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9章 理藩學(下)

第1189章 理藩學(下)

這種想法是幼稚的。同時也是大順道統問題影響下的思考延續。

但至少,是個想法。

比玄之又玄的修德、王道,似乎還更靠譜一些。

至少在牛二看來,他覺得更靠譜一些。

因爲有這樣的想法。

所以內心對於該怎麼辦、怎麼辦是對的、怎麼辦是錯的,便也有了自己的判斷。

那麼他在他判斷中,入鄉隨俗,保留印度原本的徵稅制度,就是完全錯誤的。

雖然,似乎這種制度保留下來,很容易,大順可以輕易地在這裡徵稅——既然帖木兒的後代能在這裡徵稅、阿富汗人也能在這裡徵稅、英國人也能在這裡徵稅,大順想要按照其傳統來徵稅自然也不難。

然而在牛二看來,大順的藩屬政策、外交政策、或者說管理藩屬的目的,就應該全部圍繞着發展工商業、圍繞着他的千船大移民計劃來轉。

包括這些年大順對日本、朝鮮的施壓;對南洋的征服等等,在他看來思路都是一脈相承的。

他認爲劉鈺的思路就是這樣的,並且內心認爲他以爲的劉鈺的思路,就是正確的。

既然鬆蘇改革已經出了許多問題,那麼這些問題就可以在下次改革的時候預知,然後解決掉。

比如鬆蘇的失地百姓,朝廷之前沒錢,所以在牛二看來,興國公苦心孤詣,讓資本發揮力量,把百姓移到關東、南洋。

那麼,往南大洋、北美移民,無利可圖,朝廷只要有錢,朝廷難道就不能幹這個事嗎?朝廷也可以幹啊。

只要解決了這些問題,沿海地區,都可以沿着鬆蘇改革的路子走。

所以,大順的藩屬政策,就應該圍繞着利於工商業發展、能夠徵收足夠的稅賦來移民這樣的思路。

顯然,延續印度原本的徵稅政策,是不利於這個長遠目標的。

在這一點上,牛二認爲,大順和英國對孟加拉的統治,是必然不同的。

英國可以短時間內帶動孟加拉的工商業發展,因爲英國人來買。加爾各答短短數年間,聚集了幾萬人口,都是以紡織業爲主。

而大順則是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孟加拉的舊工商業崩潰,即便賣不出去,也絕不會買一些東西。

那麼,孟加拉最有利於大順的狀態,就應該是種稻米、種黃麻、種棉花、搓紗線、賣生絲、燙繅絲。

除此之外的冶鐵、織布、陶器等等產業,都應該全部毀滅。

而種稻米、種棉花、種桑樹這些,想要促進其發展,是萬萬不能採取原本的徵稅制度的。

否則的話,大柴明達爾承包1100萬白銀的稅、分包給下一級徵收2000萬、再分包給再下一級徵收3000萬……這還種個屁的棉花、桑樹、稻米?

大順在這樣的事上吃過多少次虧?現實證明這麼搞,大家只會囤土地、收租子,而不是去搞種植、墾農業。

對於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牛二的思路也非常簡單。

把大的全部碎掉。

把小的世襲化,也就是讓他們做真正意義上的地主,全面私有化。

一些小的柴明達爾,理論上土地仍舊是政府的,他們只是負責承包幾個村落的賦稅。當然他們自己也有土地、莊園等。

牛二的思路,就是把承包世襲化,也就是變相的激進的地主所有制改革。

比如這個柴明達爾,包了四個村子。那麼,直接畫個圈,丈量出這四個村子的範圍,直接給這個柴明達爾永久承包。

從法理上講,原本是這四個村子的土地,是政府的。柴明達爾只是幫着政府徵稅。

而現在,則是把這四個村子,直接打包,稅還是按照原來的收,但土地的永久使用權歸柴明達爾了——政府向柴明達爾徵收土地稅,法理上是柴明達爾是向農民收租子,而不是做包稅人來幫朝廷收稅。

