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危局

天愈冷、海愈藍。

“林政君號”緩慢的駛入津衛島西岸碼頭的泊位,孫尚望站在碼頭上,他早接到通知說“林政君號”要試航到津海來,等了好久,才第一次看到這艘超級巨舶的偉岸身姿。聽說這樣的巨舶,崇州在年節前,就動手開造新的兩艘,孫尚望都有些迫不及待的上船去看一看。

好不容易等“林政君號”駐泊穩妥,船棧搭設好,孫尚望第一個登上船,朝胡喬中拱拱手,笑問道:“指揮這樣船出海航行,有何感覺?怎麼與約定的時間晚了十天,叫我等在這裡望眼欲秋?”

按照試航計劃,“林政君號”要在年節之前走黑水洋來津海,只是晚有晚的理由,胡喬中說道:“過黑水洋時,風浪大,船身偏得厲害,被迫在濟州停了十天……”

孫尚望心裡疑惑:黑水洋的海流甚急,要是“林政君號”不適合走黑水洋,必然是回崇州,不應該冒大風險強行過來。看到胡喬中的眼睛往邊上擠,孫尚望循看過去,船舷邊上站着身穿青色夾襖、頭戴皮瓜帽的男子。等青襖男子轉過身來,孫尚望嚇了一跳,問道:“高先生怎麼在船上?還一直以爲高先生在遼西呢!”

“大人吩咐,高先生的行蹤絕不能泄露出去,要孫大人秘密安排人護送高先生去昌黎!”胡喬中說道。

林縛不希望高宗庭這時候再回遼西去,但又不能做得太明顯。胡喬中借海流的問題在濟州多停泊了十天,但年節前有船隊從濟州來津海,胡喬中也無法再拖下去,就與運船海船組成船隊一起過來。胡喬中希望孫尚望這邊能找到藉口拖一拖,只是當着高宗庭的面,話不能說明了。按照林縛的意思,最好是能拖到遼西戰事有結果之後。

“孫先生,”高宗庭朝孫尚望拱拱手,問道,“遼西可有最新的消息傳來?”

“遼西倒沒有什麼新消息傳來,”孫尚望一時還猜不透高宗庭在這關鍵時刻去淮東做什麼,既然是絕密,他也按下好奇心不問,回答高宗庭的問題,倒有些不知取捨,略帶遲疑的說道,“朝廷起用周宗憲任兵部尚書。前段時間軍情司總制吳爺親自跑來津海,前兩天親自去京裡了……”

“啪!”高宗庭含恨的一拳打在船舷上,跟孫尚望作揖說道,“我今日就要去昌黎,麻煩孫先生代爲安排……”

“今天就走,是不是倉促了?”孫尚望問道。

“拜託了!”高宗庭長揖不起。

孫尚望遲疑的看向胡喬中,孫尚望是淮東在津海的聯絡人,知悉機密,故而能知道朝廷起用周宗憲,是要撤李卓將職的預兆。這時候還不知道朝廷會拿什麼藉口去撤李卓的將職,高宗庭此時去遼西,總有些不適合。

胡喬中苦笑一下,高宗庭堅持要走,他們也不能強行將他扣押下來。

這會兒有船從津海港方向駛來,孫尚望看過去,遠遠看見船頭站着一個穿羊皮襖的人,說道:“許是吳爺回來了……”

回來的人,正是烏鴉吳齊。吳齊剛從京中回來,在津海給林續文攔住說事,這會兒在港口遠遠看見看到“林政君號”停泊津衛島,便知道高宗庭也過來了,趕忙找了藉口與林續文辭行,坐船到津衛島來。

吳齊匆匆上了岸,見過高宗庭、孫尚望、胡喬中等人,知道高宗庭堅持今天就要去昌黎,他想了片刻:“行,我陪高先生走一趟……”

“不敢當,不敢累吳將軍身涉險地。”高宗庭推辭掉,吳齊是淮東指揮使一級的高級將領,他要是北上遼西有什麼閃失,將是淮東慘重的損失。他不能爲個人的堅持,將淮東的大將拖進去。

“倒不是專程送高先生過去;不送高先生,我也要到北邊走一趟。”吳齊說道。

吳齊這麼說,高宗庭也不再堅持,問道:“吳將領實話告訴我,遼西的情形到底走到哪一步了?”

