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三重層次,演義取捨(23)
第一層是英雄人物。
第二層則是門閥與機構。
第三層則是普通百姓與經濟水平。
英雄光芒最深,揮斥方遒,是歷史舞臺的中心。
如果曹操不那麼好色,不那麼無道,不搞屠殺。
他早就統一,魏朝也不會被篡改。
如果曹操赤壁之戰,謹慎一點,拿下荊州之後穩穩發育。
不是下戰書,而是採取懷柔策略,瓦解孫吳的門閥勢力。
對於門閥來說,比孫家有選擇的多,穩一穩,情況就有不同。
如果孫權下不了決心,沒有一戰的勇氣,結果也有不同。
如果劉備沒有興復漢室的理想,四十多歲依然初心不變,可能又是另一個局面。
英雄決定了古代歷史的走向。
但英雄只是一時的,門閥與機構纔是百年。
在生產力發展,造紙成本大幅度降低,科舉制興起,黃巢大殺一番之前。
門閥是古代歷史繞不過去的存在。
荊州投降,有當地豪族門閥利益驅使。
孫權接過大位一直戰戰兢兢,從頭到尾,充滿不安全感。
迎降之議,孫策留給他的班底張昭,主張投降。
而因孫策死後火速上位的周瑜,在赤壁之戰後收穫了遠超於孫權的威望。
曹劉也一樣,充斥對世家的依賴和防範。
活着還能壓住,死後受到了世家的反噬。
曹家甚至被司馬懿鳩佔鵲巢,連根拔起。
機構則是制度,也能決定很長時間。
像世家問題,一直綿延到隋唐科舉制普及,纔得到了遏制。
很多時候,權力人物之間的爭鬥,戰爭時比糧食、土地和人口。
內部治理時更多是機構、制度建設的鬥爭。
個人喜好、心理活動之類的,不是很重要。
如果搞歷史,研究權力人物的鬥爭,只從個人喜好和心理活動出發,而不是從機構、制度角度思考。
那麼,這個人哪怕名頭再大,也是百分百不靠譜。
是情緒輸出,是小說創作,唯獨不是歷史研究。
高華就是一個代表。
第三層,普通百姓與經濟水平。
普通人在古代不是很重要,個體上力量弱小。
但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妄語。
會使用這股力量的人,往往可以成就無上偉業。
從中獲得強大的力量支持,決定更長久的歷史走向。
如曹操但凡得點民心,不是那麼過於擬人,大肆屠城,普通人也不會一聽他的大名,立刻舉家逃跑,平白給自己上難度。
經濟水平。
是後世之人分析赤壁之戰強弱的另一種視角。
赤壁之戰孫吳可以勝利,一個關鍵點就是農業中心南移。
隨着農業水平的提高,對於南方的開發,南方逐漸成爲古代經濟、軍事、政治中心。
得中原者不一定能得天下。
沈三通版《赤壁》重點放在英雄層面。
門閥、機構,普通人和經濟水平刻畫上不會花太多力氣,但會有。
只刻畫英雄,電視劇還可以,電影的話,就會顯得飄在空中。
只有腳踏實地,人物纔有立足點,纔有質感,纔有力量。
當然,這些是整體,是他作爲導演考慮的事情。
演員的話,做好英雄就可以了。
沈三通接着說道:“《三國演義》中用十回也就是十章描寫了赤壁之戰部分。”
“從第40回蔡夫人議獻荊州,諸葛亮火燒新野,到第050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
“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非常精彩。”
“有周瑜與黃蓋策劃的反間計、苦肉計、詐降計,有龐統的連環計。”
“有諸葛亮三氣周瑜、草船借箭、借東風。”
“還有曹操中計斬蔡瑁和張允,敗走華容乞求關羽放一條生路,只看三國演義,感覺曹操一個人對抗孫劉聯軍的所有謀士。”
“不過,在正史上,這些內容絕大多數都是虛構的,不存在的。”
沈三通舉一個例子道:“《三國演義》裡,發生在大戰前夕的蔣幹盜書。”
“演義中寫蔣幹是曹操手下的一員謀士,從小和周瑜的關係非常好。”
“大戰前夕曹操對周瑜有所忌憚,蔣幹想要建功,於是便向曹操毛遂自薦做說客勸降周瑜。”
“結果周瑜早早就知道他的來意,設下計謀,讓他給曹操帶回了假消息,使曹操怒斬蔡瑁、張允兩位水軍大將。”
“這就是反間計,蔣幹最終也被曹操殺死。”
“歷史上完全不是這樣的。”
“歷史上,當時的蔣幹是曹操的幕賓,因爲和周瑜有所交集,所以曹操派他去勸降周瑜,但是最終沒有成功。”
“僅此而已,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盜書之事,根本就是莫須有。”
“而且據《江表傳》記載,蔣幹素有儀容,以才辯見稱,在江、淮之間獨一無二。”
“這樣一個正人君子是絕對不會幹出盜書這樣陰私齷齪的事情的,更不會中計而不自知。”
“盜書的虛構對蔣幹是莫大的醜化,蔣幹在這個情節中是丑角,自以爲聰明實際上愚不可及,使他成爲了千古笑柄。”
“曹操也是反面角色,剛愎自用,衝動易怒。”
“這個情節我們是不採用的。”
陳導名若有所思,這可以化作他的知識點。
其他演員恍然大悟,沒想到蔣幹盜書是假的。
漲知識了。
因爲是歷史大片,沈三通梳理劇本之前,把演義和歷史講清楚。
沈三通先給主演講課,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
後續會整理成冊,演員的學習成績都一般,甚至可以說不好。
包括陳導名也是如此,要有一個集中學習的過程。
沈三通接着道:“大家熟知的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是諸葛亮,充分表現了他的氣定神閒,足智多謀。”
“相反的,周瑜在其中就是一個小肚雞腸,嫉賢妒能的形象了。”
“實際上的草船借箭和諸葛亮根本沒有關係。”
“歷史上有兩種說法,都和孫權有關。”
“不過從人物考量,草船借箭這個閃光點,依然給武侯,只是周瑜不是以負面形象出現。”
“還有借東風,將諸葛亮拔到了一個非人的高度,歷史上其實也沒有。”
“所謂東風,是赤壁之戰的總指揮者周瑜,以及東吳大將黃蓋對氣候的準確判斷。”
“當時中國人已經能較爲熟練地運用觀測風向的‘風帆’,再加上作爲東吳當地人他們對這裡的氣候認識較深,所以能運用東風。”
“這個閃光點,遵從歷史,留給周瑜大都督。”
“周瑜打黃蓋也並沒有這樣一件事,黃蓋是自己請命去詐降的。”
“我們按照歷史來,周瑜是胸襟開闊,有勇有謀,光風霽月的真英雄。”
沈三通把演義梳理完:“赤壁之戰曹操雖然敗走華容道,但並沒有遇到關羽,也沒有乞求關羽放一條生路。”
“放了曹操,在我看來,其實污了關二爺的形象。”
“我們也不採用,過於虛假,你死我活的鬥爭,不容個人意氣。”
“還有幾點比較容易混。”
“孫權是諸葛亮等三個人一起勸的,赤壁之燒的是曹營不是赤壁,鐵索船這個方法是曹操自己想的,不是龐統想出來的。”
沈三通總結道:“總的來說演義有許多虛假,我們大多按照歷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