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價值連城的金礦

巡演上的合作只是小事。

對於這次的巡演,無論是羅傑,還是樂隊的其他人,都不算是重視。

除了履行合約之外,這次巡演更主要的目的是不要讓樂隊的巡演中斷太長時間。

通常而言,當紅歌手和樂隊,都是在不斷的演出、出專輯、演出、出專輯中循環渡過的。

別說兩年沒有演出了,就是一年沒有演出,都是極爲罕見的事情。

像鮑勃-迪倫這種每年演出至少百場以上,堪稱勞模的典範暫且不提,絕大多數北美當紅歌手,每年都會有十到五十場不等的演出計劃。

低於這個數字,要麼是粉絲數量太少,不足以支撐起巡演的需要。

要麼是錢賺夠了,有隱退的打算。

當然,也有像樂隊這樣的例外,忙得沒時間。

原因無他,羅傑想搬運到這個世界來的歌太多了,光是製作專輯的計劃書、錄歌、宣傳等等,就要佔掉相當多的時間,哪還有時間去爲巡演做排練?

雖然說小場的巡演不排練也行,演出之前花上幾個小時簡單地過一遍流程,剩下的就等到演出當天即興發揮,這種做法其實在樂壇是相當普遍的。

但是這樣做,無疑會降低演出的質量,而且降低的不是一點半點。

大部分歌迷不在乎,只要能在現場和偶像們一起嗨起來,就足以滿足,哪怕爲此掏空腰包也在所不惜。

但這種敷衍的態度,對樂隊本身的事業其實是有着相當大的損害的。

小場次的演出敷衍了事,當這成了一種習慣,接下來就是在大型演出中應付差事,再到專輯……

漸漸地,歌迷們就不會繼續買賬了。

在娛樂圈混,敬業確實不是值得誇讚的品質,只是最基本的基礎。

像是什麼演唱會假唱、拍戲全程用替身,後期直接摳圖等等,這種奇葩事在北美只要發生一次,就會被所有粉絲列入黑名單。

出於各種各樣的考慮——主要是時間不夠——樂隊內部的共識很簡單,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內,保持一定的演出場次就夠了,不舉行大規模的巡演。

更多的時間,主要還是放在專輯製作上。

做出這個選擇的理由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在二十一世紀初的這幾年,出專輯比舉辦巡演更賺錢。

很質樸的理由,誰也不會嫌錢多。

儘管實體唱片業受到數字唱片衝擊,整個產業已經開始出現了萎靡的徵兆,但也僅僅只是徵兆。

在萎靡到出唱片的利潤低於巡演利潤之前,樂隊的工作重心都會放在專輯,而不是演出上。

至於這個過程要多久,所有人都無法做出準確的推論。

即使羅傑靠着前世的記憶,也只能推斷出還需要五到十年。

不提兩個世界截然不同這一點,羅傑前世也沒有刻意去關注過這方面的消息,能知道個大概就不錯了,怎麼可能記得準確的時間。

反正不管怎麼樣,至少在巡演變成樂隊的主要收入來源之前,製作專輯的優先級肯定是要排在巡演之前。

但爲了保持樂隊的影響力,演出也不能完全放棄。

每年一個短期的小場巡演,或者一到三場大型單場演唱會,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除了【大衛-鮑伊 Tour】交給MAD唱片去制訂相應的計劃之外,羅傑還要求MAD唱片蒐集2003年下半年,預計到場觀衆人數在六萬以上的大型音樂節的資料。

“不要北美的音樂節,地點最好是中歐,歐洲的其它地區或者亞洲也可以列入備選。”

這是羅傑對MAD唱片負責人的原話。

根據經紀人團隊的報告,自從《大衛-鮑伊》專輯之後,隨着幾年的積累,樂隊在北美的粉絲人數已經達到了一個瓶頸,很難在短期內有所突破。

想要繼續開拓市場,最好的選擇是將目光放到海外。

因爲樂隊的主要,或者說唯一的音樂類型是搖滾樂,開拓市場的方向最好是放在對搖滾音樂接受度較高的地區。

再考慮到歌曲和電影不同,語種對歌迷選擇的影響是很大的,那麼最好是英語地區,或者至少是英語普及率較高的地區。

再考慮到正版消費能力等等問題,中歐是最好的選擇,其次是北歐、澳洲、以及亞洲的島國和棒子國。

至於不可描述國度,那片市場確實龐大得驚人,但對於搖滾音樂的接受程度嘛……

再加上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去太平洋對岸舉辦巡演,這個想法,至少數年之內,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最好的選擇還是英法德三國,無論是歌迷們的錢包,還是對英語搖滾的接受能力,都是非常強的。

