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地理分佈 (1)

如今的分佈無法用物理條件的不同來解釋——障礙物的重要性——同一大陸上的生物的親緣關係——創造的中心——因爲氣候的變化、土地高低的變化和偶然原因的散佈方法——冰期中的散佈——南方北方的冰期交替。

當我們對地球外表的生物散佈情況進行研究時,觸動我們的頭等大事,就是各個地區生物的類似或不類似都無法全部用氣候及別的物理條件來闡釋。最近差不多任何探究該問題的作者都獲得了上述結論。光是美洲的情況基本上就能證實上述結論的可靠性了;因爲,倘若不將北極地區與北方的溫帶區域計算在內,任何作者都同意“新世界”和“舊世界”的區別是地理分佈的最主要分界之一;但是,倘若我們在美洲的廣闊陸地上行走,從美國的中部區域到其最南部,我們將會碰到非常不同的物理環境:潮溼的區域、乾旱的沙漠、聳立的高山、草原、森林,沼澤、湖泊和大川,這些區域是處於不同溫度之下的。“舊世界”基本上沒有哪種氣候與外部環境無法與“新世界”平行——最起碼具備相同物種基本所需的那樣緊密的平行。無疑能夠看出,“舊世界”中有部分小範圍區域的溫度比“新世界”的所有地方都高,然而在這種地方生活的動物羣與附近的動物羣並無任何不一樣;這是因爲一羣生物侷限於環境稍稍特別的小範圍中的現象,還十分不常見。儘管“舊世界”和“新世界”的環境擁有這種普遍的平行現象,其生物卻是多麼不一樣啊!

在南半球,倘若我們比較位於緯度二十五度與三十五度之間的澳洲、南非洲與南美洲西部的廣闊大陸,就會發現某些地區在任何條件上都異常類似,但另一方面要說出如同三塊陸地上動物羣和植物羣一樣嚴格不一樣的三種動物羣與植物羣,或許是無法做到的。我們再比較南美洲的南緯三十五度往南的生物與二十五度往北的生物,兩地之間相差十度,而且處在非常不一樣的環境下;但是兩地生物之間的彼此關係,同它們與氣候接近的澳洲或者非洲的生物之間的聯繫相比,更爲極其地緊密。對於海棲生物也有一些相似的事實。

在我們通常的考察中,觸動我們的第二件大事是,阻撓隨意遷移的所有種類的障礙物,都同各地方生物的差別有緊密且重要的關聯。從新舊兩世界的幾乎全部陸棲生物的巨大不同中,我們能發現這一點,但北部地區情況不一樣,該處的大陸差不多都是相連的,氣候差別也特別小,北部溫帶地區的類型,如同嚴格的北極生物現在所進行的隨意遷移一樣,或許能進行隨意遷移。從處於同一緯度中的澳洲、非洲與南美洲生物之間的巨大差別中,我們也能發現相同的情形;因爲這種地區的彼此分隔差不多已無法超過。在諸陸地,我們也發現一樣的情形;因爲在高大而延綿的山脈、大沙漠、甚至大川的兩旁,我們能夠發現不一樣的生物;即便因爲山脈、沙漠等並不如分隔陸地的海洋一樣無法超越,或者也不如海洋一樣延續很長,因此相同陸地上生物之間的差別在程度上比不同陸地上生物之間的差別小得多。

對於海洋,我們能發現一樣的規律。南美洲東海岸與西海岸的海棲生物,只有相當小一部分的貝類、甲殼類與棘皮類是相同的,其他的差別都很大的;然而京特博士近來表明,位於巴拿馬地峽兩邊的魚類差不多有百分之三十是一樣的;這一情形讓博物學家們認爲這個地峽從前曾經是海面。美洲海岸的西部延伸着寬廣無垠的海洋,遷移者可以歇腳的島嶼都沒有一個;我們在此見到另一種類的障礙物,一越過此地,在太平洋的東方各島我們就見到其他種類的根本不一樣的動物羣。

