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陳到鬥陣

偃師會戰的導火索,是東面戰場。

徐榮部的西涼鐵騎,率先挑釁興漢軍陳到部的紅衣衛。

徐榮口出狂言,力邀曹操軍,興漢軍和,陶謙軍,三家鬥陣。

並且約定:

西涼鐵騎,先鬥興漢軍,再戰曹操軍,最後與丹陽精兵,一較高下。

畢竟丹陽精兵,享譽天下四百年,是各州銳士,想要征服的第一目標。

偃師東面戰場上,四家鬥陣第一天。

徐榮親率五千西涼鐵騎,與陳到的五千紅衣衛,進行了戰陣衝殺。

西涼鐵騎排成人牆,拿着鐵槍,發動了集團衝鋒。

藉助馬的衝力,將手中的鐵槍刺出。

陳到的紅衣衛,並沒有以衝對衝,而是組成了三人小陣,前鋒壓制,左右絞殺。

四個三人小陣,組成了一個四象陣,不斷的侵蝕西涼鐵騎。

每次啃掉一人或者是兩人。

激戰半個時辰,紅衣衛受傷八百人,沒有戰死。

西涼鐵騎戰死一千二百人,沒有受傷。

徐榮見勢不妙,立即變陣,西涼鐵騎形成人牆,強勢碾壓。

陳到隨機應變,斬馬陣立即運轉。

一個時辰之後,雙方勢均力敵。

陳到也不氣餒,整飭隊伍,調整部署。

徐榮的副將叫徐光,見西涼鐵騎處於下風,於是就提議說:“將軍,不如咱們佯敗誘敵吧!”

徐榮說:“這是鬥陣,佯敗會打擊三軍士氣的。”

徐榮也知道佯敗誘敵的威力。

畢竟在熱血沸騰的戰場上,還能冷靜思考的人,都已經是成名人物了。

衝鋒陷陣的大將,頭腦發熱也是會傳染的。

又是一個時辰之後,西涼鐵騎僅剩一千倖存者。

陳到的紅衣衛,還能堅持戰鬥的,只有一千五百人了。

不過紅衣衛是受傷之後,主動退場的。

五千西涼鐵騎,除了站着的人,全部戰死沙場。

徐榮依舊面不改色,就像當初屠殺第一代陷陣營那樣,軍令既出,不死不休。

慈不掌兵,不僅對敵人狠,對自己人的犧牲,更是冷靜得可怕。

徐榮站在西涼鐵騎的最前面,與陳到遙遙相對。

陳到問:“徐將軍,勝負已分,還要繼續打下去嗎?”

徐榮回答說:“五千西涼鐵騎,仍有千人可堪一戰,並不算輸!繼續戰鬥吧!這是出戰的西涼鐵騎的歸宿。”

只有戰死的西涼鐵騎,沒有後退的西涼鐵騎。

最後的決戰開始了,徐榮退回了本陣,只留下徐光,帶着剩下的西涼鐵騎,進行拼殺。

一直戰鬥到黃昏時分,陳到揮刀斬徐光,結束了一天的戰鬥。

紅衣衛僅有百餘人,相互扶持着站在戰場上。

陳到高舉飲血槍,大喝一聲:“興漢軍,威武!”

紅衣衛擊劍高呼:“興漢軍,威武!”

他們的聲音,充滿了疲憊,卻又飽含了,一種催人奮進的魔力。

陳到喘着粗氣,停頓了一柱香的功夫,再次振臂高呼:“紅衣衛,威武!”

身後的紅衣衛,高舉手中大劍,齊聲吶喊:“紅衣衛,威武!”

