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張角舉事

深夜,黃巾軍廣宗大本營中,張角坐在大帳裡,悄悄的咳出了一大口黑血,用手絹接着,放入了腳下的碳盆之中。

就在這個時候,張寶神色慌張的走了進來,氣敗急壞的對張角說:“大哥,唐周那個反骨仔,把咱們給出賣了,可憐我那大師侄馬元義,竟然慘遭五馬分屍,更可氣的是,死之前還被反骨仔給羞辱了一番。有道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辰一到,立即就報!那反骨仔終於聰明反被聰明誤,落到了張讓手中,不得好死。”

張角嘆了一口氣說:“二弟,人各有命數,強求不來。事已至此,怨誰都沒有用,只能當機立斷,是戰是降,都得做出選擇。”

張寶說:“大哥,漢室已經舉起了屠刀,我們已經別無選擇,請大哥下令舉事,登臺祭天,號令天下!”

張角睜開了疲憊不堪的雙眼,望着張寶說:“二弟,我都已經這樣了,你還是不肯放過我嗎?”

張寶雖然知道張角不願意做傀儡,但是他已經找到了對付張角的辦法,於是就說:“大哥,寧兒訓練的典巾力士,是整個黃巾軍中最精銳的部隊,可以到西面的關隘拒險而守,抵擋大漢名將盧植的進攻。大哥不用着急,寧兒一定會爭取到足夠的時間供大哥考慮的!”

張寶口中的寧兒,就是張寧。是大賢良師張角唯一的女兒。

張角沒有兒子,把女兒當兒子養,更是把太平清道領的上冊悉數傳授。

張寧天資聰穎,巾幗不讓鬚眉,年僅十五歲,不愛紅妝愛刀槍。更有豪言壯語說:“若是虞姬能習武,霸王何必刎烏江。”

這張寧天生英氣,是個習武的奇才,又懂旁門左道,善於收攏人心。更是得到了張角不遺餘力的培養,馬上步下,武藝精湛;兵書戰策,猶賽管樂;憂國憂民,不輸名士。

張寧曾經說過:“女兒戎馬,八州上下共德,黃巾兄弟舉大志,濟世安民;將軍執戟,四海之內同志,天下百姓盼英雄,不愛紅妝。”

張寧把這段話當成了座佑銘,張角有女如此,老淚縱橫。對這個有男子漢氣概的女兒視若珍寶。

如今張寶想要提前舉事,就只能祭出這個屢試不爽的法寶,逼張角就犯。

張角無奈,爲了女兒,只好說:“我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寧兒做我的護法將軍,否則一切免談!”

張寶也不想與張角徹底的翻臉,於是就說:“這個沒有問題,我這就讓裴元紹帶兵前往榆關,換回寧兒。”

張角不敢再作拖延,怕張寶惱羞成怒,於是就說:“三天之後,二月初二,驚雷降世,新龍擡頭,是個舉事的好日子。到時候就讓寧兒做我的護法將軍吧!二弟,你可要記住了,寧兒要是不到位,誤了良辰吉日,你可不要怪我這個做大哥的法力低微呀!”

張寶說:“大哥放心,答應你的事情,我決不會食言。我這就出去安排人手搭建祭臺,就等大哥登臺表演了。大哥保重,告辭!”

張寶雖然得到了張角的承諾,但是這種身不由己的感覺,讓他很不爽。

不過張寧懂事,對他這個二叔敬重有加,他也存了幾分叔侄之誼,這纔是張寶決定放過寧兒的真正原因。

中平元年二月初二,陰,黑雲壓在了廣宗城的上空,似有春雨要來,喚醒沉睡的民衆。

廣宗城中心廣場上,三丈三尺三寸三分三釐三毫高的祭臺上面,張角手持千年桃木寶劍,拈香爲禮,燃符爲信,張寧黃甲黃巾,護持左右。

張角繞着祭臺邊緣,左三圈,灑水爲證,口中唸唸有詞;右三圈,頓足爲憑,寶劍虎虎生威。

張寧亦步亦趨,有樣學樣。這是張角爲張寧請的一道護身符。

張角站立在祭臺中央,桃木劍直指雷雲,大聲念道:“上善至聖道德真君容稟:今漢運將終,大聖人出,吾等宜順天應命,恪守奉行,宇內偕作,樂享太平!弟子張角,得授教化;宣育百姓,匡扶社稷。秉持天命,除舊佈新;號令之下,四海同仇!拜!”

