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漢魂

幾乎同一時間的關中雍城,留守關中的前將軍萬脩,正在向第五倫陳述近日來的各方戰線進退。

“驃騎大將軍擊走先零羌後,河湟金城粗定;河西那邊,後將軍吳子顏也收復了武威,只與匈奴右賢王部對峙於張掖、酒泉,關鍵在於能否奪回居延塞;幷州處,車騎大將軍率軍抵達新秦中,萬一匈奴王庭及盧芳南下襲擾,可乘機反擊。”

萬脩停頓了一下,看了一旁恢復自信的馮衍:“加上大行令妙計,使武都氐人反蜀,隗囂腹背受敵自身難保;漢中、南郡兩路蜀軍皆是降將降兵,不肯爲公孫述盡力,局勢已經稍稍穩固。”

他只點出自己最擔心的地方:“唯一的變數,便是南方劉秀。”

荊襄戰線上有岑彭坐鎮,就算漢軍馮異部來攻,也完全沒問題。但淮北卻是打仗不太在行的耿純留守,若遇上劉秀親自北伐,在朝廷長期抽調不出大軍馳援的情況下,勝負屬實難料。

第五倫卻很有把握:“淮北確實要做好守備,不過東南亦有內患,劉秀先前有五成機率暫不出兵。”

“若能收到予的書信,恐怕就有七成了!”

此言一出,不單是萬脩,連馮衍都好奇起來,想知道數月前送去的那封信究竟寫了什麼內容?

“若此事能成,陛下相當於拔城於尊俎之間,折衝席上者也,足以載入史冊,爲世人稱道,不知書信內容,是否方便爲人所曉?”

“此信正是要令天下士人皆知,這纔能有更大成效。”事到如今,算算時間信也該送到,第五倫已不必隱瞞,遂將書信副本取出,讓萬脩、馮衍最先過目。

卻見這信並未加上兩位皇帝那冗長尊貴的頭銜,完全是以私人身份的通信,第五倫自稱“長陵伍倫”,而呼劉秀爲“吾友文叔“。

剛開始還是個人的敘舊,然而後面卻話題一轉:“吾已滅妄稱漢家者二三邦,所謂‘西漢’,勾結羌虜,‘北漢’竟是異姓冒充,‘胡漢’更爲雜胡傀儡,依附匈奴,尚在跳梁。凡此種種,皆只有漢名,而無漢魂!”

這些政權是第五倫的敵人,也是劉秀眼裡的“異端”,找到二人共通之處後,第五倫就在信裡好好與劉秀聊了聊,他所理解的“漢魂”。

“漢承百王之弊,漢高皇帝滅秦誅楚,撥其亂而反正,至於文、景,務在養民,令天下大安,漢武招集天下賢俊,與協心同謀,興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祀,後更有昭宣之治,鄉中老者至今稱道懷念。”

“漢雖多有弊政,然歷代多爲王霸道雜,無可厚非,然鑄就大漢魂魄者,除卻‘尊王’,尚有‘攘夷’!”

“孝武因餘財府帑之蓄,始有外攘夷狄之意,遂東縻烏桓,蹂躪濊貊;建護西羌,捶驅氐、僰;南羈滇國,水擊閩越;郡縣日南,漂櫓朱崖;部尉東南,兼有黃支;於是同穴裘褐之域,共川鼻飲之國,莫不袒跣稽首,失氣虜伏。”

這是朝中第一筆桿子杜篤代筆,其風格馮衍一眼就看出來,暗暗撇了撇嘴,既有第五倫信用此人的小嫉妒,也有“我寫的肯定比他強”的自負。

然後就是大段抄襲揚雄那篇《上書諫勿許單于朝》——弟子抄老師文章那能叫抄?叫致敬!