事實上,只要在北美流行的東西,到了這幾個國家,賣得都不會太差。

大型音樂節的資料都是公開的,在互聯網上就能查到。

再打一通電話過去,就能瞭解到演出陣容是否確定,經費是否充足。

前者決定了樂隊有沒有可能去參加,而後者則決定了主辦方是否付得起樂隊的出場費。

很快,MAD唱片的相關工作人員就蒐集到了大體上完整的資料,當然,這些僅僅只供初步篩選。

“就這個吧,你們去談。”

羅傑翻了翻,很快找到一個位於英國的搖滾音樂節,有着數十年曆史的雷丁&利茲音樂節(Reading.And.Leeds.Festival)。

前世,羅傑以觀衆的身份參加過這個音樂節,對它有着不錯的印象,直接被列入了第一選擇。

當然,這本質上還是一場商業性質的演出,感官好壞只是最不重要的評判標準。

如果主辦方不肯給出符合樂隊地位的待遇,羅傑也不會舔着臉硬要湊過去。

將聯絡、談判的事情一股腦丟給了MAD唱片,羅傑又一頭扎進錄音室,繼續去完成那張《金屬歌劇:阿瓦隆幻想曲》。

這張專輯已經錄了一個多月,但距離完成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

由於專輯的規模太過於龐大,二十多個人要經常中斷錄音,然後一起討論接下來的某個段落該如何表達。

完整地描述一段音樂,靠的從來都不是一紙簡單的曲譜。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曲譜只能限定某一段旋律用哪些音符組合,但同樣的音符,用木吉他還是電吉他?用指彈還是撥片?要注重力度還是注重旋律?

這些都會影響最後的成曲效果。

這張專輯涉及九位主唱和十幾名樂手,總計二十多個人,每個人都會在表演中融入自己的情緒和理解。

如果在整體上不能夠統一,那做出來的東西簡直會是一場災難。

事實上,《金屬歌劇:阿瓦隆幻想曲》最大的難點,就是在保證參與者,至少是主要參與者們能夠在相對統一的基礎上,充分融入自己的個人風格。

幾支樂隊的成員們,大部分的時間也不是呆在錄音室裡,而是聚集在一起,討論着各自對這張專輯的理解,以及該如何表達。

這麼多人,出現意見矛盾是很正常的事,甚至有截然相反的理解。

這個時候往往就會陷入爭執,直到某個人被說服,或者被“說服”。

這纔是最困難,也最浪費時間的地方。

當羅傑精疲力盡地走出錄音室的時候,才恍然發現,這張專輯竟然錄了整整三個月時間。

格萊美都TM快開始了!

然而《金屬歌劇:阿瓦隆幻想曲》的錄音階段依然還沒有結束。

沒錯,這次羅傑終於不是最慢的了。

還有五六個人比羅傑更慢。

從目前的進度來看,倒數第一的人,十有八九是在專輯中扮演教皇的加里-貝爾。

教皇克萊門斯八世這個角色的戲份並不多,但受限於專輯整體風格,對唱功上的要求和加里-貝爾過去常做的有很大的區別,這導致加里-貝爾很難適應,進度也快不起來。

不過這並不是什麼大的問題,頂多就是再跳票一次。

——因爲進度嚴重落後於預期,原定於2003年一月底發行的《金屬歌劇:阿瓦隆幻想曲》已經跳票了兩次。

先是拖延到二月初,後來又改到三月初。

“要不然,讓MAD唱片發個發佈會,直接改到四月份?”

羅傑認真考慮着,如果第三次跳票的發佈會真的舉行,MAD唱片的新聞官會不會被憤怒的歌迷打死這種問題。

在互聯網上,幾支樂隊的歌迷已經鬧了好幾次了。

其中有一位歌迷的意見,在News.Feed上收穫了數千個點贊。

“《詩人與鐘擺》都TM賣了五百萬張了,說好的《阿瓦隆幻想曲》在哪?!!!”

而在該動態的下方,被頂到第一名的評論是這樣的:

“如果《阿瓦隆幻想曲》再不出,我就要去粉Nightwish了!”

羅傑腦補了MAD唱片新聞官的一百零八種死法之後,叫來了助理,開口道:“給公司那邊說一聲,《阿瓦隆幻想曲》還要延期。”

歌迷憤怒?

