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和尚(二)

老和尚恍若不聞,拉着宋常青越走越快,眼看就要穿入樹林之中,莊敬心中大急,忙叫道:“大師,這事非同小可,若是處理不當,我大明朝眼看就要流血千里,生靈塗炭。大師是佛門高僧,心懷慈悲,必不忍讓天下百姓受苦。”

老和尚頓了一頓,停了下來,並不回頭,只聽他淡淡道:“這孩子多大的來頭,竟會惹得天下大亂?”

莊敬聽他如此說,知道他誤以爲自己所說的大事和宋常青有關,當下誠誠懇懇地道:“這孩子的事既然有大師出面,在下等也不敢留難;此事不提也罷。”

老和尚微覺好奇,轉過身來道:“不是因爲這孩子,那是什麼事?”

莊敬拱了拱手道:“我大明天子英明神武,乃太祖第四子,皇上還是燕王時,朝中奸臣當道,皇上不忍大明江山壞在奸臣手中,組織靖難軍南下鋤奸,誰知惠文帝昏庸不堪,庇護奸臣,竟派大軍阻攔……”說到這裡,老和尚喝了一聲:“囉囉嗦嗦說這些幹嘛,有什麼屁快放,老和尚不耐煩聽你在此拍姓朱的馬屁。”

旁邊錦衣衛人人怒目以示,卻無人敢吭聲。莊敬咳嗽一聲,繼道:“皇上進入京師後,惠文帝無臉面對,**而死;這時羣臣無主,局面混亂,皇上迫不得已登上皇位,收拾殘局。(老和尚心道:“迫不及待還差不多,他起兵南下難道不是爲了爭奪皇位?”)但局面稍定後,才發現有幾人竟不見,這幾人不見了倒不打緊,只是,只是玉璽竟被他們盜走了。”

老和尚又是吃驚,又是好笑,哈哈笑道:“原來你們皇上登基竟沒玉璽,也難怪你們如此着急,只是這逃跑的幾人無權無勢,縱有玉璽,那也翻不起什麼風浪。只是此事又與我何干?”

皇上登基無玉璽這件事,雖說甚爲秘密,但錦衣衛是皇上近衛,這事倒是基本人人知道。有的錦衣衛一聽莊敬提到這事,不由心中埋怨:“怎的莊大人如此嘴淺,竟把此事都說與外人聽。”

他們卻不知道莊敬甚有心計,他知這事對一般人來說是驚天動地的秘密,但對老和尚這等世外高人來說,也只不過徒增一件趣事而已,但自己把這事說出來了,老和尚對自己所說的其他事想必也不會再生疑心。

莊敬道:“眼下時局未穩,他們盜得玉璽在手,假若聯絡居心不良的藩王,以玉璽擾亂天下人耳目,必是戰爭紛起。又仰或乾脆假冒惠文帝之名以玉璽發詔,這天下大亂,得到便宜的只是少數幾個小人。”

老和尚點了點頭,道:“你說的或許有理,但我問這幹我何事?”莊敬恭恭敬敬道:“根據錦衣衛線報,有可疑之人頗像逃走的那幾人,蹤跡出現在九峰山這一帶。我聽得大師直呼太祖名諱,想來與太祖是舊識,這逃走幾人恰好來到此地,他們中恐怕有人認識大師,前來胡言亂語,尋求大師庇護。”

朱元璋乃布衣皇帝,大臣中有許多是從小與他一同受苦的兄弟、鄰居,當上皇帝后,許多大臣功高位顯,上朝時直呼其名,只是後來朱元璋權勢漸重,才無人敢如此放肆。

莊敬一聽這老和尚還說答應朱元璋什麼此生不再動武殺人,極有可能就是當年跟隨朱元璋的武將老臣。心想若是如此,那人逃到此處就沒什麼稀奇了;朱元璋一生老謀深算,他老早料到今日,在此留下一個伏兵那也不是沒可能。

老和尚搖搖頭道:“我和他是舊識倒是真的,只是卻是對頭,後來雖然不和他作對了,但我當我的和尚,他做他的皇帝,井水不犯河水;我怎會去管他這些亂七八糟的事,嘿嘿,當年他一統天下,故作大方,假裝放過了我,卻派常遇春來捉拿我,誰知常兄弟和我鬥了三日三夜後,惺惺相惜竟成好友。他無可奈何,只得和我約定,我以後不得動武,他也不會再來打擾我。”