反正就是將周秦以來,中原與匈奴的關係歷數了個遍,自漢初白登之辱,竟兄事匈奴,喪權辱國。漢武雖然報了九世之仇,深入匈奴,割裂王庭,席捲漠北,叩勒祁連,橫分單于,屠裂百蠻之壯舉。匈奴震怖,遠遁北方,然而依然不願屈服,未肯稱臣也,直到漢宣帝時,終於迫使單于來朝,這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的北狄大國,終於低下了倔強的頭顱。

第五倫這傢伙抄歸抄,但確實抄得好,通篇下來,邏輯相當自洽。

他也不驕傲,只對兩位大臣感慨道:“當年杜篤、伏隆等參加文官考舉時,予要彼輩寫的文章是‘漢家氣數已盡’,諸生多言前漢末年昏亂之事,只見其黑,未見其白,不夠全面……”

馮衍心裡又吐槽開了:當時誰敢在試卷上說漢朝好話,這是不想通過考試做官了麼?說不定纔出考場,就被朝廷鷹犬盯上重點“照顧”了,畢竟第五倫是個心狠手辣的主,剛進長安時,就送城裡好幾十號前漢遺老去見了劉邦……

究竟是“主觀”,還是“客觀”,第五倫完全是依據自己需求而定的,他可以揭開歷史的幕布,向世人大肆宣揚某段時期的“黑暗”,也能爲同一件事塗飾抹粉,加以稱讚,唏噓惋嘆。

真是天生的權謀家啊!馮衍自從大徹大悟後,可不敢將老闆當中庸之輩了,這是天底下最聰明的人,難怪能成大事。

第五倫臉皮很厚,依然大言不慚:“而這封信,便是予給前漢值得稱道之處的……蓋棺定論!”

他吟誦道:“春秋之際,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以此爲王者之事也。孔子亦呼: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前漢奮擊匈奴,前後百年,終至功成,斥地遠境,設十餘郡,其攘夷之功,十倍於齊桓、管仲!如此方以綿綿戰火,淬鍊諸夏鑌鐵,熔爲一體,鑄造漢魂。”

“是故,何爲漢魂?”

那信讀到這裡,連萬脩都有些熱血沸騰,情不自禁地念了出來……

“漢魂者,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爲漢土!”

……

激動的不止是萬脩,彭蠡澤樓船上的劉秀讀到這時,也被第五倫話術撩得血脈賁張,這纔有了“沒有人比第五倫更懂大漢”的感慨。

“第五倫此言,朕深以爲然,單于守蕃,百蠻服從,攘夷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非夫大漢之世盛,世借雍土之饒,得御外理內之術,孰能致功若斯!孝武、孝宣,真是道邁三王,功高五帝啊!”

這兩位確實也是劉秀的偶像和目標,可笑的是,自己的朋友、羣臣無一能完全領會這點,最後竟是敵人說出了他的心裡話,劉秀不知道自己該高興還是惋惜,一時間竟覺得這樓船,晃得厲害。

不過在難得誇了一通漢朝攘夷之功後,這封信最後的部分,就不那麼中聽了。

原來,第五倫竟然不要臉地宣稱:大魏作爲新的中央天朝,已經繼承了天命,當混爲一,並且撿起漢武以來的“漢魂”,行使諸夏之主的使命,繼續尊王攘夷,所以他要平定此起彼伏的羌胡之亂,御匈奴單于於長城之外,至於與之勾結的成家公孫述,儼然是諸夏的“叛徒”,第五倫宣佈開除他夏籍!

最後,他又問了劉秀一個尖銳的問題:“文叔自稱漢帝,然近日傳聞,君欲與匈奴、盧芳南北夾攻中原,只不知汝之‘東漢’,尚有漢家一絲魂魄乎?”

圖窮匕現啊,一個難題放在劉秀面前:你的祖宗在攘夷上多麼正確啊,你現在要是出兵,那所謂的“大漢正統”便不攻自破,你劉秀和盧芳那僞皇帝,也沒什麼區別嘛。

鄧禹也反應過來了:“確實,此戰與先前荊襄、淮北之役不同,涉及夷夏之爭。魏、漢雖是敵國,但皆爲爭奪中國正統。古人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不可輕動,落第五倫以口實。”

而揚武將軍馬成的看法則與鄧禹截然相反:“仲子是讀書太多,糊塗了,跳進了第五倫所設枷鎖中!若因此按兵不動,坐看第五倫擊退羌胡蜀兵,這纔是中了奸計!”

馬成過去只是縣吏,文化水平不算高,但卻一語道破了第五倫伎倆:“陛下,第五倫派遣細作潛入南方,鼓動山越反漢作亂,那時爲何就不想着‘裔不謀夏’,羌胡是要攘,難道山越便不是蠻夷?”

