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帥才徐榮

劉正繼續不斷的審視麾下的帥才。

陳到閱歷不足,呂蒙年紀太小。

徐盛火氣太大,容易衝動。

至於鄧艾姜維,毛都還沒有長齊呢?

現如今天下,真正的統帥之才:

忠漢王劉備麾下的右軍師諸葛亮。

這可是統帥能力爆棚的神人,劉正羨慕嫉妒恨得不要不要的。

楚王孫策的左膀右臂,大將周瑜。

雖然比諸葛亮略遜一籌,但是他會亂彈琴,鼓勵士氣牛得一批。

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值得一提的帥才了。

如今劉正麾下用得上的帥才,一個就是徵北將軍呂布,另一個就是徐榮了。

至於馬超和趙雲,似乎在統帥方面還沒有突破桎梏。

遼東屬國之戰,按照劉正的構想,是用來練兵用的。

十五萬烏桓突騎,戰鬥力方面剛好與義縣大營的興漢軍旗鼓相當。

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鬥,也是考孩統帥能力的有效手段。

徐榮的真正能力如何,劉正的心裡也沒有底。

爲了真正的瞭解徐榮的水平,劉正決定:

令徐榮統帥八萬興漢軍,邀戰烏桓首領丘力居。

至於戰鬥的結果如何,劉正根本就不在意。

有龐統和趙雲保駕護航,徐榮就算是發揮失常,也不至於全盤崩潰。

再說遼東可是徐榮的家鄉,與遼東屬國可是一衣帶水。

對於遼東屬國的情況,徐榮也鑽研了好幾年,是時候向世人展示訓練的成果了。

……

昌黎城,烏桓大人府。

白髮蒼蒼的烏桓王丘力居,有氣無力的靠在鹿皮椅上,脖子上掛着一串奇怪的骨頭。

丘力居的身後站着樓班。

樓班身高七尺六寸,瘦削的雙肩令他看起來有些纖弱。

樓班說:“爹,興漢國大軍雲集義縣,烏桓突騎應該立即轉移,向險瀆方向撤退。”

用空間換時間,藉助地利和人和消耗興漢軍,最後迫使興漢軍撤兵。

烏桓不過五十萬人口,三丁抽一已經咱們的極限。

要是這十五萬烏桓突騎有什麼閃失的話,烏桓人的希望就會徹徹底底的斷絕了。

同樣是十幾萬大軍,興漢軍可是在一個月之內補齊編制。

咱們烏桓人要恢復軍力,得五年以上。

咱們輸不起,也贏不起,十五萬烏桓突騎,是烏桓人唯一的本錢,這是好幾代人才積累出來的家業。

如今竟然要與興漢軍拼消耗,即便是僥倖贏得了勝利,以興漢軍各部的戰鬥力,以及徐榮的指揮能力,烏桓突騎又會損失多少人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保存實力,拖垮興漢軍。

坐在下面的蹋頓,是一個身高八尺五寸的壯漢。

他是烏桓大人丘力居的乾兒子。

蹋頓聽了樓班的話之後,忙反駁說:“二弟,你的想法太幼稚了。”

理由有三個:

首先,烏桓自從舉族歸漢以來,昌黎城就是凝聚烏桓人心的標誌。

雖然咱們烏桓王族不承認自己是漢室百姓,但是在普通烏桓人的眼裡——從咱們跨入長城的一刻開始,安居樂業的烏桓人,就是貨真價實的漢室百姓了。

漢室可以讓烏桓人自我管理,興漢國可不一樣。

遼東屬國的烏桓人,只要是願意堅持“講漢語,進漢食,行漢禮”三件事情,就可以成爲一名光榮的興漢國百姓。

一旦昌黎丟了,所有的烏桓人都會失去圖騰,轉而信奉興漢軍的圖騰。

昌黎城是遼東屬國的烏桓人的大義根基之所在,不到萬不得已,不能丟棄,否則咱們就是烏桓人的千古罪人了。

其次,興漢國的海軍力量龐大,險瀆和房縣就在渤海邊上。

徐盛的兩棲軍就在泉州港。

一旦烏桓突騎退守險瀆,就會面臨興漢軍的水陸夾擊。

險瀆多山,良田有限。

那裡養不活十五萬烏桓突騎。

遼東王公孫度,實力比烏桓人略強。

三萬遼東軍,可是會成爲烏桓人的噩夢的。

第三,烏桓突騎傳承的是羣狼的精神。

不戰而退肯定會導致軍心潰散。

更何況撤到險瀆之後,烏桓人想要生存,就得找公孫度拼命。

與興漢軍拼命,還可以做到以逸待勞。

與遼東軍拼命,就只能勞師遠征了。

不管怎麼說,遲早都得拼命。

丘力居總算是攢足了精神。

丘力居問:“蹋頓,你既然主戰,面對興漢軍的幾大將軍,你可有把握嗎?”

