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渤泥國

“殿下,妾身從來都沒有這麼開心過,跟你在一起,真好……”

還有些嬌憨的馬欣靠在朱瞻基的身上,絲毫不顧自己有些稚嫩的身體已經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這個島上現在除了朱瞻基再也沒有別的男人,那些宗室嫌島上不好玩,被督馬含帶到三寶顏去熱情款待。就連內侍們,都被朱瞻基給趕走了。

這裡除了沈黛兒,其他女人都被朱瞻基調教好了,連溫泉都一起泡了,還做過各種羞人之事,所以在這個沒有其他人的海島上,僅穿褻衣,根本不算什麼。

馬欣自小父母寵愛,家境甚好,從來沒有吃過苦。到了宮裡,她的年紀最小,不爭不搶,朱瞻基對她另眼相待,也沒有人敢欺負她。

所以雖然身處後宮,但是難得保持了純真的心態。

朱瞻基也只穿了一件小衣,露出了粗壯的大腿和健碩的身體,躺在了一張躺椅上。他笑着望向了劉承徽她們,問道:“你們呢?開心嗎?”

劉承徽笑着說道:“自古以來,女子出嫁就不得隨意出入家門,一輩子就只能活在後院裡。妾身等人還有幸能跟着殿下遠赴萬里遊玩,以前實在是不敢想。”

朱瞻基笑道:“我也知道禮教約束甚大,特別是對你們女子。以後有時間,就多帶你們到處走走,看看,不至於拘在宮裡。”

這個時代的女人就是這麼容易滿足,她們只能活在男人爲他們劃的框框裡面,根本不敢逾越一步。

他坐起身來,笑道:“休息夠了嗎?誰願意去陪我一起戲水?”

幾女都有些不好意思,只有馬欣攀着朱瞻基的手臂說道:“殿下,妾身還沒有學會游水呢?”

朱瞻基一把將她抱了起來,笑道:“好,我再去教你游水……”

朱瞻基大踏步地抱着馬欣踩着粉紅色的沙灘來到淺水處,然後一把將她丟了下來。

馬欣一下子掉在半米深的海水裡,身上的褻衣被打溼,在身上印出了一個美麗的弧線。

她嬉笑着用手潑着水,跟朱瞻基打起了水仗,開懷地大笑着。

沈黛兒有些扯了扯身上的褻衣,纔有些驚訝地輕聲問道:“劉承徽,殿下平日一直如此親和嗎?”

劉承徽點了點頭,嘆了口氣說道:“殿下血脈高貴,卻平等待人,我們都要珍惜這份福分。”

