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北巡

三月初,雲州以北的草原春風剛至。

伴隨着一場春雨過後,御河兩岸已經是滿眼綠色。

八棱山下的通遠城與雲州之間的官道上,大隊的車馬浩浩蕩蕩,延綿十數裡。

只不過,五千餘騎軍後方護衛的數百輛運送貨物的車隊,怎麼看也不太像是要進行一場遠征……

山路迢迢,河谷兩側的是一望無際的綠色,沿着山地間向北部的荒原延伸出去。北地蒼莽的山嶺上沒有樹木,現在山坡上覆蓋了一層淡淡的綠色,倒也顯得生機盎然。草原上這條商道上塵土飛揚,道旁牛馬的蹄印也是隨處可見。

雄關漫道,這詞用來形容已經完成第二輪擴建的通遠城是最恰當不過了,這裡八棱山下通往兩條河流交匯的地方,也是通往北方草原白水濼城和集寧城的關隘要道。

戰馬走在飲馬河的吊橋上有些晃動,腳下就是奔涌的河水。春日裡正是冰雪消融,河水氾濫的季節,混濁的河水穿過草原沼澤,匯聚在了一起,卻被兩道攔河大壩阻擋攔截,在山谷間形成了兩座面積不小的人工湖泊。

這雲州和幽州、山北一帶,在華夏曆史上,除了唐朝外,幾乎一直都處於中原王朝抵抗北方草原民族南下入侵的第一線。

現在,李岌卻意圖把自己的勢力朝着西北方的草原上進行擴張。

他計劃把按照北朝和隋唐初年的府兵制進行屯田,在雲州和山北這些軍州每州都屯兵五千戶,戰時出動一半,另外留下一半的兵馬保障地方的安全。只不過他所採用的辦法和後世的生產兵團比較相近,土地、水庫、工坊等主要的資產歸於自己,也相當於是國有,屯駐軍戶相當於是皇室僱傭的莊戶。

遠方忽然傳來了低沉的號角聲,只見一隊騎兵飛馳而來,片刻便奔至近前,爲首的軍將來到李岌的旗幟前跳下馬來,拱手施禮道:“末將叩見天子!”

李岌策馬上前道:“吳巒將軍辛苦了,上馬與朕同行便可。”

通遠城守將吳巒聽後又施一禮,這才翻身上馬,跟在李岌的側後。

“今年還要擴建集寧城和白水城,劃出新的軍州,到時你移鎮集寧。”李岌邊走邊對吳巒說道。

以畜牧爲主的草原民族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是非常薄弱的,雪下的大了,草原上的牧草就會被完全覆蓋,牛羊找不到足夠的牧草,就會成羣的餓斃。即使能存活下來的牛羊,也餓得只剩下了皮包骨頭,沒有奶水,春天產下的幼羔差不多都會餓死。

這就是雪災。

相比於旱災,雪災帶給草原民族的災難則更爲可怕。

一般到了這種時候,爲了生存,那些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青壯就開始帶上長刀和弓箭,騎上戰馬,自覺地聚集到酋長的帳前,只等着頭領們一聲令下,然後開始搶劫漢地的糧食,當然還有女人和奴隸。

李岌想要做的事,就是要用商業的手段,來增強這些草原部落抵禦災害的能力。

如果草原上的遊牧部落能夠交換足以維持生計的糧食和牧草,就會慢慢變得依賴善長農耕的漢人的幫助。搶劫實際上是一件風險很大的事情,如果不是實在是因爲活不下去,草原部落一般也不會冒險進行搶劫。

他們並不是那些橫行草原的馬賊。

李岌覺得,華夏民族共存共榮才符合後世的合諧價值觀,所以他準備把這個觀念灌輸給這些草原上的部落。

當然,有些政策的推進一定是要依靠武力來作保障的。

從陰山到狼山,擁有十多個部族和上百個大大小小的部落,除了党項羌部,他並不認爲有能夠與自己進行對抗的力量存在……

從雲州到集寧,後世在高速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如今卻需要花三、四天的時間。爲此,李岌在這條路線上修築了通遠城和豐鎮城、白水城,再加上集寧,作爲軍事屯田區的中心,每座堡城相距六、七十里,即使是牛車通行,也只需要大半天的時間。

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這條商路的安全。

李岌用這道由堡城所串連起來的防線,阻止着契丹人向西擴張的步伐。

集寧城、白水城和豐鎮三座新建的堡城外面逐漸形成了集市,奇怪的是,遠道而來的西域胡商卻喜歡到離漢地最近的豐鎮城來做交易。距豐鎮城只有十幾裡外的通遠城卻不好輕易過,因爲唐軍在通遠關城設有稅吏,往來的貨物都要徵收關稅。

這些由大批駱駝和護衛騎士所組成的商隊大多來自於遙遠的西域。這些勇敢的商人不遠萬里,用駱駝馱帶着出產於西域甚至是大食的特產來到這裡,交換絲綢、茶葉、瓷器等東方特產。看着一隊隊高大的駱駝走進豐鎮東城外特設的集鎮,李岌感到有些恍惚,似乎看到了曾經在電影或是電視裡所見到的歸化城外交易的場景。