因此三種海棲動物羣在一樣的氣候下,形成相互距離不遠的平行線,並分佈到遼遠的北部和南部;然而,因爲被無法跨越的大陸或者海洋這類障礙物分隔開,這三種動物羣差不多是完全不一樣的。另一方面,從太平洋熱帶地區的東方各島朝西而行,我們不僅再沒有碰到無法跨越的障礙物,還在那裡見到數不清的島嶼或者連續的海岸可以用來當做停歇處所,走過半個地球之後,來到了非洲海岸;在這寬廣的空間裡,我們不會碰到截然不同的海棲動物羣。儘管在上述美洲東端、美洲西端與太平洋東端各島的三種近似動物羣中,僅有少數的海棲動物是共同的,然而還有不少魚類從太平洋一直擴散到印度洋,並且在基本上截然相反的子午線上的太平洋東端各島與非洲東部海岸,還生活着不少共有的貝類。

第三件大事,一部分已包含於以上的闡述中,就是相同陸地上或相同海洋裡的生物都擁有親緣關係,儘管物種自身在相異地點與相異場所是不一樣的,這是一個最廣泛普遍存在的規律,並且諸陸地都有很多的例子,但是隻要博物學者旅行,比如說由北至南,將會看見親緣緊密而物種不一樣的連續生物羣依次更換,這種景象就肯定會使他們心動。他會聽到緊密相似而種類不一樣的鳥哼唱着差不多類似的調子,他會發現它們的巢儘管不完全相同,但有着類似的結構,並且當中的卵的顏色差不多相同。在麥哲倫海峽近旁的平原上,生活着美洲鴕鳥的某一物種,而在拉普拉塔平原以北生活着同屬的另一物種;卻無如同同一緯度下非洲與澳洲那樣的真正鴕鳥或鴯鶓生活着。同樣在拉普拉塔平原上,我們看見刺鼠和絨鼠。

這些動物的生活習慣與歐洲的山兔及家兔幾乎是相同的,並都屬於齧齒類的相同目,然而其結構明顯體現着美洲的模式。我們爬上高大的科迪勒拉峰,發現絨鼠的一個高山種;我們凝視河流,卻找不到海狸或者香鼠,不過能看見河鼠與水豚,它們同屬於南美洲模式的齧齒目。還可以列舉出別的數不清的事例。倘若我們仔細看一下距離美洲海岸很遠的島嶼,無論其地質結構具有如何重大的差別,然而在那裡生活的生物從實質上看同屬於美洲模式,即使它們也許都是特別的物種。就像前章所講的,我們可以追溯一下以往的時代,會發現美洲模式的生物那時在美洲的陸地上與海洋裡都具有優勢。在這類情形中,我們發現經由空間與時間、遍及水陸的相同地區、而且不涉及物理條件的某種深刻的有機關聯。倘若博物學家不想深入探究此種關聯爲何,他的感覺肯定是不夠敏銳的。

這種關聯便是遺傳,依據我們清楚瞭解的來說,僅僅這個緣由就會令生物非常相似,或者就與我們在變種中見到的一樣,使其相互近乎相似。不同地方的生物存在差異的原因,能夠認爲是經由變異與自然選擇產生了改變,其次或許是受到不同的物理環境的若干影響。差異的程度,由在極其漫長的遼遠時間內較佔優勢的生物類型,從此處遷移到遭到了多少有作用的阻礙決定——由以前遷來的生物的本性與數目決定——也由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所導致的不同變異的保留決定;生物與生物在生存競爭中的關係,就像我前面經常提起的,是所有關係中最爲基本的關係。於是,阻礙物因爲阻礙遷移,便具有了極大的重要性。就像時間對於經由自然選擇的徐緩變異過程所具有的作用那樣重要。分佈廣泛的、個體數目多的、並且已經在其家鄉打敗了衆多競爭者的物種,如果擴張到新的地區,就有獲取新位置的最佳機會。在新的地區,它們會碰到新的環境,並且往往會做更深入的變異與改進,於是,它們就獲得進一步的勝利,而且形成成羣的變異了的後代。按照這種伴隨着變異的生物來源原理,我們就可以明白爲何屬的一部分,整屬,甚至整個科會這樣普遍而明顯地侷限在某一地區了。