剩下的幾女都比她的身份要低,聽到她的說教,一個個都連忙正身應下。

雖然這個海島風景秀美,但是朱瞻基不可能在這裡一直玩下去。時間對他來說是奢侈的,而這樣的放鬆機會,對幾個女孩子來說,更是奢侈的。

在島上只是過了一個夜,第二日,就又開始收拾東西,準備返回霍洛島。

他們這次一來一回,加上玩了兩天,就是五天時間過去了,艦隊也該啓程前往渤泥國了。

當他們離開的時候,雖然整個艦隊的行蹤都被所有人看在眼裡,但是五百把刀,五百支鐵矛的頭,跟其他的貨物一起轉運下去,並沒有驚動任何人。

三月十四,船隊即將從霍洛城出發之際,渤泥國第二批的迎接人員抵達了霍洛城。

讓朱瞻基有些意外的是,來迎接他的竟然是個女人帶隊,竟然是如今的蘇丹王妃黃元麗。

當艦隊浩浩蕩蕩地向着渤泥國航行的時候,朱瞻基叫來了張謙和周航,開始認真詢問關於如今渤泥國的詳細情況,這一問,才知道自己一開始想的岔了。

如今的渤泥國與後世的文萊國並不是一回事,後世的文萊國只有一小塊地方,但是現在還包括了文萊北部,屬於大馬的大片區域,包括後世東馬的首府亞庇。

而亞庇,就是渤泥國的華人王爺的據點,如今的渤泥國,跟蘇祿國一樣,都不止一個王爺,並且兩個王爺不分大小。

而這一切,還要從三十多年前說起。

在以前,雖然早就有了渤泥這個名字,但是他們只是單純屬於一個部落,或者說是一個地域名稱。

渤泥國的勢力一直不大,所在的婆羅洲北部地區,在以前一直屬於滿者伯夷國控制。

在抵抗元朝的過程中,滿者伯夷實力受損,當時的渤泥王馬合謨沙才又有心復國。

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提起渤泥國的華人王爺黃森屏,也就是死在應天府的那位渤泥國麻那惹加那。

黃森屏初名元壽,字昌年,號熙春。祖籍福建泉州鯉城區熙春鋪市曹巷竹西,父親叫黃良輔。

洪武八年時,黃森屏初任鶴慶守備。由於騰衝地理位置重要,明洪武帝朱元璋派黃森屏重兵駐守,並建造了石頭城,稱之爲“極邊第一城“。因黃森屏英勇善戰,屢建奇功,後升爲雲南永昌騰衝衛總兵。

因爲當初與監軍太監的矛盾,黃森屏後來與朝廷有了隔閡,率領家族以及鄉黨數千人經西南部緬甸避亂航海南渡抵達婆羅洲。

他們沿着婆羅洲的北岸想要尋找一處沒有大型勢力的無人區,最後在婆羅洲東北角的山打根地區上岸。

當時在山打根西北的地區是國力衰微的渤泥國,南受滿者伯夷的控制,經常被要求向其進貢。東則常受蘇祿蘇丹國不時的侵擾,並不是一個安定的地區。

新即位的渤泥國蘇丹馬合謨沙向黃森屏率領的華人力量求援。馬合謨沙把女兒嫁給了黃森屏,贈與黃森屏麻那惹加那的稱號,約相當於中國小說中常見的“一字並肩王”。

爲了籠絡黃森屏,馬合謨沙還讓自己的弟弟艾哈邁德娶了黃森屏的妹妹黃元麗,贈給她公主的稱號,兩個政權因統治者之間的婚姻關係結成了緊密的同盟。

在黃森屏和華人軍隊的奮戰之下,蘇祿入侵被遏制,渤泥國避免了滅亡的命運。

此後的三十年間,兩股力量親密無間,發展迅速。華人由東部的山打根向北部沿海發展,相繼建立了中國城、中國鎮等城市,即後世的大城市哥打基納巴盧和支那魯特等城。

永樂元年,馬合謨沙去世,兒子哈桑繼位,由黃森屏和馬合謨沙的哥哥特曼貢親王監國攝政,所以文萊史一般不把哈桑當成第二世蘇丹。

永樂五年,哈桑因病去世,有兩年大空位期。在這兩年期間,發生了一系列政治鬥爭,最後傾向於黃森屏的艾哈邁德壓倒特曼貢親王繼位,成爲渤泥史上的第二世蘇丹,黃森屏在渤泥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在南洋奮鬥了大半輩子的黃森屏一直未忘記祖國,對明朝的認同感也不斷增強。永樂六年,黃森屏留下自己的妹妹黃元麗鎮守渤泥,自己以渤泥麻那惹加那的名義親率150多名親威、部下回到中國朝見進貢。

