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幕府的底線

第447章 幕府的底線

這個很現實的問題拋出之後,如同一盆冰冷無比的海水,傾瀉到了那些支持決戰到底的武士頭上。

這些下級武士有血氣之勇,但卻沒有腦子,他們根本不知道要面對的對手,和以往都不一樣。

他們以往的經驗,無非就是諸藩互戰。即便有過侵朝、蒙元入侵等對外的事,得到的經驗也都已經過時。

既是公開的討論,武士們也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然而那些支持決戰到底的武士們,想出的主意都很可笑。

有說,可以假裝和談,找一些死士扮作隨從人員,登船之後,冒死突襲,擊殺大順的水軍,奪取艦船後將艦船燒燬。

有說,可以趁着雨天,大順的火器不能用的時候,白刃豬突。唐人善用火器,白刃接戰恐不擅長,可以一直拖到雨季來臨。

有說,寇可往、吾亦可往,可以讓武士搭乘商人的船,去大順沿海劫掠,逼迫大順的海軍回去守衛。

想法五花八門,然而實際能用的,半個也無。

要麼就是覺得大順會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而不會有任何的應對;要麼就是各種想法純粹扯淡,根本沒有一丁點的可行性。

唯一有點可行性的,就是拖到雨季來臨。問題是雨季來臨之前,大順就能攻下九州島,只怕根本等不到。

長久的討論之後,幕府“終於”被說服,認定了確實不能再打下去了。

但是,和談的條件,有兩個,也得需要諸藩背書。

一個是島津氏怎麼處置?

一個就是大順要是讓日本朝貢,該怎麼辦?

德川吉宗當然知道該怎麼辦,但是怎麼辦卻不該他來說,只能讓諸藩來說。

諸藩避開了島津氏的處置,現在所有人都知道島津氏要用人頭來獻祭,但誰都不想提,要等着因爲疝氣在江戶修養的島津繼豊自己提出來。

死了你一個,幸福剩餘家。如果不識時務,那麼島津氏的分封藩國被收回也不是沒可能——如果島津氏不想主動去死,西南諸藩會幫着島津氏去死的,大順如果要攻打鹿兒島,西南諸藩半個兵也不會派。

至於朝貢的問題,諸藩的老中也指出來,當年足利義滿將軍是朝貢大明的。

有人查過明朝的記錄,足利義滿死後,大明禮部是定過諡號的,諡爲“恭獻”。

當然,這不是什麼光榮的事。日本一大批學過儒學的、也有研究過諡號的。

恭,可不是啥好諡,基本上都是明褒暗貶的。但總歸也不至於說太難聽,沒有達到明着諷刺的地步,也不是不能接受。

明朝可能知道幕府之上還有天皇、也可能不知道,但大順這一次肯定是知道的。

所以要朝貢的話,只能是天皇做日本國王。幕府將軍的級別還要往下調一級,這是必然的,只是調到什麼程度,那就要看大順的意思了。

足利義滿死後的稱號,是鹿苑院太上天皇,既然足利義滿混到了太上皇的名號,那麼足利義滿朝貢天朝,也可以作爲故事制度,讓現在的天皇也朝貢。

這並沒有什麼太過難以接受的。

這件事有故事可依、“說服”了幕府之後,刨除掉鹿兒島藩的問題暫不解決,剩下的也就都是一些小事了。

總歸,諸藩的意見很統一:稱臣可以、割地不行。

這場是戰、是和的討論結束之後,德川吉宗又回憶了一下劉鈺當初送來的信,心裡琢磨着大順可能會提出的條件。

要錢,這不必說。

開關,這個不接受也得接受。

可謂是不幸中的萬幸,至少大順也是反對天主教的,開關之後,日本還可以繼續保持鎖國,大順也會幫着日本保持鎖國政策。

這一點,劉鈺的信上也有所提及。

既是做了大順的朝貢國,大順當然有義務保護藩屬、維繫九州結界,不讓西洋人攻打。

德川吉宗覺得自己是懷璧其罪,大順說是爲了琉球,實際上是爲了金銀。

可實際上,並不是懷璧其罪這麼簡單,固然有日本多金銀的緣故,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爲日本鎖國的政策。

英法各國,可以搞貿易公司,給貿易壟斷權,因爲他們的海岸線並不長,海軍巡邏完全可以把守住各個重要的港口。

非法的自由貿易,是不能展開的。

大順想要效法英法搞貿易公司,最大的問題就是海岸線太長,沒有蒸汽船或者飛剪船巡邏,走私貿易根本控制不住。

但是,思維有時候可以倒過來,換一種思路。

既然在輸出端,沒辦法做到杜絕走私和非法的自由貿易,那麼在接收端杜絕,不也是一樣的嗎?