馬超帶着學生軍,走到了戰場之上,扶着陳到等人,離開了戰場。

徐榮派人,向興漢軍通報了——西涼鐵騎,鬥陣失敗。

第一天的兩軍鬥陣,以興漢軍的勝利而告終。

仁侯陳到的大名,終於實至名歸。

紅衣衛的精銳之名,正式奠定了地位。

……

第二天,曹操軍由曹仁出戰。

曹仁帶着八門金鎖軍,照舊排開陣勢。

徐榮命令八百西涼鐵騎,衝擊八門金鎖陣。

前鋒一百西涼鐵騎,闖入了陣中,被曹仁部一頓長槍亂捅,全軍覆沒。

徐榮傳令,七門同入,打算撐死曹仁部。

畢竟八門金鎖陣的佈置,受到了交戰區域的限制。

直接導致了,曹仁部的作戰範圍,存在着很大的侷限性。

七百西涼鐵騎,同時闖入,蠻力衝撞八門金鎖陣。

在付出近半的傷亡之後,八門金鎖陣終於殘了。

畢竟四百多匹馬呀,曹仁部負責打掃戰場的隊伍,實在是忙不過來。

再加上西涼鐵騎,正在橫衝直撞。

導致了清場隊無法拖走馬屍和西涼鐵騎戰死者的屍體。

通道的堵塞,人手不足的缺點,直接壓垮了八門金鎖軍。

結陣而戰的關鍵,得保持兵力的完整。

否則就無法形成一股合力,最後在西涼鐵騎的強勢碾壓之下,支離破碎。

八百八門金鎖軍,對付八百西涼鐵騎。

居然被死馬給拖累了。

負責居中調度的曹仁,看到那前仆後繼的死馬,又是欲哭無淚。

八門金鎖軍,居然輸在了打掃戰場上。

這得找誰說理去呀?

曹仁無奈,只得化整爲零,以小陣各自爲戰。

反正西涼鐵騎的死馬,堵住了八門金鎖陣的通道。

不僅導致了曹仁部,無法運動起來,還造成了西涼鐵騎的減速。

雙方陷入了混戰。

戰鬥僅僅持續了兩個時辰。

曹仁部倖存十餘人。

西涼鐵騎全軍覆沒。

第二天的鬥陣,曹仁部以微弱的優勢,贏得了勝利。

面對同等兵力的西涼鐵騎,曹仁部應付起來,也是格外的吃力。

曹仁不禁要懷疑了——八門金鎖陣,真的有實戰意義嗎?

西涼鐵騎的決死衝擊,幾百匹死馬,就把八門金鎖陣給弄破了。

有人說,陣擺出來,就是讓對手破壞的。

西涼鐵騎硬是撐死了八門金鎖陣,這簡直就是一大奇蹟。

曹操看着垂頭喪氣的曹仁,安慰他說:“子孝,其實咱們賺大了。”

八門金鎖軍,不過是學了幾天陣法的普通曹操軍士兵。

曹仁隨時可以拉出八百人,補充到八門金鎖軍中。

然而西涼鐵騎,可是董卓煞費苦心編練的精銳。

僅從性價比的角度來分析,八百西涼鐵騎的物資消耗,足以曹操軍編制一萬六千人的隊伍。

曹仁部鬥陣,打出了近一比一的比例,又是以步戰騎,應該算是了不得的成就了。

西涼鐵騎精貴。

一名西涼鐵騎,要兌掉二十名以上曹操軍,纔不算虧本。

畢竟培養一名西涼鐵騎,馬匹和裝備消耗的錢糧,是步兵的二十倍以上。

曹仁終於明白了,徐榮用西涼鐵騎拼消耗,應該是有着巨大的陰謀。

畢竟兩天的鬥陣,已經拼掉了近六千名西涼鐵騎。

這相當於十餘萬步兵呀。

曹操說:“子孝,八門金鎖陣的威力,其實還是很可觀的。”

特別是從性價比方面來考慮,訓練八門金鎖軍,是最划算的一筆買賣。

八門金鎖軍陣戰西涼鐵騎,就是叫花子跟龍王比寶,而且還贏得了勝利。

曹操決定:

八門金鎖軍,成爲曹操軍的常規兵種。

曹仁的鬥志,又被激發出來了。

轉眼到了第三天。

輪到陶謙軍與西涼鐵騎鬥陣了。

徐榮決定豪賭一把——一萬西涼鐵騎,對戰一萬丹陽精兵。

曹豹親自上陣,對陣徐榮和西涼鐵騎。

雙方各出奇計,從早晨開始,一直鬥到了黃昏。

西涼鐵騎,損失三千人。

丹陽精兵,損失兩千人不到。

陶謙軍,果然非同凡響。

徐榮又敗了,丹陽精兵,果然是一支鐵軍。

屹立四百年不倒的精銳之兵,當得起天下第一精銳之名。

陶謙軍的單兵作戰能力,實在是太強了。

直接導致了,丹陽精兵雖然戰鬥力強悍,但是能夠脫穎而出的將領,卻是鳳毛麟角。

這也難怪,就像是劉正的特戰營,裡面的普通戰士,隨隨便便就可以,單挑興漢軍中,校尉級別的人物。

然而他們只能做普通的戰士,畢竟走出特戰營之後,他們是當之無愧的精英。

留在特戰營中,他們的綜合能力就極其普通了。

丹陽精兵也是同樣的道理。

要是讓丹陽精兵,去其他諸侯的麾下。哪怕是普通怕士兵,最少也是班長起步,相當於什長級別。

然而作爲陶謙軍中的一員,就只能做普通的戰士了。

再加上戰陣經歷的缺乏,導致了丹陽精兵,養成了自負的性格。

不服從新主的領導和指揮,直接導致了丹陽精兵的悲劇。

想要獲得丹陽精兵的認可與效忠。

目前就只有一個陶謙。

щшш◆ ttka n◆ ¢Ο

周泰是興漢軍,拿資源砸出來的,只能算半個。

……

偃師城外,興漢軍大營之中。

郭嘉說:“侯爺,丹陽精兵,真的好強!”