“京裡有一些不好的消息在盛傳,比如說李兵部給東胡人收買了,正佔着松山,跟東胡人談條件——這樣的謠言本是無稽之談,但是李兵部在松山城一直不肯進軍,就難保宮裡與朝中諸公會有什麼想法。謠言的傳播,應有東胡細作在暗中操作。另一方面,也有消息稱,東胡將從大同撤圍的條件從賠銀五十萬兩降到二十萬兩,大同也傳來消息說那邊的虜騎有集結撤兵的跡象,與此同時,遼陽方面又不斷派人到松山和談……其實這時候大同方向的虜騎,不管是撤兵還是不撤兵,這種種消息撲朔迷離、或虛或實的摻雜在一起,都會讓京中疑影重重。當然,市井消息要傳到宮裡去不是易事,說不定已經有朝廷大員或宮中人物給東胡人收買了。另外,高先生在淮東時,都察院就連續有參劾李兵部的摺子。雖然沒有直接彈劾李兵部通敵,但絕好不到哪裡去!有責難李兵部拖延進軍的,有責難李兵部縱容子弟橫行鄉里的,也彈劾李兵部暗中剋扣糧餉運到京中私買的,——特別是剋扣糧餉的彈劾摺子,是張協在都察院的門生黃而成所進,對李兵部很不利……”

“……”高宗庭神色沮喪,沒有說什麼。

剋扣糧餉自然是無稽之談,他確實爲李卓暗中從淮東拿糧運到京中私售,但一切都用去補貼軍用,一兩銀子都沒有落下私人口袋,但是誰信?

京中糧市自然給張協及戶部官員在背後撐腰的糧商控制,他們在京中私售米糧一事,不可能完全瞞過張協。

換作平時,這也算不了什麼;手眼通天的人,如梁氏、如郝宗成、如張協及戶部官員,有幾個不在做這樁事?

只是張協這時候將這樁事扯出來,又直接誣指李卓剋扣糧餉,殺傷力極大。他們還無法辯解,天下又有幾人會相信李卓大公無私到這種地步?要是李卓對宮中那位言聽計從,這樁事算不了什麼,但與私通東虜的謠言以及李卓堅持不肯出兵等事結合起來,只會加劇宮中那位的疑心。

張協這時候要將李卓拉下馬,不難理解。

當初燕北形勢危惡,非李卓不能力挽狂瀾,張協那時候也只能指望李卓出來救急。

這時候張協與朝中諸公都頭腦發熱,以爲平虜有望,就不希望這樁“大功績”落到李卓頭上。

李卓以兵部尚書銜帥邊鎮,獲得松山大捷,就離相位更近了一步。張協也許不會信李卓與東胡人私通,但他不會不防李卓爭他的相位。

張協深知崇觀帝的心思,他不會明面上反對向遼陽進軍,但趕着李卓佔了松山之後不肯再進軍,他焉有不往李卓身上潑髒水的道理?

對張協來說,寧可將破遼陽的功績給郝宗成,也要遠遠好過給李卓得去。

郝宗成是內臣,功績再大,封爵封侯封王都有先例,卻不可能跟他來爭相位。

退一萬步講,即使不能將李卓拉下馬,張協也更希望李卓在打遼陽吃敗仗,將松山大捷的功績抵消掉。

“樑家是什麼態度,樑習父子長期鎮守邊地,應該對東虜有更清楚的認識,他們應該不希望燕北防線崩潰的……”孫尚望問道。樑家背後的人物就是樑太后,樑習又是魯國公,佔了河中以及大半個山東,在朝廷的根基很深,影響也大。

“樑家的確不會希望燕北防線徹底崩潰,”吳齊說道,“但樑家也不認爲東虜有一舉攻破京師的能力,這時候樑家更希望李兵部向遼陽倉促出兵吃敗仗!”

孫尚望看了高宗庭一眼,見他神色黯淡,心想他對樑家的心思應該早有準確的認識。

即便在淮東,特別是看到淮東有逐鹿天下可能之時,也沒有多少人希望元氏恢復中興之治——樑家有這樣的心態,實在不奇怪。

至於郝宗成——郝宗成當初能坐看晉中軍覆滅,指望郝宗成能顧全大局,還不如指望一頭豬——偏偏宮中那位對郝宗成又是出奇的信任。

“我離開京師時,宮裡又發了一道催李兵部向遼陽進軍的上諭去遼西,”吳齊聲音沉重的繼續說道,“據宮中傳出的消息,隨這道上諭去遼西的,還有一道秘旨。至於秘旨裡寫着什麼,秘旨是交給誰手的,倒是探不出什麼消息……”

“已經到這一步了啊!”高宗庭長嘆一聲,轉過身去,望着茫茫大海,臉頰落下兩行清淚。

換帥?孫尚望與胡喬中對望了一眼。

誰都曉得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然而君臣相疑、臨陣換將這種事,從來都是史不絕書的——李卓親率薊鎮兵進攻遼陽,都是十分兇險的事;這時候換個人率薊鎮兵去打遼陽,能有怎樣的結局,自然可想而知了。

高宗庭的絕望,吳齊等人看在眼裡,沒有說什麼。

不管怎麼說,也不管東胡人下一步會有什麼動作、有怎樣的佈局,津海這邊都要以燕北防線即將徹底崩潰爲前提做準備了。

吳齊吩咐孫尚望、胡喬中道:“我與高先生去昌黎,等淮東最新的指示過來,也許要拖上一段時間,不過這邊不能再拖下去——從今日起,所有來津海的糧船,米糧一律不入官倉,統統卸到津衛島。船儘可能往南撤一些,防備天氣還有大寒的可能。我剛與大公子商議過,這時候就要往南邊撤人,大規模的,只能先走陸路往陽信疏散;所有的預備兵員,一律編入現役,所有的鐵作,都轉爲軍用……”