農民依舊是農民,並不是農奴,柴明達爾也沒有支配這些農民的法律授予的權力。

遷徙也好、跑路也罷、換家也無所謂。

總之,殖民政府認畝,不認人。

也就是一種激進手段,打碎村社傳統、敲碎土地所有權弄不清楚的問題,把一羣界於地主和稅吏之間的角色,通通快速地主化。

日後你是搞種植園,把地租給工商業者、驅趕百姓逃亡;還是強迫百姓種植稻米、棉花;亦或者你就沒有上進心就是要靠收租子活着,這都方便。

因爲大順的統治水平,絕不可能直達每一個農戶,而且村社制度、種姓制度這些東西,大順搞起來也麻煩。

所以在牛二看來,這種明確所有權、批量製造地主的方式,就是對大順而言最合適的辦法。

農民原本也要交稅,而且因爲包稅制和層層分包制的存在,他們的賦稅並不低。

現在無非也就是換了個皮,把農民要交的稅,在名目上換成了地主的租子。對農民而言,區別不大,甚至可能比之前的負擔更輕。

因爲減少了中間環節,雖然還有一箇中間商。但比起來傳說中原本柴明達爾制下的8層中間商制,肯定還是減輕了百姓負擔的。

8層中間商,政府能收到的錢還是那麼多,下面承擔了多少稅賦,那就天知道了。

那還不如直接搞一層承包商,大順直接在孟加拉,創造幾千戶擁有幾萬畝土地的地主。

由他們,作爲大順在孟加拉統治的基層支柱力量,瓦解掉原本的舊勢力、舊貴族的影響。

形成一種殖民政府——縣衙——地主——永佃農的減少中間環節的垂直結構。

大順在稅收上,也只和這些創造出來的地主打交道,不和下面的農民、村社打交道。

這樣做,是有顯而易見的好處的。

政治上,可以將舊的上層勢力一掃而空。

這一點,大順是不需要猶豫的,因爲大順不是英國,可以用在孟加拉的兵力,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對舊上層的妥協。

同時,大順也不缺基層官員,因爲大順有大批的實學畢業的學生,他們又不可能參加科舉,直接搞科舉形式的殖民地官員選拔,也絲毫不缺人。

無非就是考試內容,和科舉不同而已。

大順如果在明末,有現在的實力,自然也不會妥協太多的。現在到了外面,實力強勁,自可以選擇不妥協。

而原本下層附庸者身份的人,躍升爲永久的地主,他們的這些權力、利益,是源於殖民政府的,他們當然會堅定地站在大順這邊。

同時,減少了中間商,對於農民而言,也是一種仁政,他們也會認可大順的統治。

稅收上,這種形式,絲毫不會影響原本的稅收額度。

理論上大順可以加大壓榨的程度,但牛二認爲,這種事還是要細水長流的好,不要壓榨的太狠。

經濟上,這種形式,有利於牛二所認爲的美好未來的長遠發展。

孟加拉的人均土地面積比大順要高,這些從原本的國家農民、轉爲永佃農的農民,在減輕了負擔之後,會有更大的消費能力。

殺雞取卵是不對的。

要可持續性地竭澤而漁。

大順攻打印度的主體,是朝廷,不是公司股東,可以不完全以盈利和分紅爲目的。

同時,確定的這種永久地主承包制,有利於日後的農業轉型,也有利於良種和農業技術的推廣。

在稅收額度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地主有多種選擇。只要棉花的價格比稻米強,那麼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就會選擇種植棉花。

甚至,在確定了他們對土地的永久佔有後,也可以通過商業合作的方式,將一些土地租給大順的資本家,由他們來開闢棉花種植園之類。

這也可以極大地加快農村的貧富分化。

批量製造的小地主,永久性的土地使用權,也就意味着土地轉租交易的合法化——朝鮮國的儒生現在頭疼的問題,就是土地買賣的出現,以及土地買賣的合法化趨勢——而這,恰恰是大順在印度要主動引導、激進改革的方向。