如前章所述,無證據能夠證實有什麼必然發展的規律存在。原因是每一物種的變異性都有其單獨的性質,而且只有在繁複的生存競爭中有利於諸個體時,變異性才能爲自然選擇所利用,因此不同物種的變異量不會是相同的。倘若有一些物種在其家鄉經歷漫長的彼此競爭後,整體地遷入一個新的後來變爲孤立的地區,它們就極少產生變異:這是由於移動和孤立自身並不發揮什麼作用。只有讓生物彼此間產生新的聯繫,並且在較小的程度上和周圍的物理環境產生新的關聯時,這些因素才發揮作用。就像我們在前章講到的,某些生物類型從某個遙遠的地質時代起就維持了幾乎一樣的性狀,因此有些物種曾經在廣闊的空間裡遷移,卻未發生大的改變,或者竟根本不發生改變。

根據這種看法,同屬的某些物種儘管在地球上相隔特別遠的地方生活着,卻由於都是傳自共同的祖先,因此它們原來必定是在相同的原產地產生的。對於那些在整個地質時期中極少改變的物種,不難認爲它們都遷自共同的地區;因爲從古至今,在持續發生地理上與氣候上的重大變化的時期,差不多一切大規模的遷移都是可能的。然而在相當多的別的情況中,我們有理由認爲同屬的諸物種形成於比較近代的時期內,解釋這種情況就很困難了。同樣明顯的,同種的個體儘管如今生活在相隔十分遙遠且孤立的地區,不過它們必定來自它們的雙親最開始產生的地方,因爲,前面已經闡明,不同物種的雙親中形成完全一樣的個體是不可信的。

假定的創造向單一中心——我們現在談談博物學家們曾經仔細探討過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物種是在世界上某一個地區創造出來的呢,還是在多個地區創造出來的呢?至於同一物種怎樣從同一地區遷移到現在所見到的那樣相隔十分遙遠且孤立的地方,無疑是極其難以理解的,但是每一物種起初形成在同一地區的這種觀點的簡單性都會讓人着迷。不接受這一觀點的人,也就不瞭解一般的形成以及其後遷移的確切原由,並且會認爲那是奇蹟的影響,一般認爲在大部分情況中,某一物種居住的地區始終是連續的;倘若一種植物或者動物生活在相隔非常遠的兩個地區,或者生活於存在遷移時難以越過的中間地帶的兩個地區時,那麼此類事實就被認爲是值得關注的特例。遷移時越過大海的不可能性,對陸棲哺乳動物的影響可能比對所有別的生物都更爲顯著;所以我們還未見到相同哺乳動物生活在相隔十分遙遠的諸地方而無法解釋的例子。

大不列顛擁有和歐洲別的地方一樣的四足獸類,任何一個地質學家都認爲這很好解釋,因爲那些地區曾經很長時間是連接在一塊的。然而,倘若相同的物種能形成於分隔開的兩個地方,那麼爲何我們在歐洲與澳洲或南美洲沒有見到一種同有的哺乳動物呢?生活環境幾乎是一樣的,因此很多歐洲的動物與植物在美洲及澳洲已進化了,並且在南北兩半球的這種相隔極其遠的地區也有一些完全一樣的土著植物。按照我所認爲的,回答是:一些植物因爲有種種散佈方法,曾經在遷移時越過了寬廣而中斷的中間地帶,不過哺乳動物無法在遷移時跨越這種地帶。種種障礙物的主要而明顯的影響,只有依據大部分的物種在阻礙物的一邊形成、而無法遷移到對面的這種觀點,才能得以成立。一小部分科,不少亞科,許多屬,更多數量的屬的分佈,通常只侷限於一個單一地區;一些博物學家曾經發現最自然的屬,也就是它們物種的關聯最緊密的那些屬,往往都侷限在相同地區,倘若它們擴散得很廣,分佈就是連續的。當我們在系列裡更進一步,即深入到同種的個體時,倘若那裡有一個恰好相反的規律在操縱着,而這種個體起碼開始並不侷限於同一地區,這將是多麼奇異的反常啊!

