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烽火

竇融終究沒去成他期盼的河西四郡。

而是服從調遣,跟着更始將軍廉丹與太師王匡兩位,來了直面匈奴王庭的溝搜郡(朔方郡)。

雖然竇融也不想出塞去打這場無緣無故的戰爭,可九月上旬時,更始將軍帶他們出雞鹿塞僅四十里,連胡騎影子都沒見到就撤回來,確實有點過分了。

回到雞鹿塞後,竇融惴惴不安,想了許久後,還是請見更始將軍廉丹。

“將軍,陛下有詔,四路大軍,先至者屯邊郡,須皆具乃同時出,直指鬥地,務擊敗匈奴右部主力。”

竇融隱晦地提起前漢宣帝時,有五將軍出塞之役,皇帝和大將軍霍光對他們的要求是“出塞兩千裡”。

其中,祁連將軍田廣明出邊塞一千六百多裡,斬殺俘虜匈奴十九人,獲得牛馬羊一百多頭,卻在明知匈奴主力在雞秩山以西的情況下折返。

還有一路叫“虎牙將軍”,出邊塞八百多裡,到達了丹餘吾水邊,就停住軍隊,便不往前走了,帶着俘獲的牛馬,還斬殺邊民千餘人報功。

最終這兩人都因未能完成軍令,下獄自殺。

如今廉丹出塞四十里就跑回來了,確實太過誇張,竇融心中揣測,莫非是更始將軍在南方句町之役時,因爲冒進損失慘重,所以才如此小心?

廉丹聽罷搖頭道:“周公啊周公,你難道沒有看到消息?單于王庭有大隊人馬南下,出現在溝搜以北,有入塞之勢。而右部主力似乎也不在鬥地,兵法有云,將在外,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大軍屯駐邊塞都快半年了,匈奴早就有所提防,一旦大軍西出,則單于庭主力必攻溝搜,吾等豈能死守舊策?”

竇融應諾,他只是小小校尉,溝搜以北的河套陰山究竟有沒有單于主力不得而知,只曉得廉丹是鐵了心絕不出塞。

“竇周公還是不明白啊。”

竇融走後,廉丹幽幽地說道:“這次出塞本就是陛下一意孤行,而軍中諸將,除了韓威外,沒人想真打。”

廉丹本以爲,自己敗了二徵句町後會被嚴懲,但剛下獄沒幾天,卻被皇帝赦免,保留爵位和將軍之名,派遣來到北方。

按照常理,廉丹本應和韓威一樣力爭表現,立下戰功贖罪,但更始將軍卻一點鬥志都提不起來。

一面是在句町輸怕了,變得膽小,另一面,則是廉丹打心裡認同前大司馬嚴尤的看法。

“嚴伯石曾言,秦始皇不忍小恥而輕用民力,以刑徒數十萬,築長城之固,延袤萬里,糧秣轉輸的隊伍,起於海濱,直達塞北。疆境看上去是完好了,卻使得中國內竭,秦朝兩世便喪了社稷,是爲應對胡虜的無策,不可取。”

可他們的皇帝王莽,過去十年就偏偏採取了這種辦法,二十幾萬人耗在邊境,直接將緣邊各郡給耗疲乏了。

“而漢武帝選將練兵,以虎賁之師,輕裝騎兵,深入匈奴腹地,賴衛霍之才,雖有克獲之功,但匈奴旋即就加以報復,寇亂邊塞。導致南北兵連禍結四十餘年,中國罷耗,匈奴也虛弱,這種兩敗俱傷的法子,是爲下策。”

雖然被嚴尤說成下策,卻也是最可行的法子,嚴尤自己還請命,希望能領兵深入霆擊,迅速擊潰匈奴,好讓朝廷不必陷入戰爭泥潭裡。

此策當年被王莽否決,他希望用大軍震懾和分而治之的手段割裂匈奴,而不是冒險深入。結果十年未成,於是重新撿起嚴尤故計,讓韓威等四路大軍出塞,像極了一個賭徒耐心耗盡後孤注一擲。

“匈奴乃是中國堅敵,新軍連打小小句町都耗時數年一無所獲,更何況這百蠻大國了。就算真奪取了鬥地又能如何?還不是邊境拉鋸久耗。”

“與其深入追擊,遠不如像周宣王對付獫允內侵時一樣,命將徵之,盡境而還,這戎狄之侵,譬猶蚊虻來蟄人,揮舞巴掌驅趕就行了,沒有必要大費周章追着它打,故嚴伯石以爲此乃中策。”

無策、下策、中策都齊活了,那有沒有上策呢?