朱棣非常高興,特意下旨令使團進京沿途的每個府縣都要設宴招待,讓他們得以親見家鄉的變化。

但年事已高的黃森屏已無精力經受沿路的舟車勞頓,也無法承受回到家鄉之後的巨大喜悅,這年的十月在抵達應天府後,十二月因旅途顛簸勞累過度瘁然而逝,享年六十七歲。

去世之前他向朱棣提出三個要求:一是“境土悉屬職方”的,將渤泥和山打根附近的土地,歸入中華版圖。

二是“乞封國之後山爲一方鎮”,請加封東南亞的最高山(今名基那巴盧山,意爲中國寡婦山)爲渤泥國的鎮山,並賜以美名,永鎮南洋大地。

三是“託體魄於中華”,允許自己安葬於中國。

永樂七年,渤泥新王遐旺,也就是黃元孫在太監張謙、行人周航等人的護送下回國。

張謙等人到基那巴盧山下刻石立碑,還專門到滿者伯夷傳達了永樂皇帝的詔命:不得再向渤泥國要求進貢。

張謙、周行一行鎮守渤泥一年之後歸國。回到渤泥的遐旺黃克孫仍繼承了黃森屏在渤泥的固有地位和影響,一直控制住渤泥的政局,當地華人仍稱他爲“總兵”。

張謙和周航他們曾經在渤泥國駐紮一年,對渤泥國的局勢非常瞭解,在他們的解說下,朱瞻基對渤泥國的固有印象纔得到了改變。

因爲受到後世先入爲主的印象影響,他心裡的渤泥國一直是個彈丸小國,並且跟華人關係雖然密切,卻不屬於華人。

但是這個時候的渤泥國是包括是後世東馬的大部分區域,屬於東馬的的地域,一直是華人的地盤。

而渤泥國的一個王爺是華人,另一個王爺的王妃是華人。

黃元麗嫁給了艾哈邁德,她們只有一個女兒黃桂姑。

黃桂姑性格豪爽,看中了一個從麥加來的阿拉伯人,這個阿拉伯人的名字叫沙里夫阿里。

而這個沙里夫阿里也的確是個能力出衆之人,如今已經成爲渤泥國的後起之秀,也是第三任蘇丹的不二繼承人。

“這位遐旺,黃元孫的能力如何?”朱瞻基對黃元孫並沒有太深的印象,黃元孫到應天府的時候,他那個時候還不到十二歲,天天在深宮裡,並沒有見過此人。

張謙沉吟了一下說道:“這些年來,內臣也常打聽渤泥的消息,黃元孫雖然比不上其父,但也是守成之人,如今的渤泥國在他的帶領下日趨興旺。”

“那他麾下如今有多少人口,多少將士?”

“兩王麾下人口不足十萬,將士不足五千,還都是民壯……脫產將士不足五百。”

朱瞻基搖了搖頭,這樣的力量還是太小了,指望不上。

不過渤泥國本來就是在夾縫中生存,東部,北部是蘇祿國,西部,南部有滿者伯夷,麻喇迦,還有大明如今的舊港宣慰司,他們根本沒有發展的餘地。

旁人不知道,朱瞻基可是很清楚,在黃元麗的地盤上,有一處世界級的大油田。這裡出產的輕質油,甚至可以直接加到油箱裡面。

雖然現在距離內燃機時代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既然要制定長遠的計劃,這些必須要考慮進去。

婆羅洲這個地方的土地比較貧瘠,一年有半年都有暴雨,土地裡面的有機物都被沖刷走了。

而且島上的環境惡劣,不是高山密林就是沼澤地,人們只能在島的四周生存。島中央有無數的毒蟲,毒蛇,還有十米長的大蟒蛇。

但是這裡又是一處寶地,北部有石油,南部有煤礦,西部又有無數的金礦,島上的森林裡面有無數貴重木材。

雖然現在開發比較困難,但是在未來,這裡還是值得期待的。

朱瞻基沉吟了一會兒,跟張謙說道:“渤泥國小勢微,四周強國環繞。這裡孤暫時不做安排,不過,此行到了渤泥,你們二人幫孤看看,這個這個沙里夫阿里是否值得扶持,他與黃元孫之間,有否可利用的地方。”

兩人抱拳應是。朱瞻基又說道:“今晚我要款待黃元麗一行,你們二人也一同作陪。先下去稍事休息吧。”

