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官制

以盧弼爲首的一衆文臣聯合上奏,要把儒家的經典書籍列爲各大府學招生必考科目,卻被李岌毫不猶豫地給否決了。

這是在整合中原,吸收了大量的儒臣進入朝堂後所存在的弊端。

以張憲爲首,加之李岌又在有意削弱武臣們的權勢,這些原來的所謂儒臣在朝堂中話語權日漸增強。

自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的學問便不再一種單純的思想,而是變成了一種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政治權術。實際上唐代以前的科舉並不獨限於儒家一門學問,雖然所謂的“明經科”的考生是最多的。

這是因爲儒家的學問雖然把過去的史家內容涵蓋了進去,但還是最好學習的,只需要死記硬背就行,而其他幾科像是“明律”、“明算”等卻需要考很專業的學識。

這有點像是後世的文理分班。

在前世李岌就是最反對這種爲了應對高考而實行的“文理分班”制度的,這造成許多的文科生缺少最起碼的科學常識,即使當了官員還經常會被一些“大師”們的“簡單化學魔術”所矇騙。而理科生缺少基本的國家地理和民族歷史知識,說白了就是被培養成了愛國心淡漠,眼裡只有金錢,卻沒有國家民族是非觀念的“人才”。

把儒學定爲科舉唯一考試科目的是在宋朝,其後在南宋理學興起之後,更是變得胸襟狹窄,滅絕人性,把任何非儒家的知識和學問都視作異端,到了明清兩代更是徹底禁錮了民衆的思想。

宋初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傳說故事最早實現在元代,最初的意思是諷刺那些“理學先生”,說是儒家的學問只能信一半。到了明代這個故事又重新被那些“大儒”們故意曲解,境界昇華到了“只靠半部論語就能治理天下”這種神話地位。

話說一部《論語》只二十章,一萬一千七百字,論字數在後世也就和那種上千萬字的網絡小說裡的一章相當,裡面就能涵蓋了普天下而皆準的學問內容?

這純粹就是在扯蛋!

儒家的書要讀,要考,但卻不能成爲天下讀書人主要的學習方向,只能是當作考古文。

反倒是《算學》、《農書》和《自然》卻被列入了各大府學的入學必考科目。

格物致知,這些纔是真正學以致用的好東西。

一個官員,連起碼的算術都不會,你還怎麼治理地方?!

想要一個人去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這種想法猶如愚公移山。但是把學問傳播到這個世界,再加上皇帝的身份,讓一大羣人去再傳播和推廣,其結果就會大不一樣。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晉地、關中和河北地方讀書人的知識結構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李岌相信用不了二十年時間,新的一批科學家和思想家就會冒出頭來。

這就是上行下效所起到的作用。

只要這批人漸成氣候,在朝堂中擁有了很大的發言權,這儒家再想一家獨大,壟斷天下的學問和思想,就會難如登天。

現在朝廷雖然恢復了科舉,但是制度卻是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有些類似於後世的高考。

科舉考試通過後,其一是並不會直接授官,而是進入到各大府學中進行學習,畢業後才准予授官。其二是七品以上官員在提拔前必須到晉陽太學進行進修培訓,結業後才准許外放任職。

也就是說以晉陽、鎮州、京兆、洛陽和興元、成都六大朝廷所建立的府學爲中心,各府學畢業生准予授縣級以下官職,負責培養基層官員。而晉陽太學,則類似於中央培訓學校,負責中級官員的培訓和進修。

這避免了一些私家學問和思想幹擾到朝廷教育體系的情況。

所有的讀書人,必須要通過朝廷的教育培訓體系考覈才能成爲正式的官員。

這也是一種人才壟斷。

與府學相對應的,是在各地設立相同的軍官學校,負責培訓軍事指揮官和各地的治安官員,文武兩套培訓體系是各自分開和獨立的。

各縣的武尉、州防禦使和團練使等武官的任免和調派權是在兵部,而不是由吏部任免,地方武裝統轄權歸中門使,也不在樞密院。樞密院只負責常備軍的調派和作戰指揮,現在其職能正在向類似於參謀部的方向轉變。

朝堂中的權力制衡是四相相互牽制和制約:尚書令任圜主管六部,中門使張憲主管九寺,樞密使掌軍,而屯田令掌管天下軍事屯田事宜。

這說起來,屯田令盧琰手上掌握着各地近七十萬戶屯田軍,權力也是極大。只不過各地屯田軍與駐防常備軍經常是權力交叉任命,樞密院和兵部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和限制着他手上的權力。

另外就是御史臺,作爲獨立的監察機構,不僅成爲了朝廷常設機構,而且擴大了規模,開始派駐地方,負責監督和監察地方官員。

共和八年,在平定中原之後,朝廷這一年並沒有進行什麼大的軍事行動,而是在全力調整地方,推行新的官員選拔和任免制度。

寒風漸起,在秋收之後,朝廷開始陸續抽調河西、朔方、河套、雲內騎軍到河北,甚至連定難節度使李彝超也接到了通知,派族弟李彝超率五千党項騎軍,前往鎮州聽候指揮。

十月,李岌親率三萬禁軍和雲州騎軍從晉陽出發,前往河北。

大軍雲集,這是他第一次主動挑起一場對針對契丹戰爭,目標是幽州契丹人所控制的盧龍地區!

