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

正月三十,朱棣通過兵部調動京軍人馬,大批京軍被調動起來,進入應天府。

不過衆人皆知朱棣有心西征,這個時候調動京軍並沒有引起衆人的特別注意。

朱元璋統一全國後,採納劉基建議,立軍衛法,在全國建立衛所,控扼要害。

中央設大都督府,後改爲五軍都督府,爲最高軍事機關,掌管全國衛所軍籍。

而兵部負責征討,鎮戍,訓練,後勤。

遇有戰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調軍,任命領兵官,發給印信,率領從衛所調發的軍隊出征。戰爭結束,領兵官繳印於朝,官軍各回衛所。

這種統軍權與調軍權分離和將不專軍、軍不私將的制度,旨在保證皇帝對全國軍隊的控制。

明朝的軍制分爲京軍和地方軍,設立都指揮使和指揮使,爲軍隊的最高固定長官。

京軍分爲京兵和京衛,在朱元璋時期,就有四十八衛。

在原本的歷史中,朱棣因爲遷都北平,最高曾設立七十二衛。

京軍是出戰的精銳部隊,除了指揮使以外,不設都督和提督。

包括五軍都督府的大都督,轄下也只有一衛兵馬。

爲防止專權,京軍雖然是精兵,但是規模略小,一衛三千人,這也是勳貴階層最高的親軍人數。

而宗室親王,基本上最高只有兩衛親軍,人數不能超過六千人。

朱高熾就是就兩衛護衛,六千人,而像朱瞻基這樣目前擁有領兵權的太孫,全大明獨此一人。

地方軍包括衛軍、邊兵和民兵。

衛軍配置於內地各軍事重鎮和東南海防要地。邊兵是防禦北方蒙古騎兵的戍守部隊,配置於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的9個軍鎮,史稱“九邊”。

民兵是軍籍之外、由官府僉點、用以維持地方治安的武裝,內地稱民壯、義勇或弓兵、機兵、快手,西北邊地稱土兵,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

此外,還有不同行業和階層組建的礦兵、鹽兵、僧兵(少林兵、五臺兵)等,遇有戰爭,常被召出征,戰爭結束仍回原址。

在地方上,設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置指揮使,爲地方統兵長官。

都司之下,在重要地區的府縣置衛或設所。一般衛由衛指揮使率領,轄5個千戶所,共5600人。

千戶所由千戶率領,轄十個百戶所,共1120人,百戶所由百戶帶領,轄兩個總旗,共112人。總旗轄5個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

