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全能董旻

虎牢關是兵家必爭之地,興漢軍志在必得。

建安三年二月初二,龍擡頭,萬物復甦。

興漢軍趙雲部白馬軍,在郭嘉的安排下,對虎牢關發起了總攻。

三千白馬軍,飛索登上虎牢關。

趙雲一馬當先,與守在城上的董旻,展開了決戰。

董旻使一支玄鐵槍,重三十六斤。

槍尖泛着寒光,直刺趙雲左肩。

趙雲扭轉腰肢,倒掛金鉤。

避開了西涼鐵騎的槍潮,繞過了董旻的奇襲。

董旻三刺趙雲,都無功而返。

於是就舍了趙雲,專心致志的引兵混戰。

白馬軍雖然說沒有戰馬加持,但是卻依舊氣勢如虹。

在趙雲七進七出特性的輔助之下,戰鬥力不降反增。

三千白馬軍,在城頭上開闢出了一塊陣地。

劉正帶着剩下的大軍,在虎牢關下觀戰,見趙雲已經成功佔據了城頭,心中便有了定計。

典韋的黑衣衛,整裝待發。

陳到的紅衣衛,上城增援趙雲。

興漢軍,威武!

董旻指揮西涼鐵騎,對着上城的八千興漢軍,展開了不惜一切代價的強攻。

試圖把興漢帝趕下城頭。

董旻雖能,雙拳不敵四手。

擋住了趙雲,卻敵不住陳到。

牽制了陳到,又讓趙雲威風八面。

他不禁有些後悔——虎牢關這個鍋,真的是太難背了。

八千興漢軍,論單打獨鬥,僅比西涼鐵騎,略勝一籌。

然而若是結陣而戰,西涼鐵騎遜色三分。

更何況興漢軍兩員虎將,壓得西涼鐵騎喘不過氣來。

地形限制了董旻的發揮。

在對等的兵力條件下,興漢軍的武將優勢,在郭嘉的巧妙安排下,無限放大。

董旻力不從心,只得節節敗退。

他打算找一個適合戰鬥的地形,再抵禦興漢軍的進攻。

當董旻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城頭上的戰鬥的時候,典韋帶着黑衣衛。

具甲重裝,突擊虎牢關。

一刻鐘之後,虎牢關東門,宣告突破。

黃忠帶着神弓軍,壓了上去,協助後續部隊進城。

馬超帶着學生軍,也參與了總攻。

董旻見勢不妙,帶着一萬五千西涼鐵騎,退守虎牢關西門。

趙雲一馬當先,陳到緊隨其後。

兩人各帶大軍,在虎牢關西城,與董旻的西涼鐵騎,展開決戰。

此時的西涼鐵騎,已經騎上了戰馬。

戰陣衝突,興漢軍處於劣勢。

然而興漢軍的堅韌,卻是牢牢的穩定了戰爭態勢。

西涼鐵騎的優勢,根本就沒有辦法發揮。

趙雲和陳到,輪番衝擊西涼鐵騎。

董旻顧此失彼,西涼鐵騎的鬥志,漸漸的消磨殆盡。

當黑衣衛加入戰團之後,雙方勢均力敵。

董旻見水磨功夫,奈何不得趙雲,也制約不了陳到,於是就退而整軍,發動了全軍衝鋒。

雙方已經戰鬥了兩個時辰,體力消耗,已經到了極限。

剩下的就是戰鬥意志的較量了。

董旻久經沙場,當機立斷,繞過了趙雲和陳到,帶領着西涼鐵騎,衝擊興漢軍大陣。

就在這個時候,黃忠趕到了。

一陣飛弩清場之後,西涼鐵騎的衝鋒之勢,被攔腰斬斷了。

興漢軍,重新結成大陣,步步緊逼。

董旻正要整軍,試圖再戰。

馬超強勢殺入,虎頭湛金槍一出,西涼鐵騎紛紛落馬。

學生軍熱血沸騰,在西涼鐵騎的隊伍中縱橫。

馬超盯住了董旻,奮力搏殺。

董旻見虎牢關失守,已經成了定局,就只能後撤,退出了虎牢關。

朝旋門關方向撤退。

劉正見虎牢關大局已定,忙命令典韋:

黑衣衛駐紮西門。

董旻能夠在興漢軍五員驍將的圍攻之下,全身而退,這份能力,讓劉正等人,收起了輕慢之心。

虎牢關上,興漢軍大營裡。

劉正看着精神抖擻的一干文武,開始了新一輪的戰後總結。

劉正看着郭嘉,點了點頭說:“奉孝,開始吧!”

