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律延禧君臣很怕趙俁說話不算數,等他們交付完歲幣和利息,不肯議和。
萬幸!
遼國前腳剛交付完最後一筆歲幣,後腳趙俁就信守承諾地派韓忠彥、趙良嗣、呂頤浩、李處溫爲趙宋王朝的議和代表去與遼國談兩國議和一事。
遼國方面得知趙宋王朝方面願意議和,也趕緊派耶律淳、蕭常哥、蕭奉先、左企弓代表遼國談議和一事。
在燕京城內的驛館中。
韓忠彥代表趙俁簡要闡述了趙宋王朝的主張,他說:“燕雲一帶本我漢地,五代時被貴朝佔領。今我朝欲收回,不知貴朝意下如何?”
對此,遼國方面顯然已經有了充分的準備,前來談議和的耶律淳據理力爭道:“古北、鬆亭本奚家族帳,何來漢地一說?”
左企弓這個狗腿子也說:“古北、居庸本奚地,燕雲之地五代前便早已居住諸多契丹、奚族部落,所謂舊漢地,早已爲胡漢雜居之所,我祖上自唐朝時起便住在燕京,可證明燕雲一帶本漢地一說純屬子虛烏有,實誤傳也。”
蕭常哥也說:“後晉天福元年,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我大遼求援。我大遼出兵助其建立後晉,我大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爲父子,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送給我大遼,此地乃我大遼合理所得,自那以後,燕雲十六州便爲我大遼疆土,歷經數代,百姓已安居樂業,文化已交融共生,早已不可分割,今貴朝再提此乃漢人故地,實爲無視歷史變遷,民心所向,枉爲大國。”
李處溫不緊不慢地說:“漢唐時,燕雲十六州乃我漢家故地,此無可爭議也。安史之亂爆發前,方有大量北方遊牧族羣人口不斷遷入中原,大唐朝廷將此歸化人口安置於幽、薊、雲、朔等邊州,方有你古北、鬆亭本奚家族帳一說,若爾等始終爲我中國漢家王朝歸化之臣,自可居此,然你契丹非但不安分守己,反於石晉之亂時,趁火打劫,巧取豪奪,反客爲主強行割佔我漢家疆土,致使中原門戶洞開,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文化瑰寶慘遭荼毒,此等行徑,天理難容,人心共憤,豈可再教爾等佔據我漢家疆土?”
趙良嗣隨後據理力爭道:“石敬瑭沙陀人,本沙陀突厥人,又吸收六州胡人、射脾人、回紇人等而成,非我漢人。沙陀族於朱邪盡忠、朱邪執宜帶領下內遷,後逐漸崛起,在五代建立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皆非我漢人王朝,安能代表我漢人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你契丹?”
蕭奉先說:“我契丹亦是炎帝后裔,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我契丹與漢族有共同文化淵源,你我兩家皆爲炎黃子孫,又何必爲地土之爭,傷了和氣?”
——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時,希望通過將耶律氏兼稱劉氏,來表明契丹族與漢族有着共同的文化淵源,也藉此彰顯遼國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正統地位。同時,耶律阿保機對蕭何輔佐劉邦成就帝業也很羨慕,就把母親、祖母、曾祖母等母姓一輩賜姓“蕭”。
蕭奉先的話音未落,便被趙良嗣打斷:“文化淵源雖同,然國界不可混淆。歷史之河流,雖有分支交匯,終歸於大海,卻不可因此否認每條河流之獨立流向。契丹雖慕漢風,卻也自立一國,行其政令,有其疆界。漢家疆土,歷經千年,不可因一時之變遷,而忘卻其根本。”
呂頤浩接過話頭,語氣溫和卻堅定:“我大宋承繼漢唐遺風,一直以恢復中原、一統天下爲己任。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便是中原王朝之屏障,失去此地,中原門戶大開,百姓飽受異族侵擾之苦。今我朝欲取回失地,非爲一己之私,實爲天下蒼生計。望貴國能體恤民心,順應歷史潮流,歸還燕雲,則兩國可長久和平共處,共享太平。”
蕭常哥說:“燕雲十六州之歸屬,歷經數朝更迭,早已非單一民族所能獨享。今宋遼兩國百姓安居樂業,文化交融共生,豈不正是一番盛世景象?若因一時意氣之爭,重啓戰火,使得生靈塗炭,文化毀損,豈非違背歷史發展潮流,也違背先賢們所追求和平共處之初衷?”
