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9章 理藩學(下)

第1189章 理藩學(下)

這種想法是幼稚的。同時也是大順道統問題影響下的思考延續。

但至少,是個想法。

比玄之又玄的修德、王道,似乎還更靠譜一些。

至少在牛二看來,他覺得更靠譜一些。

因爲有這樣的想法。

所以內心對於該怎麼辦、怎麼辦是對的、怎麼辦是錯的,便也有了自己的判斷。

那麼他在他判斷中,入鄉隨俗,保留印度原本的徵稅制度,就是完全錯誤的。

雖然,似乎這種制度保留下來,很容易,大順可以輕易地在這裡徵稅——既然帖木兒的後代能在這裡徵稅、阿富汗人也能在這裡徵稅、英國人也能在這裡徵稅,大順想要按照其傳統來徵稅自然也不難。

然而在牛二看來,大順的藩屬政策、外交政策、或者說管理藩屬的目的,就應該全部圍繞着發展工商業、圍繞着他的千船大移民計劃來轉。

包括這些年大順對日本、朝鮮的施壓;對南洋的征服等等,在他看來思路都是一脈相承的。

他認爲劉鈺的思路就是這樣的,並且內心認爲他以爲的劉鈺的思路,就是正確的。

既然鬆蘇改革已經出了許多問題,那麼這些問題就可以在下次改革的時候預知,然後解決掉。

比如鬆蘇的失地百姓,朝廷之前沒錢,所以在牛二看來,興國公苦心孤詣,讓資本發揮力量,把百姓移到關東、南洋。

那麼,往南大洋、北美移民,無利可圖,朝廷只要有錢,朝廷難道就不能幹這個事嗎?朝廷也可以幹啊。

只要解決了這些問題,沿海地區,都可以沿着鬆蘇改革的路子走。

所以,大順的藩屬政策,就應該圍繞着利於工商業發展、能夠徵收足夠的稅賦來移民這樣的思路。

顯然,延續印度原本的徵稅政策,是不利於這個長遠目標的。

在這一點上,牛二認爲,大順和英國對孟加拉的統治,是必然不同的。

英國可以短時間內帶動孟加拉的工商業發展,因爲英國人來買。加爾各答短短數年間,聚集了幾萬人口,都是以紡織業爲主。

而大順則是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孟加拉的舊工商業崩潰,即便賣不出去,也絕不會買一些東西。

那麼,孟加拉最有利於大順的狀態,就應該是種稻米、種黃麻、種棉花、搓紗線、賣生絲、燙繅絲。

除此之外的冶鐵、織布、陶器等等產業,都應該全部毀滅。

而種稻米、種棉花、種桑樹這些,想要促進其發展,是萬萬不能採取原本的徵稅制度的。

否則的話,大柴明達爾承包1100萬白銀的稅、分包給下一級徵收2000萬、再分包給再下一級徵收3000萬……這還種個屁的棉花、桑樹、稻米?

大順在這樣的事上吃過多少次虧?現實證明這麼搞,大家只會囤土地、收租子,而不是去搞種植、墾農業。

對於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牛二的思路也非常簡單。

把大的全部碎掉。

把小的世襲化,也就是讓他們做真正意義上的地主,全面私有化。

一些小的柴明達爾,理論上土地仍舊是政府的,他們只是負責承包幾個村落的賦稅。當然他們自己也有土地、莊園等。

牛二的思路,就是把承包世襲化,也就是變相的激進的地主所有制改革。

比如這個柴明達爾,包了四個村子。那麼,直接畫個圈,丈量出這四個村子的範圍,直接給這個柴明達爾永久承包。

從法理上講,原本是這四個村子的土地,是政府的。柴明達爾只是幫着政府徵稅。

而現在,則是把這四個村子,直接打包,稅還是按照原來的收,但土地的永久使用權歸柴明達爾了——政府向柴明達爾徵收土地稅,法理上是柴明達爾是向農民收租子,而不是做包稅人來幫朝廷收稅。

