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潘家舊部

贛州制置使潘起鳳在上饒兵敗被殺,隨後豫章給奢飛熊率部圍城被迫而降,但潘氏親族有相當一部分人留在藩起鳳最初發跡的贛州城裡。

待奢飛熊率兵來攻,潘氏族人見浙閩軍勢大難敵,便簇擁潘起鳳幼子潘聞叔棄城而逃,殘部進入贛南的深山老林之中,頑抗不降——去年秋後淮東發起閩東戰事,謝朝忠又從徽州對浙西用兵,迫使奢家減少對豫章以南地區的駐兵,潘聞叔率殘部從深山老林裡鑽出來,欲趁機收復贛南地區。

潘聞叔一度率殘部收復龍南、定川等贛江上游諸縣、兵圍贛州城。只是,好景不長,整個江寧戰事的節奏進行得極快,到二月底,形勢就基本穩定下來。奢文莊率部退入江州之後,奢飛熊即抽出身來,率部沿贛江南下,清剿潘聞叔所部。

幾番激戰,贛州軍殘部相繼遇挫,所收復的龍南、定川等城也相繼失守,潘聞叔被迫率殘部再逃入深山老林之中;此時的贛州軍殘部已然僅剩千餘人。

淮東派出來的斥候一直試圖跟贛州軍殘部聯絡上,但奈何前期整個贛南地區都給奢家兵馬嚴密封鎖,很難滲透到贛州以南地區。

奢飛熊曾派人冒充江寧秘使與潘聞叔聯絡,誘使贛州軍殘部到長汀進行伏殲。贛州軍殘部那次損失極其慘重,從此變得極爲警惕。

淮東斥候兩度摸到贛州軍殘部的蹤跡,但兩度派人過去聯絡,都叫贛州軍提前轉移走,一直都沒能聯絡上。還是多方打聽,得知贛州軍殘部將領陳瑜勤乃黃柏山士紳陳發樹之侄,軍情司負責贛南事務的軍令參軍吳敬澤,便趁着奢家兵馬從贛南大規模撤出之際,親自帶隊,會同祖籍定川縣、與陳家窪人熟悉的斥侯,潛入黃柏山,與陳發樹先進行聯絡。

在取得陳發樹的信任之後,才得知贛州軍殘部轉移到會昌縣豬婆山一帶活動,李坊寮便是贛州軍在豬婆山西北麓的一處聯絡點,吳敬澤便率隊以行腳商隊爲掩護,主動跳進李坊寮的老巢裡來。

在李坊寮李候君的正宅裡解釋過身份,並有陳發樹的信函爲證,李候君、陳瑜勤等人還是將行將疑,當即將吳敬澤等十五人綁捆起來,從李坊寮山寨後的隱蔽的小徑帶進豬婆山的密營進行甄別。

隨吳敬澤進入會昌的十餘斥侯,都是贛南人,即使早年從軍一直都未返鄉,即使家小都給遷去崇州,但根子還在贛南,從贛州軍殘部裡也不難尋到熟悉的同鄉。

經過謹慎的甄別,吳敬澤等人的身份也就得到確認。

除陳芝虎投了燕胡、董原自成一系外,高宗庭、唐復觀、陳定邦、耿泉山、楚錚等東閩軍舊部,甚至原東閩提督虞萬杲的子侄虞文澄、虞文備二人,也都率部投附淮東爲將。除了淮東軍,誰家想要找這麼多贛南籍的東閩軍舊部來充當誘餌,也是極困難的事情。

吳敬澤坐在四壁密閉、外面有兵卒看守的木屋裡,聽着門外有腳步聲響起。片刻之後,木門打開,一時間給陡然亮堂的光耀着眼睛,眯起眼看到李侯君與陳瑜勤陪同一個左腳有些瘸的青年走進來,傳言潘聞叔在定川一戰,左腳中箭墜馬,給部下救走,看來中箭留下了頑疾沒能痊癒。

“這是我家將軍……”陳瑜勤介紹道。

潘聞叔二十歲出頭,潘起鳳戰死上饒時,他還沒有到弱冠之年,本是公子哥一個,只是這時他臉上已有風霜之色。其兄潘聞伯在豫章又給部將擒綁獻給奢家被殺之後,潘聞叔便是藩氏最後的家主。

“委屈吳校尉了,形勢如此,不容不謹慎以對,還見吳校尉見諒。”潘聞叔抱拳歉然道,頗有誠意。

吳敬澤回禮道:“少君理當如此,敬澤怎麼會有怨言?此來也是要將山外的消息說給少君聽,不能聯絡上少君,敬澤回去也不好交待……”

潘聞叔率贛州軍殘部如喪家之犬在贛南深山裡逃避浙閩軍的剿殺,根本沒有餘力派人潛去江寧聯絡。加上奢家刻意的封鎖,潘聞叔等人消息極端閉塞,對贛南之外的情形是一片模糊,根本不清楚江淮大地這一年多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吳敬澤將江寧過去一年時間裡發生的種種事情,詳細的說給潘聞叔、陳瑜勤、李侯君三人聽:“此時,浙西行營正往浙贛邊境大規模的集結物資跟兵馬,奢飛熊率部從贛南撤去,就是要去增援上饒……”

“江寧真的失陷過?”李侯君難以置信此事,感慨道,“當時有消息傳來,還以爲奢家胡說八道呢!”

