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回苗山幽拜謁樓觀臺蕭玉蓉夜遊平康坊

聽了杜如晦的話,皇上陷入了沉思,這個人病成了這個樣子,還在爲朝中的事務考慮,這個人的離開對於大唐來說是不得了的損失。想到這裡不由得悲從中來,進而眼淚從眼睛當中涌了出來,皇上忍不住嘆了一口氣說:“已經變成了這個樣子,就不用爲這些事情操心了,請你安心養病,病好之後診讓你做右僕射。”杜如晦說:“臣落得今天這個地步不是因爲病,而是因爲命。記得當年高侍郎曾經說過,我與房先生皆有王佐才,只是我的手術要比他短一些,如今不幸言重,可見一切在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我還有什麼可說的呢?”皇上說:“朕當初就是不信命纔有玄武門之役,你也應該不要信命,朕會召集天下的名醫幫助你康復。”杜如晦說:“臣死之後,請皇上務必把房先生留在尚書省左僕射的位置上,房先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沒有了房先生和有房先生,朝中會是完全不同的樣子。”

皇上點點頭,心中卻不是這麼想。在他看來皇帝過度的依賴其中某一個大臣不是一件好事,杜如晦當然瞧出了皇上的心思,但是他必須這麼說,他希望萬一有一天皇上真的將房先生罷黜,進而讓朝中出了什麼麻煩?屆時皇上就會想起自己臨死之際說的這番話。杜如晦進一步說:“如果齊桓公帳下沒有管仲,秦始皇帳下沒有李斯,漢高帝帳下沒有蕭何與張良,漢昭烈帝帳下沒有諸葛亮,史書將不是我們看到的樣子。管仲離開人世之後,齊桓公橫死……”不等杜如晦說完,皇上就已經聽不下去了,心想你是分明是對朕心懷怨恨,從而說出如此惡毒的話。杜如晦從皇上的目光之中看出皇上的心思,笑着說:“皇上可曾記得當年漢昭烈帝如何形容自己與諸葛孔明之間的關係,他說孤之有孔明,猶如魚之有水也!皇上之有房先生,猶如魚之有水也!”對杜如晦的話,皇上自然是聽不進去的。杜如晦出了無奈的笑容,帶在他的內心深處,對自己盡到了身爲人臣該盡的責任而倍感欣慰。

之後皇上離開了,回到宮裡越想越覺得不舒服。而此時此刻的房喬所以有人之前說他是心病,但他看起來實在憔悴,據他的家人說,房喬手腳無力、頭暈目眩。只是因爲皇后親自去府上看望他,加上皇上之前也曾經探視過他。如此高的禮遇,古之未有,房喬坐在尚書省,並沒有做什麼事情。因爲他的到來,讓官員們在精神上得到了極大的鼓舞,以至於他們在辦事的時候,渾身充滿了力量,每個人都以辦差爲人生快事。房喬作用如此之大,遠遠超出其他人的預料。長孫無忌在皇上的駕前說:“房喬這個人太危險了,據我所知,不光是朝中的,很多官員以他的馬首是瞻,據說普天之下很多士人都把它當作是人生的榜樣。”皇上說:“他能得到那麼多人的尊重,是因爲人家有本事,你是貞觀第一元勳,應該有自己的胸懷。”

午夜時分,皇上回到後宮。皇后並沒有入睡,在那裡靜靜的等着她,手裡拿着一卷書。等皇上看到她的時候,發現皇后在那裡不停的打着瞌睡。皇上說:“以後你不用等着朕了。”皇后說:“你爲天下事操心,我爲你的事操心,我們都是在儘自己的職責。”皇上說:“今天杜如晦向朕推薦了兩個人,朕覺得杜如晦的身體可能真的已經不行了,不然爲什麼他要說那麼多犯忌諱的話。”皇后說:“皇上,我聽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相信他說的那番話,即使犯忌諱,也是爲了陛下着想。希望你不要那麼計較,就算是一個兩旁世人也可以寬大爲懷,更何況是你帳下的重臣。”皇上說:“朕當然不會和他計較,只是心裡稍微感到有些不平而已。”

就在這個時候,突然有一位太監跑到了後宮,見到皇上之後,撲通跪在了地上。皇上說:“你竟然如此慌張,連起碼的禮數都忘了。”太監說:“皇上,剛剛收到消息,原尚書省右僕射杜公已經離開人世了。”一聽這個消息,皇上和皇后都呆住了,老半天皇上才說:“這個消息確切嗎?”太監說:“千真萬確。”皇上坐了下來,其實他沒有想到這個人的離開會讓他如此心痛。感覺自己掌心一點力氣都沒有了,心口如同刀絞一般。皇后說:“趕緊請御醫。”沒過一會兒御醫到了,只見皇上躺在那個地方,兩眼發直,面色蒼白,御醫端詳了皇上的龍顏,又替皇上切完了脈,閉上雙眼,略微思索了一下說:“不礙事,去短暫休息就行了。”過一會兒皇上就緩了過來,說:“傳朕的旨意,讓所有參知機務的大臣到寢殿來,這要與他們商議如何料理杜公的喪事。”不一會兒,幾位穿着紫衣的大臣出現在了現場。