洪武二十六年,定全國都司、衛所,共設都司17個、行都司3個、留守司1個、內外衛329個、守禦千戶所65個。

永樂十三年,又在南洋增加了三處都司級別的水寨。大明兵額的總統計,達到兩百七十餘萬人。

朱棣調兵,不是擔心有人反叛,只是爲了震懾文武百官。他總喜歡彰顯自己的武功,習慣快刀斬亂麻的簡單粗暴手段。

朱棣可以肆無忌憚地調兵,朱瞻基卻不敢有絲毫的動作。

有些事情,朱棣可以做,他不能做。

就像這次調兵,朱棣肯定是怕將太子調走,百官反對,以此威懾。

朱高熾是他兒子,他可以這樣幹。

但是朱瞻基是太孫,他的兵一兵一卒都不能動。只要一動,那這種針對父親的佈置,會讓他一輩子躺在大逆不道的恥辱柱上。

二月一日的大朝會,如期舉行。

這日一大早,京城凡是七品以上的京官主官,重要輔官,人數將近千人,密密麻麻地從奉天殿一直排到了奉天殿的外面廣場上。

只有四品以上官員才能進入大殿,四品官員還要是主官才行。

當第一抹晨光照射上大地,文武百官在鴻臚寺的器樂聲中,一起以大禮叩拜,三呼萬歲。

奉天殿內,朱棣高高坐在第三層龍椅上,在他的下方二層,朱高熾和朱瞻基側身向前分列左右。

今日的大朝會,有兩大議題,一是大明正式實施預算制度,戶部已經將每個部門的年度預算做了出來。

資金分爲預算內和預算外兩塊,預算內資金相當於過去三年公費的平均數,再加兩成。

僅僅是這一塊,就已經滿足了幾乎所有人的期望。

所以,在朝會的上半場,可以說是皆大歡喜。

在蹇義主持的廷議上,哪怕是對頭,今天也一致投了贊成票,讓這個法案通過。

一樁樁各部難以決策的事務,在蹇義的主持下,經過大臣有序的商議,很快就被決定了下來。

朱棣今日也很少行使否決權,大部分政令,都順利地通過。

讓許多文官以爲,爲了順利出征,朱棣這個皇上也對他們開始妥協了。

只用了一個時辰,這些時日積累下來的重要政務就全部處理完畢,這比以往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不止。

時至巳時,王彥正式宣告各部預算制度正式實施。

而大明發展銀行的提督陳瑄,也承諾今日下午,各部資金就能到位。

王彥等陳瑄啓奏完畢,看了看朱棣的臉色,朱棣輕輕點了點頭,眼睛看向了下面左手位第四位的方賓。

那方賓一直在盯着朱棣的動作,看到朱棣看向了自己,就明白自己要出場了。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王彥略顯尖利的聲音傳了出來,分列在大殿牆邊的傳令太監,將他的話傳遍了整個奉天殿內外。

方賓向左橫移了兩步,雙手抱着朝笏,躬身拜道:“臣有啓奏!”

朱棣嗯了一聲說道:“方愛卿請言……”

方賓深吸了一口氣,直起身來,大聲說道:“永樂二年,那西夷帖木兒竟然率二十萬大軍,妄想入侵我大明,雖然帖木兒身死,但是其子嗣如今雄霸西北。成爲我大明心腹大患。臣身爲兵部尚書,面對此強敵一日不得平靜,臣提請陛下,出兵滅敵,還我大明朗朗乾坤。”

下面的大臣登時一片肅然,雖然衆所周知朱棣已經要出兵,並且爲此準備了幾年。

但是今日拿到朝堂上來議,說明出兵已經箭在弦上。

朱棣問道:“這帖木兒國是何來歷?”

“蒙元強盛之時,大力西征,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兒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出自所謂“黃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國爲宗主。

這帖木兒出自西察合臺汗國,與王族有通婚關係。

西察合臺汗國後來內亂,帖木兒扶持勢力相對弱小,與他有姻親關係的西察合臺汗國王族忽辛。

洪武元年,他殺死具備兄弟情誼的西察哈臺汗忽辛,宣稱自己是察合臺汗國的繼承人,建立了帖木兒帝國。

這帖木兒國,就是曾經的西察哈臺汗國。而東察哈臺汗國如今歸附我大明,不論吐魯番,奕力把裡這些地區,都是曾經察哈臺汗國分裂出來的東察哈臺汗國。

如今各族備受帖木兒國欺凌,今有吐魯番公國,奕力把裡等國特使向我大明求援,希望我大明能削除外患。”

朱棣高聲問道:“這吐魯番公國,奕力把裡特使何在?”

王彥高聲叫道:“傳吐魯番公國柳城、火州、吐魯番三部使者覲見……傳奕力把裡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兀兒等部族使者覲見……”

