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五章 下西洋計劃

“殿下,該休息了。”

“不急,我將這個設計完稿就休息。”

薛尚宮湊到近前,只見朱瞻基面前的案几上擺了一大疊的白紙,每一張白紙上面都畫着比較抽象的圖案,這跟朱瞻基以前畫的工筆有着巨大的差異。

朱瞻基的字寫的不錯,畫畫也還過的去,包括雕塑也能入眼。不過他的風格偏向於工筆和寫實,與現在推崇的寫意是兩個風格,所以不太受到認可。

“這是什麼?”

“皇家旗幟,國旗,還有軍旗。這些只是初稿,明日拿給皇祖父過目,然後確定下來。”

既然要下西洋,朱瞻基當然想到了吧國旗,軍旗,還有皇家旗幟製作出來。

皇家旗幟主色調是紅黃色,圖案是一條黃色的五爪金龍,口中銜着太陽。

而國旗淡黃色調,是略小的金色太陽與一個稍大的銀色月牙,組成了一個大圓,代表日月。下面有一片藍色,綴以波浪線,代表日月升起。

軍旗分爲海軍和陸軍,陸軍是黃色調,綴以紅色,一個囊括了亞歐大陸和南洋羣島的地圖,代表大明疆域,上面是日月,下面是各軍的代號。

而海軍旗與陸軍旗幾乎一樣,不過是藍色調,陸地是黃色。

這些旗幟也都是差不多三比二,或者是五比四的比例,不過與現代國旗不同的是,高度長一些,寬度短一些。

因爲這個時代的旗幟爲了撐起來旗面,基本上都是豎着的長方形。其實這樣的設計,比後世的旗子,更加符合力學原理。

高度長一些,吊在旗杆上,展開的面積也就更大。鬼知道後世的國旗爲什麼就變成寬度更長,要是沒有風的時候,就軟耷耷地垂在旗杆上。

至於只有亞歐地圖,也是朱瞻基有意爲之,只有等到大明實際佔據了那些新大陸,纔會印在旗幟上面。

現在歐洲,還沒有出過國門呢,如今也就是葡萄牙剛剛在北非建立了第一個殖民據點。

他們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有什麼國家。

薛尚宮嘆了口氣,幫朱瞻基將這些畫稿都整理好,收了起來。“剛回來沒多久,你就又要出門了。”

朱瞻基笑道:“要是沒有意外,這也是我最後一次出遠門了,以後,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薛尚宮還想說些什麼,幾個太監和宮女跑到了朱瞻基偏殿的門口,激動地說道:“殿下,陳良媛要生了……”

陳良媛就是朱瞻基以前風花雪月四女中的秋月,成爲朱瞻基的嬪妃後,用回了自己的名字。

朱瞻基對她的感情還是比較深的,聞言跟薛尚宮說道:“你去跟楊奉御交待一聲,我先去陳良媛那裡,晚一點再去她那裡。”

按照規矩,朱瞻基今天是要陪楊奉御的,不過現在孩子要出生,他當然要先去看看孩子。

當天晚上,一直到凌晨時分,陳良媛被折騰的死去活來,才生了下來了一個男孩。

至此,朱瞻基已經成了五個孩子的父親。

對國旗的設計,朱棣根本不重視,相反,對於皇家旗幟和軍旗,他卻格外在意。

對於幾面旗幟,他也提出了一些意見,進行了一番小的調整,然後拿到了朝堂上去討論。

大臣們知道這是朱瞻基的設計,又得到了朱棣的認可,所以幾乎沒有遇到任何反對,就定了下來。

由禮部牽頭,內監印染局負責印製,各種龍形和日月都有現成的模板,最遲半個月,就能拿出成品。

這只是一件小事,相對於朱瞻基做的那些造福萬民,或者是能直接影響子孫後代的事不值一提。

看到這件事已經走上了正規,他就不再關注。只要這些旗幟印出來,不需要多久,各個地方政府,軍衛,都會收到印出來的國旗和軍旗。

除了銀行的組建,他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下西洋的人員配置和物資籌備上。

在以往,鄭和四次下西洋,人數大約都是兩萬七八千人左右,艦船兩百多艘,包括了大小不同的各種船隻。

艦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舟師就是艦艇部隊,基本單位是戰船,它們被組成編隊,叫前營、後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於登陸行動;儀仗隊擔任近衛和對外交往時的禮儀,莊嚴威武。

人員方面,主要有五個部分組成。分成了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貿易部分、後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