皇上坐了起來,他穿着中衣,隔着簾子坐在裡面。朝臣們我在連着外面。皇上說:“房先生來了嗎?”房喬說:“臣在。”皇上說:“你是尚書省左僕射,又是杜公多年的朋友,如今杜公仙逝,你有什麼要說的嗎?”房喬說:“如今天下剛經歷了一場大戰,百姓深受其苦。如今最重要的是削減各種開支,你減輕百姓的負擔,減少不必要的法令,讓百姓安心耕種。”皇上說:“朕問的是杜公的喪事要怎麼辦?”房喬說:“臣以爲一切事情都應該從簡,包括右僕射的喪事。”皇上看着魏徵,魏徵說:“臣贊同作不懈的主張,臣聽說杜公臨死之前留下了遺囑,遺囑上面寫的就是一切從簡,臣以爲報答杜公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他的遺囑行事。”皇上說:“杜公爲了江山社稷如此辛苦,而且屢次立下大功,你們爲何如此不近人情。”房喬說:“讓大唐呈現四海清平之世,是杜公多年的心願,曾以爲他的九泉之下也會支持這樣的主張。”

於是皇上說:“既然你們都這麼說,那就這麼辦吧!”雖然杜如晦的喪事辦得非常的簡單,可前去弔唁的不是朝中的一些要人。不久之後,山東各個州縣向朝廷寄來了奏報,他們說某日某時某刻發生了地震,仔細一算正是杜如晦離世的時間。這件事對朝廷又是極大的震動,於是皇上把房喬請了去,說:“你說杜公離世是不是動搖了社稷根本。”房喬說:“如果陛下繼續用臣,臣不得不向皇上說明,因爲臣失去了人生當中的知己,朝中最重要的助力,所以臣辦起事來,將不如從前。”皇上說:“你的意思是如果你還在這個位置上,那麼杜公的離開就算是動搖了社稷根本。”房喬悲傷的說:“千金易得,知己難求。”

房喬所表現出來的沮喪之情,實在讓皇上感到有些難過,突然他想起了杜如晦在離世之當天說的那番話,於是說:“在他臨時當天向朕舉薦了兩個人,一個是你,一個是李靖。”房喬說:“我們在私下裡討論過這件事,右僕射這個位置空的太久了,如果能夠讓李靖來接手這個位置,對於朝局將大大有利,特別是改軍制。”房喬一句話點破了,杜如晦推薦李靖的理由,在這一瞬間他恍然大悟,又說:“你對邊帥入朝拜相怎麼看?”房喬說:“臣以爲這件事可行,不過要仔細甄別、認真篩選,像李衛公這樣的人入朝拜相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皇上說:“你覺得他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杜公呢?”房喬說:“臣以爲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對於已經失去的人不可再得,如果反覆比較這兩個人,對李衛公非常的不公平。”皇上說:“你能考慮到這一點,朕很欣慰。”又是一個夜晚,天空灑滿了星星。

皇上一個人在院子裡散步,他在想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件錯事。這個時候太監跟了上來,皇上說:“你說說,杜公的死對大唐是有害還是有益呢?”太監說:“對於家國大事,奴才不懂,奴才是無根之人。不過我才相信杜公絕對是一個好人,是一個忠於皇上忠於社稷的好人。至於他和房先生之間的友誼也從來沒有妨礙到朝廷事務,相反,因爲兩個人親密無間、默契配合,纔有了今天貞觀朝前所未有的成就。”皇上轉過身,一臉驚訝的望着他,說:“你爲什麼要替他們說話呢?是不是拿了他們的好處。”太監跪下來,從容答道:“奴才不敢隱瞞,奴才的確拿了他們的好處,不僅如此,與奴才所知,很多人都拿了他們的好處。”一聽這話,皇上被嚇了一跳,說:“你快告訴朕,你們究竟拿了他們多少好處?怎麼拿的?”太監說:“好處多的無法計算,至於怎麼拿的奴才也說不清楚,總之就是好處一點點的落在了我們這些人的身上。”

皇上說:“說的仔細一些。”太監說:“但凡是房先生推出的法令,我們都知道背後都是由杜公在替他做決斷。所以跟房先生有關的事往往跟杜公有關,這二人時很像是一個人。那兩個人決斷大事的期間,你推出一條法令,都能夠讓百姓受益。在武德年間,我的家鄉我沒有人能吃飽飯,所以大家紛紛逃離故土、四處乞討,皇上聽過這樣的話嗎?寧爲太平犬,不做亂世人。人要是到了吃不飽飯的地步,就是活的連畜生都不如。從皇上登基之後,房杜開始謀劃天下大事,朝廷的法令總能夠及時呼應百姓的需求。如今我的家人皆已經返回故土,這些年光景已經大大好轉了。很多人的遭遇跟奴才是一樣的,他們都在背後誇讚皇上,能夠選賢任能造福百姓。”