還是有的,在廉丹看來,就應如前朝文景、元帝時一般,與匈奴和親,以糧食布帛重賄賂之,耗費軍費的十分之一,便能讓邊境安寧,這纔是老成謀國的上策啊!

所以廉丹和此役主將太師王匡一商議後,決定玩一出大的。

吞胡將軍韓威不是天天嚷嚷着要橫行匈奴中麼?讓他去!而其餘幾部心照不宣,都不盡力,坐視韓威孤軍深入。

騙得這全軍上下唯一的主戰派送了人頭,纔是結束戰爭最快的方式!

“陛下雖起於微末,但不曾治過郡縣,亦不曾領兵打仗,這十年來處於深宮,對外面的事總是想當然。如韓威、陳崇之輩又常輕視匈奴,將戰事說得輕巧,彷彿陛下動動指頭,匈奴便能覆滅。這便導致陛下以爲新軍天下無敵,苛責吾等前線將士。”

所以需要一場失敗,最好是慘敗,讓皇帝王莽徹底醒悟啊!

用這種辦法讓皇帝清醒,明白擊滅匈奴非一朝一夕能成,然後答應和親,暫時忍辱負重。將精力轉向國內,集中兵力剿滅青徐、荊揚盜賊,纔是保全新室的良策啊。

所以在廉丹看來,犧牲區區一個韓威和幾千人的性命,換取新室萬世之基,值!

於是數日後,有韓威麾下騎從,拼死躲避匈奴追擊,跑來雞鹿塞求援時,廉丹亦置若罔聞,以單于庭大軍在側爲由,拒不支援!

廉丹的幕僚、曾與第五倫有過一面之緣的門下掾馮衍勸誡道:“將軍,若真如竇融所言,陛下事後怪罪,當如何是好?”

更始將軍卻早就想好了,笑道:“若韓威僥倖不死,那他就是喪師而返,而吾等三路將軍,一口咬定韓威不顧局勢有變、太師勒令,獨自出塞,貪功冒進,最終自取其辱。他少不得像前朝李廣、公孫賀一樣,下獄待死。”

“若是韓威戰死了呢?”馮衍指出另一種可能,那樣的話,韓威就成了殉國英雄,到那時廉丹恐怕不太好辦。

廉丹卻不以爲然:“前朝李陵被匈奴圍困,力戰不勝,投降,卻有人訛傳他死了,漢武帝爲之發喪。”

“而如今大可反過來,韓威就算死了,若軍中說他投降匈奴,傳到常安,也就成了篤定之事。南北相隔數萬裡,又斷了使節,一年半載內,誰說得清韓威生死?”

不愧是進攻句町時,因爲打不進深山密林,就調頭砍鄰郡蠻夷頭顱充數,導致整個南中糜爛的更始將軍,這腦回路頗爲清奇。

馮衍啞然,只提醒道:“將軍,不論韓威生死如何,新秦中都十分空虛,若胡虜得勝後志驕,入寇卑移山以東,恐怕不妙,還是得遣一校尉南下協防才行。”

廉丹從善如流,亦想起一人來。

“竇融不是素以軍紀嚴明著稱麼?就派他南下!”

……

地皇元年(20年)十月初時,受第五倫之邀,馬援來到了位於黃河邊的亭障。

卻見第五倫和萬脩早在此等候多時,第五倫專門讓人打造的銅鍋裡還煮着薄薄的羊肉,只喚馬援道:“文淵快來,酒已溫。”

第五倫還將張純家送的胡麻籽舂碎制醬,涮熟的羊肉在胡麻醬中蘸後放入口中,確是初冬養膘的好東西。

馬援入席飲酒,持筷著吃了幾口後問道:“伯魚讓我帶着部衆回到白土崗,莫非那盧芳又出來作祟了?”