他們二人退下,朱瞻基又叫來了孫林。

孫林的諮情司建立不久,對大明國內的佈網纔剛剛結束,對大明境外,現在也就只有東瀛和朝鮮才展開。

他們如今手裡的他國情報,也都是從通政司和錦衣衛,以及內監蒐集過來的。

所以在抵達渤泥國之前,也需要安排好駐守渤泥國的間諜人選。這邊的情報網,不可能一下子鋪開,只能先安排一兩個人,然後由他們來發展下線。

而間諜的最佳人選,當然是負責貿易的太監最合適。因爲負責貿易的太監,手裡面有資金,不需要時刻發愁經費,而貿易代表,在他國發展間諜網絡,也不會受到太大的懷疑。

金闊與孫林商議了一番,安排了一個叫廉惜恩的長隨太監。此人原本就曾擔任過採買一職,讓他負責在渤泥國負責木料,珍珠採買,同時組建諮情司的情報網絡,也算是人盡其才。

火紅的夕陽在西邊的海平面上撒下了耀眼的光芒,海風輕拂起了黃元麗灰白色的頭髮,在夕陽下也閃耀出一片金黃。

一陣重重的腳步聲傳來,不用回頭,黃元麗就知道是特曼貢親王走了過來。在這艘船上,只有他能夠肆無忌憚地大步行進。

他揮了揮手,幾個護衛和侍女就行了禮後,退開了幾步。

“王后,已經都問清楚了,太孫殿下在蘇祿並未與任何人談過關於南洋局勢方面的話題,他就像是一個商人,只關注貿易,然後喜歡觀賞美麗的風景,對幾位妃子也很關愛。”

黃元麗回過頭來,身子矮了一矮,向特曼貢行了一個禮,才說道:“貴爲皇太孫,卻不顧風急浪險,遠赴重洋,這位太孫殿下此行當不爲欣賞美景。大明有無數遠見卓識之人,怎會因爲這樣一個緣故,就捨得讓太孫殿下赴險?據說陛下最爲重視這位太孫,怎捨得他離開大明,離開自己的照拂?而且,雖然只是短短地見了一面,也能看出,這位太孫殿下並非常人!”

特曼貢笑道:“他當然並非常人,老朽從沒有見過如此高大俊偉之人,面對他,老朽就爲之膽顫。”

黃元麗輕聲說道:“真是因爲身材高大嗎?”

特曼貢遲疑了一下,深思了起來。黃元麗嘆了口氣說道:“氣勢,太孫殿下身材高大,但是更難得的是擁有逼人的氣勢!老嫗這輩子都沒有見過像他一樣如此傲骨嶙峋之人,不愧是天朝上國的太孫殿下啊!”

雖然出身大明,但是黃元麗幼年之時就隨父兄來到了渤泥國。在渤泥國,一個王爺是她的兄長,一個王爺是她的丈夫,她也早就把自己當做了渤泥國的主人。

渤泥國勢弱,這些年南征北戰,她自己也曾提刀上陣,並不是一般的柔弱女子。

現在,她雖然依舊認大明是故國,但是坐在這個位置,當然也更偏向渤泥國。

特曼貢又說:“在呂宋,這位太孫殿下將呂宋島劃爲呂宋府,許柴佬成爲了第一任呂宋知府。如此看來,這次大明是否要把南洋各國都納入國體?”

黃元麗苦笑了一下,嘆道:“如果真是這樣就好了,今後我等再不需擔憂滿者伯夷,蘇祿侗王的威逼,安心享福了。”

在南洋,只有滿者伯夷這樣的大國,才真正算得上是一方霸主,一國之君。其他各島,都不過是以部落形式聚居,所謂的君王,也不過就是一個部落首領。

雖然名義上好聽,但是日子過的跟大明的一個地主老爺還不如。

如果被納入大明國體,就像舊港的施進卿,原本在南洋一個不起眼的小勢力,現在卻成爲了一方霸主,連滿者伯夷國都要看他的臉色。

當初兄長遠渡重洋,想要讓大明接納渤泥國。但是大明陛下只是安撫了一番,派了軍隊和兩個太監來照拂了一番,卻不肯接納渤泥。

這幾年,滿者伯夷和蘇祿侗王都不敢再侵擾渤泥國,其實還是託了大明陛下的福分。

說來說去,還是渤泥國太小,太窮。不像麻喇迦一樣位於海路要害,也不像舊港一樣四周都是無垠的農田。

除了一些木材和珍珠,渤泥國都沒有能拿得出手的出產。

兩個人相談了好一會兒,都猜不出大明的太孫殿下爲什麼會冒險前來南洋,難道真的只是爲了看看南洋的風景嗎?