張角雙膝跪地,雙手舉過頭頂。烏雲乍裂,金光出世,一卷寶冊從天而降,落入張角的手中。

張角起身,左手持書,右手仗劍,面向十萬黃巾軍將士,大聲疾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張寶率先響應,俯首帖耳,大聲念道:“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身後十萬黃巾軍將士,齊聲高呼:“天下大吉!”

民衆的呼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久久不能平息。

張角寶劍還鞘,展開寶書,念道:“聖人有令:天公將軍張角爲三軍共主,地公將軍張寶爲奉天討逆大將軍,人公將軍張樑爲勸聖安民大將軍。各引部衆,建立新邦!軍是黃巾軍,國名太平道,定都廣宗,既望天下!”

張寶跟着念:“追隨賢師,永不墜志!”

十萬黃巾軍將士三呼:天公將軍威武!

地公將軍威武!

人公將軍威武!

張角又舉書請旨:有女張寧,聲張大義,護法有功,當速嘉獎。

任命:張寧爲太平道護法女仙師,天下黃巾,永證淑德;號令所至,皆爲天命!聖女臨凡,助我成功!

張角大聲說:“聖女出,天下定!聖女張寧,上前聽封!”

張寧雄鳩鳩,氣昂昂的走到祭臺前,俯身下跪,大聲說:“聖女張寧,敬候天命!”

張角把寶書放進了張寧手中,大聲敕封說:“弟子太平道黃巾軍大賢良師天公將軍張角,代天宣詔,令:聖女張寧,執掌天書,天下黃巾,共鑑其德,護佑其行,揚我威名!”

張寧起身,站到了張角的身邊。

臺下黃巾軍將士,三呼:“聖女!”

張寶也是吃驚不已,不過大局已定,張寧只有聖女之名,改變不了什麼。

張寶見祭天完畢,就對張角說:“天公將軍,十萬黃巾軍將士已經集結,等候征討天下的命令。”

張角揚起桃木劍,大聲說:“命令:青州黃巾軍大渠帥管亥,率領部下西進定陶,與東郡的卜己會合,奪取陳留,與穎川波才部合而爲一,朝虎牢關方向攻擊前進。命令:荊州黃巾軍大渠帥張曼成,渠帥趙弘,孫夏,韓忠,兵合一處,共討南陽,陳兵宛城,威脅京師。命令:大渠帥張牛角,率領冀州黃巾軍的家眷,倍道潛入黑山,無論太平道是成是敗,都不得出山。命令:大渠帥程遠志,攻佔薊城,底定幽州之後,陳兵長城一線,不許烏桓異族的一人一馬,進犯邊疆。”

張角的號令,很快就傳向了四面八方。張寶迴轉鉅鹿,固守雄城;張樑屯兵下曲陽,日夜笙歌燕舞,不問天下是非。

張角病重,躲在廣宗城內,由着張寧編練黃巾軍,組織慕名而來的黃巾力士。

不過月餘,天下黃巾軍開始了有目的,有秩序的進攻。

張角的軍令傳到青州的時候,管亥正與五方渠帥討論青州的局勢。

看到了張角整軍西進的命令之後,管亥想起了劉正的根基之說,就沉默不語了。

渠帥單經,擁兵兩萬,敬重大賢良師,便對管亥說:“大渠帥,你這是什麼意思,天公將軍的將令,你不打算奉行嗎?”

管亥說:“單渠帥,各位,青州的局勢,大家都很清楚。青州刺史龔景,在濟南聚兵。一旦我們離開大本營,恐怕就再也回不來了。”

單經說:“到時候太平道擁有整個天下,還怕回不來嗎?”

管亥問:“萬一太平道舉事失敗了呢?”