如果日本、朝鮮不鎖國,還真不好弄。

但日本鎖國,而且鎖國政策一直執行的不錯,這就給了劉鈺創建壟斷的貿易公司的機會。

唯有這樣,才能維繫一個基本能看的“海軍後備兵員體系”,以及“有組織的集團海商”的雛形。

可以說,日本的鎖國政策,是支撐大順將來下南洋政策得以施展的基礎。

德川吉宗想不到這一點,也就猜不到如果劉鈺主持對日談判,嘴可能張得很大,但是一定會保幕府,不會把幕府逼到絕境。

甚至在必要的時候,還會給幕府回回血,保證幕府還能壓制住諸藩,確保他們不會走私和接納走私。

這一點至關重要。

而且幕府體制要是崩了,也就沒有了江戶這個最大的消費品市場,十幾萬脫產武士拖家帶口的在江戶城,他們纔是消費的主力。

壟斷特權的貿易公司,沒有日本的配合,也就開不起來——劉鈺給貿易公司的壟斷權裡,加了很多的軍事義務,包括預備役水手、武裝商船等等。

這些強加的軍事義務,也只有壟斷權才能執行下去,否則,不提供預備役水手、不需要武裝商船的“自由貿易”,在利潤的驅使下,不可能自己吃飽了撐的去承擔額外的軍事義務。

而在絕對的自由競爭之下,有軍事義務的,絕對贏不過沒有軍事義務的走私販子。

只是這種配合,劉鈺並沒有給德川吉宗講清楚,以至於德川吉宗現在緊張不安,擔心劉鈺主持談判會太多的削弱他的力量。

這種經濟方面的事,德川吉宗想不清楚。可政治上的問題,他想的可是很清楚。

大順擺明了,是要留下西南諸藩噁心自己,牽制幕府。在這個問題上,德川吉宗是不能鬆口的。

至少,絕對不允許大順和西南諸藩直接貿易。

現在,諸藩認爲不割地是底線,而大順想要開關貿易,肯定是要割地的,這倒是一件可以利用的好事。

這是諸藩自己說的,不能割他們的地。那麼就算將來割了諸藩的地,幕府用直轄地換過來就是,保證貿易權在自己的手裡,當然會損失大量的金銀,但也一樣可以購買到可用的武器。

在確定了要和談之後,德川吉宗指定了聖堂大學頭林信充、幕府老中鬆平輝貞爲正副使者,前往對馬或者釜山進行談判。

在給親信老中鬆平輝貞的指令中,德川吉宗說清楚了自己的底線。

日本可以朝貢中國,天皇改爲日本王,但幕府也必須封世襲爵位,並且大順要保證幕府的存在。

島津氏一族可以出賣給大順,作爲給琉球的交代。

可以賠款,但賠款的數額要儘量爭取。這不是日本想要給個什麼數就能給個什麼數的,可大順坐地起價,鬆平輝貞就得學會就地還錢。

開關貿易也可以,但不能距離江戶太近。

而且,大順要絕對拒絕和諸藩進行直接貿易,幕府也有權禁止諸藩進行貿易。

幕府可以拒絕荷蘭人在日本的貿易,但是如果荷蘭人報復,大順必須出兵幫助抵擋荷蘭人。

在日本朝貢之後,如西洋諸國前來日本,大順要有義務保護日本不受南蠻入侵的危害。

大順不得接受私自前往大順求學的日本人,日本可以公派一些學生前往國子監求學,但私人前往大順需要配合日本,將這些私自前往大順的儒生或者武士抓回,遣送回日本。

大順和日本的一切交流,必須要經過幕府或者天皇,不得與諸藩直接交流,也不能給諸藩封爵,諸藩沒有單獨朝貢的資格。

這幾條底線定下之後,德川吉宗又仔細地叮囑了鬆平輝貞:既然已經開始與大順和談,那麼大順就不再是敵人,而應該把重點放在壓制諸藩身上。

如果大順流露出的態度是拆解日本、甚至讓諸藩獨立,那麼這就是幕府所不能接受的底線。

和談不成,也就只能打下去。即便打輸了,也是幕府和諸藩一起死。

底線不可違背。

鬆平輝貞確定明白了德川吉宗的意思後,帶着德川吉宗的信任和期待,與聖堂大學頭林信充一起,連同諸多江戶的儒生等,一併前往了萩城。

在萩城,他們給那裡的大順守軍送去了信,告知了希望和談的消息。希望大順這邊儘快派人前來接洽。

爲了噁心一下劉鈺,也爲了繼續在劉鈺和皇帝之間埋刺,德川吉宗的信上指出:必須要劉鈺來談判,幕府才肯接受。換了別人,幕府並不信任,哪怕是當朝的平章軍國事也不行。

(本章完)

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899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十)第770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下)第723章 牆頭草(中)第142章 曙光第976章 猜疑鏈(中)第716章 歸義軍(下)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第1261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七)第845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七)第37章 大膽的想法第365章 壟斷權的軍事義務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708章 海戰(六)第930章 覺醒(二)第471章 百思不得其解(上)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693章 宗教外交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305章 外交無用論第123章 小團體第15章 居高臨下第1358章 國富論(一)第960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六)第181章 監獄船第209章 變臉第1238章 三戰定印度(五)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1080章 爭功(五)第1064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八)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第1494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二)第953章 步步危機第1279章 特色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1388章 凡爾賽和約(十五)第270章 先驅者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1229章 開戰(八)第968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950章 夢魘第758章 表演戰(八)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1061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五)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190章 爲所欲爲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541章 人性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26章 鍍金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1491章 終章 九三年(九)第179章 無處可抄的體系第182章 隨時準備着第1467章 最後的鬧劇(十四)第148章 魚第205章 入營第51章 小小批評第45章 冰牆第525章 不敢殺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407章 不得不仁義的仁義之師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275章 