她們向着右前方的那艘鉅艦望了過去,那艘鉅艦遮天蔽日,而他們身下的千石海船,還是當初大明陛下贈送於渤泥國的。

想想自己家以前不過是福建的一戶小地主,雖然現在貴爲一國王后,但是跟大明帝國的太孫相比,這相差依舊太大,想巴結都巴結不上。

這個時候,鉅艦上的士兵揮動着兩個旗幟,而留在她們船上的一個傳令兵也揮動着旗幟迴應了一番,然後向着她們走了過來。

傳令兵行了一個軍禮,說道:“王后,西王,殿下已經備好了御膳,兩位可以帶着親眷登艦了。”

特曼貢不敢怠慢,抱拳回了一禮,說道:“上使稍候,鄙人馬上安排。”

黃元麗這個時候問道:“上使的旗語似乎與尋常旗語不同,傳遞的信息也更多啊?”

傳令兵笑了笑,回禮說道:“如今我大明水師已經改爲海軍,這旗語與以往也有些差異。細微之處,就不是我等小兵可以置喙的。”

見問不出什麼,黃元麗也就不再詢問,跟特曼貢說道:“那就讓他們都準備一下吧,太孫殿下請客,讓所有人等都要自矜一點,不要丟人現眼了。”

艦隊依舊在藉着微弱的風勢航行,黃元麗他們的艦船靠近了朱瞻基的旗艦,但是中間依舊留了十幾米的距離,不敢靠的太近,發生撞擊。

跟旗艦相撞,他們這艘船就絕無幸理。

一艘傳令船被繫上了絞索,慢慢地放了過來,黃元麗他們上了傳令船,旗艦上的士兵絞動了絞索,就把小船拉到了旗艦的下面,然後他們沿着木製的樓梯,登上了旗艦的上層甲板。

上層甲板上,首先入目的是一堵石頭牆,這種石頭他們都沒有見過,牆上還有幾名內侍值守。進入了牆上的門洞,纔到了分佈着衆多桅杆的甲板。

讓他們震驚的是,在石頭牆的後面,有幾十門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的大炮。

這與他們以往見過的那種粗苯的小炮都不同,他們根本不知道這種大炮的威力有多大,看到那長長的炮管,他們懷疑能打出五里地都不止。

除了黃元麗和特曼貢,隨同做客還有渤泥國前往大明出使的正使。也是黃元麗的侄兒,渤泥華人王爺黃元孫的弟弟黃元亮。

另外幾個也都是黃元麗特意帶過來的渤泥國的下一代優秀人物,他們的年齡大都在二十歲左右,希望能跟這位太孫殿下能套套近乎,要是得了太孫的賞識,家族就會重點扶持。

不過,現在看起來,任重道遠啊!

因爲這位太孫殿下的身邊,有太多人想要擠進去了。

從甲板處向後穿過桅杆和密集的繩索,是三層十餘米高的甲板,他們被帶到了中間一層,這裡也是大明太孫宴請重臣的地方。

衆人雖然是第一次登上這艘鉅艦,卻也不敢四處張望,老老實實地低着頭,被內侍帶到了三層甲板上。

光是這艘像一個城鎮一樣的鉅艦,都能讓他們感受到大明帝國的強大。

這個時候,一個略帶尖細的嗓音喊道:“大明帝國,皇太孫殿下駕到……”

衆人不敢輕慢,連忙都跪了下去。“恭迎太孫殿下!”