今年他需要將集寧城、白水城和豐鎮城外面再加大一圈,築一道外城,這樣就擁有了更強的抵禦契丹人西進的能力。

李岌認爲讓阻卜人、吐谷渾人和突厥人學會種地,是個不錯的方式。

這些草原人野性難馴,也不會種地,想教會他們種地,並非易事。

種地是一種消磨野性的很好方法,有了土地的羈絆,人在做事的時候就會有很多的顧忌。至於不聽話麼,把他們編入軍戶,自然就很快能學會順從。如果沒有人管理,李岌不認爲這些生性散漫又沒有任何技能的傢伙們能夠在漢民這種嚴苛的生存環境中過得很好,有很大概率會成爲罪犯……

數千人的騎軍如同洪流般沿着北地古老的商路滾滾而來,沿途草原部族的首領聞訊而來,俯身在李岌面前,朝拜這位新的“天可汗”。自李克用擁有河東後,北地的草原部族就一直奉晉王爲主,河東李氏已經統治了這一帶有數十年之久,雖然前幾年他們歸順了契丹國,可是當李唐勢力重回草原後,再回歸大唐治下,是順理成章的事。

對於這些草原部族而言,“天可汗”是晉王還是契丹國王似乎並沒有多大的區別,都是一樣的殘暴,貪婪,除了搜刮部落裡的牲畜、戰士作爲“歲貢”,就沒有爲這些草原上的遊牧部族辦過任何好事。

六二、獵犬(三)四、密議二三、冰島戰役(九)二三、試航(二)五四、建城(一)二六、攔截八三、回師六六、東歐戰場十三、山寨八一、大地驚雷(一)十六、決策十六、冰島戰役(二)九、喜事四一、飲宴十五、九原四十、高行周五六、東角海戰(二)七五、發現十五、九原三一、入秋二、巡視河北三十、始點六四、試航(二)四七、女官三九、陵前登基六一、獵犬(二)十七、冰島戰役(三)四三、水運二八、移鎮十、星型發動機十四、晉陽監十八、定州(一)八二、大戰之前二六、興和堡二五、威塞騎七八、陷阱(三)十四、艦隊出擊十六、決策十三、老將七七、投石機四十、疏勒之戰(一)二五、晉陽宮六、改裝航母七八、血火三六、權爭十四、艦隊出擊三八、運輸五、火槍(一)三七、家事六三、試航(一)七五、鎮州城下(一)五四、安定發展六一、益離河二三、輕取河中七二、隴西五五、治理六七、換裝五十、發動三六、權爭三七、邊鎮六二、雜事六九、調動七二、捕獵(三)五四、轉進魏博十七、皇莊五五、東角海戰(一)八、炮擊聖納澤(一)七七、陷阱(二)十、炮擊聖納澤(三)十二、保守的高層五六、東角海戰(二)八二、大戰之前六九、放炮仗四四、山神廟(一)七二、武州水庫六八、陸戰隊四二、船務八十、計謀十一、青澗峽三一、攻防十四、董璋十七、皇莊三七、教材二七、兄弟鬩牆二四、巡航七、秋狩十一、晉陽(二)四七、四輪馬車七、裝備生產(二)三二、再度出擊(一)三三、迎戰契丹六四、遷徙十一、洛陽之變(二)二四、收復盧龍八、危機時代二五、威塞騎九、喜事十一、洛陽之變(二)七二、隴西
六二、獵犬(三)四、密議二三、冰島戰役(九)二三、試航(二)五四、建城(一)二六、攔截八三、回師六六、東歐戰場十三、山寨八一、大地驚雷(一)十六、決策十六、冰島戰役(二)九、喜事四一、飲宴十五、九原四十、高行周五六、東角海戰(二)七五、發現十五、九原三一、入秋二、巡視河北三十、始點六四、試航(二)四七、女官三九、陵前登基六一、獵犬(二)十七、冰島戰役(三)四三、水運二八、移鎮十、星型發動機十四、晉陽監十八、定州(一)八二、大戰之前二六、興和堡二五、威塞騎七八、陷阱(三)十四、艦隊出擊十六、決策十三、老將七七、投石機四十、疏勒之戰(一)二五、晉陽宮六、改裝航母七八、血火三六、權爭十四、艦隊出擊三八、運輸五、火槍(一)三七、家事六三、試航(一)七五、鎮州城下(一)五四、安定發展六一、益離河二三、輕取河中七二、隴西五五、治理六七、換裝五十、發動三六、權爭三七、邊鎮六二、雜事六九、調動七二、捕獵(三)五四、轉進魏博十七、皇莊五五、東角海戰(一)八、炮擊聖納澤(一)七七、陷阱(二)十、炮擊聖納澤(三)十二、保守的高層五六、東角海戰(二)八二、大戰之前六九、放炮仗四四、山神廟(一)七二、武州水庫六八、陸戰隊四二、船務八十、計謀十一、青澗峽三一、攻防十四、董璋十七、皇莊三七、教材二七、兄弟鬩牆二四、巡航七、秋狩十一、晉陽(二)四七、四輪馬車七、裝備生產(二)三二、再度出擊(一)三三、迎戰契丹六四、遷徙十一、洛陽之變(二)二四、收復盧龍八、危機時代二五、威塞騎九、喜事十一、洛陽之變(二)七二、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