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出海

三月的最後一日,應天府最轟動的話題。從皇上御駕親征,一下子就轉到了孔府六十七人全部被抓進內監大牢的事情上來。

孔家是誰?即便是不識字的老農,不知道他們是大明唯一的千年世家,也聽說過孔夫子。

雖然這個世家在官場上面並沒有多少勢力,但是能流傳千年,已經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了。

而在朝中,這件事引起的轟動更是遠遠大於民間。這日一大早,就有大臣和監生想要到承天門跪拜,想要請殿下釋放孔家人。

不過,因爲朱瞻基並不在應天府,而且這件事因爲孔家人一股腦被抓走,沒人牽頭,纔沒有實施。

等到了中午時分,孔府被抓的緣由就被錦衣衛宣揚了出來。聽說太子殿下又吐血,而且就是孔家人引起的,那些想要替孔家說話的大臣們一個個就偃旗息鼓了。

開玩笑,他們這些大臣什麼事都能摻和,唯有皇家事務不能摻和啊!

也難怪孔家人不是被關進刑部或者大理寺,被關進了內監監獄,因爲這是直接惹上了皇家啊!

蹇義這些天因爲孔家的案子,被人煩不勝煩,心裡厭倦。但是昨夜孔府的人被抓了個乾淨,他的心卻變的空蕩蕩的了。

從他學認字的第一天開始,就在孔夫子的像前參拜,他能眼睜睜地看着孔夫子的後人被抓個乾淨嗎?

不能!

昨夜裡解縉的來訪,更是讓他堅定了這個決心。

看朱瞻基的動作,他很清楚朱瞻基這是在軟刀子殺人,溫水煮青蛙。

從山東糧食案件,孔家被牽連進來,如今孔家大江南北的糧鋪全部被查封,數十萬石的糧食被充公。

藉着馬德鐘的案子,殿下直接揭開了孔府蒙在身上的錦衣,露出了他們骯髒的軀體。

先從名聲上將孔家完全抹黑,沒有了名聲,孔家就什麼都沒有了。

戶部清查山東田地,這又是在挖孔家的根腳,他們這幾百年來強取豪奪,成爲山東最大的地主。

沒人調查的時候乾乾淨淨,但是真的查起來,絕對不會那麼幹淨。

而孔樂南也是個蠢貨,看不清這背後的危機,還在爲兩家分支的流徙奔波,這完全是本末倒置。

不管怎麼樣,要給他們保留三分元氣,不能讓年輕的殿下,直接將孔家剷除。

孔家都剷除了,儒家還能沒事嗎?

孔家是不乾淨,但是不能因爲孔家不乾淨,殿下就直接挖了儒家的根基。

這件事也只有蹇義能幫得上忙,因爲如今的大明朝堂,只有他的權力沒有受到限制。

從正月十六,大明議事法則正式實施,這兩個多月來,所有的大臣們都已經完全明白了這套議事法則背後的意義所在。

的確,這套議事法則的實施,讓所有人手裡的權力大增。

原本,各部的事務幾乎都要經過廷議才能通過,但是現在,大部分事務的處置都被分發到各部,其他人沒有了插手的權力。

但是這種放權,是犧牲了廷議的公信權力,其他人都沒有任何損失,包括皇上。

特別是財政放權,各部都能按月領到比以前更多的辦公經費,許多事務,其他人不知道,事情就已經辦了。

當權力被下放到各部的手裡,想要讓他們再拿出來,就不可能了。

現在唯有身爲議長的蹇義,還有資格干涉各部的事務,但是他一個人,又能有多少精力?

各部基本都不把一些事務拿出來廷議了,他就是干涉,又能干涉多深?

所以他越來越佩服拿出這套方案的朱瞻基,簡簡單單的一個陽謀,就讓團結在一起的朝廷大臣們分化,甚至互相提防。

而皇家,這個時候卻能通過財政撥款,輕易控制住各部。

蹇義數次提出要將大明銀行也置於戶部管理,但是朱瞻基根本不理他。顯然,這位年輕的太孫殿下很清楚,這個權力絕對不能給戶部。

也正是因爲這套議事法則的實施,讓蹇義明白,太孫殿下的不簡單。而太孫針對孔家的謀劃,他也會想的更加深遠。

一個孔家無所謂,但是儒家不能動啊!