第101章 死地第49章 南門之變第151章 新格局第26章 糧食第17章 山南第九十五章 後院燎原第70章 南陽棄或守第98章 虞東第108章 奪島之戰第151章 新格局第36章 舊瓶新酒第101章 虞軍殘將第6章 救災之利弊第9章 問政殺心第21章 憂降第二十三章 顧氏家人(二)第16章 淮山棧道第78章 少年子第一百一十章 冰釋(二)第28間 應子第23章 銀子第九十八章 夜談形勢第48章 雪天圍獵第53章 梟首取級第66章 控制洪澤浦第十六章 故人應不識第74章 奪島第7章 城門觀戰第63章 子嗣第76章 嵊泗諸島第97章 聯兵拒寇第二十八章 晉安侯進奏使第136章 大私第16章 公府治政(三)第53章 北伐猜想第56章 飛熊之死第106章 渡河第89章 決斷第88章 不堪一擊第63章 淮西第26章 殘部第2章 夜觀軍營第89章 潰敵第29章 白石領兵第一百零七章 女刺客(三)第51章 識時務第12章 議兵第14章 東行出海第70章 覆滅第59章 原是姐妹第160章 燕京雪第24章 行刺之謀第170章 疥癬之患第96章 後院滅火第120章 降服第11章 嫡爭(二)第165章 滴水不漏第115章 腹心之策第28章 援助第83章 引蛇出洞第82章 血戰韓村渡第21章 國務第67章 洪澤舊事第87章 兵聚鶴城西第4章 少女情懷第61章 論農第9章 也算承諾第29章 陣戰第21章 子嗣第18章 弱國邦交第14章 合圍第155章 風起第14章 東海形勢第八十六章 籬門對峙第53章 君子不器第52章 嵊州第131章 怨有必因第26章 對壘第116章 叛逃第34章 登王臺山第77章 前哨第51章 泗陽陷圍第77章 前哨第51章 識時務第十九章 劫囚第80章 溪爲山徑第97章 利害關係第66章 樑成翼南逃第114章 殲滅第四十章 東海狐第159章 鎖喉第56章 光復濟南第二十二章 跋扈的風情(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迷局(一)第二十章 誘殺第19章 邸報第75章 密約(二)第93章 大婚之夜第45章 水上奇兵第118章 金蟬脫殼
第101章 死地第49章 南門之變第151章 新格局第26章 糧食第17章 山南第九十五章 後院燎原第70章 南陽棄或守第98章 虞東第108章 奪島之戰第151章 新格局第36章 舊瓶新酒第101章 虞軍殘將第6章 救災之利弊第9章 問政殺心第21章 憂降第二十三章 顧氏家人(二)第16章 淮山棧道第78章 少年子第一百一十章 冰釋(二)第28間 應子第23章 銀子第九十八章 夜談形勢第48章 雪天圍獵第53章 梟首取級第66章 控制洪澤浦第十六章 故人應不識第74章 奪島第7章 城門觀戰第63章 子嗣第76章 嵊泗諸島第97章 聯兵拒寇第二十八章 晉安侯進奏使第136章 大私第16章 公府治政(三)第53章 北伐猜想第56章 飛熊之死第106章 渡河第89章 決斷第88章 不堪一擊第63章 淮西第26章 殘部第2章 夜觀軍營第89章 潰敵第29章 白石領兵第一百零七章 女刺客(三)第51章 識時務第12章 議兵第14章 東行出海第70章 覆滅第59章 原是姐妹第160章 燕京雪第24章 行刺之謀第170章 疥癬之患第96章 後院滅火第120章 降服第11章 嫡爭(二)第165章 滴水不漏第115章 腹心之策第28章 援助第83章 引蛇出洞第82章 血戰韓村渡第21章 國務第67章 洪澤舊事第87章 兵聚鶴城西第4章 少女情懷第61章 論農第9章 也算承諾第29章 陣戰第21章 子嗣第18章 弱國邦交第14章 合圍第155章 風起第14章 東海形勢第八十六章 籬門對峙第53章 君子不器第52章 嵊州第131章 怨有必因第26章 對壘第116章 叛逃第34章 登王臺山第77章 前哨第51章 泗陽陷圍第77章 前哨第51章 識時務第十九章 劫囚第80章 溪爲山徑第97章 利害關係第66章 樑成翼南逃第114章 殲滅第四十章 東海狐第159章 鎖喉第56章 光復濟南第二十二章 跋扈的風情(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迷局(一)第二十章 誘殺第19章 邸報第75章 密約(二)第93章 大婚之夜第45章 水上奇兵第118章 金蟬脫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