蹋頓回答說:“父親,我沒有把握。”

徐榮不肯單打獨鬥,具體的戰鬥力不詳。

張繡槍法精妙,我和他可以戰成平手。

周倉耐力十足,想要取勝會特別的費勁。

至於徵西將軍馬超,沒有打過,我也說不清楚。

徵東將軍趙雲可是老相識了,當年打過幾次,我打不過。

如今的趙雲似乎更厲害了,要是傳言不虛的話,跟他動手那就是找虐。

樓班說:“大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撤退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只要咱們還活着,希望就會一直存在。

蹋頓說:“二弟,別自欺欺人了。”

昌黎城是烏桓突騎的根,要是根都沒有了,烏桓這棵大樹肯定是活不成了。

打不過也得打,反抗精神不能丟。

丘力居說:“蹋頓,我同意打一場,不過烏桓突騎可以承受的極限損失,只有五萬人馬。”

你只能帶着五萬烏桓突騎,與興漢軍對戰。

要是勝了,烏桓突騎再豁出去拿命拼。

要是敗了,就得退守險瀆,以十萬烏桓突騎的有生力量,給遼東屬國的烏桓人,留下一個抵抗的火種。

樓班說:“大哥三思!”

興漢軍的戰鬥力,非常的強大,這可是有目共睹的。

與白馬義從戰鬥,烏桓鐵騎還有出戰的勇氣。

對付興漢軍,咱們可是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呀!

打了十幾年的仗,興漢軍居然在扶黎城,建起了橋頭堡。

蹋頓說:“二弟,這仗必須要打!”

爲了烏桓人的尊嚴而戰。

這是立場不同的兩個團體之間的較量。

烏桓人作爲弱勢的一方,必須要拿出拼命的勇氣,贏取最後的一絲尊重。

丘力居一錘定音:

蹋頓帶領五萬烏桓突騎,向興漢軍邀戰,證明烏桓人的勇氣和血性。

樓班主持撤退事宜。

雙管齊下,解決烏桓人的重大危機。

蹋頓無奈,只得帶着五萬大軍出城,找興漢軍挑戰。

劉正站在望樓上,看着正在緊張計算的龐統。

劉正問:“士元,在想什麼呢?”

龐統回答說:“王爺,我想計算一下以烏桓突騎的戰鬥力,興漢軍派多少人出戰最好。”

劉正看着緩緩逼近的烏桓突騎,心中卻是古井不波的。

正在這個時候,徐榮走了上來。

徐榮說:“王爺,我想帶着三萬扶黎軍出戰,檢測多年的訓練成果。”

龐統說:“徐榮將軍,根據我的計算。”

以五萬大軍出戰,勝率爲九成九。

以三萬興漢軍出戰,勝率不足五成。

興漢軍大軍壓境,卻要以少勝多,有些冒險了。

徐榮說:“龐軍師,計算的結果只是一個參考數值。”

軍人,就是創造奇蹟的存在。

把不可能勝利的戰鬥打贏,纔是精銳的象徵。

興漢軍與遼東屬國的烏桓人對峙了十幾年。

並不是因爲興漢軍力有不逮,而是出於戰略大局考慮,才容忍了烏桓人這麼久。

這次出戰意義重大,並不是單純的以少勝多,而是全方位的展示興漢軍的能力。

用碾壓的手段擊碎烏桓人的反抗之心,這是一勞永逸的打法。

龐統說:“既然如此,我保留意見。”

劉正想了想,覺得徐榮考慮的東西很有道理。

想要拿盤踞在昌黎城的烏桓人開刀,就得先把烏桓人打怕,打服氣。

劉正說:“徐榮,既然決定冒險,那就來一次徹徹底底的大冒險吧!”

曾經冠軍侯封狼居胥的時候,留下了一個傳說——一漢頂五胡。

既然要打掉烏桓人的銳氣,那就用壓倒性的優勢,打垮烏桓突騎的軍魂。

徐榮說:“王爺,那就只能混編了。”

劉正點了點頭說:“你去佈置吧!”