“大人,戶部夏尚書有急事求見……”

“快快有請……”

蹇義的話音未落,夏元吉已經進了殿中。“宜之兄,我不請自到,實乃有萬分緊急之狀況。”

雖然戶部和吏部是鄰居,但是基本上,相互之間很少有私下往來。像夏元吉這樣的不請自入,更是罕見。

蹇義忍不住站起身來,問道:“發生何事?”

“三月二十四,甘肅固原地龍翻身,如今道路阻隔,死傷無數。”

蹇義眉頭一皺,一個固原遠在西北,不算什麼大事。但是如今大軍西征在即,那裡扼守西北咽喉,卻不能不重視。

若是因此壞了西征大計,不要說皇上饒不了他們,就是他們自己也不能原諒自己。

“維喆,你立即組織救援隊伍撥運錢糧,我現在立刻去見太孫殿下,讓他拿個主意。”

夏元吉的來意就是如此,他是戶部尚書,這個時候既然知道固原地震,自然首先要組織救援。

但是太孫殿下那裡卻不能不通知,由蹇義過去是最好不過。

他開口說道:“固原當地銀行存銀有限,我欲從陝西布政司處銀行調取一批銀錢,還望殿下能讓陳瑄處配合。”

蹇義點了點頭道:“此事我會跟殿下仔細分說。”

如今的銀行可是真正的銀行,以存銀,放銀爲主。也因爲各處分部的規模受到銀錢存放的限制,並沒有後世銀行的通存通兌功能。

戶部的賬戶裡面雖然有銀子,但是大部分都集中在京城,各處布政司除了少量的稅賦就地存放,大部分也都被銀行統一存放進了大明銀行的十三大金庫。

所以戶部想要調取銀子,必須要得到銀行的配合。

但是大明銀行是獨立機構,總督陳瑄原本是地方官員,只聽皇室命令。這種制約讓戶部也只能經常遷就銀行,否則效率就要低了許多。

蹇義的車駕出了朝陽門,隨行護衛就掛出了尚書旗,急行軍旗。

大明有例,尚書出行,百姓避讓,急行軍旗,更是要肅清道路。

有護衛開道,百姓讓出水泥路,蹇義一行很快就抵達了溫泉別院。

朱瞻基得知固原地震,登時在別院就待不下去了。

他很清楚,在如今這個時代,朝廷根本沒有進行急救的能力。縱然八百里加急情報,朝廷得到消息已經是五日之後了,如今固原那裡早就已經過了最佳救援期。

老百姓也根本不指望朝廷能第一時間搶救,他們只希望後續能得到朝廷宣撫。

明日就是大朝會,朱瞻基沉吟了一下,就說道:“蹇尚書稍待,孤去與母妃辭別,這就隨你回京。”

張氏聞知西北地震,比朱瞻基想的還要開明。“瞻基以監國之身,自然當以國家大事爲重。你父王如今昏迷不醒,你在近前也幫不上忙,速速回京去吧。”

“孩兒今日回京,明日大朝會後,就回來侍奉父王左右。”

朱瞻基跪下向她磕了一個頭,被張氏連忙扶起。“快快起來……”

朱瞻基跟她微微一笑,轉向朱瞻墉他們的時候,臉就已經板了下來。“瞻墉,瞻埈,你們二人是兄長,當爲母妃解憂,侍奉父王。”

二人躬身應是,朱瞻基又跟嘉興說道:“嘉興,你如今也大了,好生在別院待着,別讓母妃操心。”

十二歲的嘉興其實實歲只有十一,還算不上大,但是生在宮廷,自然成熟的也早。

她嬌聲應道:“太孫哥哥放心,小妹會照顧好妹妹們,不給母妃添煩惱。”

朱瞻基摸了摸她的頭笑道:“嘉興真乖,以後哥哥許你自己挑選一門親事,讓你一世無憂。”