農民依舊是農民,並不是農奴,柴明達爾也沒有支配這些農民的法律授予的權力。

遷徙也好、跑路也罷、換家也無所謂。

總之,殖民政府認畝,不認人。

也就是一種激進手段,打碎村社傳統、敲碎土地所有權弄不清楚的問題,把一羣界於地主和稅吏之間的角色,通通快速地主化。

日後你是搞種植園,把地租給工商業者、驅趕百姓逃亡;還是強迫百姓種植稻米、棉花;亦或者你就沒有上進心就是要靠收租子活着,這都方便。

因爲大順的統治水平,絕不可能直達每一個農戶,而且村社制度、種姓制度這些東西,大順搞起來也麻煩。

所以在牛二看來,這種明確所有權、批量製造地主的方式,就是對大順而言最合適的辦法。

農民原本也要交稅,而且因爲包稅制和層層分包制的存在,他們的賦稅並不低。

現在無非也就是換了個皮,把農民要交的稅,在名目上換成了地主的租子。對農民而言,區別不大,甚至可能比之前的負擔更輕。

因爲減少了中間環節,雖然還有一箇中間商。但比起來傳說中原本柴明達爾制下的8層中間商制,肯定還是減輕了百姓負擔的。

8層中間商,政府能收到的錢還是那麼多,下面承擔了多少稅賦,那就天知道了。

那還不如直接搞一層承包商,大順直接在孟加拉,創造幾千戶擁有幾萬畝土地的地主。

由他們,作爲大順在孟加拉統治的基層支柱力量,瓦解掉原本的舊勢力、舊貴族的影響。

形成一種殖民政府——縣衙——地主——永佃農的減少中間環節的垂直結構。

大順在稅收上,也只和這些創造出來的地主打交道,不和下面的農民、村社打交道。

這樣做,是有顯而易見的好處的。

政治上,可以將舊的上層勢力一掃而空。

這一點,大順是不需要猶豫的,因爲大順不是英國,可以用在孟加拉的兵力,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對舊上層的妥協。

同時,大順也不缺基層官員,因爲大順有大批的實學畢業的學生,他們又不可能參加科舉,直接搞科舉形式的殖民地官員選拔,也絲毫不缺人。

無非就是考試內容,和科舉不同而已。

大順如果在明末,有現在的實力,自然也不會妥協太多的。現在到了外面,實力強勁,自可以選擇不妥協。

而原本下層附庸者身份的人,躍升爲永久的地主,他們的這些權力、利益,是源於殖民政府的,他們當然會堅定地站在大順這邊。

同時,減少了中間商,對於農民而言,也是一種仁政,他們也會認可大順的統治。

稅收上,這種形式,絲毫不會影響原本的稅收額度。

理論上大順可以加大壓榨的程度,但牛二認爲,這種事還是要細水長流的好,不要壓榨的太狠。

經濟上,這種形式,有利於牛二所認爲的美好未來的長遠發展。

孟加拉的人均土地面積比大順要高,這些從原本的國家農民、轉爲永佃農的農民,在減輕了負擔之後,會有更大的消費能力。

殺雞取卵是不對的。

要可持續性地竭澤而漁。

大順攻打印度的主體,是朝廷,不是公司股東,可以不完全以盈利和分紅爲目的。

同時,確定的這種永久地主承包制,有利於日後的農業轉型,也有利於良種和農業技術的推廣。

在稅收額度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地主有多種選擇。只要棉花的價格比稻米強,那麼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就會選擇種植棉花。

甚至,在確定了他們對土地的永久佔有後,也可以通過商業合作的方式,將一些土地租給大順的資本家,由他們來開闢棉花種植園之類。

這也可以極大地加快農村的貧富分化。

批量製造的小地主,永久性的土地使用權,也就意味着土地轉租交易的合法化——朝鮮國的儒生現在頭疼的問題,就是土地買賣的出現,以及土地買賣的合法化趨勢——而這,恰恰是大順在印度要主動引導、激進改革的方向。