連江寧失而復得的消息都不能確定,也可知潘聞叔給困在深山老林裡消息是何等的人閉塞。也幸虧潘聞叔非將這消息視爲奢家的詐計,不然還不曉得贛南抵抗軍會有什麼反應呢,江州黃秉蒿便在聽得這個消息就陡然喪失抵抗的勇氣而投降奢家的。

“如今叛軍給牽制到江州、上饒兩線,黃秉蒿、陳子壽也率部西出袁州,奢家在鄱陽湖腹地、贛江沿岸的駐兵大幅減少,便是豫贛城裡的駐兵也不足三千人,正是少君大有作爲之時……”吳敬澤說道。

江西八府五十餘縣,此時都處於奢家的統治之下。

但是,除了袁州、江州、上饒三地集結重兵、封鎖外界進入江西的門戶之外,奢家在其他五府約三十餘縣的地盤,兵力差不多都給抽空。

僅贛州、豫章少數要衝大城,還駐有較多的兵力,剩下大部分州縣僅駐少量的刀弓手,還是從地方所募,對奢家的忠誠十分有限。

即使像贛州、豫章這樣處於江西腹地、控制贛江及鄱陽湖要衝、不容有失的幾座要地,駐兵也只是多則三五千,少則僅三五百人。

潘起鳳雖死,但潘家的旗幟還沒有倒。事實上,潘起鳳在上饒兵敗,還有許多殘部逃入婺江與信江之間的懷玉山之中,未給奢家招降。

只是潘聞叔所率的贛州抵抗軍一直都封鎖在贛州以南,沒能有機會北上,故而在贛州北部地區的抵抗勢力,都如星點殘火,沒有形成規模。

吳敬澤此來會昌,是勸潘聞叔趁着奢家在內線防禦空虛之際,率部北上。

贛州以南的抵抗勢力給奢飛熊清剿了近一年時間,實力已經給大幅削弱。而贛州以南地區,多山少田,也不是奢家極點要控制的江西精華地區,即使短時間失去對贛州南部地區的控制,對奢家也不足以造成致命的傷害。

在戰事將舉之際,奢家在贛州南部地區的兵力全面收縮,僅在贛州駐以三千兵馬,就是要將抵抗勢力封鎖在南面,不影響到其對鄱陽湖平原的控制。

整個鄱陽湖平原,纔是江西的精華之地,沿岸數以百萬計的良田,一旦經營好,足以叫奢家獲得喘息之機。而江西近四百萬人口,約近七成,都集在贛州以北地區。

潘聞叔率部北上到鄱陽湖兩岸,借其父遺威,將其他地方抵抗以及仇視奢家的勢力糾集到旗下,再發動給奢家盤剝得到怨意極深的民衆起事,才能真正的打在奢家痛處。

再者鄱陽湖東岸往東即爲黟山、九子山、懷玉山,與江寧、徽州、池州相隔。

雖說山徑險闢,不容大軍通過,但潘聞叔率殘部過去,樞密院多多少少還是能通過山間小徑給輸送一些補給過去。

如今潘聞叔殘部給困在會昌這邊的深山裡,會能從支持的山寨獲得糧草,但鹽鐵奇缺,將卒連兵甲刀弓都不全,拿什麼去攻城拔寨,其跟忠於奢家的兵馬廝殺?

贛州軍殘部勢力最盛時,也是去年秋後奢家兵馬給吸到浙西之際,一度佔據贛南四縣、召集民壯近兩萬人,圍困贛州。待奢飛熊率部南下,從贛州撤去,之後龍南、定川等戰又相繼失利,兵馬損失慘重,也有相當多的兵卒絕望之餘,棄軍逃走,如今豬婆山之中的殘部僅剩千餘殘卒,連人手一把刀、一支矛都配不全,弓箭都多爲獵弓,根本就談不上精銳。

潘聞叔與親族、部將閉門討論了三日,毅然決定接受吳敬澤等人的建議,化整爲零,分批北上,潛往浮樑、涌山起事。再不濟,潘聞叔等部若在鄱陽湖東岸抵抗不力,還可以分散從九子山、黟山之間撤往江寧休整。

十一月上旬,先由陳瑜勤率十數好手,與吳敬澤等人,以行腳商隊爲掩護離開豬婆山先行。從深山之間,繞過贛州關隘北上,過餘江時,跟軍情司派來負責贛東事務的虞文澄會合。

虞文澄是虞萬杲的第三子,虞家親族雖早遷入江寧,但虞家在祖籍涌山的聲望,不比潘家差半點。

虞家跟奢家有血海深仇,虞文澄與其堂兄虞文備此前一直遵循其父遺願在江寧結廬守孝。

江寧失而復得,虞氏兄弟也就徹底投效淮東,錄爲指揮參軍。東閩戰事後期,奢家假義附降,當初隨虞萬杲從涌山出征的老卒舊部,也有相當一部分離開行伍,返歸家園。虞文澄、虞文備這次主動請纓潛來江西,就是要回涌山召集虞家舊部,在腹地處給奢家狠狠的一擊。