大順的問題,是土地私有制問題,過於嚴重也過於深入人心,成爲了大順進一步發展的阻礙。

而這裡的問題,是土地私有制概念,過於不明確,成爲了大順把這裡搞成原材料產地和消費市場的重大阻礙。

因爲土地私有制的概念不甚明確,有些模糊,是以批量製造的這些小地主,延續傳統,只能是和村社的農民,簽訂類似永佃權的契約。

而大順只要承認這種永佃權契約,並且這種租佃權是可以合法轉賣的,那麼也就意味着土地私有制的推廣、意味着農村將很快出現巨大的貧富分化。

這只是再用一種符合印度傳統的方式,悄然推廣大順的土地私有制。

當然,這種方法只是針對原有的十幾個大型柴達明爾寡頭的遺產來的。

而剩下的,則當然不會採取這種方式。

比如,一些已經分化的自耕農村社,他們原本就是把稅交給穆佳丹階層,再由穆佳丹階層直接交給政府。

像是這種,那就直接讓大順接管,由大順派人取代穆佳丹階層,丈量土地,給自耕農發地契。允許買賣、稅賦固定。

再比如,孟加拉地區還有大量的未開墾的土地,通通收歸殖民政府所有。大順有願意移民的也好、或者願意承包乾種植園的、或者願意招募人開墾的,那都可以。

這種對土地制度的統治構想,短期內,應該是不如包稅、拍賣包稅這種方法掙錢多的。

在牛二看來,這正是大順的優勢。如果以英國公司的形式,股東在意的只有分紅,那麼肯定是怎麼掙錢多怎麼來。

大順征服的發起者是朝廷,那麼理論上,是可以有一個長遠的、明確的、有利於國家的長遠目標的。

並且,牛二認爲,大順日後對於藩屬、或者殖民地的治理,應該就是一門圍繞着“如何促進國內工商業發展、如何收稅保證國內大量向南大洋洲和北美移民”的學問。

禮政府那一套,過時了。

必須要知道目的是什麼,才能知道該怎麼走。這是儒學在明末思想交鋒中,常用的一句話,現在這句話牛二也想用,但並不知道朝廷是否同意他的看法。

(本章完)

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38章 扣個人質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753章 表演戰(三)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128章 得分點和槽點第729章 最後的平靜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1207章 守成第212章 爲什麼要學習第789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六)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556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二)第475章 守土官長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18章 歸化第18章 歸化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985章 決勝千里之外(八)第292章 工具人瑞典第1331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二)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108章 斷章取義第1384章 凡爾賽和約(十一)第325章 迎天使第1406章 遷徙路(九)第159章 長期合作第999章 和過去不一樣了第211章 撬動的槓桿第1140章 最後的佈置(一)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361章 不擔責任的表演第351章 舊相識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420章 奇襲第1327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中)第10章 找茬第782章 身份第396章 權輕而言重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459章 馬關換約二十八條第838章 賭國運(下)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981章 決勝千里之外(四)第1339章 過渡之痛 幼稚空想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第655章 兩幅面孔第1485章 終章 九三年(三)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3章 出事了第1323章 貿易割裂第576章 另一種空想(下)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57章 開戰第196章 呆若木雞第1416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七)第439章 回援第1章 鐘鳴鼎食之家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1040章 大獲成功(五)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897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八)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第677章 科學院(下)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863章 妄想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1282章 死與復仇(三)第954章 釣魚第1452章 “帝”(四)第917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一)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401章 戰前準備第1259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五)第274章 孃家舅舅第1431章 鴆酒 解藥(上)第1227章 開戰(六)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475章 守土官長第633章 斡旋家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632章 貴圈真亂第617章 許願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669章 分贓大會(六)第85章 感言 及關於本書是同人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232章 工業還是金融地產第477章 四凶第1319章 施加神聖性(中)第183章 變陣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693章 宗教外交
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38章 扣個人質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753章 表演戰(三)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128章 得分點和槽點第729章 最後的平靜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三)第1207章 守成第212章 爲什麼要學習第789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六)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556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二)第475章 守土官長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18章 歸化第18章 歸化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985章 決勝千里之外(八)第292章 工具人瑞典第1331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二)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108章 斷章取義第1384章 凡爾賽和約(十一)第325章 迎天使第1406章 遷徙路(九)第159章 長期合作第999章 和過去不一樣了第211章 撬動的槓桿第1140章 最後的佈置(一)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361章 不擔責任的表演第351章 舊相識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420章 奇襲第1327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中)第10章 找茬第782章 身份第396章 權輕而言重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459章 馬關換約二十八條第838章 賭國運(下)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981章 決勝千里之外(四)第1339章 過渡之痛 幼稚空想第1353章 英國的總崩潰(二)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第655章 兩幅面孔第1485章 終章 九三年(三)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3章 出事了第1323章 貿易割裂第576章 另一種空想(下)第877章 辯經的着力點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57章 開戰第196章 呆若木雞第1416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七)第439章 回援第1章 鐘鳴鼎食之家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1040章 大獲成功(五)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897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八)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1112章 上國心態(六)第677章 科學院(下)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863章 妄想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1282章 死與復仇(三)第954章 釣魚第1452章 “帝”(四)第917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一)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401章 戰前準備第1259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五)第274章 孃家舅舅第1431章 鴆酒 解藥(上)第1227章 開戰(六)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475章 守土官長第633章 斡旋家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632章 貴圈真亂第617章 許願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669章 分贓大會(六)第85章 感言 及關於本書是同人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232章 工業還是金融地產第477章 四凶第1319章 施加神聖性(中)第183章 變陣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693章 宗教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