說得太對!第五倫就是個大雙標,可這麼簡單的道理,劉秀又何嘗不知呢?

他在太學時讀的雖然是《尚書》,但作爲一個喜好儒術的皇帝,劉秀也鑽研過春秋,感慨道:“揚武將軍,尊王攘夷乃是絕佳旗號,春秋時,齊桓公與管仲打過,遂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繼承其霸業的晉國,也多次使用。”

“然而晉國嘴上說着‘諸夏親暱,不可棄也’,早在晉獻公時,便已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所滅虞、虢等邦,不止是諸夏,更是同姓,晉人毀其社稷,吞併疆土時無半分憐憫。至於晉文公、晉悼公稱霸,明面尊王攘夷,亦藉機滅國十五有餘,其中不乏諸夏、同姓。”

所以劉秀便讀懂了,恍然大悟了!那被儒生津津樂道的“尊王攘夷”,看似是光芒萬丈的大義,其實啊,它也是一門生意!

齊桓、晉文可不是什麼正義單純的英雄,他們是精明的政治家,藉此號召天下,指明一個共同的敵人,亦或是將敵國貶爲“戎狄”。比如齊國斥責漸漸文明的楚國爲蠻夷,晉國一旦和秦國蜜月期過了,就指摘秦爲西戎,更不吝與野蠻的吳、越聯手,給予他們“諸夏”的身份,以此打擊同爲諸夏的不服者。

而漢武帝時,也依靠“攘夷”統一了紛紛擾擾的內部思想,讓反對此事的淮南王等輩,都成了可笑的倡優。

這真是一門好生意啊!劉秀都饞。

唯一可惜的是,現在攘夷這杆大旗,早就被叫叫嚷嚷與匈奴開戰,揚言保衛中原的第五倫搶在手裡了。誰握着它,誰就是政治正確。

“此乃陽謀。”劉秀無奈地說道:“華夷大防,第五倫既然主動給朕來信,依其過往行事,定會大肆宣揚,佔得先機。若大漢出兵,就會中其陷阱,北方諸州士民,遭羌胡入寇時有切膚之痛,必以爲大漢也與公孫述一般,助戎狄爲虐中原啊,南方諸士,亦會不齒。”

“更何況,要依照公孫述盟約,要大漢與盧芳共處中原,亦是萬萬不能。”

這天下雖大,卻裝不下兩個漢,劉秀不可能與盧芳同伍,不止是因爲心中“漢魂”的驕傲,他還要臉呢。

“陛下英明!”鄧禹鬆了口氣,不論從實際出發,還是考慮這個陽謀陷阱,大漢都不應摻這趟渾水。

馬成則頗爲可惜:“那就白白坐視北方交兵,讓第五倫擊敗各方人馬,轉危爲安麼?”

鄧禹出主意道:“陛下可以不答應,亦不拒絕,只假意召集三軍,聚於淮南、江夏,以牽制魏軍。且讓成家、西羌與魏國慢慢消耗,再者,漢武誅胡,足足花費四十年未得成效,漢宣擊匈奴,五路大軍無功而返。如今匈奴復起,強於呼韓邪時,而僞魏只得天下之半,分心之處太多,只要第五倫和匈奴單于全面開戰,北邊烽火,便要燃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大漢正好能休養生息。”

劉秀同意,這是一種不聯手的合作,比起公孫述的公然與匈奴結盟要高明得多。

他指示馬成道:“尊王攘夷這杆旗,不能只讓第五倫得了好處,之後清繳山越時,諸位郡守將軍亦要打出攘夷名義,好叫世人知朕上承武、宣漢魂,同樣在攘除夷狄。”

馬成應諾而出後,劉秀又讓鄧禹近前,低聲對他叮囑道:“仲子,雖雲休養生息,但朕也不能持短兵待遠矢,坐而待死。”

“既然暫不北伐,大江沿線兵力可抽萬人南下,汝先前建言水陸進兵,攻克交州刺史部,解除大漢背後之患的方略,可以實施!”

