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形勢一片大好

王莽一直堅信,漢朝以來兩百年的土地兼併,是亙古未聞之事,都怪商鞅壞了井田——反正秦與商鞅會背下所有黑鍋。

既然如此,王神醫也對症下藥,認爲非恢復井田制難以消除,只可惜他做皇帝那會心太軟,被豪強士人們連番遊說:“井田雖聖王法,其廢久矣。雖堯舜復起,而無百年之漸,弗能行也。天下初定,萬民新附,誠未可實行。”

王莽那時候“糊塗”,遂做了妥協。

可現在王莽明白了:“改革不徹底,不如不改革!”

“堯舜復起而弗能行?湯武辦不成的事予辦,孔孟沒覆成的古予復!”

一句話,董仲舒和漢朝諸儒只敢腦子裡想想的事,他王莽,都要一一動手實踐!不試試,怎麼知道行不行?

如此,方能張太平之紀綱,立至化之基址,齊民財之豐寡,正風俗之奢儉。

王莽相信在井田制下,會出現貧富均衡,人無餘力,地無餘利,人與人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的大治情景。

彷彿解決了土地問題,就能一夜之間,從大亂到大治。

至少在王莽眼裡,南陽確實就發生了這樣的變化:“一年以來,赤眉控制的南陽各縣皆已完成授田,如今是耕者有其田。”

過去的主要阻力是豪強,如今這難題被赤眉強大的武力橫掃鎮壓了,一切就順順利利,就完全不存在問題——赤眉“國人”和當地“野人”分地差距頗大,後者還得給前者白白勞動,不少中家分到的土地還沒過去多,因爲田土瘠肥不均,地頭上鬧出了很多人命,這些細枝末節都不算問題的話,形勢確實不錯。

而王莽親自盯着的宛城周邊情況也頗好,佃農、農奴翻身後勞動積極性確實搞高了不少,一聽說往後不用收賦稅了,雖然將信將疑,但人都是要吃飯的嘛,不但耕作私田努力,替井中公田幹活時也不偷懶,王莽北上時,正值當地穀物豐收。

所以他纔敢說“大成”,形勢不是小好,是大好!

但就在王莽吹牛時,在南陽負責秋收納糧事務的劉恭、劉盆子兄弟,在抵達新野縣時,卻面面相覷,齊聲說了兩個字:

“不好!”

……

所謂井田,便是一井之內,八戶人家需通力合作完成耕種,所獲產物平均分配,其中,百畝公田所獲產物盡數歸赤眉所有。

納糧時,將公田裡的收成割走即可,私田分毫不取,也避免了複雜的計稅畝產等問題。

但前提是,公田裡得有糧食,足夠的糧食。

劉恭和劉盆子到達新野縣後,沒見到豐收,只瞧見許多地只有三三兩兩蔫蔫的粟穗,又從鎮守當地的赤眉巨人口中得知,新野縣三成的“野人”在分到土地後,卻寧可扔着不種,而選擇了逃荒!

好容易逮到一個逃荒後溜回家來的人,劉盆子好奇地問他:

“汝等過去不是日夜盼望有地麼?如今分到地了,爲何要逃?”

那新野老農聽說劉恭、劉盆子是漢室宗親,遂嘟囔道:“若是漢家朝廷給分的地,那自然要拿着,可赤眉嘛……”

他搖頭道:“新野鄧氏、來氏、陰氏都是大宗族,他們是跑了,但指不定哪天就會打回來,赤眉如今分了諸姓田產予吾等,日後豈不是要被報復?”

新野的農夫對此頗爲擔心,各個氏族在當地統治了幾十上百年,而且並非窮兇極惡,對佃農都不錯,家主們心善着呢,誰受了他們的田,都要被鄰里暗地裡指着脊樑骨唾罵的。

“逃荒只是餓一時,可若是遭了報復,就是世世代代在鄉中提擡不起頭了。”

劉恭聽得默然,倒是劉盆子,從小就被劫入赤眉,也耳濡目染也一些東西,只道:“既然如此,汝等不是更應幫着赤眉,勿讓鄧氏、來氏、陰氏回來麼?”

“攔得住麼?”新野人卻一點不相信赤眉:“鄧奉先、來君叔都是將軍胚子,鄧奉就在南邊荊州,來君叔聽說去投了吳王,昆陽的吳王啊!三百人打敗了三十萬!”