藉口很好找,石敬瑭投靠契丹後,被任命爲盧龍節度使,大唐就以“討逆”的名義,準備大舉出兵。

十五萬大軍是目前大唐近三分之一的常備兵力,另外加上壩上地區集中的近八萬兵力,也算是聲勢浩大。

李岌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把河北幽州一帶的防線推進到燕山明長城一線。如果契丹人肯主動放棄,退回關外,自己就只當是進行了一回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和拉練。如果不肯撤兵,那麼大家就進行一場硬碰硬的大規模決戰……

七七、投石機三六、權爭二八、法律十六、長安二四、冰島戰役(十)三一、入秋二五、假道伐漢六七、涼州使團三四、郵輪四一、飲宴二二、雪夜襲營州(一)四二、李繼儼(二)四十、起飛八十、迴歸南美八十、計謀十、晉陽(一)十四、艦隊出擊五五、治理四三、出征三十、火輪五三、夏收二四、冰島戰役(十)二七、歸葬六九、甘州十九、成都六六、籌辦報紙五六、簡單收買二五、威塞騎六四、遷徙六六、廷議四一、出動九、航空派二三、長安四九、關城三五、接應五、造船廠三一、情報局五九、出征六五、圍獵(一)四八、山地師六一、益離河十四、晉陽監三、定西城四四、撤退七十、捕獵(一)三十、大舉入寇十五、冰島戰役(一)二九、戰爭開始了?!十九、定州(二)五八、劍南五二、監工三四、郵輪八、情報十五、變賣十、晉陽(一)五九、冶鐵工坊二五、威塞騎六十、停戰七十、捕獵(一)二四、冰島戰役(十)三二、冬麥二七、歸葬二六、攔截十三、集會二七、頓涅茨戰役(二)四三、信任二三、輕取河中七七、閃電河谷七十、捕獵(一)二三、輕取河中六二、法奧四六、燒鹼十九、成都二三、試航(二)二、棄逃六三、疏勒(一)三六、東角三七、教材三九、板鎧十七、湟州三九、血濺長樂四十、高行周二八、頓涅茨戰役(三)八一、接陣二六、頓涅茨戰役(一)三三、 商路十三、集會六九、放炮仗九、冷泉關五六、商路計劃二四、觀雲閣三九、陵前登基五十、北寧之戰(二)五五、建城(二)二五、黃金五三、新時代十八、定州(一)三二、出戰三三、戰船二一、裝甲訓練營
七七、投石機三六、權爭二八、法律十六、長安二四、冰島戰役(十)三一、入秋二五、假道伐漢六七、涼州使團三四、郵輪四一、飲宴二二、雪夜襲營州(一)四二、李繼儼(二)四十、起飛八十、迴歸南美八十、計謀十、晉陽(一)十四、艦隊出擊五五、治理四三、出征三十、火輪五三、夏收二四、冰島戰役(十)二七、歸葬六九、甘州十九、成都六六、籌辦報紙五六、簡單收買二五、威塞騎六四、遷徙六六、廷議四一、出動九、航空派二三、長安四九、關城三五、接應五、造船廠三一、情報局五九、出征六五、圍獵(一)四八、山地師六一、益離河十四、晉陽監三、定西城四四、撤退七十、捕獵(一)三十、大舉入寇十五、冰島戰役(一)二九、戰爭開始了?!十九、定州(二)五八、劍南五二、監工三四、郵輪八、情報十五、變賣十、晉陽(一)五九、冶鐵工坊二五、威塞騎六十、停戰七十、捕獵(一)二四、冰島戰役(十)三二、冬麥二七、歸葬二六、攔截十三、集會二七、頓涅茨戰役(二)四三、信任二三、輕取河中七七、閃電河谷七十、捕獵(一)二三、輕取河中六二、法奧四六、燒鹼十九、成都二三、試航(二)二、棄逃六三、疏勒(一)三六、東角三七、教材三九、板鎧十七、湟州三九、血濺長樂四十、高行周二八、頓涅茨戰役(三)八一、接陣二六、頓涅茨戰役(一)三三、 商路十三、集會六九、放炮仗九、冷泉關五六、商路計劃二四、觀雲閣三九、陵前登基五十、北寧之戰(二)五五、建城(二)二五、黃金五三、新時代十八、定州(一)三二、出戰三三、戰船二一、裝甲訓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