郭嘉立即開始主持會議。

他先通報了,西涼鐵騎的損失比例。

虎牢關一戰,戰後打掃戰場。

興漢軍一共收斂了,三千二百一十八具,西涼鐵騎的遺體。

當然了,也不排除被董旻帶走的人之中,也有重傷不治的,或者是傷情惡化而死於非命的。

不管怎麼說,西涼鐵騎,有戰鬥力的,應該超過一萬五千人。

董旻全才,不是浪得虛名。

興漢軍戰損:

白馬軍七十二人。

趙雲練出來的精銳,果然不同凡響。

紅衣衛三百人。

大多都是在西涼鐵騎絕地反擊的時候,付出了犧牲。

黑衣衛二十八人。

突破城門的時候,被震死的。

學生軍八人。

衝鋒陷陣的時候,馬失前蹄,被敵我雙方的戰馬,踩踏而亡。

神弓軍,沒有傷亡。

戰損比例爲六比一。

興漢軍大勝。

然而興漢軍是靠着大將優勢,才取得了勝利。

要是失去了大將優勢,只怕興漢軍的戰損,會達到一個驚人的數字。

中山城的補充兵員,已經就位了,大家都抓緊時間,補充編制。

賈詡問:“侯爺,咱們繼續進攻旋門關嗎?”

劉正說:“文和,咱們不能輕舉妄動。”

董旻就是一盤菜,想什麼時候吃都行。

董卓就是那個送菜的師傅。

畢竟西涼鐵騎的菜,還是挺豐盛的。

要是興漢軍吃得太急了,一口吃掉了董旻的西涼鐵騎。

好客的董卓,一定會給興漢軍加菜。

興漢軍又不能拒絕董卓的熱情,一旦硬着頭皮吃下去,後果就是——撐破肚子。

興漢軍不能着急,要讓董旻看到希望。

更要讓董卓以爲——旋門關,夠興漢軍喝一壺的。

董卓纔會把精力,放到其他人的身上。

興漢軍可以成爲天下人的焦點,但是做董卓的焦點,可就不好了。

咱們已經做到了拋磚引玉,剩下的戲,就得讓幾位師兄來唱了。

劉正的一番話,算是打擊了興漢軍上下,輕敵冒進的苗頭。

畢竟董卓軍的實力,絕對強悍。

興漢軍幽州主場,還能立於不敗之地。

換了洛陽城,這個魚龍混雜的大都市,劉正可不敢誇下海口。

畢竟呂布和幷州鐵騎,論大將陣容,與興漢軍不相上下,若是說起兵力對比,興漢軍只能嘆息一聲——洗洗睡吧!

郭嘉最後總結,給了興漢軍近段時間的大政方略——休整。

會議結束之後,劉正帶着一干文武,去野戰醫院,看望受傷的興漢軍戰士。

看着百餘名缺胳膊少腿的傷員,劉正沉默不語,只是看着身邊的大將。

賈詡率先打破了沉默,對衆將說:“各位將軍,既然侯爺讓你們說,就各抒己見吧!”

衆將見劉正的表情,不悲不喜。

他們的心中,也是惶惶不安的。

畢竟看着戰友遭罪,每個人的心裡,都特別的不好受。

劉正說:“他們都是好樣的,興漢軍爲他們驕傲。”

劉正先是肯定了,傷員們的付出,緊接着,又責成榮軍部門,安頓好他們。

劉正只有一句話——不能讓英雄前半生流了血,後半生又不停的流淚。

更不能讓英雄的家人們,痛罵興漢軍的無情。

這件事情,會由賈詡親自跟進,事關興漢軍的生死存亡,誰敢瀆職,殺無赦!

劉正一直以來,都反對刑殺。

然而對於那些,敢讓英雄流血又流淚的人,有一個抓一個,抓一個殺一個。

趙雲嘆了一口氣,慢慢的說:“原來白馬軍的輝煌,真正的功臣——是那些倒下的戰友們。”

活着的人,只是繼承了,屬於英雄們的那份榮耀。

活着的人,只是繼續着,英雄們沒有完成的事業。

趙雲覺悟了,是英雄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馬超說:“將負千軍性命,不可輕舉妄動,必須要審時度勢,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陳到說:“我們都有馬革裹屍的覺悟。”

然而作爲統兵大將,唯一的目標——就是保全自己,消滅敵人。

讓身邊的戰友,儘量的不要馬革裹屍。

典韋說:“侯爺,咱們討董是正確的決策,戰友們的犧牲,都是有意義的。”

戰爭就意味着犧牲,拿下虎牢關,興漢軍的聲名,更上一層樓。

天下諸侯,膽敢與興漢軍爲敵的人,恐怕就沒有幾家了。

黃忠說:“看着孩子們去流血犧牲,白髮人送黑髮人呀!”

