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

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

一個“使”、一個“聯”,聽起來好像都差不多。但此時、尤其是給皇帝的奏摺,遣詞用句不得不謹慎明確。

李淦從劉鈺這些年的一些不經意間流露出的言論,對着被他塗抹掉的“聯”字,若有所思。

《周禮》之大宰篇言:三曰官聯,以會官治。漢之鄭玄注之曰:官聯,謂國之大事一官不能獨,六官共舉之。共舉,謂之聯。

尤其是大順經歷過明末聯虜平寇、聯寇御虜、聯明保天下等等政權的種種口號後。聯,這個字,首先便有一種平等對待的涵義在其間。

一開始,劉鈺脫穎而出於永寧寺碑文之事。那時候與將士同甘共苦,李淦覺得也很正常,不過是讀了一些兵書,欲效李將軍治軍之事爾。

但到後來,十餘年間,又是將自己的僕從正名爲人、又是在軍中的種種舉動,都讓李淦覺得有些好奇。

人若做作或者作假,總不可能十餘年如一日,只能是內心如此,才能表裡合一。只是考慮到劉鈺的出身,這就難說不奇怪了。

但這種奇怪終究想不出個所以然,李淦想了一陣,也就笑笑,將塗抹改掉後的舊奏摺扔到一旁。

將那張寫着“圈”字的紙,夾在了書中,想了一下,又覺得說是圈似乎也有些不太合適。

圈者,豬牛羊也。舍者,雞鴨鵝也。

似乎,更像是農婦養雞,平時可以取雞蛋。可要是真的餓到極點,也就顧不得那麼多了,只能殺了雞吃肉。

朝中的說法,是復宋時買撲之舊制,照六百年前故事。

只是李淦心裡清楚,說是宋時買撲舊制,可實際上多半不同。將來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這個時代的人們,總是對新事物充滿了不安,以及對未知的恐懼天性。

不像是蒸汽機面世之後的那幾十年間,人類自信膨脹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認爲宇宙萬物都不過是理性可以推斷的、人的發明可以改變一切,包括整個宇宙,對於新生的事物總是充滿了美好的幻想和期待。

而這個時代,則是三百年前的死人從棺材裡爬出來,只需要幾天時間,就能完美適應此時的一切生活。三百年前的秀才,到了這裡一樣可以中秀才,甚至可能不需要再去多學什麼。爺爺的經驗總是有用的,於是越發對新生事物充滿了一種莫名的不安。

李淦作爲皇帝,這種不安和恐懼其實尤甚。只是劉鈺在身邊已久,交流日多,似乎總能說對那些不曾見過的東西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終究,此時的人不是怕新事物,本質還是怕那些無法以史爲鑑的未知。

正因如此,李淦允了劉鈺下西洋的請求。他想要看看,在劉鈺離開之後,那些新生的東西,不管是海軍、貿易公司、還是移民、鯨海新制,到底會有什麼問題。

隱約間,李淦其實已經有些懷疑劉鈺“報喜不報憂”。

只要他在,就會悄悄調控,不會出現一些讓皇帝不安或者不爽的東西。

所以李淦想讓他離開一段時間看看,看看清楚。

下西洋,少則二三年,若沒有了劉鈺在這邊撥弄,真有什麼問題也該出現了。

李淦隱約覺得一直在默默地將有些隱憂去除,防患於未然,從而讓他這個做皇帝的,只能看到劉鈺想讓他看到的那些東西。

這算不上欺君之罪,而是這些年劉鈺一貫的表現讓皇帝產生的一種認知。就像是之前西域一戰一樣,先借刀殺人絕殺教主,倒逼朝廷按照他的計劃來。雖然和朝廷設計的差不多,但當時皇帝就已經警告過了劉鈺。

而這一次徵倭之戰,劉鈺的作爲倒是沒有出格。但他對日謀劃和海權問題表現出的那種“治不病”的風格,更是讓李淦加深了這種感覺。

還沒等出問題之前,先把問題掐死在襁褓之中,而不是等出了問題再去解決。

換到這些新生事物裡,是不是也是一樣呢?會不會這些新生事物,並非都是像劉鈺說的那麼好,而是本身是有大問題的,只是劉鈺一直坐鎮操控,使得這些大問題還沒露出苗頭就被壓制。