自從樑丘賜“斬”得麻渠帥腦袋後,馬援只好扮演麻匪殘部,可暗地裡卻一直在跟第五倫做生意。他讓人把山裡打得的獵物皮革運出來,再將第五倫勻給他的糧食帶回去,處理過的皮毛則成了第五營除賣鹽外又一樁生意,轉手賣給當地豪強換糧。

在張純張羅下,豪強們也樂得接受這樣的交易,就當是交保護費了。

各方勢力均衡下,特武縣寧靜了兩個月,唯一的不安定因素,就是遊弋在南方荒原上的盧芳殘部。

第五倫道:“盧芳試圖進擾特武,被君遊帶着燧卒擊退幾次後,倒是老實不少,只搶鄰縣去了。”

“今日請文淵北上,卻是因爲其他事。”

第五倫看着河對岸的北方道:“吞胡將軍已經出塞快一個月了,按理說糧食吃完就該回來,卻依然杳無音信。”

馬援皺眉:“伯魚是擔心,韓威的大軍,有可能覆沒塞外?”

第五倫頷首,韓威貪功,這也是他要靠賣慘避免出塞的原因,第五營好容易纔有點起色,不能在一場稀裡糊塗打起來的戰爭裡,稀裡糊塗地送光。

如今韓威遲遲未歸,第五倫預感不妙,雖然隔着黃河天險,胡虜若是入寇,不帶夠羊皮筏根本過不來,但還是得謹慎些。

於是他暫停了煮鹽等雜事,將第五營一千三百多人集中到縣南來,又請馬援也向平原靠攏,互爲犄角以備不測。

馬援提起韓威就感慨:“我雖壯其志,但韓威脾性和他祖父韓延壽很像,這樣的人,在如今的世道,活不長。”

他點着第五倫笑道:“還是得如伯魚一般,才能活得久。”

第五倫苦笑:“文淵這是誇我還是損我?”

“誇你。”馬援道:“不但能保全自己,還能爲百姓做些力所能及事,已是濁泥中的清流了。自從吾等除掉汝臣、董喜,特武防務由你說了算後,此地真是有了難得的安寧。”

“有燧卒站崗放哨,百姓不必擔憂兵、盜出沒;有你的嚴整軍令,也不用擔憂士卒強取豪奪。”

“我做得還不夠。”第五倫謙虛了一把。

“之所以有今日這局面,虧得張氏願意合作,可實際上,特武縣官吏依然貪腐,縣中大多數豪強仍爲富不仁,百姓的日子和從前一樣苦楚,我看似改變了特武,實則一切如故。”

“伯魚自謙了,放眼望去,從關中到邊塞,何處不是如此呢?“萬脩插話道:“數月前南征左谷時,伯魚不是還曾與我說道,這天下病了。”

“沒錯,病入膏肓。”

馬援這些年或遊於民間,或充當官吏,也看到不少怪相:“朝廷公卿昏聵,朝令夕改,光錢幣就換了那麼多次,商賈和販夫販婦沒了活路;將軍怯如牝雞,虐民有方,禦敵無膽,徵四夷屢戰屢敗;百僚小吏貪鄙,因爲俸祿領不到手,也不得不貪;而各地豪強良莠不全,推波助瀾;百姓七亡七死,較前漢更嚴重了。”

萬脩飲酒後拍案道:“所以吾等纔要做那剮毒瘡的刀,替天行道,見一點割一點!”

“割不完的,毒瘤太多了。”馬援嘆息,只覺得世道有些無藥可救。

第五倫卻幽幽說道:“若是能找到病根,有朝一日,一刀捅進去呢?”

馬援鳳目瞥向第五倫:“哦?病根何在?”

“在這。”

第五倫指指心,又指指頭腦:“還有這。”

“伯魚的意思是,換個頭?”

馬援只覺得有些悲觀,罵道:“又不是沒換過?還不如從前呢。”

是啊,新莽代漢,不就是給天下換了個頭麼?然而,只換頭,沒用!

萬脩又見第五倫欲言又止,遂追問他:“伯魚說說,要怎麼辦?”

“要我說……”

第五倫正要回答,卻止住了話語,只擡起手,指着夜幕下的黃河西岸道:“看!”

馬援、萬脩回頭,卻見百餘里開外,賀蘭山下,綻放出星點火焰,火光在夜色中能傳遞很遠,如同接力般,一朵接一朵相繼綻放開來,越來越大,越來越近,一直傳到黃河邊的上河城!倒映在第五倫三人的眼睛裡。

自從呼韓邪單于向漢宣帝稱臣,新秦中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如今,時隔六十多年後,烽火再度被點燃!

這隻意味着一件事。

“戰爭來了!”