大不了就殺一個程序員祭天嘛!

什麼?MAD是一家唱片公司,沒有程序員?

那就殺一個新聞官祭天好了。

羅傑決定學習某玻璃渣的優良傳統,堅持跳票一萬次的路線不動搖。

翻了一會News.Feed,這家社交媒體的發展勢頭非常得猛,如今已經是北美第二大社交平臺。

雖然和前世的臉書還是沒法比,但是隻要其創始人愛德華多教授願意,隨時都可以上市。

根據華爾街的預測,一旦News.Feed上市,至少會有十億美元的市值。

這還是在2000年初的股災之後,華爾街對互聯網企業的預估普遍下調的緣故。

在去年的時候,News.Feed又進行過一輪融資,這也是News.Feed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任何一家互聯網企業,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去燒錢搶用戶,想要發展起來都是很快的。

前提是燒得起這麼多錢,並且有着能夠留住用戶的核心競爭力。

由於資金的緣故,羅傑放棄了在這一輪融資上行使自己的優先權,如今股份已經被稀釋到了百分之十五左右。

但即便是這個數字,也意味着只要News.Feed上市,羅傑就會憑空多出數億美元的資產。

雖然資產和資金是兩回事,價值數以億計的股票,想要脫手套現的難度非常大。

但這也不是可以隨隨便便無視掉的。

當然了,News.Feed想要達到前世臉書的那種程度,還有非常漫長的路要走。

但隨着News.Feed的不斷擴張,羅傑想要增持股份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

不提所需的資金,單單只是說服其他股東賣出手中的股份,還不影響News.Feed的運作,這就是一件無限困難的事情。

事實上,在News.Feed所有的大股東中,羅傑是唯一一個無法對公司提供太多現金以外幫助的人。

這也就導致了羅傑最多隻能依靠“融資優先權條款”來保證手中的股票份額,而無法增持。

不過這也就夠了。

考慮到未來News.Feed融資的數額只會越來越大,手頭還有另一個計劃需要鉅額的資金,羅傑甚至在慎重考慮是否一定程度上減持News.Feed的股份。

成爲這個世界的“臉書”的大股東確實很誘人,但羅傑很清楚,自己的根本還是在樂壇。

想要加深在樂壇的影響力,或者說話語權,方法有很多。

MAD唱片的發展算是其中之一,這家公司的業務早已走上正軌,只要《美國偶像》不出現斷崖式的失敗,成爲五大巨頭之下最頂級的幾家公司之一,不會存在太大的問題。

至於五大……那需要很大的運氣成分,不是單純的正常發展能夠做到的。

五大巨頭對樂壇的壟斷,比好萊塢六大更甚。

若是有低一級的唱片公司威脅到五大的地位,必然會遭到五大的聯手打壓。

而除了MAD唱片本身的發展之外,還有一條路,更快捷,收益也更高。

那就是版權。

無論是樂壇還是好萊塢,大公司賴以爲生的根本都是版權。

若是去掉版權庫,五大依然是樂壇最頂尖的公司,但和RCA這樣僅次於五大的大公司相比,優勢其實並不明顯。

建立起一個價值足夠高昂的版權庫,不但要質量,數量也要跟得上。

而正好,羅傑就知道,甚至早在兩年多以前就開始運作一個機會。

一個得到上千首經典作品版權的機會。

米迦勒-傑佛遜手中那座價值連城的金礦。

第305章 六種風格第232章 瑪麗蓮-夢露是誰?第451章 流行音樂領域的極限第832章 國王的領地第702章 我也是這麼想的第474章 出事了?第854章 搖滾復興第177章 五首上榜第699章 真正的目標第679章 改變生態第586章 家賊難防第774章 幼稚?第452章 這個學不來第651章 收購盧卡斯影業?第786章 底線第597章 只是時間問題第173章 樂隊的傳統第663章 “公鴨”德雷克第766章第89章 獵人和獵物第508章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第857章 選擇第491章 孤狼……哈士奇?第75 搖滾是我的夢想第501章 風波前兆第57章 貝斯與剁手第308章 我們必須要快!第164章 “自己人”第482章 海外巡演計劃第292章 空客ACJ第64章 首秀第723章 Z方案第380章 收視人數:3380萬第46章 攤牌 下第361章 最佳搖滾樂隊第721章 其它的計劃第697章 信第583章 第二次求婚第15章 練習第391章 英國重金屬新浪潮第310章 News.Feed第465章 《三種符號》?第435章 心理醫生???