常遇春是明朝第一猛將,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和人單打獨鬥,生平未曾一敗,這老和尚居然能和他鬥了三天三夜,想來當年也是一個驚天動地的人物。

莊敬忽然想起一人,驚道:“你是張…張…”老和尚揮了一揮手阻止他說下去,拉起宋常青轉身邊走邊說道:“今日也不知怎麼了,竟像那長舌婦一般,與你廢話半天,想來當真是老了。記住,趕快滾得遠遠的,別讓我再看見你們,如再看見你們,說不得,老和尚怕不能遵守不動武的約定了。”他當年本是叱詫風雲的人物,在山上當了幾十年的和尚,平日少與人說話,今日聽見這些錦衣衛在此大呼小叫,忍不住在他們面前顯示了一下武功,更是聽莊敬嘮嘮叨叨說了一大番話,那也不足爲奇。

衆錦衣衛眼見老和尚背影消失在樹林中,一人忍不住道:“莊大人,便讓他如此走了?”

莊敬臉色凝重,道:“這老和尚最好不要惹他,這人當年縱橫天下之時,連太祖都要讓他三分。咱們這次所來事大,不能節外生枝,何況那人定然不會來找他。”

一個錦衣衛問道:“這老和尚到底是誰,爲什麼那人不會來找他?”

莊敬一字一字道:“張,定,邊。”

衆人不由一聲低呼,心中再無疑慮。張定邊是陳友諒手下第一大將,武功高強,計謀出衆,文武雙全;實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只是陳友諒剛愎自用,不肯採納他的意見,與朱元璋在鄱陽湖一戰大敗而亡。衆人聽見是他,心下均想:“假如真是他,那人果然是不會來找他的。”

莊敬發了一會呆,道:“走吧,可能是消息誤報吧,回去再好好探查探查。”

兩個錦衣衛扶起他,慢慢往回城方向走去。扶着他的一個錦衣衛道:“莊大人,此事要不要報與紀大人知曉,待紀大人召集人馬,再來找回這個場子。”

莊敬點點頭道:“肯定得讓紀大人知道,只是紀大人估計不會再派人來此。”另一個扶着他的錦衣衛奇道:“這是爲何?”莊敬道:“當年的開平王都鬥不過他,在錦衣衛中,還有誰比得上開平王的?另一點,今天我們能安然回去,只不過是當年他與太祖約好,不再出山動武;但若真正把他惹惱了,他重出江湖,必將鬧得天翻地覆,紀大人現在朝中事情頗爲棘手,他斷不會爲了這些許面子,去找這麼個**煩。”衆錦衣衛皆點頭稱是。

永樂帝奪了侄兒皇位後,心中卻有頗多疑慮。首先是朱允炆雖是在宮中放火**而死,但畢竟沒人親眼所見,而且進宮後到處搜遍,沒發現玉璽。他心中懷疑朱允炆沒死,攜帶玉璽逃亡了,這實在是心頭大患,只是不能明目張膽找尋他,於是每年派出大批人馬以各種名目到處搜查。這次錦衣衛來九峰山,就是接到線報,懷疑朱允炆在此出現,纔派莊敬前來查看,他們口中提的那人就是建文帝朱允炆。開始莊敬認爲張定邊是朱元璋舊臣,只怕朱允炆找到他,這人武功如此高強,倒是一件爲難之事;更怕他們用玉璽號召各路藩王一起討伐永樂帝。待聽到這人是張定邊後,心中反而一顆大石頭落地了。