……

PS:第三章在18:00。

第581章 騎步第34章 大學城第198章 一粒第473章 如飛蛾之赴火第525章 畫圓第441章 刺客信條第699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497章 中心第648章 帶惡人第159章 挑動黃河天下反第19章 猶豫,就會敗北第357章 陛下何故反?第698章 魏皇來了,青天就有了第35章 家裡有礦第37章 你信麼第190章 董王第361章 採風第540章 倫秀(上)第417章 友軍第171章 曲線復漢第79章 遇事不決第435章 末代皇帝第447章 六盤山上高峰第518章 辯經第34章 大學城第463章 若在此處埋伏一師第204章 患難見真情第624章 異端更可恨第87章 假摔第637章 河湟隔斷異鄉春第226章 自撰一良方第636章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506章 應龍第23章 秋菊第328章 不似人君第96章 防不勝防啊第577章 違背祖宗的決定第593章 常山之蛇第148章 搭班子第341章長楊第599章 不敗第607章 武德四年第485章 鬼第481章 大公無私第441章 刺客信條第136章 彩禮能少點不第529章 細線第263章 家書第28章 季布一諾第135章 你這個朋友我交定了第132章 黃泥第389章 不跟我回山裡了?第656章 英雄第554章 荊襄第655章 對手第644章 漢魂第434章 國野第442章 先王不足法第31章 西蜀子云亭第562章 委屈第255章 疾風第227章 起立第567章 告急第562章 委屈第261章 西漢第623章 山高第393章 上洛第195章 將軍第83章 砰!第118章 地皇二年第198章 一粒第96章 防不勝防啊第201章 碩鼠還是飛蝗第24章 不舉者有罪第378章 五學第114章 賀蘭山缺第663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72章 批判的武器(求首訂!)第58章 宗主第682章 豆渣第419章 西線無戰事第573章 輸麻了第278章 另起爐竈第57章 城市套路深第277章 鼎之輕重第465章 這裡面水很深第583章 青州刺史第168章 股東第185章 納頭便拜第503章 敢動第202章 一方有難第55章 山高水長第520章 煞幣第110章 跟我上第110章 跟我上第227章 起立第308章 只有新軍在捱揍第575章 繩結第493章 預判第433章 學會了哥的運營
第581章 騎步第34章 大學城第198章 一粒第473章 如飛蛾之赴火第525章 畫圓第441章 刺客信條第699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497章 中心第648章 帶惡人第159章 挑動黃河天下反第19章 猶豫,就會敗北第357章 陛下何故反?第698章 魏皇來了,青天就有了第35章 家裡有礦第37章 你信麼第190章 董王第361章 採風第540章 倫秀(上)第417章 友軍第171章 曲線復漢第79章 遇事不決第435章 末代皇帝第447章 六盤山上高峰第518章 辯經第34章 大學城第463章 若在此處埋伏一師第204章 患難見真情第624章 異端更可恨第87章 假摔第637章 河湟隔斷異鄉春第226章 自撰一良方第636章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506章 應龍第23章 秋菊第328章 不似人君第96章 防不勝防啊第577章 違背祖宗的決定第593章 常山之蛇第148章 搭班子第341章長楊第599章 不敗第607章 武德四年第485章 鬼第481章 大公無私第441章 刺客信條第136章 彩禮能少點不第529章 細線第263章 家書第28章 季布一諾第135章 你這個朋友我交定了第132章 黃泥第389章 不跟我回山裡了?第656章 英雄第554章 荊襄第655章 對手第644章 漢魂第434章 國野第442章 先王不足法第31章 西蜀子云亭第562章 委屈第255章 疾風第227章 起立第567章 告急第562章 委屈第261章 西漢第623章 山高第393章 上洛第195章 將軍第83章 砰!第118章 地皇二年第198章 一粒第96章 防不勝防啊第201章 碩鼠還是飛蝗第24章 不舉者有罪第378章 五學第114章 賀蘭山缺第663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72章 批判的武器(求首訂!)第58章 宗主第682章 豆渣第419章 西線無戰事第573章 輸麻了第278章 另起爐竈第57章 城市套路深第277章 鼎之輕重第465章 這裡面水很深第583章 青州刺史第168章 股東第185章 納頭便拜第503章 敢動第202章 一方有難第55章 山高水長第520章 煞幣第110章 跟我上第110章 跟我上第227章 起立第308章 只有新軍在捱揍第575章 繩結第493章 預判第433章 學會了哥的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