然而青壯沙場赴死,就是爲了讓老人孩子們,有機會悲傷,有能力悲傷。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那些興漢軍控制範圍之外的白髮人,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替他們的黑髮人悲傷。

汜水關血戰的流民軍,一家老小齊上陣。

黑髮人沒有了,白髮人也戰死了。

要是一個勢力,青壯不願意犧牲,那就完蛋了。

難道要那些老人孩子們,拿起刀槍去跟敵人拼命嗎?

咱們要做的——就是解除興漢軍戰士的後顧之憂。

黃忠的話,發人深省。

劉正總算是明白了——不該犧牲的時候,一滴血都不能流;該犧牲的時候,血流成河也不退讓半分。

興漢軍的輝煌,是用鮮血鑄就的。

回到中軍大帳之後,郭嘉走了進來。

郭嘉說:“侯爺,益州方向,有新消息傳來了。”

劉正問:“到底是什麼情況呢?”

劉焉擅自興建皇宮,又準備漢帝服冕,被劉正派人刺殺。

劉焉自知難以苟活,就先立三子劉瑁爲太子,又與益州大族吳懿聯姻。

娶了吳家的女兒做太子妃。

劉焉死後,劉瑁爲了剷除威脅,派心腹到洛陽城中,散佈益州牧反漢自立的消息。

恰逢新年大朝會,董卓聽了之後,冷冷的一笑。

收劉焉的長子,左中郎將劉範,以及他的次子,治書御史劉誕。

二人均五馬分屍,震懾天下野心之輩。

消息傳到益州之後,劉瑁終於開始了新的動作。

先是喪期娶妃,踐踏禮法。

然而吳氏女,也不是省油的燈。

她放出話——劉瑁一日不登基稱帝,她就一日不與他行周公之禮。

劉瑁無奈,只好命令中官准備,打算在中平三年三月初三,正位大統。

好讓愛情與事業,都獲得雙豐收。

劉正看過之後,冷冷的一笑:“真是不知死活。”

老子讓你登不了基,洞不成房。

劉正拋下了三個字——“殺了吧!”

反正劉焉的兒子多,死幾個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要是劉焉的兒子都死光了,還是可以收義子的嘛。

反正劉焉的香火不會絕,在益州地界上,誰敢登基稱帝,誰就得死。

劉瑁既然敢試興漢軍的刀鋒,那就讓他去死吧!

郭嘉忙去安排了,殺一個劉瑁而已,實在不是什麼大事情,不值得劉正關注。

劉正現在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諸侯聯軍身上。

分兵出戰,就是想要把聯軍的人才優勢,發揮到一個極致。

董卓只能分兵分將,最後成爲聯軍的盤中餐,腹中口食。

然而洛陽城,有八大關隘,直面聯軍的,佔了六個,董卓敢不守嗎?

聯軍分兵進擊,董卓就只能分兵駐防了。

至於西涼鐵騎主動出擊,根本就不可能。

聯軍沒有後方,整個漢室天下,又全部都是聯軍的後方。

董卓軍除了被動的防守之外,別無選擇。

郭嘉又進來了,這一次的新消息,又會是什麼呢?