指揮部分是整個船隊的中樞,對航行、外交、貿易、作戰等進行指揮決策。

航海部分主要負責航海業務、修船的、預測天氣的等。

外交貿易部分包括外交禮儀的、進行貿易的、聯絡翻譯的。

後勤保障部分是負責管理財務的、後勤供應的、起草文書的、醫務人員等。

軍事護航部分則是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

這種船隊人員組成,艦隊編制都是是完善的、嚴密的。

而這次由朱瞻基親自率隊下西洋,人員方面最少要增加兩倍。光是他的親衛就達到了一萬兩千人,還有二十多位王府世子,郡王,他們每人帶領的團隊最少也有三四百人以上。

除此之外,還要增加貿易人員,增加作戰部隊,如今的人員雖然還沒有確定下來,但是粗略估計,人數有將近十萬,艦隊的規模達到近千艘。

但是不要以爲這樣就是大明艦隊的全部家底,實際上,哪怕是近千艘戰艦,也只佔據了整個大明海軍總戰艦的四分之一而已。

在永樂十四年,大明王朝擁有近四千艘艘船,其中一千三百艘巡船,一千三百艘戰船,以及駐紮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四百艘寶船和四百艘運糧漕船,此外還有兩百多艘遠洋寶船和大量護洋巡江的警戒執法船和傳令船。

如果加上河船和私人的海船,如今大明的船隻總數將近兩萬艘,全世界其他國家所有的船加起來,也沒有大明一家多。

如今距離出發還有近三個月,朱瞻基已經要開始安排人手,以及組建指揮系統了。

不過,這些工作朱瞻基基本上都安排給了鄭和,這方面他的經驗更加豐富。

除了一些成建制的軍隊安排,朱瞻基基本不插手。

人員的增加雖然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其他在艦隊編制和人員構成上,四次下西洋已經將這套系統組建的非常完善了,不需要進行大的改動。