可以拿出秘密裝備,一定要讓烏桓突騎談戰色變。

徐榮開始去準備了。

按照烏桓突騎的行軍速度,留給興漢軍的準備時間,只有一個時辰。

徐榮按照劉正的要求,進行了兵力配置。

是堂堂正正的錐形陣。

兩千扶黎軍:

左手執巨盾,右手架長槍;

全身穿重甲,血氣正方剛。

兩千神威軍:

前面千人隊推動着五十架拋石機,跟隨在扶黎軍的身後。

後面的千人隊,護持着一百五十輛馬車,馬車上面全是布袋。

至於布袋裡面的東西是什麼,從表面上根本就看不出來。

趙雲正在左翼忙碌着,給兩千弩、槍騎兵換上了神秘的兩件套。

張繡也在做着同樣的事情,兩千槍騎兵,照樣在更換新裝備。

周倉帶着兩千重甲大刀兵,成了徐榮的中軍兼保鏢。

劉正決定打掉烏桓人的勇氣,以一萬混編興漢軍,迎戰五萬烏桓突騎。

新式裝備的投入使用,讓興漢軍幾乎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龐統問:“王爺,爲什麼要在這個時候推出新裝備呢?”

劉正說:“搞一下軍備競賽,就算是拖不垮燕王劉虞,也要讓白馬王公孫瓚欲仙欲死。”

白馬王公孫瓚知兵,一定會了解義縣之戰的具體過程。

估計天下的諸侯王都會關注這場戰事。

本來這場仗並沒有什麼懸念的。

劉正以一敵五的兵力配置,一定會帶給諸侯王們全新的體驗。

徐榮的威名,一定會讓天下人瑟瑟發抖。

這場戰鬥,一方面是勾起天下諸侯王們展開軍備競賽。

讓所有的人都意識到一件事情——常規部隊守城,精銳力量進攻,纔是最完美的配合。

另一方面就是隆重的推出徐榮。

這場戰鬥就是指揮藝術的表演秀。

讓天下人再次領略前漢年間十面埋伏的風采。

廖化和龔都已經開始布控了,劉正的身邊沒有安全隱患。

在距離義縣大營一里的地方,興漢軍混編大隊,佈置好了以攻擊力著稱的錐形陣。

扶黎軍的主將,是徐榮的族人,名字叫徐譽。

中軍是長刀兵,周倉精神抖擻的拿着大刀。

後軍有三個部分,中間是神威軍的拋石車大陣,每架拋石車間隔八米,左右擺滿了麻袋。

左翼的趙雲,正站在弩槍騎兵方陣的最前方,等待着出擊的命令。

右翼的張繡,把長槍扛在了肩膀上,正在閉目養神。

反正一時半會兒的,也輪不到槍騎軍出手。

馬超的心情很激動,第一次打這樣中規中矩的會戰,那種既緊張又興奮的期待感,簡直就叫人如癡如醉。

以前的戰鬥,都是二話不說,直接開幹,打完就收工。

義縣的這場戰鬥,又方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算是一場既公平又刺激的戰鬥。

徐榮握刀的手都在顫抖,正面戰場之上打出風采,這樣的事情簡直就是統帥們的最愛。

蹋頓帶着五萬大軍,在興漢軍方陣的一里之外列陣。

蹋頓派出信使,趾高氣昂的說:“興漢軍欺人太甚,本大人可以允許你們重新列陣。”

徐榮也派出徐譽作爲信使,陣前答話說:“有膽來攻!”

兩名信使交戰三個回合,各歸本陣!