單經愣住了,其他四人也愣住了。

管亥說:“定陶是西進的必經之路,要是龔景以主力固守定陶,咱們得死多少人,才能攻打下來。即便是攻佔定陶之後,還有餘力繼續西進嗎?我只怕在定陶城下受阻,損兵折將之後,想退回各自的地盤都做不到。我的意思各自互爲犄角之勢,龔景要是敢主動出擊,咱們也不是吃素的。”

單經問:“那這天公將軍的將令怎麼辦?”

管亥說:“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再者說了,你們有收到師傅的軍令嗎?”

單經會意,於是就說:“軍中傳言,地公將軍犯上作亂,脅迫天公將軍。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樣的亂命,是在挖青州黃巾的根基呀,我等堅決不執行。大渠帥衆望所歸,單經願意唯大渠帥馬首是瞻!”

單經是個聰明人,他很清楚,出兵定陶,會死得很慘;不出兵定陶,又怕天公將軍的手段。只能找一個既有膽略,又能扛雷的人來頂缸。

大渠帥管亥,與張角有師徒之誼,正是獨一無二的人選。

其他四人聽見了單經的說辭以後,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關節。

至少管亥的那一萬黃巾力士,能帶給在場的人帶來一絲安全感。單經的話,代表着在場所有人的心聲。

管亥是個直腸子,於是就說:“既然大家都看得起我管成武,我也就隨便說兩句,北海國孔融,儒門士家,咱們不能惹;濟南龔景,掌大義,有雄兵,咱們惹不起。現在的兵力過於分散,不利於互相支援。能讓黃巾軍站穩腳跟的,只有兩個郡。一個是泰山郡,咱們都是本地人,又是泥腿子,泰山多山,進退自如,更有險關可以依仗,是最理想的屯兵場所。我建議以那裡爲大本營,集中三位渠帥的隊伍,令那龔景不敢輕舉妄動。二是東萊郡,說起這東萊郡,有三個好處,黃縣黃巾軍實力雄厚,可以進退自如。東萊郡三面環海,退路無憂。還有就是自從前任都尉戰死之後,太守薄情,欺凌孤兒寡母,郡兵離心離德。在這裡,官府的力量幾乎爲零,利於咱們迅速發展。該說的我都已經說了,至於如何選擇,大家看着辦吧!留給咱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單經說:“我麾下的黃巾軍,大多是山中獵戶,就選泰山郡了。”

另一位渠帥又說:“我手下那些人,都是種地的好手。東萊這個地方,白毛風颳得厲害,沒法種地,只能去泰山郡了。”

只有剩下的一位渠帥說:“我的人都是漁民,就在東萊郡發展吧!大渠帥,我願意奉你爲主,共同經營這東萊郡,這是令符,請收好!”

這名渠帥的舉動,讓東萊郡黃巾軍各部擰成了一股繩。

反觀泰山黃巾軍,四位渠帥四顆心,四種想法更要命,不過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那就是,對張角的命令置之不理。