劉正說:“奉孝,陶謙軍已經打上了烙印,算是廢了。”

劉正心裡清楚——丹陽精兵,只有在陶謙手中,才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到了別人手中,就是廢物一堆。

這倒不是丹陽精兵不夠強,而是強到了目空一切的地步。

蒼天老大,陶謙第二;丹陽精兵,排行第三。

丹陽精兵的心,不再屬於別人。

一旦丹陽精兵不願意效忠,就不會得到相應的地位。

最後的結果就是——丹陽精兵被徹底的解散,再也無法作爲獨立的戰鬥單位存在。

郭嘉問:“侯爺,丹陽精兵,真的無法收服嗎?”

劉正回答說:“事實證明,丹陽精兵的訓練,只能從零開始。”

丹陽精兵只會有一任主人,與主人同生共死,就是他們的傳統。

就算是跟了新主的丹陽精兵,也是沒有軍魂的,打不了勝仗,爭不了天下,純粹是雞肋一塊呀。

想來這就是爲什麼丹陽精兵,離開了陶謙之後,就只能做兵源,而無法成爲兵種了。

郭嘉說:“侯爺,這也太可惜了!”

劉正點了點頭說:“奉孝,這就是爲什麼,大家都喜歡丹陽精兵,卻又不敢大肆編練的真正原因。”

劉正指出了丹陽精兵存在的問題,只追隨一任主人。

換了主人之後,戰鬥力就崩盤了。

這樣的丹陽精兵,誰敢要呀?

好在興漢軍的丹陽軍,已經不是純粹的丹陽精兵了。

郭嘉也是醉了,當兵吃糧,跟誰不是跟呀?

這丹陽精兵不事二主,本來是值得稱道的。

要是以個人的名義,倒也值得稱讚。

然而整建制的追隨頂頭上司,這可就是要命的事情了。

劉正已經不想編練丹陽精兵了,只想把丹陽作爲兵源地。

至於恢復丹陽精兵的編制,是不可能的了。

就算是丹陽精兵,完全效忠劉正。

劉正也不可能永生不死吧!

獨立建制的丹陽精兵,始終都是一個巨大的麻煩呀?

郭嘉想了很久,也找不到勸說劉正的理由。

賈詡走了進來,似乎很着急的樣子。

郭嘉問:“文和,淡定!到底是怎麼回事呀?”

賈詡說:“侯爺,奉孝,今天上午,李肅帶着兩萬西涼鐵騎,強攻袁紹軍大營。”

劉正嚇了一跳,敢情徐榮是故意的,用鬥陣的辦法,拖住興漢軍和陶謙軍呀。

劉正問:“有戰報傳來嗎?”

賈詡取出了一封情報,交到了劉正的手上。

劉正看完之後,又轉給了郭嘉。

郭嘉皺着眉頭,好不容易纔看完了情報。

李肅再次出擊,還真是讓人意外哪?

郭嘉說:“侯爺,看來這李肅,是越來越喜歡做武將了!”

劉正回答說:“奉孝,二師兄這個虧,可吃得太大了,很有可能會令他喪失信心的。”

到底是什麼樣的損失,會令袁紹軍一蹶不振呢?

