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第510章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18世紀,是個投資瘋狂的世紀。

商人總是對這種投機或者叫投資有着一種特殊的嗅覺和敏感,就像是狗總能找出來廁所在哪裡一樣。

商人都是一樣的經濟基礎,有着自己的階級覺悟,東西方相差不多。

歷史上,人們以爲中華這邊的第一場投機泡沫,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長春君子蘭事件,近乎類似於四百年前的阿姆斯特丹鬱金香事件。

但實際上,歷史上中華最出名的一次投機泡沫,是滿清末年的橡膠投機事件,徹底斷送了清王朝。保路運動的發起點,也是因爲有人拿着川漢鐵路的集資款,去炒作1910年最熱的橡膠,覺得拿集資款炒作橡膠賺了錢,自己拿走利潤,將本金還回去。結果炸了,最終保路運動把滿清炸沒了。

當年橡膠正是火熱的時候,不管汽車還是蒸汽機,都離不開橡膠。就有公司專門炒作,號稱20世紀,是橡膠的世紀。有人就拿着300萬兩的集資款,去投資橡膠,覺得300萬幾天變成600萬,將300萬的集資款還回去,再繳納一萬銀元的罰款,自己留下300萬,豈不美哉?

然後……

如今西洋有鬱金香泡沫、南海公司泡沫、密西西比泡沫,不管是南海公司還是密西西比泡沫,套路都是一致的:擊鼓傳花。

500法郎發行的密西西比公司股票,一年內從500利弗爾,漲到了兩萬,最大的一劑強心針,便是類似於劉鈺和這些富商們展示的“美好的未來”。

當時法國政府爲了展示這個美好的未來,不止像是劉鈺一樣搞出了人力PPT,還把巴黎的流浪漢僱傭起來,每天到港口轉一圈,第二天再從別的地方入城,假裝密西西比的金礦缺人缺到了每天都有數不盡的人去那邊淘金。

而劉鈺不需要搞這種形式,大順的商人們對朝廷始終就是一種矛盾的態度,既希望朝廷啥也不管、又對朝廷背書的東西深信不疑。

這種對大一統朝廷的信任,免去了劉鈺學習法國人,僱傭一羣流浪漢佯裝那邊缺人缺到每天絡繹不絕的程度。

只是劉鈺並不承認這一套是擊鼓傳花,實際上他在經濟政策上很保守。

因爲現實的例子就擺在那。南海公司的泡沫一炸,英國那邊嚇得將近二百年不準組建股份制公司,生怕這種把牛頓坑的血本無歸的擊鼓傳花股票搞垮英國的經濟。

放在大順這邊,更是可想而知。

一旦任何一個股票炸了泡沫,帶來的後果就是朝廷的全面反動和恐懼,對這種新生事物恨不能除之而後快。

所以劉鈺沒有大肆忽悠蝦夷的金礦之類,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英荷的南海泡沫,“珠玉”在前。真要是忽悠,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股價能上漲20倍,大順這邊10倍還是沒問題的。

但他還是拿出了比較實際的一整套方案。

只是,這種半忽悠、半實在的話,依舊還是許多人持有懷疑。

“鯨侯,按您所言,這是穩賺不賠的。朝廷若是知道穩賺不賠,爲何戶政府不出錢投入呢?”

“我等倒是知道,京城勳貴家裡,以及內帑也投了錢。但若是穩賺不賠,朝廷爲何不投入呢?”

問出這個問題的,是個三十多歲的中年商人。

這不只是他的問題,更是在場許多人內心的疑惑和懷疑。

商人們對朝廷的態度很矛盾,但其實心裡也清楚,朝廷見了錢,就像是蒼蠅見了血一樣。

這不是在詆譭朝廷,而是在表揚朝廷。沒能力把中央財政收三四千萬兩的王朝,意味着一稅輕、二稅重、三稅是個無底洞。

就像前朝,類比於大順這邊的獲鹿縣。

前朝理論上真的是三十稅一,一畝地,理論上只收0.035石的正稅。

如同劉鈺印象深刻的畝稅精確到小數點後17位的獲鹿縣,13萬畝土地,大順把人丁稅攤進去後,要收兩萬兩白銀。

而前朝,算作一石糧一兩銀子,理論上獲鹿縣只要收4000兩銀子的畝稅,再加上3000兩銀子的人頭稅,算起來是大順的三分之一。

但正稅之外,勞役、雜稅、攤派……這就是個沒有底的數目了。所以賬面上看着真好,三十稅一,真仁政也。

然而但就像是修黃河大堤一樣,要不要要修?

不修,反。

修,要麼抓百姓去服徭役,要麼花錢僱人。理論上還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組織力爆棚,鼓舞百姓爲了子孫後代、人定勝天,而這個時代,第三種選項想都別想。

正是因爲對大順朝廷有所瞭解,商人才會問出這個關鍵的問題,

不看說的天花爛墜。

只問一句,戶政府的庫房裡有沒有銀子?

有的話,穩賺不賠,戶政府爲什麼不把銀子投進去?

宋朝之後,王相公行青苗法,拿着國庫、常平倉的資產對外放貸,也不過是二分的利。

現在劉鈺忽悠說,回報率在30%,這可比王荊公的青苗法賺的還多。

既然如此,朝廷在良家子裡復三舍法,對王荊公也不是全盤否定,那麼朝廷爲什麼不拿國庫的錢投資呢?

青苗法號稱國家放貸,也不過二分利,一年回報率是多少?

朝廷對王荊公到底是肯定還是否定?

朝廷的官方意識形態沒說,不爭論。

但從良家子復三舍法這件事來看,至少不是否定的。

開發蝦夷,按劉鈺這說法,隨隨便便就是30%的回報率,朝廷連王安石都能肯定,爲什麼不直接投錢獲利?