聽到朱瞻基說起自己的親事,嘉興害羞起來,躲在了張氏的身後。“母妃,大兄笑話我呢。”

張氏卻知道朱瞻基這份承諾的份量,忍不住開心說道:“瞻基也不可只念着嘉興,瞻墉他們如今也該說親了。你父王如今身體不好,要是大行,又要耽擱了他們的親事。”

朱瞻墉和朱瞻埈兩人都是虛歲十六,到了該說親的年紀。但是朱高熾身體不好,若是真的薨了,他們的親事也要耽擱下來。

他們可不像朱瞻基,朱瞻基身爲監國即使父王薨了,最多也只是守孝49天,但是他們卻要足足守孝27個月。

“母妃放心,明日大朝會上,我就會安排下去,爲瞻墉他們五人選妃。”

除了朱瞻墉,朱瞻埈兩人十六歲,朱瞻垠,朱瞻墡,朱瞻堈,他們三人也都十五歲了,這次爲他們選妃,可以一次性辦了。

張氏滿意地點了點頭,幾個小的弟弟也都有些害羞地笑了起來。

朱瞻基這才又跟孫嫺說道:“你代我在此盡孝,不可荒廢了禮節。明日我會讓金闊來別院,肅清別院內侍,你也要跟着學學如何管理內侍。”

孫嫺乖乖應是。

李亮進來統治,羽林衛已經準備妥當,朱瞻基有再次向張氏拜別,出了別院。

馬車上,朱瞻基當中座靠,對面坐着表情嚴肅的蹇義。

蹇義開口爲孔家求情,這在朱瞻基的意料之中。朝中大臣們即便不信奉儒家,卻也不會坐視中華大地的千年體統在朱瞻基的手裡消失。

朱瞻基將孔樂南所作所爲跟他說了一遍,又說道:“他此番作爲犯了大忌,不可輕饒。愛卿不必憂慮孤會直接斷了儒家的根基,這儒家,孤還是會用的。”

蹇義道:“殿下,天下人皆知,這孔家就是儒家代表,殿下如此步步爲營,咄咄逼人,是在讓人不能安心啊!”

朱瞻基點了點頭道:“所以孤纔要改變,這孔夫子是孔夫子,儒家是儒家,孔家沒有那麼大的臉面,能代表儒家。”

“千年之道統,殿下一朝一夕就想改變,怕不是那麼容易。殿下略有操之過急,以臣之見,這如同痼疾,當緩用藥。”

朱瞻基笑道:“輕重緩急,孤自然是知道的。若是孤不做出這番姿態,萬民又如何知道孤的態度?若是孔家不因此大傷元氣,世人又如何知道他們表面道貌岸然,實際上男盜女娼?”

“殿下,慎言啊。這孔家何至於如此,即便有些失了道義,卻也……卻也……”

蹇義沒有想到朱瞻基竟然會用如此惡毒評語來評價孔家,這已經不是厭惡了,完全是憎恨。

孔家在殿下的心裡竟然是這樣的印象,那他們的結果註定好不了。

可是蹇義發現,朱瞻基完全不是臨時起意,想要對付孔家,這完全是早有預謀。

殿下的成長軌跡他也是很清楚的,雖然他從小不喜儒學,但是也接受了儒學教育,何至於用敵人的態度來針對孔家啊!

只有皇上,除了他,沒有人會給殿下灌輸這樣的教育。可是皇上以往也沒有表現出對孔家的憎恨啊!

