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

第856章 短暫當人(下)

皇帝這是提前準備了個臺階。

真要是到時候不治,便不是皇帝不愛惜黃淮百姓反倒愛惜三千萬兩白銀,而是計劃不夠周密未必能夠實施。

一衆官員也聽出來了,心道這事能不能成還得另說呢。

皇帝找完了臺階,就叫衆人散了。

自己只帶着近侍,沿着河堤漫步,四周都是持槍的衛兵,控制各處道路。

劉鈺回了住處,這一次南巡,皇帝特恩隨扈的王公大臣攜帶家眷,亦一起看看江南風光。

田貞儀這時候正在皇后那邊,她們這些女人每天都要去皇后那隨侍,估摸着還沒到點,應該還沒回來。

前腳剛回住處,後腳皇帝身邊的近侍就來了。

“國公,陛下要國公過去,一起沿河堤行走,且觀這黃淮水。另叫國公帶着紙筆賬目。至於什麼賬目,陛下也不曾與我說,只說我一說,國公自然明白。”

劉鈺心說自然是關於錢的問題,應道:“知道了。陛下只召我一人?”

“陛下還召見了廖大人。自是關乎治淮一事。車馬就在門口,國公還是快些將那些賬目之類準備好,這就過去吧。”

“是了。”

翻出一個箱子,將箱子遞過去,自有人提着。

一路到了河堤處,皇帝還在那看水發呆,水利官員廖寒輝站在身後數尺之外的地方,也不說話。

待劉鈺到了,皇帝沒有立刻提治淮的事,而是對着河水發了發感慨。

“前朝武宗,曾遊江南,據說是在此落水,染上了重病。回京之後不治而亡。”

“算起來,當年武宗接見葡萄牙使團,更留通譯火者亞三在身邊。這正德皇帝,也算是做天子裡,最早懂拉丁語系的那個吧。”

“當時葡萄牙人已經入了南洋,按說這火者亞三也是在馬六甲見識過葡萄牙火器的。你說,當初正德皇帝知不知道西洋火器犀利?”

“朕覺得,正德皇帝既有親征之舉,必是知兵的。火者亞三能得恩庇,便說爲了投其所好,也該多說軍事纔對啊。”

“其時史載,便有巡海官員言:葡萄牙火銃之烈,自古兵器未有出其右者。按說,應該是知道的吧?”

正德年間的事,距今已經二百多年了。過去的都已成了歷史,正德皇帝大概就是在這附近落水的?

劉鈺也看了看河水,聽皇帝這麼問,便道:“莫說過去的事,便是現在,人心又哪裡能猜出來呢?若想贊正德皇帝,或可說其學習葡萄牙語,正是爲了南洋、爲了火器。只是,落水染病,終究沒做,對他反倒是好事了。”

“畢竟,若是沒做,便叫人遐想無限,多半想,若是其活着、做了、該如何如何。”

“太宗皇帝昔日與集賢會田兵會師於羅霄山時,曾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這生命屬於每個人,卻只有一次。要抓緊時間趕快去做要做的事,因爲一場莫名其妙的疾病,或者一個意外的悲慘,都會使生命中斷。是以百年太久,只爭朝夕。”

這話雖然是太宗皇帝說的一些“稀奇古怪”的話的一部分,但真要是想要整劉鈺的話,這話就可以定性爲“詛咒天子”。

不過皇帝這時候一點都不想整劉鈺,聽到的自然就是劉鈺勸諫他“別磨磨唧唧,趁着壯年,趕緊多幹點事”的意思。

皇帝只笑了笑,看着濤濤河水,也念了一段詩詞,只有一二句。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爲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昔年秦王獻忠身死,太宗皇帝與令祖入川,見雪山豪邁,乃做此詞。今日佇足清江浦,見黃淮事,才明白其中真意。人,或爲魚鱉。千秋功罪,誰人評說?”

這也是爲數不多的李過抄的詩詞,不過這詩詞還是被改動了的,全篇真能拿出來的,也就剩下這麼一句了。

和原作相比,其改動的部分,單從立意上說,也算是挺巧妙的。

前半闕,並沒有飛起玉龍三百萬,惹得周天寒徹這樣的句子,而是化成了一些褒讚的句子。

立意就非常容易懂了。

借雪山代指大明朝:人或爲魚鱉前面那句,是褒獎。

借指昔年驅韃虜、安天下,何等豪情何等正義?到明末大起義的時候,卻夏日消溶,乃至萬民竟成魚鱉。

前者爲功、後者爲罪。

大明這從生到死的功過,誰來評說?