朝廷缺錢嗎?

缺。

朝廷想要銀子嗎?

想。

既然如此,朝廷卻不投錢,劉鈺又說的這麼誘人,終究有人開始懷疑了。

這問題,其實還是有水平的。

勳貴和內帑的錢,會不會是將來募集了錢之後,勳貴內帑的錢如數奉還,剩下的錢三七分賬?

劉鈺雖是想過大順的商人對朝廷矛盾的心態,卻真沒想到有人膽子這麼大,直接把這個關鍵的問題說出來。

其實朝廷內部是有紛爭的,國庫的錢要不要投資,這不只是個朝會爭論的法理問題,取利取義?

還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從皇帝,到有資格在前些日子宴會上吃飯的官員到,都清楚,朝廷把錢投進去,就算是賺錢也得賠掉底褲。這和理論上賺不賺錢無關,只和吏治有關。

劉鈺知道這是許多人心頭嘀咕的事,並未有一丁點的沉默,笑道:“這便是,不與民爭利。”

“《道德》言: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本朝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非純用德教、周政。非全黃老,亦非全霸道,更非全德教周政。”

“你們以爲,朝廷的存在只是爲了收稅。事實上,就以西域而已,朝中早就爭論過,是否放棄西域?”

“又要花錢,又無收益,難道朝廷就不投錢了嗎?”

“你們言利,朝廷自有想法,又豈在區區銀兩?”

“蝦夷地,歸我,漢人多,則鯨海安穩。倭人、羅剎,皆無染指之能。”

“蝦夷地,歸他,不管是羅剎還是倭人,鯨海周邊,永無寧日。”

“古人云:禮不下庶人。”

“其實另一個解釋,便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見君子,談義;見商賈,談利。”

“與朝廷而言,朝廷得到的是一個漢人充斥的蝦夷,橫亙在倭人和羅剎之間,使之不能勾連。只要蝦夷在朝廷手中,則鯨海周邊都是朝廷的。”

“你們都知,我起步於鯨海永寧寺。昔年對羅剎一戰,不過萬人之爭,耗費國庫四五百萬兩不止。”

“蝦夷在手,朝廷看似沒賺到錢,但日後也不會再有花費數百萬軍費的情況。對朝廷而言,不賠,就是賺。”

“而禮不下庶人,你們這羣商賈,無非求利。既然求利,自要言利。”

“我只問一句,若是朝廷控股,戶政府投資,你們真的還敢投錢嗎?”

(本章完)

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601章 逃不過的對法宣戰第754章 表演戰(四)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194章 卸力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1402章 遷徙路(五)第30章 立信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1156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一)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60章 思維差異第1375章 凡爾賽和約(二)第716章 歸義軍(下)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233章 壟斷權第946章 旗手第455章 賣舊貨第447章 幕府的底線第1215章 輪臺之思(二)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1390章 凡爾賽和約(十七)第1091章 工業革命(四)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1034章 修補者的絕望(中)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548章 配合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1306章 死與復仇(二七)第99章 酒醉多言第69章 奇怪的要求第818章 大事成矣(五)第153章 鎖國第1098章 工業革命(十一)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761章 荷蘭災難年(一)第1463章 最後的鬧劇(十)第171章 萌芽第69章 奇怪的要求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483章 時代侷限內的強者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34章 買賣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1423章 言方興(上)第735章 咱們(下)第1513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一)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845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七)第1435章 分歧(一)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674章 歸國第1358章 國富論(一)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1122章 鄉約村社(三)第663章 推諉第99章 酒醉多言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692章 從零到一的貶值第154章 問蛋別問雞第619章 越簡單 越有效第948章 歐洲貿易區(中)第1045章 平衡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382章 春秋大夢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469章 搬出祖訓第187章 開戰第974章 照舊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62章 越往事千年第1210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中)第471章 百思不得其解(上)第236章 中介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195章 過時了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116章 沿途見聞第190章 爲所欲爲第1210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中)
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601章 逃不過的對法宣戰第754章 表演戰(四)第107章 負荊請罪下死套第194章 卸力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1402章 遷徙路(五)第30章 立信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1156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一)第961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七)第60章 思維差異第1375章 凡爾賽和約(二)第716章 歸義軍(下)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233章 壟斷權第946章 旗手第455章 賣舊貨第447章 幕府的底線第1215章 輪臺之思(二)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1390章 凡爾賽和約(十七)第1091章 工業革命(四)第272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中)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527章 作孽則心憂第1034章 修補者的絕望(中)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548章 配合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1381章 凡爾賽和約(八)第1306章 死與復仇(二七)第99章 酒醉多言第69章 奇怪的要求第818章 大事成矣(五)第153章 鎖國第1098章 工業革命(十一)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761章 荷蘭災難年(一)第1463章 最後的鬧劇(十)第171章 萌芽第69章 奇怪的要求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61章 趙括VS趙括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483章 時代侷限內的強者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34章 買賣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1423章 言方興(上)第735章 咱們(下)第1513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一)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845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七)第1435章 分歧(一)第675章 科學院(上)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674章 歸國第1358章 國富論(一)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1122章 鄉約村社(三)第663章 推諉第99章 酒醉多言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692章 從零到一的貶值第154章 問蛋別問雞第619章 越簡單 越有效第948章 歐洲貿易區(中)第1045章 平衡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670章 伐韓?伐蜀?(上)第667章 分贓大會(四)第868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四)第382章 春秋大夢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469章 搬出祖訓第187章 開戰第974章 照舊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62章 越往事千年第1210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中)第471章 百思不得其解(上)第236章 中介第1472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第229章 不可生搬硬套第1044章 新危機(下)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195章 過時了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116章 沿途見聞第190章 爲所欲爲第1210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