朱瞻基需要安撫的,就是海軍各位將領,因爲大部分人都想跟着朱瞻基一起下西洋,然後再撈一筆功勞。

對於衆將的積極性,朱瞻基也不能打擊,只能以安撫爲主。實際上,這次跟他一起回到京城的海軍艦隊,基本上都會帶上。

從東瀛回來的時候,他帶回來了海軍大約三萬多人的艦隊,他們都是在作戰中比較勇猛,並且在戰術執行上,貫徹的比較透徹的艦隊。

這次下西洋,朱瞻基可不願意像前幾次一樣,只是帶去和平。如果有人不聽話,那是需要教訓一下的。

爲此,在火槍的換裝有限序列,朱瞻基也增加了幾支兩棲部隊的份額。

當然,他們不可能全部換裝火槍。朱瞻基基本上能保證每一衛五千五百人,派發一千支火槍,豐富他們的戰術安排。

如今這些軍隊的人員還在放假期間,從下個月起,他們就會在新江口水寨,進行火槍的實彈訓練。

這些自然也有都督劉江和三大艦隊的總兵官來操心,朱瞻基依舊只用瞭解一下情況就可以了。

身爲一個上位者,這些都不需要他親自費力運作。只要把任務安排下去,會有無數人願意幹,爲了這個機會還要拼命競爭。

籌備貿易物資,是朱瞻基需要操心的另一個方面。

這個時代的其他國家,是什麼都缺。無論大明運出什麼樣的物資,都是供不應求。

但是貨物與貨物之間,還是有差異的。因爲有些商品的利潤不到一半,有些商品的利潤卻能達到幾十倍。

大明向南亞各國輸送一些鐵器,工具,比如鋤頭,鐮刀,利潤其實就不太高,鐵器方面,鐵鍋的利潤的最高。

但是爲了籠絡這些小國家,讓他們安定下來,所以明知道這些商品的價值不高,也要賣一部分給他們。

但是如果跟中亞,歐洲的各國貿易,那麼這些鐵器工具是當然不會賣的,要賣也要賣那些絲綢,茶葉,瓷器這些高利潤的商品。

當然,也少不了香料。

從去年開始,內監前往南洋的商船,運回來了最少二十船的香料。這些香料的總重已經達到了兩千噸,其中一大半都是從香料羣島運回來的。

整個香料羣島一年的香料產量如今也只有一千多噸,除了他們自己吃的,其餘的全部被內監壟斷。

而當地人根本認識不到這些香料的價值,不少內監的太監們,甚至安排了自己的家人在那裡買下了一座座島,然後專門給大明供應香料。

剩下的香料則是來自溜山,也就是後世的斯里蘭卡,還有一些是來自印度南部和泰國,柬埔寨等國。

但是這裡的香料無法壟斷,因爲帖木兒國和莫臥兒國的前身德里蘇丹國也壟斷了一部分香料。

十幾年前,帖木兒國爲了將香料賣到歐洲去,甚至不惜發動了一場大戰,直接攻佔了奧斯曼帝國,活捉了他們的國王巴耶塞特一世。

而當時,帖木兒國並不知道,他們實際上是救了整個歐洲。因爲當時的奧斯曼帝國已經幾乎快要滅了拜占庭帝國,也就是東羅馬帝國。

洪武二十九年,奧斯曼帝國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國、德國等國的聯軍。將近一萬名十字軍被俘,歐洲人除了用鉅款贖回三百名貴族騎士外,其餘的幾乎全部被殺。

從此,歐洲人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奧斯曼帝國擴張。

但是,帖木兒國卻一下子將奧斯曼打敗了。

相當於帖木兒國暫時挽救了拜占庭帝國,因爲巴耶塞特死在監獄裡,他的四個兒子之間開始了爭奪王位的戰爭,

而他們在歐洲佔領區的人民也趁機掀起反抗運動,奧斯曼帝國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不得不推遲了在歐洲的擴張,讓拜占庭帝國又苟延殘喘了一段時間。

如今的香料,基本就控制在了大明和帖木兒國以及奧斯曼帝國手裡。

奧斯曼帝國其實比較苦逼,他們現在根本得不到亞洲的香料,只能從非洲獲取香料。

但是非洲的黑人太懶,香料的產量低的可憐。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歐洲對香料的渴求和巨大消費。

歐洲的土地其實不適合種農作物的,從古至今,他們的糧食產量就不夠。不過,歐洲的土地卻是天然的牧場,所以適合牲畜生長。

在如今這個時代,歐洲的中心還是南亞,西歐和北歐還是蠻夷之地,就是因爲在南歐的土地能供應充足的糧食。

歐洲人以肉食爲生,在古代沒有冰箱的情況下,一頭牲畜不可能一頓吃完,肉就很容易氾濫變質,所以古代歐洲人常吃臭肉而不是鮮肉。

爲了解決食物變味的問題,加上濃郁的香味,香料就被引入了歐洲,因此香料也成爲了需求極大的食物。

香料散發出的香氣、製成的食品在地中海周邊地區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羅馬人食用香料並把這看成是文明飲食的標誌。

而在羅馬人的葬禮上香料也必不可少。羅馬人熱衷於火葬,他們的葬禮上肉桂是主角,羅馬人相信火葬配上肉桂象徵着死者的靈魂將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所以無論羅馬帝國的國勢如何變化,羅馬人對香料的熱愛始終如一。

甚至向某人塗抹香料和供奉香火,在羅馬就是稱王的前提。

歐洲人食用香料,有着悠久的歷史和傳統,這就導致了需求量的節節攀升。

再過幾十年,歐洲的大航海時代的興起。最初的原因不是爲了瓷器,不是爲了茶葉,也不是爲了黃金和絲綢,而是爲了香料。

因爲瓷器可以用錫器代替,茶葉可以用草汁代替,絲綢可以用麻布代替,但是香料無可替代。

香料在近代以前絕不僅僅是保存肉類的調料,因爲它的價值要比肉類要高的的多,這麼做好比在廉價布鞋上鑲嵌鑽石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朱瞻基前世就聽過一個不是笑話的笑話。

一個德國的科隆大主教,能推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七大選帝侯之一,這七大選帝侯是四個俗人加三個大主教,比如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他們能直接選舉羅馬帝國皇帝。

他翻越阿爾卑斯山,去朝見羅馬教宗。結果行至半途大主教病逝了。

死在半山腰上了,沒有香料啊,沒法兒給塗抹香料防腐啊,怎麼辦?不然過幾天這屍體就爛了臭了,沒法帶回去。

他的隨從也真有招說,乾脆給他煮熟了得了,煮熟了他就不爛了。但是這些隨從的手藝太糟糕了,火候掌握不到位,最後把大主教煮成了一鍋肉湯,就剩一副骨頭架子在裡頭了。那沒辦法了,只好把這個湯倒了,把這骨頭架子帶回主教座堂。