只不過立意雖合適,奈何文筆比之玉龍三百萬的原句,實在拉胯,是以如今也就只有這麼皇帝念得這麼一句流傳頗廣。

文辭雖差,不好流傳,但這立意用在大順身上,卻也依舊合適。

昔年也是驅韃虜、保天下、起義兵,何等豪情何等正義?

安知日後會不會也夏日消溶,人爲魚鱉?

眼下現實,更和魚鱉相距極近。

黃河河道已經高出這麼多了、洪澤湖的水位也已經高到全蘇北蘇南的人都編出來順口溜,認爲哪天要是堤壩垮了,揚州就看不見了。

可治水,怕真不是那麼簡單。

萬一治不好,治成三易回河的慘劇,似乎反倒不如不治。皇帝擔心,自己將來和趙宋那幾位的名聲並列,自己想的是漢武唐宗,要真是和那幾位並列,只怕是真能從墳裡氣活過來的。

廖寒輝的治水道理,聽起來是可行的,秉持的也絕對是禹聖“堵不如疏”的原則。

宋朝時候,李垂作《導河形勝書》,秉持的也是這樣的原則——現在黃河之所以決口,主要是因爲下游河道出海不暢,既然一條河道不暢,那乾脆一口氣給黃河挖個五六條河道出海,這樣一方面能減輕故道的出海壓力,一面還能做水利設施,順便還可以當軍事設施。

道理好像是沒問題的,而且也絕對和三易回河的事扯不上干係。

因爲這理論一看,就是爲了不變道。否則的話,挖那麼多入海口乾啥?

最終三易回河,還是因爲黃河河道決口了,便準備順便把黃河治了。

三易回河,這和康不怠說的讓劉鈺“君子遠庖廚”的黃淮計劃其實有些類似。利用黃河決口的天災,順便改變黃河的走向,堵口子的時候人爲干涉,走山東不走江蘇。

而廖寒輝的通淮計劃,則更類似於李垂的《導河形勝書》。

認爲淮河的水都憋在洪澤湖,不如挖開入海口,讓淮河通暢,這樣上游中游就不至一發水災就決口,順便還能做水利設施灌溉。

當年李垂的想法影響頗大,但最終束之高閣。

總結原因,就倆字。

沒錢。

折騰不起。

大順有錢嗎?

如果只看天朝內的賦稅,大順其實也沒錢。

十億畝土地,一年加上鹽稅之類,才三千萬兩,實在是可憐。

可大順的稅收潛力已經被挖掘的差不多了,朝廷一年收三千萬兩,下面的攤派力役之類加起來,不敢說多,但一二億兩肯定是有的。

地主是不是中間商,這是階級思維。

就算刨除掉這種階級思維,胥吏地方官這種純粹治國術意義上的中間商,也吃乾淨了大順的稅收潛力。

三千萬兩看着多,但實際上,若折算成實物稅,算上白銀涌入的通貨膨脹,其實也就和元末明初朱元璋時代差不多。

而且那時候還是軍戶制,大順的良家子算是高級一點的軍戶,但朝廷手裡捏着的二十萬野戰線列兵、一支亞洲第一的艦隊,這也是巨大的支出。

也就是這些年拓展了海外貿易,堪堪讓皇帝手裡有了幾個子兒,這才能敢去想着折騰折騰。

但皇帝此時的心境也是相當矛盾和複雜。

嘴裡唸了兩句詩,考慮千秋功過,誰人評說。

這千秋功過,也要從兩方面看。

李淦自己說,自己不是鴕鳥。

既然不是鴕鳥,廖寒輝把話說的這麼明白了:現在不管,一切照舊,指不定哪天就“高郵揚州不見面”了。

以前可以說,哎呀我不知道。

現在說明白了,再說不知道,那就是鴕鳥了。

當鴕鳥,將來出了事,後人怎麼評說?

往前說,大順之前確實沒能力。修養生息、犁庭掃穴、移民遼東、穩定局勢,一直到李淦去打羅剎人開始,才證明這些年的休養生息緩過來了。

往後說,歷朝歷代,最有能力幹一番大事的時間段,也就是立國百年左右的時候。

之前的一切還沒有完全朽爛、之後的各種矛盾還沒有徹底迸發,過了百年之後,大順會不會亂那都難說。

本身李淦又是一個極端自負的人,覺得自己老牛批了,絕對比兒子牛批,自己要是幹不成的事,兒子將來也肯定幹不成。

自己最好學學唐太宗徵高句麗,把那些可能的危機禍亂在兒子上位之前都解決了,不能指望自己的兒子也有李治那樣的水平。

那麼,現在不能裝鴕鳥了,如果還不治理淮河,將來有一天轟的一聲,洪澤湖垮了,黃淮徹底毀了,後人該怎麼評說他?