劉秀這漢家僅存的獨苗苗,也是南陽老鄉們崇敬的對象,昆陽大戰也被不斷神話。

“而陰氏家主,聽說去北邊投了魏國,也不是善主,隨時可能帶着十萬大軍殺回來……”

衆人都說,赤眉打下一處,吃幹抹淨後就走,沒敵人時尚且會做流寇,若遇強敵,拔腿便跑,他們這些本地人呢?這時候傻乎乎協助赤眉的,日後有一個算一個,統統要被豪強清算的!

“南陽諸姓再壞,也是鄉里鄉親,打斷骨頭連着筋,世世代代要做鄰居的。赤眉再好,也是外地人!”

加上赤眉良莠不全,也沒少幹壞事,地域矛盾就這樣壓過了階級矛盾。

過去豪強勢力越大的地方,這種因畏懼而不敢種田,寧可拋荒的情況就越頻繁,舂陵、湖陽皆如此。更有甚者,直接翻越桐柏山,去投了控制冥厄三關的“吳漢”,赤眉好不容易想當“坐寇”,但名聲太差,治下人口流矢嚴重。

劉恭、劉盆子他們隨便走一走就知曉了,宛城周邊確實是“大好”,但出城一百里後,鄉里以下,盡是無政府狀態,魏國、吳漢的細作橫行,謠言滿天飛,能安下心來種井田的沒幾戶人家。

隨着秋收降臨,更糟糕的事出現了,因爲許多公田裡收不上糧食,爲了完成宛城要求的上繳指標,縣鄉的赤眉從事們,開始強徵私田的糧……

不斷有衝突在田間地頭髮生:“不是說好,吾等只種公田,私田不納糧麼?”

“汝有好好種公田麼?一百畝才收了幾十石,隨手撒也比這多罷!”

“從事,你也是苦出身,不知道農耕的苦麼?別家是偷懶沒錯,但我確實種了!可沒種好,天旱、溝渠失修沒水,怪不得我。”

過去組織修渠分水的豪強都被赤眉趕跑了,新來的鄉官不懂本地情況,能豐收才見鬼了。

但民呼一何苦,吏呼一何怒,全然忘了自己當年也是因賦稅太重才投了赤眉:“不管,公田只要不夠百石糧,就從私田裡徵!”

“敢問,是誰定的規矩?”

“樊大公定的,祭酒田翁定的!不肯交,就去前線挑擔子!”赤眉從事也隨口亂說,但老王莽確實定過一個“公田百畝,收成最差也應有百石”的標準,然後要各地執行。

同理,北鄉撂荒的人多,收糧少,就從其他幾個鄉多抄糧來補上。

而赤眉從事們徵糧時,對赤眉家眷“國人”居住的私田自然是高擡一手的,於是缺額的負擔,全壓到了沒有棄種逃荒的“野人”們身上。最後搞下來,各戶人家往往納糧超過六成——從事們如此辛苦,赤眉沒有俸祿,總得有點辛苦費吧。

一車車糧食從貧瘠的鄉里拉走,只剩下倒黴的農夫頹唐地坐在地裡,嘴裡又罵起赤眉來。

“這赤眉,與過去漢、新、綠林官府還在時,有何區別?”

“早知如此,還不如一起去投鄧、來、陰各家主呢!”

一年前分地時,他們還感激過赤眉,高呼劉共和皇帝萬歲、樊大公九千九百歲呢!

暴力抗稅的情況越發頻繁,加上豪強遺留的勢力搗鬼,南陽各縣一片動盪,只可惜,王莽再一次離開了基層,聽不到看不到這些,當他離開宛城,到陳縣找樊大公“上計”時,只接到了各地足數的糧食,以及“大好”的報告!

就連劉盆子回到宛城,忍不住想要追上馬車,與田翁說說底下的真實情況,都被兄長拽住了。

劉盆子義憤填膺:“兄長,底下的從事在騙人,騙田翁,騙大公啊!”

“幾百年了,歷朝歷代,欺下瞞上,不都是這麼騙過來的?”