其目的爲何,皇帝還是信賴劉鈺的,無非就是劉鈺覺得這條路對大順、對江山社稷有好處。

只是這些革新,怕出什麼問題,導致皇帝擔心,或言因噎廢食,從而斷絕了這條路的可能。

皇權至上,這問題本身就是個信賴的問題。

信賴,那這就是其心可嘉,用心良苦。

若不信賴,那就是其心可誅,別有用心。

此時的信賴正濃,又知進退,看上去完全是臣子典範。可李淦卻還是希望自己能夠親眼看看劉鈺不在的情況下,這些新生事物到底是怎麼樣的。

或者說,這些新生事物出現問題之後,他這個皇帝,或者朝中其餘的臣子,能否應對?

如果能,那這條路當然沒問題。

可如果不能呢?

劉鈺一直說他只是中人之姿,也說過當年佔據臺灣的荷蘭人的指揮官、數百人毀滅了南美帝國的那些人,其實也就是三四流的人物。

論及倭人那邊的德川吉宗,放在德川家的歷代人物裡,亦算是一二流的人物了。

李淦考慮了一下日本的制度,以及德川吉宗的一些改革政策,也承認劉鈺的話,確實算是一二流的人物了,但終究還是隻能在那個圈裡打轉。

可就是這樣一箇舊時代算起來一二流的人物,被劉鈺這種三四流的人物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甚至逼到了不知該怎麼辦的程度。

這就有些問題了。

李淦心想,如果新生事物,舊人無法面對、無法處置,也不求能夠“治不病”、若連能夠“治小疾而不至深”的手段都沒有,面對新生事物茫然無措,左支右絀……

那這就不是小事了。

要麼,選擇一切回覆舊時代。

要麼,就得連同科舉、選拔、經書等,全都要改。

而後者,動不得。

李淦是要開辦實學,但一則是單純爲了軍隊、尤其是海軍。

二則爲了在他生前解決良家子問題,以免日後的子孫無能,無法平衡或者導致無法壓制那羣良家子,最終成爲一團割不掉的毒瘤。需要將良家子學的東西廣泛化,從而牽制和摻沙子。

但他可從沒動過改革科舉的想法,哪怕大順開國時候,在西安也趕忙舉行了科舉,東林五虎將霹靂火惠世揚、大順右平章事主持的。

誰動科舉誰就得死,這一點李淦心裡還是清楚的。

之前大順改動了一次科舉,也就是小範圍的小打小鬧,爲的是儘量公平使得寒門貧戶亦可暮登天子堂,最多也就是前期選拔的時候把主觀性太重、需要財力家學見聞等才能薄曉的策論等,往後挪到了進士之後,之前複用格式固定、窮人讀幾本書也有機會的八股。

至於更早一些的,那是大順開國一掃天下之前,就定下的以良家子三舍法牽制科舉一家獨大的情況,又未必避免出現王安石改制之後全用三舍法以至黨爭一派的情況,這才分出了這麼個奇葩的雙軌制。

但現在,如果說新事物必須要由新人才能應對,或者說舊人一點都無法應對,那這問題可就大了。

因爲這將打破朝堂的平衡。

以往的舊事物,是武德宮與科舉殿試出身的人,都能應對。

當個縣令,科舉出身的可以當、武德宮出身的也能當,差毬不大。

當個平章事,科舉出身的可以當,武德宮出身的也能當。

沒有人和什麼東西是綁定的,所以皇帝可以居中調節、坐看虎鬥,從而維持局面,也不用擔心一家獨大。

但若是新人才能處置新事物、舊人完全不能應對新事物,那麼問題就變成了一羣朝中的人和天下的一羣人是綁定在一起的了。

那可比宋時的黨爭可怕多了。

宋時黨爭,終究還只是朝廷內部。新黨舊黨,依舊是一羣人,只是路線不同。

若搞成李淦設想的最壞的那種情況,宋時的新黨舊黨之爭算個什麼呀?

日後稍微有個能力不成的繼承,恐怕就要天下大亂,新舊之爭,決出雌雄,誰贏了都必要讓對方死。

不只是朝中的人要死,更是他們代表的那支力量,也要死絕。

此時雖然這種苗頭還不太明顯,但李淦睜開眼看了看外面的世界後,已經有那麼一絲察覺。這是皇帝的職業病,也是一種特有的職業敏感,隱約覺得劉鈺倒不是隱瞞了什麼,而是在出問題之前就先解決了,以至於讓他看不到問題。

又或者……

到底是“治不病”?