感謝燈火見人家,山青盈,竹籤子,額吐你哦,書友160529140805902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一一五章 二狗子(求訂閱,求保底月票)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三十六章 緣分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四十六章 教誨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二十五章 星城第二十二章 公主出使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一三四章 爺孫第四十四章 聯絡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六十章 佈局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十九章 變化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變化第五十章 卡爾索利一家第六十三章 選妃第二二七章 家法第一二六章 第三支使團(求訂閱)第十四章 爵位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二零七章 收穫(二合一大章節)第十一章 逆反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一三三章 閒聊(搖搖搖頭盟主加更第三更)第一五七章 攪屎棍第二二零章 新氣象第二章 家天下第八十章 父子第五章 書呆子 (求推薦票)第五十章 乾淨利落的勝利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八十八章 過年第九章 旅途第八十一章 紛擾(八千字大章求訂閱)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四十章 無所適從(一萬字大章求訂閱)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三十五章 接觸土人(八千字大章)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二十二章 地球儀第二十五章 大案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十九章 變化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七十章 工匠第一九三章 頒旨第一零二章 首戰第三十四章 繼承人第九十五章 合法財產保護第十章 林家第十二章 代理人第四十五章 孔家第四十七章 遭遇第四十五章 微服私訪第四十章 遠行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七十五章 探尋東洲第六十九章 兄弟第一四三章 規矩(求訂閱,求月票)第九十七章 激動第八十一章 登聞第一二三章 鄭和要回來了第一零一章 藍煙第七十八章 海軍司令第十四章 爵位第五十章 老人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九十一章 各有所圖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十三章 震撼第二三零章 忌諱與機會第十章 輿論控制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十三章 人心第二零九章 正道邪道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二二五章 下西洋計劃第五十九章 一場婚禮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五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八十五章 緣由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七十九章 暫不聲張第六十章 返回北平
第一一五章 二狗子(求訂閱,求保底月票)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一一二章 順利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三十六章 緣分第一二六章 想法第二一四章 班師回朝第四十六章 教誨第二十五章 階級論第二十五章 星城第二十二章 公主出使第五十六章 銅山第一三四章 爺孫第四十四章 聯絡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第六十章 佈局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八十七章 叔侄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十九章 變化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變化第五十章 卡爾索利一家第六十三章 選妃第二二七章 家法第一二六章 第三支使團(求訂閱)第十四章 爵位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二零七章 收穫(二合一大章節)第十一章 逆反第四十九章 變化第三十七章 機遇第一三三章 閒聊(搖搖搖頭盟主加更第三更)第一五七章 攪屎棍第二二零章 新氣象第二章 家天下第八十章 父子第五章 書呆子 (求推薦票)第五十章 乾淨利落的勝利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八十八章 過年第九章 旅途第八十一章 紛擾(八千字大章求訂閱)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四十章 無所適從(一萬字大章求訂閱)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三十五章 接觸土人(八千字大章)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二十二章 地球儀第二十五章 大案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十九章 變化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七十章 工匠第一九三章 頒旨第一零二章 首戰第三十四章 繼承人第九十五章 合法財產保護第十章 林家第十二章 代理人第四十五章 孔家第四十七章 遭遇第四十五章 微服私訪第四十章 遠行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七十五章 探尋東洲第六十九章 兄弟第一四三章 規矩(求訂閱,求月票)第九十七章 激動第八十一章 登聞第一二三章 鄭和要回來了第一零一章 藍煙第七十八章 海軍司令第十四章 爵位第五十章 老人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九十一章 各有所圖第五十五章 希望第十三章 震撼第二三零章 忌諱與機會第十章 輿論控制第二二九章 分婆娘第十三章 人心第二零九章 正道邪道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二二五章 下西洋計劃第五十九章 一場婚禮第一四七章 移民規劃第五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八十五章 緣由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七十九章 暫不聲張第六十章 返回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