第679章 改變生態第172章 魔鬼的音樂第849章 心照不宣第379章 價值連城的金礦第135章 前所未有的大場面第627章 會不會太久了?第780章第633章 這屆創作者的素質不行第380章 收視人數:3380萬第748章 疏漏?第664章 《紐約郵報》的副刊第853章 聲望第669章 大衛-勞倫斯的提議第869章 故地重遊第88章 “混進去”第581章 潘帕斯上的【狂暴之路】第393章 米拉也要加入?第98章 “欺負窮人”第232章 瑪麗蓮-夢露是誰?第102章 發行方:華納唱片第394章 直接用錢砸反而更省錢?第368章 2.15億第36章 首日銷量第641章 灰色地帶第605章 真香第89章 獵人和獵物第631章 安妮的另一面第411章 福布斯名人收入榜第687章 抽時間出張新專輯第497章 別小看她第207章 年輕真好第351章 我們有麻煩了第487章 這是生意第533章 這不是賺不賺錢的問題第41章 與索尼唱片的會面第846章 逗智逗勇第683章 局外人第79章 雙頭琴第838章 單調?第759章 接班人?第41章 與索尼唱片的會面第23章 Murphy樂隊 上第737章 新專輯中的老歌?第198章 五項提名第197章 歡迎來到叢林!(9更,3萬+字)第347章 百分之三十一第635章 激流金屬專輯?第501章 令人驚悚的銷量第873章 《星際穿越》和《奇異博士》第640章 一分鐘就夠了第100章 打榜計劃第275章 真-吃不起第260章 “你的生活質量可真差勁。”第522章 我是那樣的人嗎?第199章 樂評人的影響力第398章 發行時間確定第321章 21歲
第305章 六種風格第232章 瑪麗蓮-夢露是誰?第451章 流行音樂領域的極限第832章 國王的領地第702章 我也是這麼想的第474章 出事了?第854章 搖滾復興第177章 五首上榜第699章 真正的目標第679章 改變生態第586章 家賊難防第774章 幼稚?第452章 這個學不來第651章 收購盧卡斯影業?第786章 底線第597章 只是時間問題第173章 樂隊的傳統第663章 “公鴨”德雷克第766章第89章 獵人和獵物第508章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第857章 選擇第491章 孤狼……哈士奇?第75 搖滾是我的夢想第501章 風波前兆第57章 貝斯與剁手第308章 我們必須要快!第164章 “自己人”第482章 海外巡演計劃第292章 空客ACJ第64章 首秀第723章 Z方案第380章 收視人數:3380萬第46章 攤牌 下第361章 最佳搖滾樂隊第721章 其它的計劃第697章 信第583章 第二次求婚第15章 練習第391章 英國重金屬新浪潮第310章 News.Feed第465章 《三種符號》?第435章 心理醫生???第679章 改變生態第172章 魔鬼的音樂第849章 心照不宣第379章 價值連城的金礦第135章 前所未有的大場面第627章 會不會太久了?第780章第633章 這屆創作者的素質不行第380章 收視人數:3380萬第748章 疏漏?第664章 《紐約郵報》的副刊第853章 聲望第669章 大衛-勞倫斯的提議第869章 故地重遊第88章 “混進去”第581章 潘帕斯上的【狂暴之路】第393章 米拉也要加入?第98章 “欺負窮人”第232章 瑪麗蓮-夢露是誰?第102章 發行方:華納唱片第394章 直接用錢砸反而更省錢?第368章 2.15億第36章 首日銷量第641章 灰色地帶第605章 真香第89章 獵人和獵物第631章 安妮的另一面第411章 福布斯名人收入榜第687章 抽時間出張新專輯第497章 別小看她第207章 年輕真好第351章 我們有麻煩了第487章 這是生意第533章 這不是賺不賺錢的問題第41章 與索尼唱片的會面第846章 逗智逗勇第683章 局外人第79章 雙頭琴第838章 單調?第759章 接班人?第41章 與索尼唱片的會面第23章 Murphy樂隊 上第737章 新專輯中的老歌?第198章 五項提名第197章 歡迎來到叢林!(9更,3萬+字)第347章 百分之三十一第635章 激流金屬專輯?第501章 令人驚悚的銷量第873章 《星際穿越》和《奇異博士》第640章 一分鐘就夠了第100章 打榜計劃第275章 真-吃不起第260章 “你的生活質量可真差勁。”第522章 我是那樣的人嗎?第199章 樂評人的影響力第398章 發行時間確定第321章 2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