這是一點。

再一個,就是即便要做,事情能不能做好?

花一堆錢,也把淮河修了,也五分入海五分入江了。

結果修完之後,一場大雨,比沒修之前還慘……

日後後人會怎麼評價他?

屆時把他和趙宋那幾位並列,李淦內心着實是不甘心。

甚至再狠一點。

拿着下揚州、修河渠、改官制、辦新學、四方征戰這些事。

影射他也就是個運氣好點,趕上了火器時代、海上貿易時代的楊廣呢?

“千秋功罪,千秋功罪……”

皇帝望着河水,喃喃自語。

許久,忽然問了一個把廖寒輝和身邊近侍全都嚇了個半死的問題。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朕若是現在死了,日後評價如何?”

唯獨劉鈺心裡暗道,得,好好的政治動物不當,又犯了“是個人”的大病了。

(本章完)

第969章 舊怨第275章 明知故問第171章 萌芽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1117章 傳承第1374章 凡爾賽和約(一)第478章 看破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第1218章 輪臺之思(五)第335章 可利用的矛盾第939章 自覺(一)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314章 綁定第139章 考察第566章 領海和內海第459章 馬關換約二十八條第1128章 志向第481章 河豚之喻(中)第685章 試試看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遠第1127章 自身定位(下)第1370章 裡病外治(六)第1107章 上國心態(一)第685章 試試看第1045章 平衡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663章 推諉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374章 送禮的格局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220章 雙簧保底第1226章 開戰(五)第733章 朋友第1178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上)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1285章 死與復仇(六)第255章 兩制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99章 酒醉多言第449章 提條件,不談判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248章 鎖鏈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第1072章 惡龍殘影(七)第410章 白馬是馬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734章 咱們(上)第781章 談定第1165章 備戰(四)第1448章 三山合一(下)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1298章 死與復仇(十九)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1459章 最終的鬧劇(六)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1343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三)第708章 海戰(六)第1459章 最終的鬧劇(六)第124章 女無脂粉閨中態第19章 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第932章 覺醒(四)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792章 新矛盾(下)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714章 歸義軍(上)第1311章 死與復仇(三二)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590章 借頭一用,以平民怨第320章 榮譽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1374章 凡爾賽和約(一)第826章 海牙慘案(三)第540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下)第497章 急躁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1066章 惡龍殘影(一)第1279章 特色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500章 誰也不是普遍真理第39章 心思不純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1131章 新的天下(下)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1426章 必死之局(中)第737章 機遇(下)第3章 出事了第716章 歸義軍(下)
第969章 舊怨第275章 明知故問第171章 萌芽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1117章 傳承第1374章 凡爾賽和約(一)第478章 看破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第1218章 輪臺之思(五)第335章 可利用的矛盾第939章 自覺(一)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314章 綁定第139章 考察第566章 領海和內海第459章 馬關換約二十八條第1128章 志向第481章 河豚之喻(中)第685章 試試看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遠第1127章 自身定位(下)第1370章 裡病外治(六)第1107章 上國心態(一)第685章 試試看第1045章 平衡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663章 推諉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敵對第374章 送禮的格局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220章 雙簧保底第1226章 開戰(五)第733章 朋友第1178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上)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1285章 死與復仇(六)第255章 兩制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1014章 表彰大會第99章 酒醉多言第449章 提條件,不談判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248章 鎖鏈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第1072章 惡龍殘影(七)第410章 白馬是馬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734章 咱們(上)第781章 談定第1165章 備戰(四)第1448章 三山合一(下)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1298章 死與復仇(十九)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1459章 最終的鬧劇(六)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1343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三)第708章 海戰(六)第1459章 最終的鬧劇(六)第124章 女無脂粉閨中態第19章 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第932章 覺醒(四)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792章 新矛盾(下)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714章 歸義軍(上)第1311章 死與復仇(三二)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1277章 屬性相剋(下)第590章 借頭一用,以平民怨第320章 榮譽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1374章 凡爾賽和約(一)第826章 海牙慘案(三)第540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下)第497章 急躁第70章 不明碼標價的交易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1066章 惡龍殘影(一)第1279章 特色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500章 誰也不是普遍真理第39章 心思不純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1131章 新的天下(下)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1398章 遷徙路(一)第1426章 必死之局(中)第737章 機遇(下)第3章 出事了第716章 歸義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