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人選

“陰平方向,可由子龍將軍領本部人馬,白水軍、以及在陰平的鄧方、劉邕軍,三軍合爲一軍,計兩萬兵馬。

只要大軍集結完成,可立即從陰平出發,溯白水、漾水而上,直取武都縣,拿下武都後,可轉進狄道一帶,深入涼州胡羌之地,勸說當地羌人、豪強,興兵攻伐曹操。

另外,子龍將軍曾在公孫伯珪麾下添爲白馬義從一統領,肯定擁有豐富的騎兵作戰經驗,所以,主公可給予子龍將軍獨斷之權,在進入武都後,可聯繫當地羌人購買馬匹,着手組建騎兵軍團,爲攻略中原做好準備”

陰平這條路,魏延考慮過很多人,像龐統、張飛、黃忠等等,但都被他一一否決,不是他們能力不夠,而是組建騎兵,趙雲是眼下最合適的人選。

騎兵,對於劉備來講,是個稀罕玩意兒,也是劉備一直渴望,卻永遠得不到的。

在建安元年之前,騎兵至少有錢就有可能組建,不巧,那時候劉備窮的飯都快吃不起了。

後來劉備得到糜家相助,錢是有了,可路子卻沒有了,在曹操取得北方後,嚴管戰馬流入南方,至於偶爾流入的一兩匹,曹操也懶得管。

雖說趙雲在白馬義從時,不過軍中一小校,統領三百餘騎,在騎戰上,肯定比不上曹純、曹仁、曹彰、曹休等人,但在劉備麾下,他卻是唯一的騎將。

所以,這個任務舍他其誰。

“哈哈哈,好,看來陰平一線的戰事,非子龍莫屬了。

子龍,我給予你決斷之權,全權負責涼州戰事,陰平郡也任由你調遣,不管曹操做出何應對,我都希望你能不負衆望,爲我等組建一支騎兵軍團”

劉備沒提深入涼州腹地作戰之事,只是讓趙雲務必組建騎兵,他和曹操對敵多年,知道曹操很快會做出應對之策,打入涼州腹地很難實現,所以也就不強求。

不是說魏延沒考慮到這事,而是陰平方向的最終目的,就是爲牽制曹操,以及組建騎兵,只要曹操派兵抵擋,就說明目標達到了。

至於之後的安排,是魏延以防萬一,趙雲真的攻破狄道殺入涼州腹地,做的指導意見罷了,假如在陰平方向的是龐統、法正之流,他才懶得說這些呢。

“末將敢不效死,定不負主公、軍師的信任!”

趙雲帥氣的臉上,滿是堅定之色,此戰他的任務意義重大,成敗不但能影響眼下漢中之戰,還能影響到未來進軍中原,讓他倍感壓力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魏延對他的信任。

“呵呵,子龍將軍無需如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事不必太過勉強,不必以身試險,留得有用之身,爲復興漢室添磚加瓦。

此錦囊請子龍將軍收好,如果有機會殺入涼州腹地,就將此錦囊打開,可依計行事,如若不然,就將之焚燬吧”

“謹遵軍師命!”

沒錯,魏延開始學諸葛亮那一套用錦囊妙計了,看着堂內衆人驚奇的眼神,魏延感覺整個人都昇華了。

“至於西漢水(嘉陵江)方向,在攻克下辯之前,也無需做過多的安排,因爲西漢水較爲寬闊,非常適合水軍戰艦航行,我等可利用水軍之利,將兵馬運送至下辯一帶。

然後於夜深之時,對下辯發起突擊,屆時城中之敵定不可擋,而我軍中能擔此重任者,數不勝數”

說道這裡,魏延環視一圈大帳內,看着將校們挺胸擡頭,一副選我選我的模樣魏延就想笑,轉折雖遲但到啊。

“但是,曹操也非等閒之輩,在拿下下辯後,曹操一定會洞悉我們的意圖,他一定會派出驍騎軍,橫亙在下辯與上邽之間,防止我軍截斷渭水斷其糧道、聯繫。

所以,必須派遣一智謀之士相隨,來應對多變的局勢,並伺機尋得戰機,擊破曹軍。

不知士元兄,可否一行”

魏延看着閉目養神的龐統,恐怕他早就猜到,攻取下辯非他莫屬了吧。

“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龐統起身一拱手,表示並無異議。

“下辯成敗,乃奪取漢中的第一戰,意義重大,如此重任又怎能少得了一上將呢?

三將軍,不知可願爲我軍先鋒否!”

“末將願往”

張飛滿臉正色,這是軍令,可不能像之前一樣,大大咧咧沒個正形,只是又要同龐統合作,讓張飛頭疼不已。

哎~,酒又沒得喝了

“至於上庸方向,可讓孔明先生抽調原益州軍兩萬,並以護軍吳懿爲帥,中郎將鄧賢爲副將,領兵從秭歸出發,奪取房陵、上庸、安康等地”

讓吳懿去上庸, 除了他是益州人士熟悉山地作戰外,也是讓他代替劉封,成爲上庸郡軍事長官,作爲未來襄樊之戰的後手。

吳懿和劉封不一樣,他妹妹吳莧,乃劉備的正牌夫人,因爲沒有子嗣,所以視劉禪爲己出,母子二人相處的十分和睦,所以他和劉禪是利益共同體,一旦襄樊有變,吳懿定會盡起大軍,進兵襄樊解救關羽。

所以,於情於理,經略上庸的人選,非吳懿莫屬。

至於調走吳懿,以及兩萬餘兵馬,荊州會不會有風險,這一點倒不用擔心,因爲此時的曹仁,早就不是兩年前的曹仁了,他最鋒利的爪牙已經被曹操卸下,面對諸葛亮的攻伐,只能被迫防守,失去了進攻的主動權。

“文長所言甚是,爲統轄上庸一帶戰事,我欲拜吳懿爲偏將軍,領副軍將軍,總督上庸一帶軍政,不知文長以爲如何”

對於龐統和張飛,劉備沒啥好說的,目前張南、馮習二人已經歸建,正是兵強馬壯時,奪取下辯想來也不難。

對於吳懿的安排,劉備躊躇了片刻,吳懿、吳班、吳莧已經有外戚的雛形了,但荊州好像目前也無人可用,劉備只得先同意,待以後再做計較吧。

“主公英明,主公在任命時可將此錦囊交於吳懿,讓他在取得安康後,打開此錦囊依計行事”

魏延奮筆疾書,然後將其塞入布袋裡,不顧衆人詭異的目光,就遞給了劉備。

“額,好”

劉備有點吃驚,最後還是接過放在案上。

莫非文長乃神人也,真能算無遺策乎。

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三章 密謀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三章 密謀第七章 釘子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七章 釘子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十章 安排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九十章 鬥將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七章 釘子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四十七章 張任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二章 入獄第九十章 鬥將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二章 入獄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二章 入獄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五十章 成都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五十六 綿竹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
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三章 密謀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三章 密謀第七章 釘子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七章 釘子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十章 安排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九十章 鬥將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八十三章 改國爲郡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七章 釘子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四十七章 張任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二章 入獄第九十章 鬥將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二十九章 星隕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二章 入獄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二章 入獄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五十章 成都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五十六 綿竹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七十七章 工業萌芽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