而朱棣不知道,自己又給朱瞻基背了一次黑鍋,他這個時候正躊躇滿志,準備去征服世界。

但是他卻沒有想到,剛一出海,他就被海浪給打敗了。

他以前不是沒有坐過船,從來沒有出現過暈船的現象。

不過那是在運河裡,江裡面。出了松江的入海口,進了大海,這跟江裡面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雖然他乘坐的巨舟已經比那些戰艦穩的多,可是這船整日晃晃悠悠,人都好像飄在空中,腳不落地。

然後他就吐了個天昏地暗,不僅是他,跟他一起出海的內侍們,一些大將們,無不吐的天昏地暗。

他年紀大了,吐了兩日,人就變得萎靡不振,不過這沒有讓他畏懼,反而更激起了他的好勝之心。

船到寧波的時候,他就已經有些習慣了下來。他原本還準備在寧波耽擱幾日,但是今年的春季變的很短,氣溫上升很快,如今北風已經小了下來。

他不想耽擱行程,加上又跟暈船在作對,所以他決定了不在寧波耽擱,趁着北風未停,直接前往呂宋。

在寧波,他連船都沒有下,只是召見了寧波的一衆官員上船,交待了一番,便下令南下。

四月初一,在應天府舉行大朝會的時候,他的船隊浩浩蕩蕩地駛向了南洋。

(今日母親生日,先更新四千字,若是沒醉,儘量更新一點,要是醉了,明日更新八千以上。謝謝大家的正版支持!)

第四十章 殺無赦(八千字大章)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九十六章 選址第一章 迎接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十章 林家第六十章 新生第十六章 人心不定(又是一萬二求訂閱)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一五八章 謀劃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一四一章 拉攏一批(求訂閱,求月票)第二零五章 戰第三十四章 繼承人第一一四章 選定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四十五章 微服私訪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五十三章 風暴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一三四章 寧波第二00章 分功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三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五十三章 敗逃(求推薦)第一零三章 不對稱的戰爭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設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一三八章 金融和經濟(求訂閱)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三十二章 猶豫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三十一章 根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三十五章 理想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一零四章 英國公回京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一八九章 出現第九十一章 各有所圖第一章 穿越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四十章 遠行第十章 輿論控制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一六六章 矛盾第二二零章 新氣象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四章 悲與喜第二章 家天下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四十二章 文明地搶劫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六十四章 朝議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五十八章 壓力第十章 學與道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六十章 佈局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三十四章 理清脈絡第三十一章 根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十七章 備戰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一零三章 不對稱的戰爭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四章 西北第二十一章 要借題發揮第一九八章 火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四十章 無所適從(一萬字大章求訂閱)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三十一章 根第七十三章 升職
第四十章 殺無赦(八千字大章)第五十一章 不能聲張第九十六章 選址第一章 迎接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十章 林家第六十章 新生第十六章 人心不定(又是一萬二求訂閱)第九十一章 專利第一一七章 報復(祝大家新年快樂)第一五八章 謀劃第二三四章 家宴第一四一章 拉攏一批(求訂閱,求月票)第二零五章 戰第三十四章 繼承人第一一四章 選定第一零七章 戰爭的紅利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四十五章 微服私訪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五十三章 風暴第二十三章 安排與送行第十二章 朝議 (下)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一三四章 寧波第二00章 分功第三十八章 抵達北平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一四二章 國事家事第三十一章 勢如破竹第五十三章 敗逃(求推薦)第一零三章 不對稱的戰爭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設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一三八章 金融和經濟(求訂閱)第二二一章 銀行與試探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三十二章 猶豫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三十一章 根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三十五章 理想第九十四章 社會(求推薦)第一七七章 躲藏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一零四章 英國公回京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一八九章 出現第九十一章 各有所圖第一章 穿越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四十章 遠行第十章 輿論控制第三十二章 金礦與中繼點第二零二章 報仇第一六六章 矛盾第二二零章 新氣象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四章 悲與喜第二章 家天下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四十二章 文明地搶劫第一三一章 勝利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一六三章 感激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十三章 渤泥國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六十四章 朝議第二三二章 英雄第三十三章 兩種待遇第八十三章 滅口第五十八章 壓力第十章 學與道第四十五章 打秋風第六十章 佈局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三十四章 理清脈絡第三十一章 根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四十一章 大勝第十七章 備戰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一零三章 不對稱的戰爭第六十四章 喜好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一三二章 鍊鋼之難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四章 西北第二十一章 要借題發揮第一九八章 火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六十六章 制度第四十章 無所適從(一萬字大章求訂閱)第九十九章 初入第三十一章 根第七十三章 升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