接下來,兩國便爲正統、燕雲十六州歸屬問題爭辯個不休。
吵了很久之後,誰也辯不贏對方。
這事其實也辯不出來個結果。要是靠打嘴仗,就能把燕雲十六州要回來,趙宋王朝那麼多口才了得的士大夫,不早就把燕雲十六州給要回來了?
最後,韓忠彥說:“是非曲直,自有後人評說。今我等坐於此,非爲翻舊賬,而是爲兩國百姓謀福祉求和平。我大宋皇帝陛下心懷慈悲,不願兩國再交戰,生靈塗炭,願以誠意促和,共築邊陲安寧。若貴國歸還燕雲之地及平灤營三州並管關隘,我大宋願在貿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給予諸多便利,共創雙贏之局。”
蕭常哥連考慮都沒考慮,就搖頭:“此數地亦關乎我大遼國本,失之,我大遼名存實亡,故貴朝之提議,實難從命。”
趙良嗣見狀,不無威脅道:“若貴朝堅持己見,不肯退讓,只怕戰火再起,苦的終是黎民百姓。再者,貴朝亦需知曉,我大宋國力日盛,兵強馬壯,若真要一戰,貴朝危矣,何不借此議和之機,各退一步,共謀發展,方爲上策。”
如今趙宋王朝已經快滅了西夏,又把他們遼國打得不敢還手,要是真用武力搶燕雲十六州,遼國勝算渺茫。想到這裡,蕭奉先輕咳了一聲,試圖緩和氣氛:“諸位言之有理,和平共處,實乃兩國百姓之福。然此事重大,需容我等回去與我家皇帝商議後再做定奪。”
隨後,耶律延禧君臣商量了很久,覺得一點都不滿足趙宋王朝的割地要求,肯定過不了這關。
最終,耶律延禧君臣決定將山後九州,即新州、嬀州、儒州、武州、雲州、應州、寰州、朔州、蔚州割讓給趙宋王朝,換取和平。
不過,這山後九州,遼國也不是白給趙宋王朝的。失去了山後九州這一大塊產糧之地,耶律延禧君臣希望趙宋王朝每年能多賣點糧食給遼國,同時在茶、酒、絲綢、瓷器、金屬製品等方面放開對遼國的貿易。
拿到了這樣的條件,耶律淳、蕭常哥、蕭奉先申請去雄州見趙俁,想要當面向趙俁奏請。
得知遼國方面有意將山後九州割讓給趙宋王朝,韓忠彥連忙派人回去將這個好消息稟報給趙俁,並請示是否讓耶律淳等人去雄州面聖?
此次能將山後九州奪回來,已經遠超趙俁的預期了,所以,感覺夠本了,並且也不願意將遼國逼得跟趙宋王朝死磕到底的趙俁,允許耶律淳等人來雄州一見。見到趙俁之後,耶律淳等人才發現,趙俁竟然比耶律延禧還要年輕,現在也就二十來歲。
這讓耶律淳等人心中不禁暗自驚訝。他們真的很難想象,打破宋、遼、西夏百年平衡,將遼國逼到不得不割地、賠款、嫁公主求和的趙俁,會如此年輕,更令他們難以置信的是,這位年輕的帝王,眉宇間透露出的不僅是超乎年齡的沉穩與睿智,還有那份睥睨天下的霸氣與從容。
望着趙俁端坐於龍椅之上,一身錦袍華貴而不失莊重,眼神深邃,彷彿能洞察世間一切,耶律淳忍不住去想:“他只怕還將在位數十年,恁地時,我輩當真能在他手上保存我大遼江山社稷?”