潘家與虞家,同爲江西將門,陳瑜勤身爲潘家部將,曾見過虞文澄見過面。看到虞文澄也潛來江西時,陳瑜勤等贛州抵抗軍將領心間最後的疑慮也就一掃而光。

第134章 還朝第94章 關門第十四章 殺人意第23章 會審第71章 野心第三十五章 雜學之論第87章 風捲殘雲第35章 整頓第38章 縱虎歸山第八十九章 步步進逼第27章 僧院屠戮第12章 濟州第52章 下聘禮第一百二十五章 餞行受辱第5章 兵甲第31章 土地第九十五章 後院燎原第67章 暗將第19章 鹽銀保糧第4章 投效第五章 林氏家主(二)第73章 籌劃第130章 夕陽白塔河第一章 碎濤如雪第10章 西河驚變第27章 失城第1章 濟南城外第154章 渡河第80章 鐵橋營第48章 信傳浙南第59章 援圍第四十八章 治獄(三)第69章 信陽第25章 官溪嶺第七十三章 角樓燈火第21章 投附第十七章 流馬寇第42章 再勤王第5章 幕僚第59章 父女論策第9章 修堤之謀第134章 兵敗如山倒第9章 計當緩行第一百四十四章 林庭訓之死(四)第121章 聞信驚雷第14章 永嘉第五十一章 行舟議事第12章 津海號第124章 懸樑第122章 勸降第120章 兵戶總冊第6章 天下亂局第62章 遷島第八十七章 兵退如潰第137章 北逃路茫茫第46章 國相第80章 溪爲山徑第一百三十四章 勢不可擋(二)第2章 鏡兒湖駐營第11章 肘腋生變第六章 林氏家主(三)第19章 惑敵第57章 自薦爲妾第114章 樊城城下第33章 宗族第80章 溪爲山徑第58章 紅襖妙女第112章 政軍並舉第13章 兵援第十八章 寒秋水上的風情第5章 兵甲第104章 轉機第76章 密約(三)第9章 也算承諾第一百三十九章 民生誰來計(一)第18章 兵亂難止第164章 窮寇宜追第23章 歸塵第3章 海塘說策第12章 拖延第26章 山門殺心第167章 釜底抽薪第三章 寄客不知人已非第53章 約期良辰第26章 搶灘第33章 滲透第171章 遠航第19章 遼西大捷第47章 錢莊之議第53章 梟首取級第33章 滲透第10章 虎將有謀第103章 變局勝機第46章 錢莊第139章 借刀第十六章 故人應不識第14章 合圍第一百三十五章 船行河上第153章 前奏第36章 歪理邪言
第134章 還朝第94章 關門第十四章 殺人意第23章 會審第71章 野心第三十五章 雜學之論第87章 風捲殘雲第35章 整頓第38章 縱虎歸山第八十九章 步步進逼第27章 僧院屠戮第12章 濟州第52章 下聘禮第一百二十五章 餞行受辱第5章 兵甲第31章 土地第九十五章 後院燎原第67章 暗將第19章 鹽銀保糧第4章 投效第五章 林氏家主(二)第73章 籌劃第130章 夕陽白塔河第一章 碎濤如雪第10章 西河驚變第27章 失城第1章 濟南城外第154章 渡河第80章 鐵橋營第48章 信傳浙南第59章 援圍第四十八章 治獄(三)第69章 信陽第25章 官溪嶺第七十三章 角樓燈火第21章 投附第十七章 流馬寇第42章 再勤王第5章 幕僚第59章 父女論策第9章 修堤之謀第134章 兵敗如山倒第9章 計當緩行第一百四十四章 林庭訓之死(四)第121章 聞信驚雷第14章 永嘉第五十一章 行舟議事第12章 津海號第124章 懸樑第122章 勸降第120章 兵戶總冊第6章 天下亂局第62章 遷島第八十七章 兵退如潰第137章 北逃路茫茫第46章 國相第80章 溪爲山徑第一百三十四章 勢不可擋(二)第2章 鏡兒湖駐營第11章 肘腋生變第六章 林氏家主(三)第19章 惑敵第57章 自薦爲妾第114章 樊城城下第33章 宗族第80章 溪爲山徑第58章 紅襖妙女第112章 政軍並舉第13章 兵援第十八章 寒秋水上的風情第5章 兵甲第104章 轉機第76章 密約(三)第9章 也算承諾第一百三十九章 民生誰來計(一)第18章 兵亂難止第164章 窮寇宜追第23章 歸塵第3章 海塘說策第12章 拖延第26章 山門殺心第167章 釜底抽薪第三章 寄客不知人已非第53章 約期良辰第26章 搶灘第33章 滲透第171章 遠航第19章 遼西大捷第47章 錢莊之議第53章 梟首取級第33章 滲透第10章 虎將有謀第103章 變局勝機第46章 錢莊第139章 借刀第十六章 故人應不識第14章 合圍第一百三十五章 船行河上第153章 前奏第36章 歪理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