第106章 平鄉血戰第454章 牛金之死第1364章 道祖弟子第26章 海上風雲第1123章 楊林求援第1332章 四象之威第1246章 工友之家第849章 西平韓安第149章 呂布登場第547章 成濟弒君第2222章 通天大帝第2142章 話狠心慈第1589章 金陵書院第68章 鏖戰趙慈第254章 鮮卑來襲第343章 圍洛救宛第1329章 一鳴驚人第593章 黑狗鏢局第1398章 周瑜兵敗第1567章 李牧之死第1121章 龍鳳呈祥第235章 張寧抗命第771章 手足相殘第1480章 四號戰死第1579章 能力命運第77章 再戰宛城第1976章 利用老馮第1341章 天價出租第731章 身不由己第1483章 再戰加拉第1538章 遊戲規則第1521章 天魔繚亂第961章 獎懲制度第227章 長安之亂第1927章 壽春易主第1277章 比文招親第739章 倍受煎熬第96章 天使左豐第1943章 孤立無援第7章 七星寶刀第1293章 劉想被抓第1536章 人才戰略第240章 執法必嚴第1101章 鍛造統帥第1599章 恩怨糾纏第2117章 虛晃一槍第1792章 真假婚書第1029章 臥底楚飛第456軍 孫權稱王第2225章 後記:感言(1)第1089章 至尊廂車第676章 精準保障第2124章 五花三傑第561章 九州神鼎第2096章 武桃歷練第39章 張角舉事第868章 西平暗戰第1607章 六品魚丸第2223章 通天道尊第1988章 徐庶說勢第2220章 正冊金印第1190章 體系之爭第2093章 保安聯合第2001章 匝道激戰第1149章 清水風雲第1952章 陳府抉擇第1350章 王李暗鬥第501章 曹洪論兵第784章 劉正赴約第683章 強制觀戰第743章 荊州局勢第1576章 吃羊升級第2136章 武松歸隱第720章 將星公約第1236章 勾踐抵達第1629章 張林練兵第644章 帶軍潰敗第2099章 武桃封皇第991章 封閉訓練第1138章 勾踐復活第1285章 黑客大賽第1508章 慘烈攻防第1661章 蒙恬之死第962章 夜校生活第1022章 槍神傳人第963章 成績公佈第2001章 匝道激戰第1815章 統帥標籤第1629章 張林練兵第1605章 智能投喂第517章 小城崇高第577章 劉義壽終第2143章 赤霄出世第1404章 楊六失蹤第1833章 寒門新論第723章 微服私訪第2084章 拼命三娘第59章 舞陰之戰第1118章 恃寵而驕第386章 君臣對話
第106章 平鄉血戰第454章 牛金之死第1364章 道祖弟子第26章 海上風雲第1123章 楊林求援第1332章 四象之威第1246章 工友之家第849章 西平韓安第149章 呂布登場第547章 成濟弒君第2222章 通天大帝第2142章 話狠心慈第1589章 金陵書院第68章 鏖戰趙慈第254章 鮮卑來襲第343章 圍洛救宛第1329章 一鳴驚人第593章 黑狗鏢局第1398章 周瑜兵敗第1567章 李牧之死第1121章 龍鳳呈祥第235章 張寧抗命第771章 手足相殘第1480章 四號戰死第1579章 能力命運第77章 再戰宛城第1976章 利用老馮第1341章 天價出租第731章 身不由己第1483章 再戰加拉第1538章 遊戲規則第1521章 天魔繚亂第961章 獎懲制度第227章 長安之亂第1927章 壽春易主第1277章 比文招親第739章 倍受煎熬第96章 天使左豐第1943章 孤立無援第7章 七星寶刀第1293章 劉想被抓第1536章 人才戰略第240章 執法必嚴第1101章 鍛造統帥第1599章 恩怨糾纏第2117章 虛晃一槍第1792章 真假婚書第1029章 臥底楚飛第456軍 孫權稱王第2225章 後記:感言(1)第1089章 至尊廂車第676章 精準保障第2124章 五花三傑第561章 九州神鼎第2096章 武桃歷練第39章 張角舉事第868章 西平暗戰第1607章 六品魚丸第2223章 通天道尊第1988章 徐庶說勢第2220章 正冊金印第1190章 體系之爭第2093章 保安聯合第2001章 匝道激戰第1149章 清水風雲第1952章 陳府抉擇第1350章 王李暗鬥第501章 曹洪論兵第784章 劉正赴約第683章 強制觀戰第743章 荊州局勢第1576章 吃羊升級第2136章 武松歸隱第720章 將星公約第1236章 勾踐抵達第1629章 張林練兵第644章 帶軍潰敗第2099章 武桃封皇第991章 封閉訓練第1138章 勾踐復活第1285章 黑客大賽第1508章 慘烈攻防第1661章 蒙恬之死第962章 夜校生活第1022章 槍神傳人第963章 成績公佈第2001章 匝道激戰第1815章 統帥標籤第1629章 張林練兵第1605章 智能投喂第517章 小城崇高第577章 劉義壽終第2143章 赤霄出世第1404章 楊六失蹤第1833章 寒門新論第723章 微服私訪第2084章 拼命三娘第59章 舞陰之戰第1118章 恃寵而驕第386章 君臣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