明知故問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1267章 攻防心理(二)第791章 新矛盾(上)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679章 北方的最後一件事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328章 問罪第1071章 惡龍殘影(六)第493章 盜火 護火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787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四)第602章 帝國末期都這樣第647章 恍然大悟也晚了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100章 槍和槍第1401章 遷徙路(四)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387章 意外之請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181章 監獄船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1503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一)第242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中)第78章 以商控蒙第1342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二)第858章 一錢多花
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899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十)第770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下)第723章 牆頭草(中)第142章 曙光第976章 猜疑鏈(中)第716章 歸義軍(下)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第1261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七)第845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七)第37章 大膽的想法第365章 壟斷權的軍事義務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708章 海戰(六)第930章 覺醒(二)第471章 百思不得其解(上)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693章 宗教外交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305章 外交無用論第123章 小團體第15章 居高臨下第1358章 國富論(一)第960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六)第181章 監獄船第209章 變臉第1238章 三戰定印度(五)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1080章 爭功(五)第1064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八)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第1494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二)第953章 步步危機第1279章 特色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1388章 凡爾賽和約(十五)第270章 先驅者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1229章 開戰(八)第968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950章 夢魘第758章 表演戰(八)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1061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五)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190章 爲所欲爲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541章 人性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26章 鍍金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1491章 終章 九三年(九)第179章 無處可抄的體系第182章 隨時準備着第1467章 最後的鬧劇(十四)第148章 魚第205章 入營第51章 小小批評第45章 冰牆第525章 不敢殺第1124章 鄉約村社(五)第407章 不得不仁義的仁義之師第458章 刻舟求劍(下)第275章 明知故問第797章 爲跑路做準備第1267章 攻防心理(二)第791章 新矛盾(上)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679章 北方的最後一件事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567章 預判了你的預判第328章 問罪第1071章 惡龍殘影(六)第493章 盜火 護火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787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四)第602章 帝國末期都這樣第647章 恍然大悟也晚了第730章 你死我活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100章 槍和槍第1401章 遷徙路(四)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387章 意外之請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181章 監獄船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1503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一)第242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中)第78章 以商控蒙第1342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二)第858章 一錢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