第59章 舞陰之戰第280章 香山夜話第274章 公孫密謀第1835章 做多必錯第802章 鄧艾出兵第1769章 利親害仇第943章 慘烈爭奪第1743章 貼補銷售第1039章 七彩蝴蝶第1606章 合力煉魚第409章 真假印璽第236章 復仇怒濤第1190章 體系之爭第907章 戰爭智慧第1747章 麗莎歸龍第1900章 學生遇刺第6章 除惡務盡第352章 袁紹之憂第1913章 公主來投第549章 俘虜成濟第1816章 破格提拔第185章 董卓搶錢第765章 六出祁山第711章 有緣無分第1738章 富山大戰第803章 私心初顯第1852章 沙海風雲第2043章 五路齊出第1971章 張昭筆記第546章 張觸亂命第1506章 主戰多情第356章 金將護曹第441章 演習總結第1509章 龍皇戰裝第1868章 築臺點將第1649章 各逞心機第2080章 刺皇擇主第1863章 元姬女帝第1951章 陳府名將第942章 藥毒之辯第256章 悍勇鮮卑第2048章 陣斬武王第963章 成績公佈第1441章 鑽石羽翼第1847章 全面清洗第1227章 制約壟斷第1356章 佛門惠風第1980章 清河郡王第2017章 十大英傑第2011章 德才兼備第970章 郭穎之殤第783章 軒轅邀約第220章 兗州大亂第387章 冀州辛毗第3章 讀書習武第853章 思想問題第219章 除夕宴會第1304章 全軍覆沒第1322章 天地功德第2092章 自作多情第938章 誘敵下山第207章 損公肥私第1388章 宋軍慘敗第729章 廢后之議第1109章 金風玉露第1168章 八歧大蛇第125章 整治衛家第347章 昔陽之會第1612章 抓蝦英雄第1792章 真假婚書第464章 陳武之死第2123章 靖武出征第1368章 佛門金剛第496章 麒麟女兵第1226章 風雲塔城第984章 紅纓戰魂第1856章 勇於擔當第1862章 鄧艾掌軍第463章 巧克巢縣第2100章 昌武齊銳第2216章 悟道逍遙第870章 驕兵必敗第1288章 十大戰隊第1990章 趙國七府第1495章 地涌金蓮第1284章 挾民自重第129章 平亂西涼第1909章 孤膽擒龍第398章 思想教育第1943章 孤立無援第1556章 商君領兵第1916章 羣嬌之戰第1485章 加拉協定第1632章 四成原則第1200章 師德投資第1281章 密會申安第648章 生命共享第502章 司馬奇謀第1140章 劉康之死第332章 班師途中
第59章 舞陰之戰第280章 香山夜話第274章 公孫密謀第1835章 做多必錯第802章 鄧艾出兵第1769章 利親害仇第943章 慘烈爭奪第1743章 貼補銷售第1039章 七彩蝴蝶第1606章 合力煉魚第409章 真假印璽第236章 復仇怒濤第1190章 體系之爭第907章 戰爭智慧第1747章 麗莎歸龍第1900章 學生遇刺第6章 除惡務盡第352章 袁紹之憂第1913章 公主來投第549章 俘虜成濟第1816章 破格提拔第185章 董卓搶錢第765章 六出祁山第711章 有緣無分第1738章 富山大戰第803章 私心初顯第1852章 沙海風雲第2043章 五路齊出第1971章 張昭筆記第546章 張觸亂命第1506章 主戰多情第356章 金將護曹第441章 演習總結第1509章 龍皇戰裝第1868章 築臺點將第1649章 各逞心機第2080章 刺皇擇主第1863章 元姬女帝第1951章 陳府名將第942章 藥毒之辯第256章 悍勇鮮卑第2048章 陣斬武王第963章 成績公佈第1441章 鑽石羽翼第1847章 全面清洗第1227章 制約壟斷第1356章 佛門惠風第1980章 清河郡王第2017章 十大英傑第2011章 德才兼備第970章 郭穎之殤第783章 軒轅邀約第220章 兗州大亂第387章 冀州辛毗第3章 讀書習武第853章 思想問題第219章 除夕宴會第1304章 全軍覆沒第1322章 天地功德第2092章 自作多情第938章 誘敵下山第207章 損公肥私第1388章 宋軍慘敗第729章 廢后之議第1109章 金風玉露第1168章 八歧大蛇第125章 整治衛家第347章 昔陽之會第1612章 抓蝦英雄第1792章 真假婚書第464章 陳武之死第2123章 靖武出征第1368章 佛門金剛第496章 麒麟女兵第1226章 風雲塔城第984章 紅纓戰魂第1856章 勇於擔當第1862章 鄧艾掌軍第463章 巧克巢縣第2100章 昌武齊銳第2216章 悟道逍遙第870章 驕兵必敗第1288章 十大戰隊第1990章 趙國七府第1495章 地涌金蓮第1284章 挾民自重第129章 平亂西涼第1909章 孤膽擒龍第398章 思想教育第1943章 孤立無援第1556章 商君領兵第1916章 羣嬌之戰第1485章 加拉協定第1632章 四成原則第1200章 師德投資第1281章 密會申安第648章 生命共享第502章 司馬奇謀第1140章 劉康之死第332章 班師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