第141章 三窟第365章 私貨第282章 皮骨第8章 以“德”服人第648章 帶惡人第138章 誰是我們的敵人第224章 入關第683章 大敵第600章 第五層第624章 異端更可恨第223章 打得贏就打第422章 北京第576章 斷蛇第145章 騙紙第414章 三路兵線第553章 陰陽第120章 天下亂第570章 我全都要第224章 入關第285章 王侯將相第132章 黃泥第270章 其血玄黃第641章 他跑我就追第94章 千里馳援第317章 懷哉第492章 將軍第175章 大腿第194章 凜凜人如在第455章 孤膽第38章 年輕人不講仁德第188章 洪流第345章 突騎第116章 不愧是你!第76章 巨無霸第136章 彩禮能少點不第111章 整整齊齊第184章 垂死病中驚坐起第134章 卿本佳人第406章 隴蜀第178章 馬已經服第308章 只有新軍在捱揍第597章 同室操戈第59章 爾來三萬六千歲第232章 微操第560章 鷹梟第668章 賈復第432章 開掛第469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第494章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麼第546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274章 政治正確第117章 打雁第214章 稱帝第168章 股東第509章 斧頭第319章 庖丁解牛第191章 安排上了第367章 小鎮做題家第500章 亂拳打死老師傅第454章 怎麼是你第42章 殺人第687章 流星第581章 騎步第514章 鐐銬第697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第223章 打得贏就打第36章 靈氣復甦?第208章 換家第83章 砰!第608章 養蠱第165章 只見新人笑第377章 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新第475章 鉤直餌鹹第662章 益州疲弊第75章 地皇元年第289章 天兵第455章 孤膽第200章 奇變偶不變第413章 王權沒有永恆第572章 死地第177章 武安第253章 隕石第419章 西線無戰事第171章 曲線復漢第25章 明明是我先來的第82章 竇融第673章 巨人之力第234章 把腿接上第553章 陰陽第378章 五學第125章 五殺!第185章 納頭便拜第293章 武德第202章 一方有難第98章 匈奴漢第615章 神化第367章 小鎮做題家第546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55章 山高水長第218章 天下利害
第141章 三窟第365章 私貨第282章 皮骨第8章 以“德”服人第648章 帶惡人第138章 誰是我們的敵人第224章 入關第683章 大敵第600章 第五層第624章 異端更可恨第223章 打得贏就打第422章 北京第576章 斷蛇第145章 騙紙第414章 三路兵線第553章 陰陽第120章 天下亂第570章 我全都要第224章 入關第285章 王侯將相第132章 黃泥第270章 其血玄黃第641章 他跑我就追第94章 千里馳援第317章 懷哉第492章 將軍第175章 大腿第194章 凜凜人如在第455章 孤膽第38章 年輕人不講仁德第188章 洪流第345章 突騎第116章 不愧是你!第76章 巨無霸第136章 彩禮能少點不第111章 整整齊齊第184章 垂死病中驚坐起第134章 卿本佳人第406章 隴蜀第178章 馬已經服第308章 只有新軍在捱揍第597章 同室操戈第59章 爾來三萬六千歲第232章 微操第560章 鷹梟第668章 賈復第432章 開掛第469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第494章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麼第546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274章 政治正確第117章 打雁第214章 稱帝第168章 股東第509章 斧頭第319章 庖丁解牛第191章 安排上了第367章 小鎮做題家第500章 亂拳打死老師傅第454章 怎麼是你第42章 殺人第687章 流星第581章 騎步第514章 鐐銬第697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第223章 打得贏就打第36章 靈氣復甦?第208章 換家第83章 砰!第608章 養蠱第165章 只見新人笑第377章 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新第475章 鉤直餌鹹第662章 益州疲弊第75章 地皇元年第289章 天兵第455章 孤膽第200章 奇變偶不變第413章 王權沒有永恆第572章 死地第177章 武安第253章 隕石第419章 西線無戰事第171章 曲線復漢第25章 明明是我先來的第82章 竇融第673章 巨人之力第234章 把腿接上第553章 陰陽第378章 五學第125章 五殺!第185章 納頭便拜第293章 武德第202章 一方有難第98章 匈奴漢第615章 神化第367章 小鎮做題家第546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55章 山高水長第218章 天下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