還是若以醫者論,體內生了病,但劉鈺這個醫生每次都開一些止疼的藥膏。吃掉就不疼了,一直吃,一直不疼,所以似乎沒有病。可病卻並未祛除,將來有朝一日,這病就要到“疾在膏肓”的程度了?

想到這,李淦叫來了太監道:“你去將鯨侯當年請設貿易公司、水手後備服役制的奏章找來。”

劉鈺的許多奏摺,頗有心意,多抄存有副本。貼身的太監能混到皇帝貼身的程度,自是有些手段,博聞強識那是最基本的。

很快,就從一大堆留存的奏摺中找了出來那封。

(本章完)

第1384章 凡爾賽和約(十一)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715章 歸義軍(中)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1338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九)第632章 貴圈真亂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1302章 死與復仇(二三)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506章 舉着復古的大旗往前走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1055章 小麻煩第355章 對罵第1116章 脈絡第1243章 三戰定印度(十)第1027章 割裂(五)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22章 被賣了幫着數錢第764章 荷蘭災難年(四)第1149章 多歧路,今安在(四)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第1074章 惡龍殘影(九)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1446章 三山合一(上)第213章 西學東漸來不及了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284章 商人是晴雨表第208章 記憶第1176章 啓蒙躍進年(中)第1006章 新生代(下)第729章 最後的平靜第473章 百思不得其解(下)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1226章 開戰(五)第632章 貴圈真亂第65章 報捷第1057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一)第430章 權謀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順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第215章 海軍部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603章 生產壟斷 市場壟斷第1273章 攻防心理(八)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13章 母多憐幼子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63章 軍歌第1161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六)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607章 下三濫手段第354章 鎖國之困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180章 因地制宜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1025章 割裂(三)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696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中)第927章 戰前輿論準備(中)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864章 相對的仁義第716章 歸義軍(下)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1423章 言方興(上)第1438章 分歧(四)第1468章 最後的鬧劇(十五)第430章 權謀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386章 黃道婆計劃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846章 雙贏(上)第953章 步步危機第802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上)第1274章 攻防心理(九)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826章 海牙慘案(三)第802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上)第892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三)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1511章 終章 九三年(廿九)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579章 廢物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574章 領導權第550章 澳門的蝴蝶(中)第597章 下西洋
第1384章 凡爾賽和約(十一)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715章 歸義軍(中)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1338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九)第632章 貴圈真亂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1302章 死與復仇(二三)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806章 社稷之臣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506章 舉着復古的大旗往前走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1055章 小麻煩第355章 對罵第1116章 脈絡第1243章 三戰定印度(十)第1027章 割裂(五)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22章 被賣了幫着數錢第764章 荷蘭災難年(四)第1149章 多歧路,今安在(四)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第1074章 惡龍殘影(九)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1446章 三山合一(上)第213章 西學東漸來不及了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284章 商人是晴雨表第208章 記憶第1176章 啓蒙躍進年(中)第1006章 新生代(下)第729章 最後的平靜第473章 百思不得其解(下)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1226章 開戰(五)第632章 貴圈真亂第65章 報捷第1057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一)第430章 權謀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順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第215章 海軍部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603章 生產壟斷 市場壟斷第1273章 攻防心理(八)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843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五)第13章 母多憐幼子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63章 軍歌第1161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六)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836章 賭國運(上)第607章 下三濫手段第354章 鎖國之困第1172章 備戰(十一)第180章 因地制宜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1025章 割裂(三)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696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中)第927章 戰前輿論準備(中)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864章 相對的仁義第716章 歸義軍(下)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1423章 言方興(上)第1438章 分歧(四)第1468章 最後的鬧劇(十五)第430章 權謀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386章 黃道婆計劃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846章 雙贏(上)第953章 步步危機第802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上)第1274章 攻防心理(九)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826章 海牙慘案(三)第802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上)第892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三)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1511章 終章 九三年(廿九)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579章 廢物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574章 領導權第550章 澳門的蝴蝶(中)第597章 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