大順的問題,是土地私有制問題,過於嚴重也過於深入人心,成爲了大順進一步發展的阻礙。

而這裡的問題,是土地私有制概念,過於不明確,成爲了大順把這裡搞成原材料產地和消費市場的重大阻礙。

因爲土地私有制的概念不甚明確,有些模糊,是以批量製造的這些小地主,延續傳統,只能是和村社的農民,簽訂類似永佃權的契約。

而大順只要承認這種永佃權契約,並且這種租佃權是可以合法轉賣的,那麼也就意味着土地私有制的推廣、意味着農村將很快出現巨大的貧富分化。

這只是再用一種符合印度傳統的方式,悄然推廣大順的土地私有制。

當然,這種方法只是針對原有的十幾個大型柴達明爾寡頭的遺產來的。

而剩下的,則當然不會採取這種方式。

比如,一些已經分化的自耕農村社,他們原本就是把稅交給穆佳丹階層,再由穆佳丹階層直接交給政府。

像是這種,那就直接讓大順接管,由大順派人取代穆佳丹階層,丈量土地,給自耕農發地契。允許買賣、稅賦固定。

再比如,孟加拉地區還有大量的未開墾的土地,通通收歸殖民政府所有。大順有願意移民的也好、或者願意承包乾種植園的、或者願意招募人開墾的,那都可以。

這種對土地制度的統治構想,短期內,應該是不如包稅、拍賣包稅這種方法掙錢多的。

在牛二看來,這正是大順的優勢。如果以英國公司的形式,股東在意的只有分紅,那麼肯定是怎麼掙錢多怎麼來。

大順征服的發起者是朝廷,那麼理論上,是可以有一個長遠的、明確的、有利於國家的長遠目標的。

並且,牛二認爲,大順日後對於藩屬、或者殖民地的治理,應該就是一門圍繞着“如何促進國內工商業發展、如何收稅保證國內大量向南大洋洲和北美移民”的學問。

禮政府那一套,過時了。

必須要知道目的是什麼,才能知道該怎麼走。這是儒學在明末思想交鋒中,常用的一句話,現在這句話牛二也想用,但並不知道朝廷是否同意他的看法。

(本章完)

第669章 分贓大會(六)第1046章 破綻第256章 優劣第104章 浩然正氣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45章 冰牆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801章 時代的浪漫(下)第526章 也不想背鍋第66章 認可第863章 妄想第865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一)第1139章 “溫柔”的殖民者(下)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954章 釣魚第1207章 守成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368章 我是誰第1131章 新的天下(下)第989章 拍馬屁(中)第365章 壟斷權的軍事義務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683章 皇傢俬事第583章 都是生意(上)第1117章 傳承第473章 百思不得其解(下)第1449章 “帝”(一)第37章 大膽的想法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300章 又一個戰略欺騙的犧牲品第965章 扣帽第1010章 另一種表達第1465章 最後的鬧劇(十二)第269章 俄國需要一位明君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62章 越往事千年第338章 下心毒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923章 無妄之災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1023章 割裂(一)第1302章 死與復仇(二三)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95章 任俠士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467章 糧食定價權的佈局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第1334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五)第792章 新矛盾(下)第716章 歸義軍(下)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290章 翻譯運動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707章 海戰(五)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1038章 大獲成功(三)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941章 自覺(三)第551章 澳門的蝴蝶(下)第845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七)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525章 不敢殺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664章 分贓大會(一)第286章 等天災 等人亂第778章 艱難的第一步(中)第500章 誰也不是普遍真理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368章 我是誰第1061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五)第742章 巴達維亞新政(三)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1226章 開戰(五)第210章 航海條例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1012章 圈地第1515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三)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1306章 死與復仇(二七)第255章 兩制第708章 海戰(六)第557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三)第154章 問蛋別問雞第190章 爲所欲爲第264章 金刀計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309章 無夷可徵的徵夷大將軍
第669章 分贓大會(六)第1046章 破綻第256章 優劣第104章 浩然正氣第1460章 最終的鬧劇(七)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45章 冰牆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260章 委婉拒絕第801章 時代的浪漫(下)第526章 也不想背鍋第66章 認可第863章 妄想第865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一)第1139章 “溫柔”的殖民者(下)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954章 釣魚第1207章 守成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368章 我是誰第1131章 新的天下(下)第989章 拍馬屁(中)第365章 壟斷權的軍事義務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683章 皇傢俬事第583章 都是生意(上)第1117章 傳承第473章 百思不得其解(下)第1449章 “帝”(一)第37章 大膽的想法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300章 又一個戰略欺騙的犧牲品第965章 扣帽第1010章 另一種表達第1465章 最後的鬧劇(十二)第269章 俄國需要一位明君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62章 越往事千年第338章 下心毒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923章 無妄之災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1023章 割裂(一)第1302章 死與復仇(二三)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95章 任俠士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467章 糧食定價權的佈局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第1334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五)第792章 新矛盾(下)第716章 歸義軍(下)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290章 翻譯運動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707章 海戰(五)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第1378章 凡爾賽和約(五)第615章 政變加盟第1038章 大獲成功(三)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941章 自覺(三)第551章 澳門的蝴蝶(下)第845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七)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525章 不敢殺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664章 分贓大會(一)第286章 等天災 等人亂第778章 艱難的第一步(中)第500章 誰也不是普遍真理第824章 海牙慘案(一)第368章 我是誰第1061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五)第742章 巴達維亞新政(三)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1226章 開戰(五)第210章 航海條例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1012章 圈地第1515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三)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1306章 死與復仇(二七)第255章 兩制第708章 海戰(六)第557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三)第154章 問蛋別問雞第190章 爲所欲爲第264章 金刀計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309章 無夷可徵的徵夷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