劉恭知道得多些,不管什麼時候,那些敢說真話的錚錚良吏,總是被同僚視爲不合羣的異類,遭濁流捂住嘴,甚至莫名其妙死去的,他搖着頭:“那時候都覺得,人人如此,我亦如此,天塌不下來。”

“可如今,卻是天已經塌了。”

劉氏的天,大漢的天,淪落成泥,遭赤眉戰車一碾,變成了塵土,可憐他們天生貴胄,弟弟卻淪爲牧童,如今又要爲赤眉跑腿。

憑什麼?赤眉也好,田翁也罷,都說天下變成這樣,都怪他們劉姓豪強生太多,過太好,將九州吃窮了,可如今諸州劉姓宗親都被路過的赤眉擄了,吃糠喝稀甚至活活餓死,但世道變好了麼?

南陽、汝南之人,過去被欺壓的人,依然在受苦。

他現在已經不覺得,劉姓該爲這亂世,負任何責任。

劉恭擡起頭,看着被夕陽染紅的晚霞。

至於這赤眉的天?劉恭見赤眉衆亂,知其必敗,自恐兄弟俱禍,學着那些機敏的棄地新野老農,早做打算還來不及,還爲赤眉鍼砭時弊?憑什麼?

“除了田翁,赤眉自己都不在乎,你我就跟着一起拊掌,大聲叫好不就行了!”

……

作爲赤眉的“二皇帝”,徐宣一直喜歡與“田翁”唱對臺戲,因爲他總覺得此人是樊崇身邊的奸臣,想害了赤眉。

但與廢奴時的據理力爭不同,在王莽一攬子計劃鋪開後,徐宣原則上是支持井田的。

徐宣當過獄吏,人生偶像是開漢第二功臣,也當過獄掾的曹參,他以爲,赤眉在起家之初可以取財於官府和豪富,但打下地盤後,就必須以建立政權來支撐,所以才如此熱衷於樊崇唾棄的“帝王將相”。就算如今搞什麼五公共和,也得建立賦稅制度,組織生產,以此獲得穩定錢糧來源吧。

但他也清楚,以赤眉這種很難吸引讀書士人、前朝舊吏的特殊情況,漢時的複雜賦稅根本無法推行,井田制確實比較方便,再文盲,也知道割中間那塊地的糧食吧。

對南陽、汝南的真實情況,徐宣有大量舊部散佈在基層,所以他比王莽更加了然,可卻熟視無睹:不如此就無法徵糧啊,赤眉如今需要解決的是生存,而非給每戶農家公正。

“田翁確實是國士啊。”

王莽在那“上計”完畢後,徐宣難得誇了他幾句,他承認,自己只會小權謀而無治國大智慧,赤眉暫時還少不了田翁。

但徐宣依然不死心,覺得王莽定是新朝的大人物,甚至是三公九卿這樣的高官,那太師王筐不是在陳縣麼?或許可以讓他來認一認……

誇完後,徐宣話音一轉:“南陽、汝南井田雖然大成,但收上來的糧食,也只夠兩郡十個萬人營吃。”

“如今潁川、淮陽、樑、沛,四個郡各有十個萬人營,從樑漢倉庫及富戶手中取來的糧食,幾已耗盡。”

既然沒土豪可打了,豫州的赤眉軍,只能轉而向中家甚至貧民索取,但受戰爭影響,樑、陳之地春耕耽誤,秋收寥寥無幾,老百姓家裡也沒有餘糧。和南陽、汝南不同,赤眉在立足未穩的樑、陳強徵救命糧食,會導致客軍與土著爆發劇烈衝突。

樊崇也知道強行抄食不可取,赤眉戰士還有點口糧,但決計熬不過冬天,按照王莽的提議,在各郡搞分地,也是遠水不解近渴。

“既然如此,只能用老辦法。”

樊崇笑道:“往有糧的地方打,跟各位帝王和他們麾下的列侯將相們‘借糧’了!”

還得靠流動作戰就食他處,可究竟往哪打,卻又出現了分歧。

王莽一聽赤眉又要動兵,一直盼望這天的他,激動得挺起老腰桿,搶先提議道:

“樊公,應該擊洛陽!”

“北伐!”