一羣身穿民族服飾的使者,在內侍的帶領下,進入了大殿。他們一行有十四人,分別是七個部族的使者,一個王子配一個使者大臣。

進入奉天殿,他們就在最下一層的正中木板上跪了下來,一起叩拜。

朱棣這個時候的臉色非常和藹,與諸位使者一一說上兩句,“安慰”一番。

這些人當然都是早就已經溝通好的,不管什麼時候,大明出兵都必須是“正義之師”,要有一個正義的理由。

而這一次,當然是爲了拯救西北備受帖木兒國欺凌的各族。

臺下的紛擾似乎跟朱瞻基無關,他今日一改常態,表現的異常沉重,一直低頭不語。

而朱高熾卻表現的非常開心,他的目光也不時瞟向下方,與一幫文臣眉來眼去。

朱棣的西征原本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主要是因爲缺銀子。

西征的成本太高了,按照大明一貫的戰爭能力,跨越上萬裡的征途,耗費的人力物力都是如今的大明承受不了的。

雖然朱瞻基建立了大明發展銀行,成爲了朝廷的錢袋子,給朱棣提供了超過五百萬兩銀子的資金。但是這兩年,大明也還額外又出了五百萬兩白銀的軍費。

所有這一切,都是在武將的支持,朱棣的強力推動下,才緩慢推行。

但是逐漸的,大臣們改變了思路,因爲朱棣出征,留給他們的折騰空間更大了。

不管從哪方面看,朱高熾都比朱棣容易忽悠的多。

在朱瞻基從西洋回來的時候,朝廷已經沒有人還反對西征了。

武將們想着建功立業,文臣們希望朱棣跑的越遠越好。

朱瞻基看着朱高熾神采飛揚的那張臉,想着他馬上就要面臨人生最大的打擊,心生憐憫。

這也是他今日一改常態,表現的非常低調和沉重的原因。

朱棣要留他監國,他不可能說一開始一點也不知情。

身爲人子,跟父親爭權,如果還表現的興高采烈,那就太不像話了。

武將這邊,站在首位的張輔表現的很平靜。

從朱棣堅持將他留在京城,他就知道朱棣絕不會按照所有人的期望來行事,他就是喜歡讓所有人出其不意。

朱棣要讓太孫監國,前幾日已經跟他專門說了,讓他留在京城輔佐太孫。

一開始,他知道的時候也是驚訝朱棣的大膽,但是後來想想,這才符合朱棣的性格。

而且,在張輔看來,太孫也絕對比太子更適合監國。

只是苦了太子,這些年他一直想要做一個好太子,但是跟天才人物一樣的太孫比起來,他還是差了許多。

姑且不論能力如何,光是論眼光,他就差了許多。

朝中有蹇義這樣的丞相之才,有夏元吉這樣的務實之人,有楊榮這樣能幹之輩,他都似乎看不見。

他重視的楊士奇倒還算懂些時務,卻也不過是個眼高手低之人。至於詹士府養的那些人,各個吟詩作對,寫八股文是個好手,但是有幾個能做事的?

反觀太孫,所籠絡的人無一不是務實之人,各個都能獨當一面。

就連自己,還不是也拜伏在太俗內地跟前。

他在右手第一位,正對着坐在第二層的太子,看到他那張神采飛揚的臉,張輔想的卻是等會他慘然表情。

朱高熾看到張輔的視線掃了過來,也望了過來。兩個人的視線在空中相對,朱高熾還笑着跟張輔點了點頭。

這張輔是英國公,雖然在勳爵不算最高,能跟他相比的公爵也有好幾家。

但他是卻是勳貴之中職司最高,又深得武將,勳貴尊崇的德高望重之人。

他的妹子是宮中貴妃,女兒是自己的敬妃,這份榮耀是誰都比不上的。

父皇要出征,卻把張輔從交趾叫了回來,這肯定是給他監國做準備的。

張輔目光平靜,跟朱高熾輕輕點了點頭,心裡有些後悔當初把女兒嫁給了他。

張輔收回了視線,又將目光沿着一幫文臣看了下去,最後落在了跪在大殿中的一幫使節身上。

眼前的這一切不過是在演戲,一切都是爲了出征做準備。

當朱棣跟這一幫使臣演完戲,他們出了大殿,真正的戲肉來了。

小太監捧出了一道七色的聖旨,無聲地來到了朱棣斜前方的王彥身邊,所有人屏聲靜氣,等待着王彥的聲音。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茲有西北蒙元餘孽帖木兒國不服王化,屢屢滋擾我大明屬國,窺伺中原文明。

奕力把裡,吐魯番等國自清爲我大明藩屬二十餘年,歲修職貢,爲中外所共知。

一衆小王請兵援剿,情詞迫切,朕深感憂慮。

自十五年來,朝廷籌措軍糧,糧草無數,耗資甚重。今時機成熟,朕意已決,御駕親征,當爲我大明懲治外敵,肅清屏藩之廯,還我大明及西北各國安寧。欽此。”

此乃宣戰書,出戰徼文,並不涉及人事安排,所以所有人都沒有聲張,靜靜等候下文。

又有小太監捧出了一份七色玉軸聖旨,王彥吸了一口氣大聲說道:“茲命太子高熾爲北路總兵官,駐蹕嘉峪關,替我大軍籌措糧草,二月中出征……”

王彥的話還沒有說完,文臣之中就有一人衝了出來。“陛下……萬萬不可啊!”