第42章 本能 (5)第65章 地理分佈(續前) (1)第5章 家養狀況下的變異 (4)第69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1)第79章 重述與結論 (3)第56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2)第19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7)第10章 生存鬥爭 (1)第7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1)第43章 本能 (6)第22章 變異的法則 (3)第64章 地理分佈 (5)第61章 地理分佈 (2)第79章 重述與結論 (3)第44章 雜種性質 (1)第16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4)第61章 地理分佈 (2)第71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3)第21章 變異的法則 (2)第24章 變異的法則 (5)第71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3)第37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7)第37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7)第78章 重述與結論 (2)第42章 本能 (5)第30章 學說的難點 (6)第49章 雜種性質 (6)第8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2)第35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5)第27章 學說的難點 (3)第42章 本能 (5)第77章 重述與結論 (1)第13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1)第37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7)第6章 家養狀況下的變異 (5)第63章 地理分佈 (4)第29章 學說的難點 (5)第29章 學說的難點 (5)第1章 緒論第44章 雜種性質 (1)第60章 地理分佈 (1)第34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4)第74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6)第36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6)第22章 變異的法則 (3)第1章 緒論第8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2)第73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5)第45章 雜種性質 (2)第6章 家養狀況下的變異 (5)第10章 生存鬥爭 (1)第29章 學說的難點 (5)第49章 雜種性質 (6)第16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4)第28章 學說的難點 (4)第33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3)第46章 雜種性質 (3)第27章 學說的難點 (3)第77章 重述與結論 (1)第49章 雜種性質 (6)第52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3)第56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2)第7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1)第58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4)第27章 學說的難點 (3)第47章 雜種性質 (4)第32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2)第80章 重述與結論 (4)第19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7)第70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2)第56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2)第31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1)第63章 地理分佈 (4)第65章 地理分佈(續前) (1)第63章 地理分佈 (4)第53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4)第49章 雜種性質 (6)第19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7)第49章 雜種性質 (6)第60章 地理分佈 (1)第69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1)第10章 生存鬥爭 (1)第64章 地理分佈 (5)第17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5)第55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1)第70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2)第30章 學說的難點 (6)第13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1)第50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1)第37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7)第27章 學說的難點 (3)第44章 雜種性質 (1)第50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1)第51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2)第23章 變異的法則 (4)第52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3)第62章 地理分佈 (3)第19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7)
第42章 本能 (5)第65章 地理分佈(續前) (1)第5章 家養狀況下的變異 (4)第69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1)第79章 重述與結論 (3)第56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2)第19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7)第10章 生存鬥爭 (1)第7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1)第43章 本能 (6)第22章 變異的法則 (3)第64章 地理分佈 (5)第61章 地理分佈 (2)第79章 重述與結論 (3)第44章 雜種性質 (1)第16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4)第61章 地理分佈 (2)第71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3)第21章 變異的法則 (2)第24章 變異的法則 (5)第71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3)第37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7)第37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7)第78章 重述與結論 (2)第42章 本能 (5)第30章 學說的難點 (6)第49章 雜種性質 (6)第8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2)第35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5)第27章 學說的難點 (3)第42章 本能 (5)第77章 重述與結論 (1)第13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1)第37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7)第6章 家養狀況下的變異 (5)第63章 地理分佈 (4)第29章 學說的難點 (5)第29章 學說的難點 (5)第1章 緒論第44章 雜種性質 (1)第60章 地理分佈 (1)第34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4)第74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6)第36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6)第22章 變異的法則 (3)第1章 緒論第8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2)第73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5)第45章 雜種性質 (2)第6章 家養狀況下的變異 (5)第10章 生存鬥爭 (1)第29章 學說的難點 (5)第49章 雜種性質 (6)第16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4)第28章 學說的難點 (4)第33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3)第46章 雜種性質 (3)第27章 學說的難點 (3)第77章 重述與結論 (1)第49章 雜種性質 (6)第52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3)第56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2)第7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1)第58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4)第27章 學說的難點 (3)第47章 雜種性質 (4)第32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2)第80章 重述與結論 (4)第19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7)第70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2)第56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2)第31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1)第63章 地理分佈 (4)第65章 地理分佈(續前) (1)第63章 地理分佈 (4)第53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4)第49章 雜種性質 (6)第19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7)第49章 雜種性質 (6)第60章 地理分佈 (1)第69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1)第10章 生存鬥爭 (1)第64章 地理分佈 (5)第17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5)第55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化 (1)第70章 各生物間的親緣關係: (2)第30章 學說的難點 (6)第13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1)第50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1)第37章 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7)第27章 學說的難點 (3)第44章 雜種性質 (1)第50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1)第51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2)第23章 變異的法則 (4)第52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3)第62章 地理分佈 (3)第19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