第292章 其亡也忽焉第624章 異端更可恨第579章 飛將第655章 對手第296章 跳舞第496章 剛摸清你底細第119章 莫欺少年窮第640章 蒼蠅附驥尾而致千里第501章 優勢在我第19章 猶豫,就會敗北第68章 我有一言第678章 次元第155章 雪上加霜第130章 過去我沒得選第691章 贏得倉皇北顧第128章 護官符第420章 北道主人第121章 入宮第667章 蜀中無大將第671章 借荊州第296章 跳舞第635章 三路伐魏第498章 打援第279章 雖王可也!第5章 地主家也沒餘糧啊第304章 五等第545章 你把握不住第656章 英雄第120章 天下亂第258章 飄第466章 人與人是不同的第629章 烽火第239章 二五第194章 凜凜人如在第383章 長城第261章 西漢第354章 百廢待興第441章 刺客信條第239章 二五第643章 懂了第398章 平林第636章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1章 傳火第231章 兵諫第316章 柱天第31章 西蜀子云亭第478章 溫酒第5章 地主家也沒餘糧啊第592章 優勢第114章 賀蘭山缺第90章 喜迎王師第647章 我真的在拉扯了第87章 假摔第18章 公元一世紀什麼最重要?第451章 看不見的客人第286章 過河卒(第二卷完)第519章 罪與罰第540章 倫秀(上)第74章 公孫述第698章 魏皇來了,青天就有了第275章 天無二日第316章 柱天第456章 謀刺第18章 公元一世紀什麼最重要?第50章 你爲什麼這麼熟練第107章 烽火第456章 謀刺第135章 你這個朋友我交定了第196章 攘外安內第483章 禮物第692章 雙管第499章 強渡第33章 你也配叫劉秀?第699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273章 棋逢對手第513章 誅莽第311章 數奇第189章 亂殺第289章 天兵第344章 戰於周原第523章 創業未半第616章 焚書第256章 天變第63章 士紳的錢如數奉還第502章 穿插第577章 違背祖宗的決定第458章 鋼刀歸鋼刀第454章 怎麼是你第237章 革命第288章 西望王師第438章 涼州大馬第81章 真正的穿越者第173章 路線之爭第662章 益州疲弊第346章 貴賤第502章 穿插第693章 齊卸甲第396章 烏托邦第253章 隕石第303章 摸尾
第292章 其亡也忽焉第624章 異端更可恨第579章 飛將第655章 對手第296章 跳舞第496章 剛摸清你底細第119章 莫欺少年窮第640章 蒼蠅附驥尾而致千里第501章 優勢在我第19章 猶豫,就會敗北第68章 我有一言第678章 次元第155章 雪上加霜第130章 過去我沒得選第691章 贏得倉皇北顧第128章 護官符第420章 北道主人第121章 入宮第667章 蜀中無大將第671章 借荊州第296章 跳舞第635章 三路伐魏第498章 打援第279章 雖王可也!第5章 地主家也沒餘糧啊第304章 五等第545章 你把握不住第656章 英雄第120章 天下亂第258章 飄第466章 人與人是不同的第629章 烽火第239章 二五第194章 凜凜人如在第383章 長城第261章 西漢第354章 百廢待興第441章 刺客信條第239章 二五第643章 懂了第398章 平林第636章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1章 傳火第231章 兵諫第316章 柱天第31章 西蜀子云亭第478章 溫酒第5章 地主家也沒餘糧啊第592章 優勢第114章 賀蘭山缺第90章 喜迎王師第647章 我真的在拉扯了第87章 假摔第18章 公元一世紀什麼最重要?第451章 看不見的客人第286章 過河卒(第二卷完)第519章 罪與罰第540章 倫秀(上)第74章 公孫述第698章 魏皇來了,青天就有了第275章 天無二日第316章 柱天第456章 謀刺第18章 公元一世紀什麼最重要?第50章 你爲什麼這麼熟練第107章 烽火第456章 謀刺第135章 你這個朋友我交定了第196章 攘外安內第483章 禮物第692章 雙管第499章 強渡第33章 你也配叫劉秀?第699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273章 棋逢對手第513章 誅莽第311章 數奇第189章 亂殺第289章 天兵第344章 戰於周原第523章 創業未半第616章 焚書第256章 天變第63章 士紳的錢如數奉還第502章 穿插第577章 違背祖宗的決定第458章 鋼刀歸鋼刀第454章 怎麼是你第237章 革命第288章 西望王師第438章 涼州大馬第81章 真正的穿越者第173章 路線之爭第662章 益州疲弊第346章 貴賤第502章 穿插第693章 齊卸甲第396章 烏托邦第253章 隕石第303章 摸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