(卡死了……)

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十章 囚禁第二零四章 船(兩章合一大章節)第一五四章 天何不公?第一一五章 二狗子(求訂閱,求保底月票)第一四九章 包圍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七十九章 認錯第三章 新生活第六十八章 質問單章求訂閱,求月票第五章 書呆子 (求推薦票)第四十二章 刀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五十一章 後記1第九十章 工部第十九章 思想第八十二章 各方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十四章 爵位第四十七章 引以爲戒第十八章 驚喜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二十七章 開戰第二十六章 得與失第十七章 師弟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九十八章 劉江抵京第四章 悲與喜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一九九章 錯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二十六章 得與失第三章 克太子第四十章 天道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八十四章 機牀第一零九章 報紙第九章 旅途第一零五章 盟友第十九章 變化第四十章 遠行第三十二章 墳第七十章 欽差第六十三章 選妃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一九三章 頒旨第二二七章 家法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一零一章 藍煙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六十七章 回京第八十二章 目光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一九八章 火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第十一章 逆反第三十八章 處政與安排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六十二章 控制第八章 習武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七十章 工匠第五十章 乾淨利落的勝利第十章 學與道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一零三章 幼軍擴招第十章 囚禁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四十章 殺無赦(八千字大章)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一三九章 處置第三章 克太子第一百章 北上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一七零章 異人(搖搖搖頭盟主打賞加更七)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二章 家天下第二零四章 船(兩章合一大章節)第六十四章 朝議第十九章 厚賞第十三章 震撼第四章 蒲家第九章 執政方針第七十三章 處罰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二十七章 開戰第三十七章 對策與覲見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
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十章 囚禁第二零四章 船(兩章合一大章節)第一五四章 天何不公?第一一五章 二狗子(求訂閱,求保底月票)第一四九章 包圍第一一六章 敵退(祝各位書友除夕快樂)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七十九章 認錯第三章 新生活第六十八章 質問單章求訂閱,求月票第五章 書呆子 (求推薦票)第四十二章 刀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五十一章 後記1第九十章 工部第十九章 思想第八十二章 各方第九十八章 目標第十四章 爵位第四十七章 引以爲戒第十八章 驚喜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二十七章 開戰第二十六章 得與失第十七章 師弟第一二二章 春闈第九十八章 劉江抵京第四章 悲與喜第五十二章 被遺忘的人第一九九章 錯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二十六章 得與失第三章 克太子第四十章 天道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一二一章 火車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八十四章 機牀第一零九章 報紙第九章 旅途第一零五章 盟友第十九章 變化第四十章 遠行第三十二章 墳第七十章 欽差第六十三章 選妃第三十一章 銀山第一九三章 頒旨第二二七章 家法第十四章 逃兵(求推薦票)第五十四章 壽宴第五十五章 區別對待第一零一章 藍煙第十九章 名與器第九十四章 懂事第六十七章 回京第八十二章 目光第一七八章 最後的據點第一八五章 求親第一四九章 登基第一九八章 火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第十一章 逆反第三十八章 處政與安排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六十二章 控制第八章 習武第四十三章 繞過非洲第七十章 工匠第五十章 乾淨利落的勝利第十章 學與道第一七三章 糧食第四十一章 黃金城第二二三章 銀行與異人第一零三章 幼軍擴招第十章 囚禁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四十章 殺無赦(八千字大章)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一三九章 處置第三章 克太子第一百章 北上第四十六章 無奈第一七零章 異人(搖搖搖頭盟主打賞加更七)第五十六章 拜見殿下第二章 家天下第二零四章 船(兩章合一大章節)第六十四章 朝議第十九章 厚賞第十三章 震撼第四章 蒲家第九章 執政方針第七十三章 處罰第一零九章 驚訝第二十七章 開戰第三十七章 對策與覲見第一二七章 拜祭第一四零章 金錢與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