劉正收到了張角排兵佈陣的消息之後,立即進駐了樂陵關,靜候黃巾軍幽州大渠帥部派兵攻打關城,以及漢室頒發的募兵詔書。

只有奉詔而行,才能師出有名,這是興漢軍最需要的大義根本。

第1446章 兵者仁心第5章 九原逐胡第547章 成濟弒君第343章 圍洛救宛第1219章 惰性難消第1312章 歌聲嘹亮第1882章 賈充甩鍋第1091章 謀牛心石第1411章 楊七之死第1513章 婚禮籌備第1390章 互相傷害第1397章 武威大戰第1248章 白起出徵第1035章 荊州亂局第10章 北地槍王第898章 蜀軍來襲第1004章 尖子特權第629章 猛虎出籠第217章 火燒曹仁第1973章 營救呂布第1762章 團隊內訌第880章 嫡庶失序第195章 岐山之戰第964章 信心之源第296章 盧秀回家第1994章 大戰關羽第1776章 評詩風波第1938章 袁術出山第120章 安喜縣尉第921章 新的征程第729章 廢后之議第529章 層層阻擊第1542章 碰強危機第522章 魚與熊掌第1509章 龍皇戰裝第1100章 易地安置第895章 南鄭集訓第1334章 道元煉體第1010章 愛恨情仇第550章 爭奪武關第308章 徐庶歸曹第814章 戰鼓聲隆第327章 驍騎王林第1165章 重定秩序第995章 星武初戰第960章 仙峰夜校第413章 天命固防第1143章 南宮戰略第1457章 處置俘虜第762章 四出祁山第293章 公孫一龍第1110章 聖甲之威第339章 宛城歸曹第525章 曹操論戰第1841章 龍紋沙蠍第2102章 昌武齊天第801章 徐庶襲營第2220章 正冊金印第1744章 再戰扶桑第68章 鏖戰趙慈第600章 南華遁走第299章 再遇奇案第256章 悍勇鮮卑第361章 劉正點將第402章 興漢婚慶第1291章 弱水三千第945章 利益交換第1657章 土城戰役第1535章 點亮五星第408章 司馬劍兵第1527章 黑暗帝劍第478章 火璽問世第335章 弩車之威第1808章 陳氏分流第1162章 廣德悲歌第1258章 雙語體系第449章 麒麟初征第878章 弱肉強食第1084章 惡狼戰隊第1727章 海上烽煙第484章 程昱之謀第2153章 項皇退兵第688章 腰埠協定第236章 復仇怒濤第705章 課題排序第894章 王黑之志第2074章 追悔莫及第2168章 大戰蕭山第715章 逆臣授首第122章 桃花詩會第1798章 孫月告狀第722章 角色轉變第1895章 五姓易幟第1815章 統帥標籤第460章 制定規則第665章 徐州大亂第838章 西平郭氏第204章 黃縣糧案第1947章 亂拳出擊第1345章 因果無垠
第1446章 兵者仁心第5章 九原逐胡第547章 成濟弒君第343章 圍洛救宛第1219章 惰性難消第1312章 歌聲嘹亮第1882章 賈充甩鍋第1091章 謀牛心石第1411章 楊七之死第1513章 婚禮籌備第1390章 互相傷害第1397章 武威大戰第1248章 白起出徵第1035章 荊州亂局第10章 北地槍王第898章 蜀軍來襲第1004章 尖子特權第629章 猛虎出籠第217章 火燒曹仁第1973章 營救呂布第1762章 團隊內訌第880章 嫡庶失序第195章 岐山之戰第964章 信心之源第296章 盧秀回家第1994章 大戰關羽第1776章 評詩風波第1938章 袁術出山第120章 安喜縣尉第921章 新的征程第729章 廢后之議第529章 層層阻擊第1542章 碰強危機第522章 魚與熊掌第1509章 龍皇戰裝第1100章 易地安置第895章 南鄭集訓第1334章 道元煉體第1010章 愛恨情仇第550章 爭奪武關第308章 徐庶歸曹第814章 戰鼓聲隆第327章 驍騎王林第1165章 重定秩序第995章 星武初戰第960章 仙峰夜校第413章 天命固防第1143章 南宮戰略第1457章 處置俘虜第762章 四出祁山第293章 公孫一龍第1110章 聖甲之威第339章 宛城歸曹第525章 曹操論戰第1841章 龍紋沙蠍第2102章 昌武齊天第801章 徐庶襲營第2220章 正冊金印第1744章 再戰扶桑第68章 鏖戰趙慈第600章 南華遁走第299章 再遇奇案第256章 悍勇鮮卑第361章 劉正點將第402章 興漢婚慶第1291章 弱水三千第945章 利益交換第1657章 土城戰役第1535章 點亮五星第408章 司馬劍兵第1527章 黑暗帝劍第478章 火璽問世第335章 弩車之威第1808章 陳氏分流第1162章 廣德悲歌第1258章 雙語體系第449章 麒麟初征第878章 弱肉強食第1084章 惡狼戰隊第1727章 海上烽煙第484章 程昱之謀第2153章 項皇退兵第688章 腰埠協定第236章 復仇怒濤第705章 課題排序第894章 王黑之志第2074章 追悔莫及第2168章 大戰蕭山第715章 逆臣授首第122章 桃花詩會第1798章 孫月告狀第722章 角色轉變第1895章 五姓易幟第1815章 統帥標籤第460章 制定規則第665章 徐州大亂第838章 西平郭氏第204章 黃縣糧案第1947章 亂拳出擊第1345章 因果無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