再想想耶律延禧的昏庸無能,沉迷於田獵遊樂,不理朝政,國事日非,耶律淳心中不禁生出幾分悲涼與無奈。
耶律淳等人面朝趙俁行跪拜之禮,並將國書、事目與誓書草案一一呈上。
大遼皇帝致書於大宋皇帝陛下闕下:
朕聞天道好生,故日月交輝而萬物滋長;仁德廣被,則干戈永息而百姓安居。今宋遼兩國,比鄰而居,本應攜手同護蒼生,然燕雲之事,累世紛擾,致邊民塗炭,朕每思及此,未嘗不愴然涕下。
今蒙陛下以慈悲爲懷,遣使議和,誠乃兩國之幸、萬民之福。朕念及生靈疾苦,亦欲止戈息戰,故願將山後九州交割於大宋,以表誠意。此九州雖爲遼國疆土之重,然朕寧舍土地之固,不捨百姓之安。
惟願陛下憐我遼國失此九州後,產糧匱乏之困。望大宋能廣開糧道,每年增售糧食予我,解我民生之急。且祈陛下放寬茶、酒、絲綢、瓷器、金屬製品等物貿易之限,使兩國商賈互通有無,百姓各得其所。如此,則宋遼邊境,將化干戈爲玉帛,茶馬互市之聲喧,必可替代金戈鐵馬之鳴。
朕亦願與陛下共立誓約,世代修好,永無侵伐。若有背盟者,天地共殛之。今遣耶律淳、蕭常哥、蕭奉先爲使,謹呈此書,伏望陛下察納,早定和議,以安兩國黎庶。
趙俁看完耶律延禧的國書,說道:“今貴朝被我殺敗,按理說,燕雲十六州及平灤營三州全部州城關隘皆應歸我,但念及貴朝皇帝誠心求和,及燕地確爲貴朝社稷根基,若我朝收復,必致貴朝社稷難保,故特許貴朝暫借幽州、檀州、順州、薊州、景州及平灤營三州給你家,只一樣,既然貴朝將易、涿二州及山後九州還給我朝,兩地之間金坡關一併還朕,其餘未盡事宜,你二人可與我朝宰執商議。”
害怕遼國不願意將金坡關給趙宋王朝,曾布在一旁說道:“若非不願再起刀兵,小小金坡關,我朝早已得之,又何須跟你家討要?”
耶律淳等人知道,遼國將山後九州給了趙宋王朝之後,已經得到易、涿二州的趙宋王朝肯定會要金坡關的,不然對趙宋王朝來說,太麻煩了,這是他們遼國攔不住的,所以,他們答應下來。
害怕趙宋王朝將來違約,蕭奉先強調:“今日之約定,雖未設盟誓,但天地鬼神皆照臨天下,不可悔改。”
趙俁點頭答應,讓曾布、韓忠彥、蘇轍、蔡卞一塊去跟耶律淳等人商量和約的具體細節。
雙方又經過爭爭講講,最後定下和約如下:
遼朝將山後九州及易州、涿州、金坡關,於本和約簽訂後六十日內交割予宋朝。交割時需完整移交州府印信、戶籍檔案及軍事設施。
宋朝暫借遼國燕地五州及平灤營三州給遼朝,直至其朝滅亡。
宋朝每年向遼國出售糧食不少於二百萬石,價格以雙方每年初在雄州議定市價爲準,允許遼朝商人以牲畜、皮毛、山貨等物資等價交換。
宋朝開放茶、酒、絲綢、瓷器、金屬製品貿易限制,於邊境設立固定貿易市場,每月逢五開市。遼朝商人可憑通關文牒自由往來交易,宋朝不得無故刁難,僅徵收貨物價值一成作爲商稅。
宋遼兩國以在燕地,西以淶水爲界,中以胡梁河爲界,東以白溝河爲界。
宋遼兩國結爲兄弟之國,宋爲兄、遼爲弟。
宋遼雙方永結盟好,互不侵擾。若一方遭受第三方攻擊,另一方需提供糧草、情報支持,但不得直接出兵干涉,除非雙方另有約定。
本和約簽訂後,雙方於邊境立碑刻字,昭告天地臣民。任何違背和約者,視爲背叛天地祖宗,人神共誅,國祚不昌。
宋遼兩國都確定過和約沒有問題了之後,趙俁和耶律延禧分別簽字用璽。
《宋遼燕京條約》正式達成。
等遼國將金坡關交出來,耶律延禧又安排好割地使配合交割出山後九州了之後,趙俁下令,所有宋軍撤回宋境,重新佈防。
在這之後,留下蘇轍率領趙良嗣、呂頤浩等人交割山後九州,郭成、種樸等率領北輔軍、東輔軍、西輔軍守衛邊境以及配合蘇轍等人交割山後九州,趙俁率領神機前軍、神機後軍、神機左軍凱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