別的主教都是全屍下葬的,這位主教就是一副骨頭下葬。所以只是從這一點,就能說明歐洲人對於這個香料的那種渴望是多麼強烈。

當時的人們迷信地認爲散發出惡臭的屍體是靈魂墮落的標誌,一個人如果有了聖潔的靈魂即使死去他的屍體也會發出香料的味道,這使得基督教會成了香料的最大收藏者。

香料已經不僅僅是食物,而是與歐洲人生活休慼相關的東西。從出生洗禮到死亡棺材的陪葬,都離不開香料。

進入到了中世紀,阿拉伯帝國崛起,東西方貿易斷絕,讓歐洲人得到香料越來越困難了。

所以歐洲人才開始跟這個阿拉伯人做買賣,阿拉伯人是很精明的商人,把東方的香料去運到威尼斯,阿拉伯人是頭道販子,威尼斯二老闆,批發商再在歐洲各地批發。那麼這個香料從亞洲運到威尼斯的價格相當於原產地的五十倍。

雖然這個價格可能略有出入,但是出入不大。

存儲了這麼多的香料,其實也是一個麻煩事。寧波市舶司的餘先就多次提到,光是爲了存儲這些香料,現在市舶司預算一直在超支,因爲光是爲了蓋倉庫就耗費不少。

因爲大明的香料產量也不少,肉桂、豆蔻核仁、丁香,胡椒,八角幾乎都有,銷量不大。大部分都賣不出去,只能存在倉庫裡。

但是對朱瞻基來說,這一些都是划算的,壓制下了所有的反對意見。

這次下西洋,他就準備打開海上航線,將這些香料賣給歐洲各國。

當然,想要順利佔領歐洲的貿易市場,不僅僅只能商業,還有可能需要武力威懾甚至是鎮壓。

那些不聽話的歐洲城邦主,還有壟斷了此時歐洲香料貿易的阿拉伯人,突厥人,都有可能成爲大明經濟征服歐洲的絆腳石。

在另一個世界裡,那被歐洲用槍炮敲開國門的不平等條約,不平等貿易,他都想重新實施一遍。

不過,如何去歐洲,也是一個大問題。

雖然走海路耗費最少,最方便,但是也最遠,最不安全。

如今可沒有蘇伊士運河,只有古運河。因爲着這裡他曾經殺了不少人,還鬧出了一場國際糾紛,所以他對蘇伊士運河的歷史非常瞭解。

在公元前八世紀,古埃及的法老就在這裡借用尼羅河的支流建造了一條古運河。

公元前六世紀,波斯人佔領埃及之後,疏浚了運河,但是依舊需要依靠人力拖曳。

到了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期,亞歷山大遠征軍進入埃及的托勒密家族,對這條運河進行了改進。人工操作的水閘與水庫,幫助運河具有了蓄水調節能力。