第1016章 龍紋星蝶第1727章 海上烽煙第1342章 於氏道脈第2188章 圍捕成功第450章 志才之憂第1370章 張勁委屈第2210章 刺激秦山第789章 魔女纖陌第1029章 臥底楚飛第1780章 倉管發難第598章 禹村古址第2078章 王者戰道第256章 悍勇鮮卑第2054章 寅虎令牌第1771章 美女搏獅第811章 水土不服第2215章 岳陽洞天第1390章 互相傷害第645章 追擊樓績第348章 教訓袁熙第514章 大戰陽城第881章 分家利弊第1789章 戰雪獸王第2014章 李丹拼爹第8章 首立營規第1355章 配置技能第1423章 攻佔城頭第375章 思想衝擊第1092章 鬥牛大會第1980章 清河郡王第617章 港口激戰第1637章 對手默契第155章 袁紹主盟第771章 手足相殘第2036章 劃地而治第719章 孫策攪局第1840章 征服必硬第238章 劉備請賢第71章 校尉孫策第1308章 漢將雄風第1308章 漢將雄風第2040章 進退維谷第2143章 赤霄出世第22章 丹陽募兵第488章 謀主徐庶第1764章 榮耀核心第284章 攻破下盤第1513章 婚禮籌備第304章 龐統論勢第1857章 解放認知第1399章 八卦之威第163章 智勇李肅第644章 帶軍潰敗第531章 不死不休第1856章 勇於擔當第1037章 潛入南昌第812章 督帥郭淮第2147章 進入皇榜第9章 北地殺胡第2044章 張九歸趙第1169章 強者邏輯第1568章 悲壯荊軻第1677章 攻佔靈州第1984章 王炸碰撞第1561章 天命難違第1294章 精英力量第1137章 周瑜戰死第276章 劉平來投第148章 曹操投董第937章 海軍青年第1638章 冰湖盛宴第25章 至孝子義第638章 民心爲本第1272章 光盤行動第2132章 羽林飛騎第163章 智勇李肅第542章 曹操一笑第914章 鐵血戰歌第975章 戰爭損耗第1057章 十脈同行第1055章 兔族之劫第1923章 爭話語權第987章 人梯上山第1296章 展開行動第1665章 待遇恆定第827章 諸葛孔明第430章 劉立出手第1882章 賈充甩鍋第77章 再戰宛城第1358章 玉清敗績第1386章 漢唐之爭第1430章 東施效顰第2063章 再戰成皋第435章 解煩五豪第295章 建設丹東第2202章 劉正論學第2185章 宋北之死第1564章 賢者之淚第2164章 漢軍北伐
第1016章 龍紋星蝶第1727章 海上烽煙第1342章 於氏道脈第2188章 圍捕成功第450章 志才之憂第1370章 張勁委屈第2210章 刺激秦山第789章 魔女纖陌第1029章 臥底楚飛第1780章 倉管發難第598章 禹村古址第2078章 王者戰道第256章 悍勇鮮卑第2054章 寅虎令牌第1771章 美女搏獅第811章 水土不服第2215章 岳陽洞天第1390章 互相傷害第645章 追擊樓績第348章 教訓袁熙第514章 大戰陽城第881章 分家利弊第1789章 戰雪獸王第2014章 李丹拼爹第8章 首立營規第1355章 配置技能第1423章 攻佔城頭第375章 思想衝擊第1092章 鬥牛大會第1980章 清河郡王第617章 港口激戰第1637章 對手默契第155章 袁紹主盟第771章 手足相殘第2036章 劃地而治第719章 孫策攪局第1840章 征服必硬第238章 劉備請賢第71章 校尉孫策第1308章 漢將雄風第1308章 漢將雄風第2040章 進退維谷第2143章 赤霄出世第22章 丹陽募兵第488章 謀主徐庶第1764章 榮耀核心第284章 攻破下盤第1513章 婚禮籌備第304章 龐統論勢第1857章 解放認知第1399章 八卦之威第163章 智勇李肅第644章 帶軍潰敗第531章 不死不休第1856章 勇於擔當第1037章 潛入南昌第812章 督帥郭淮第2147章 進入皇榜第9章 北地殺胡第2044章 張九歸趙第1169章 強者邏輯第1568章 悲壯荊軻第1677章 攻佔靈州第1984章 王炸碰撞第1561章 天命難違第1294章 精英力量第1137章 周瑜戰死第276章 劉平來投第148章 曹操投董第937章 海軍青年第1638章 冰湖盛宴第25章 至孝子義第638章 民心爲本第1272章 光盤行動第2132章 羽林飛騎第163章 智勇李肅第542章 曹操一笑第914章 鐵血戰歌第975章 戰爭損耗第1057章 十脈同行第1055章 兔族之劫第1923章 爭話語權第987章 人梯上山第1296章 展開行動第1665章 待遇恆定第827章 諸葛孔明第430章 劉立出手第1882章 賈充甩鍋第77章 再戰宛城第1358章 玉清敗績第1386章 漢唐之爭第1430章 東施效顰第2063章 再戰成皋第435章 解煩五豪第295章 建設丹東第2202章 劉正論學第2185章 宋北之死第1564章 賢者之淚第2164章 漢軍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