第七章 傷發(二)第八章 地洞(二)第十六章 憤離(三)第十五章 被擒(二)第十二章 鹽幫(四)第四章 習武(二)第十五章 被擒(二)第二章 逃命(一)第十六章 憤離(三)第五章 身亡(一)第十五章 被擒(一)第二章 逃命(一)第八章 地洞(一)第四章 習武(一)第二十二章 窺密第十一章 下山(三)第十章 出洞(二)第十五章 被擒(一)第十一章 下山(一)第十五章 被擒(二)第十四章 初遇(一)第一章 滅門(三)第十一章 下山(一)第三十一章第二十六章 失蹤第十六章 憤離(三)第六章 和尚(一)第七章 傷發(一)第二十五章 奏功第九章 明理(一)第十六章 憤離(三)第五章 身亡(一)第二十八章 失蹤(三)第二十一章 落崖第二十章 攪場第二十八章 失蹤(三)第二十六章 失蹤第二十八章 失蹤(三)第十六章 憤離(三)第六章 和尚(三)第二十四章 出谷第七章 傷發(一)第三十四章第十五章 被擒(一)第二十四章 出谷第十一章 下山(三)第二章 逃命(一)第二十四章 出谷第十四章 初遇(三)第二十八章 失蹤(三)第二章 逃命(三)第十六章 憤離(二)第二章 逃命(二)第十四章 初遇(三)第十六章 憤離(一)第十五章 被擒(三)第二章 逃命(三)第十章 出洞(二)第六章 和尚(一)第十四章 初遇(三)第十一章 下山(一)第二十九章 救人第十二章 鹽幫(一)第十六章 憤離(三)第二十三章 功成第二十五章 奏功第二十章 攪場第四章 習武(二)第七章 傷發(二)第三十三章第五章 身亡(一)第十四章 初遇(二)第十章 出洞(二)第十六章 憤離(二)第七章 傷發(二)第三章 治病(三)第六章 和尚(一)第三十四章第五章 身亡(二)第一章 滅門(一)第二十二章 窺密第十四章 初遇(一)第二十九章 救人第三十一章第十二章 鹽幫(三)第二十二章 窺密第十章 出洞(一)第十六章 憤離(一)第五章 身亡(一)第九章 明理(二)第十三章 糾纏(二)第四章 習武(一)第十七章 (獲帖)第八章 地洞(二)第二十六章 失蹤第七章 傷發(一)第十一章 下山(一)第六章 和尚(二)第一章 滅門(一)第七章 傷發(二)
第七章 傷發(二)第八章 地洞(二)第十六章 憤離(三)第十五章 被擒(二)第十二章 鹽幫(四)第四章 習武(二)第十五章 被擒(二)第二章 逃命(一)第十六章 憤離(三)第五章 身亡(一)第十五章 被擒(一)第二章 逃命(一)第八章 地洞(一)第四章 習武(一)第二十二章 窺密第十一章 下山(三)第十章 出洞(二)第十五章 被擒(一)第十一章 下山(一)第十五章 被擒(二)第十四章 初遇(一)第一章 滅門(三)第十一章 下山(一)第三十一章第二十六章 失蹤第十六章 憤離(三)第六章 和尚(一)第七章 傷發(一)第二十五章 奏功第九章 明理(一)第十六章 憤離(三)第五章 身亡(一)第二十八章 失蹤(三)第二十一章 落崖第二十章 攪場第二十八章 失蹤(三)第二十六章 失蹤第二十八章 失蹤(三)第十六章 憤離(三)第六章 和尚(三)第二十四章 出谷第七章 傷發(一)第三十四章第十五章 被擒(一)第二十四章 出谷第十一章 下山(三)第二章 逃命(一)第二十四章 出谷第十四章 初遇(三)第二十八章 失蹤(三)第二章 逃命(三)第十六章 憤離(二)第二章 逃命(二)第十四章 初遇(三)第十六章 憤離(一)第十五章 被擒(三)第二章 逃命(三)第十章 出洞(二)第六章 和尚(一)第十四章 初遇(三)第十一章 下山(一)第二十九章 救人第十二章 鹽幫(一)第十六章 憤離(三)第二十三章 功成第二十五章 奏功第二十章 攪場第四章 習武(二)第七章 傷發(二)第三十三章第五章 身亡(一)第十四章 初遇(二)第十章 出洞(二)第十六章 憤離(二)第七章 傷發(二)第三章 治病(三)第六章 和尚(一)第三十四章第五章 身亡(二)第一章 滅門(一)第二十二章 窺密第十四章 初遇(一)第二十九章 救人第三十一章第十二章 鹽幫(三)第二十二章 窺密第十章 出洞(一)第十六章 憤離(一)第五章 身亡(一)第九章 明理(二)第十三章 糾纏(二)第四章 習武(一)第十七章 (獲帖)第八章 地洞(二)第二十六章 失蹤第七章 傷發(一)第十一章 下山(一)第六章 和尚(二)第一章 滅門(一)第七章 傷發(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