這條運河可以自主行船了,就被後來的羅馬人和阿拉伯人一直使用到十二世紀。

只是古代的運河畢竟在各方面,還是不如近現代的同類產品。尼羅河日漸不穩定的水位與高昂的維護費,讓埃及人最終放棄了運河。

很多商隊會選擇從亞歷山大港進入尼羅河,再從尼羅河岸登陸,用駝隊將貨物送到紅海邊的港口轉船。

所以大明艦隊想要前往歐洲,不能利用這條運河,只能繞過整個非洲。

至於後面威尼斯商人爲了香料,想要開挖蘇伊士運河,那是幾十年後纔會發生的事情,現在根本還沒有這個計劃。

朱瞻基別的都不擔心,他對全世界的水文條件都很很熟悉,絕對不會迷路,也會帶足蔬菜,乾菜,水果來補充維生素。

但是這個時代的颱風,卻是遠洋的最大困難。

即便是後世的鋼鐵鉅艦,在面對大海的時候,都顯得那麼無助,何況是現在的木船。

太平洋和印度洋還好辦,只要避開臺風期,問題都不大。

但是大西洋的水文條件是除了北冰洋以外就危險的,那裡不僅僅有颱風的威脅,還有全世界最危險的暗流和巨浪,這個根本就不是避開臺風期能解決的。

大西洋暖流給歐洲帶來了溫暖的氣候,卻也讓這片大洋顯得危險無比。

朱瞻基在一張世界地圖上做下了許多個記號,這些據點,都是大明需要佔領的據點。

現在,他在蘇伊士運河的位置,畫了一個圈,打了一個問號。

可以說,這是未來幾百年間最重要的一條通道,到底要不要佔領,朱瞻基心裡也沒有拿定主意。

打敗馬上就要倒臺的馬穆魯克王朝,對大明來說輕而易舉。帖木兒當初就打到了大馬士革,洗劫了大馬士革以後才離開,更別說有了火器的大明軍隊了。

打下來之後開挖運河對大明來說也輕而易舉,幾個威尼斯商人都有這個財力,更別說大明瞭。

但是,開挖運河之後的維護,包括周邊複雜的局勢,都將牽扯大明巨大的精力。今後的幾百年,這裡都將會是一個巨大的火藥桶。

大明派的人少了,守不住,派的人多了,就不划算。所以在接觸到馬穆魯克國王之前,在瞭解具體的情況之前,朱瞻基有些拿不定主意。

他嘆了一口氣,還是且行且看啊,如果到時候貿易正常化了,每年的利潤多了,也許他不開挖這條運河,也會有人督促他挖。

這一次,還是從南非繞過去吧,順便,在南非那裡也建設兩個據點,爲以後佔領那裡做準備。

(今天要去鄭州出差,明天的更新稍晚一點。請大家見諒)

感謝遙遠的星雲honey,輕鬆愛上我,lecwhite,上官沙,超慫的毛球,火雲大師,小瘋子,燈火見人家,額吐你哦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六章 大明朝政議事法則第八十二章 各方第六十章 返回北平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二章 小露一手第七章 呂宋第二一二章 征服者第六十二章 控制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二十四章 震撼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十七章 備戰第四十九章 風暴第二十二章 公主出使第二二零章 新氣象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一零五章 盟友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四十二章 文明地搶劫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變化第十七章 文明與愚昧第四十章 無所適從(一萬字大章求訂閱)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七十八章 新型炸藥第十四章 戰爭準備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一三四章 爺孫第四十六章 教誨第四十章 殺無赦(八千字大章)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二十八章 紀綱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一三五章 接連震撼第一二一章 紡織引發革命第二章 小露一手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三十四章 繼承人第三十七章 戰爭的意義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四十九章 風暴第十六章 隕石第六十七章 結盟第六十三章 喧囂結束第一一五章 戰第八十章 糾紛第二十七章 開戰第一四一章 緣由(紫軒煜塵盟主加更1)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四十四章 東西方文明初接觸第四十九章 變化單章求訂閱,求月票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一三五章 對儒家態度(求訂閱)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九十章 技術封存第五十七章 軟禁(Libra~汐牧羊人盟主加更)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五十章 老人第一九四章 後院穩定第十八章 驚喜第九章 拜師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一六一章 絕望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四十章 天道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四章 悲與喜第一四九章 包圍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三十四章 繼承人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十四章 爵位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七章 遷都第一四六章 準備出征第二十二章 地球儀第一一五章 戰第二章 小露一手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十九章 厚賞第十章 學與道
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六章 大明朝政議事法則第八十二章 各方第六十章 返回北平第一三零章 靜與動第一四三章 風向(紫軒煜塵盟主加更2)第二章 小露一手第七章 呂宋第二一二章 征服者第六十二章 控制第五十九章 種子第二十四章 震撼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十七章 備戰第四十九章 風暴第二十二章 公主出使第二二零章 新氣象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一零五章 盟友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四十二章 文明地搶劫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變化第十七章 文明與愚昧第四十章 無所適從(一萬字大章求訂閱)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七十八章 新型炸藥第十四章 戰爭準備第一一四章 計劃第一三四章 爺孫第四十六章 教誨第四十章 殺無赦(八千字大章)第一九二章 萬事俱備第二十八章 紀綱第九十七章 送行第四十六章 教孫第一八八章 階級利益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一三五章 接連震撼第一二一章 紡織引發革命第二章 小露一手第四十六章 海權論第三十四章 繼承人第三十七章 戰爭的意義第一章 四權分立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四十九章 風暴第十六章 隕石第六十七章 結盟第六十三章 喧囂結束第一一五章 戰第八十章 糾紛第二十七章 開戰第一四一章 緣由(紫軒煜塵盟主加更1)第一二二章 銀元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二十章 誘捕(月票補加更)第四十四章 東西方文明初接觸第四十九章 變化單章求訂閱,求月票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一三五章 對儒家態度(求訂閱)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九十章 技術封存第五十七章 軟禁(Libra~汐牧羊人盟主加更)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五十章 老人第一九四章 後院穩定第十八章 驚喜第九章 拜師第六十二章 抓捕第一六一章 絕望第一八三章 父子重逢第一一二章 捱揍第四十章 天道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四章 悲與喜第一四九章 包圍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三十四章 繼承人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十七章 結果並非我想象的那樣第五十三章 君權神權第十四章 爵位第三十九章 趙王(求推,求收)第七章 遷都第一四六章 準備出征第二十二章 地球儀第一一五章 戰第二章 小露一手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五十一章 大明來了第十九章 厚賞第十章 學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