物收購點第633章 藝術高峰第505章 真欠揍!第555章 撐內地!撐同胞!第529章 於國有利,於民有益第638章 登堂入室第578章 林朝陽現象(新春快樂)第166章 棉花衚衕第243章 誰還不是個大學生了?第403章 這不是作弊嗎?第120章 坦白從寬第244章 朝陽這人心眼兒好第267章 新作《禁閉島》第327章 這也太摳了第519章 陶總好!第485章 大慈悲第132章 又成反思文學了第110章 這劇本適合你們人藝第377章 十分之一就夠了第648章 電燈泡第496章 世上最毒,莫過婦人!第442章 不妨等幾年再看第131章 全軍閱讀第453章 戛納電影節第645章 無愧於歷史第81章 老師們的閱讀理解第38章 座談會都是捧臭腳第458章 戛納的旋風第557章 藝術!第415章 闖一番事業第101章 你看人的眼光真準第194章 請了個活祖宗第646章 156年的等待第327章 這也太摳了第98章 爲了一個崇高的理想第62章 《十月》怎麼了第593章 稍遜一籌,雖敗猶榮第474章 世上豈有三十年之太子第204章 男人就得靠內在第517章 《入殮師》第574章 糖衣炮彈第644章 又多了一部經典第683章 爲逝去的冤魂發聲第185章 有什麼了不起的?哼!第10章 這牀吃嗩吶長大的吧第613章 得償所願第158章 哪個好編劇不讓導演改劇本啊第291章 撿着了!第288章 沈叢文第345章 許靈均年第367章 官方的態度第86章 長壽的秘訣第551章 《紐約客》專欄第571章 想不到第559章 STARTV第73章 你有這種感覺嗎第48章 發現了點什麼第338章 《火燒圓明園》上映第410章 切腹謝罪第361章 文學的根第564章 金牌策劃第381章 你選的嘛!第560章 冉冉升起的傳媒帝國第470章 也就百八十萬美元第188章 會英文很了不起嗎?第606章 我自巋然不動第270章 有時間想着把稿費付了第264章 炫技之作第216章 還得是我親姐夫第166章 棉花衚衕第162章 你一個編劇,懂什麼劇本第179章 現成的許靈均第134章 小林要去文講所嗎?第110章 這劇本適合你們人藝第386章 年輕人,氣太盛第415章 闖一番事業第490章 閃耀巴黎第586章 你拿我當提款機啊!第562章 津津樂道第607章 生不逢時的《廊橋遺夢》第420章 以後可有搞頭嘍!第468章 向2000萬冊發起衝擊第304章 我這個叔,真不白認啊!
第192章 《阿爾的太陽》第32章 阿祖想收手了第210章 送上門的雙保第266章 《梵高之死》的銷量第600章 林朝陽式的偉大作品第420章 以後可有搞頭嘍!第321章 銷量瘋長第519章 陶總好!第320章 衣錦還鄉第314章 你把我當成什麼人了?第233章 小道消息第262章 稿費好商量第227章 ICU差點乾燒了第7章 巨大的倒退第179章 現成的許靈均第105章 漲稿費第239章 文物收購點第633章 藝術高峰第505章 真欠揍!第555章 撐內地!撐同胞!第529章 於國有利,於民有益第638章 登堂入室第578章 林朝陽現象(新春快樂)第166章 棉花衚衕第243章 誰還不是個大學生了?第403章 這不是作弊嗎?第120章 坦白從寬第244章 朝陽這人心眼兒好第267章 新作《禁閉島》第327章 這也太摳了第519章 陶總好!第485章 大慈悲第132章 又成反思文學了第110章 這劇本適合你們人藝第377章 十分之一就夠了第648章 電燈泡第496章 世上最毒,莫過婦人!第442章 不妨等幾年再看第131章 全軍閱讀第453章 戛納電影節第645章 無愧於歷史第81章 老師們的閱讀理解第38章 座談會都是捧臭腳第458章 戛納的旋風第557章 藝術!第415章 闖一番事業第101章 你看人的眼光真準第194章 請了個活祖宗第646章 156年的等待第327章 這也太摳了第98章 爲了一個崇高的理想第62章 《十月》怎麼了第593章 稍遜一籌,雖敗猶榮第474章 世上豈有三十年之太子第204章 男人就得靠內在第517章 《入殮師》第574章 糖衣炮彈第644章 又多了一部經典第683章 爲逝去的冤魂發聲第185章 有什麼了不起的?哼!第10章 這牀吃嗩吶長大的吧第613章 得償所願第158章 哪個好編劇不讓導演改劇本啊第291章 撿着了!第288章 沈叢文第345章 許靈均年第367章 官方的態度第86章 長壽的秘訣第551章 《紐約客》專欄第571章 想不到第559章 STARTV第73章 你有這種感覺嗎第48章 發現了點什麼第338章 《火燒圓明園》上映第410章 切腹謝罪第361章 文學的根第564章 金牌策劃第381章 你選的嘛!第560章 冉冉升起的傳媒帝國第470章 也就百八十萬美元第188章 會英文很了不起嗎?第606章 我自巋然不動第270章 有時間想着把稿費付了第264章 炫技之作第216章 還得是我親姐夫第166章 棉花衚衕第162章 你一個編劇,懂什麼劇本第179章 現成的許靈均第134章 小林要去文講所嗎?第110章 這劇本適合你們人藝第386章 年輕人,氣太盛第415章 闖一番事業第490章 閃耀巴黎第586章 你拿我當提款機啊!第562章 津津樂道第607章 生不逢時的《廊橋遺夢》第420章 以後可有搞頭嘍!第468章 向2000萬冊發起衝擊第304章 我這個叔,真不白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