皇上說:“這些話是有人教你這麼說的嗎?”太監笑着說:“才說的話是不是可信,皇上可以求證別人,說法不一,奴才願意對峙,如果最後能證明,我才說了謊話,願受國法處置。”皇上說:“如果有人說是朕動了猜忌的心思,害死了杜公,你會相信嗎?”這話對於那名太監來說,簡直是五雷轟頂,但他很快就平靜下來,說:“房杜是皇上的左膀右臂,奴才還從來沒有聽說哪個人折斷自己臂膀的,也是像皇上這樣一位明君,更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皇上說:“很好,你去一趟杜府,帶上五百匹絹,就說這是朕的一點心意。”太監趕緊拜倒說:“奴才一定把皇上的旨意帶到,一定要讓天下人都知道皇上與杜公之間的這一段君臣佳話。”皇上背過身去說:“這一點小事不用到處去張揚。”太監說:“奴才知道這樣的事情自然有史官記載,奴才絕不會四處張揚這件事情,只是會把這件開始做的體面。”

皇上說:“快辦差去吧!”不久之後,杜如晦的兒子正式繼承了爵位,當他聽說自己的老子離世的同時,竟然在山東發生了地震,由此看來自己這個爹的確是非同凡響。如今他的老子已經作古,似乎他的時代就要來了。因爲他擁有老子留給他的爵位,使得他可以非常自如的出入宮禁之地,特別是東宮,更是頻繁進出。他們自己老子的故事講給承乾聽,承乾越聽越害怕,杜公子說:“放心吧!論勇氣論智慧,我比家父有過之而無不及,我一定保你登上龍位。”承乾一聽這話感覺渾身上下十分爽快,說:“只要你能夠祝我達成心願,我一定讓你做上書左僕射,讓你的職位就超過了自己的爹。”杜公子一聽這話真是興奮異常,彷彿自己臆想的東西已經變成了現實。這個時候,孫思邈已經回到自己的居住地,要他的習慣,每次打坐少則三五天多則七八天。

一開始打坐的時候,對周遭環境的要求很高。隨着你練習打坐的日期越來越長,入定的程度也會越來越深。到一定程度就算是有人在你的耳邊敲鑼打鼓,也可以渾然不覺。禪定是一種極度的寧靜,那一刻你停止了所有的思維,就像是飄在水面上的一葉扁舟。沒有人在駕馭他,只是隨着微風和波浪在輕輕的晃動,結束了三天的打坐之後,孫思邈從山洞裡走出來,又一次看到溫暖的陽光,讓他倍感親切。蕭玉蓉在一旁說:“師父推算的一點都沒有錯,杜公的確離開了人世,至於這件事對江山社稷的影響有多大,師父能說得清楚嗎?”孫思邈說:“杜公離開人世就像是一顆種子,它會慢慢發芽、慢慢長大,最終他會終結貞觀治世。”蕭玉蓉說:“貞觀治世不是纔剛剛開始嗎?”

孫思邈說:“知道皇上爲什麼要在冬至這一天祭天嗎?”蕭玉蓉說:“不是因爲冬至一陽生嗎?”孫思邈點點頭說:“冬至之後還會有很長一段寒冷的時光,杜如晦離開人世之後,也會經歷一段美好的太平光景,但是隨着朝中一些重要人才的凋零,貞觀治世也會一點點褪色。”蕭玉蓉說:“爲什麼會這樣呢?聽起來好讓人感到沮喪。”孫思邈說:“當大運河修成的時候,其實那個時候已經埋下了今天治世的種子,然後這一顆種子逐漸從發芽成長,以至於今天開花結果。一切都在因果之中,一切都有定數,有道之人因爲不執着才能夠看清些東西。若是執着於一端,這個人終生就與得道無緣了。”蕭玉蓉說:“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但凡得道之人都是無情之人。”孫思邈連連擺手說:“癡情是一端,無情是另外一端,執着於一端,說明你與得道無緣。但凡得道之人,往往是思考兩端之間的弊病,還能夠行於中間維持正道。”

之後一片雲彩遮住了太陽,很快天邊傳來隱隱的雷聲。進屋之後,孫思邈接着說:“有道之人,自己的言行都不違背道,所以這樣的人必定能夠利益衆生。”蕭玉蓉說:“我曾經去江南祭祖,見識過一些世俗的東西,這樣做會讓我距離到越來越遠嗎?”孫思邈說:“如果只是尋找一個僻靜的地方枯坐,這是沒有辦法得道的。你應該多去紅塵世界走一走,一個人不經歷一些事情是不會大徹大悟的。其實到就在人們的生活之中,當你呼吸的時候,當你睜開眼睛看東西的時候,當你用自己的鼻子嗅萬物的氣味的時候,當你用你的雙手觸摸各種器物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些東西把你的注意力吸走了,其實人時刻生活在道中,但是道也在人的體內。你沒有辦法用言語將它畫出來,只能靠自己一點點去感悟。”蕭玉蓉說:“師父的意思我明白,就是支持我去紅塵世界走動,卻不應該看到各種器物被這些器物所迷,從而遠離了道。”

就在蕭玉蓉走出終南山的同一天,我也從長安出發了。我二三日的功夫,我就來到了一處上帝,此地名曰樓觀臺。其實我很早就對這個地方心嚮往之,只是礙於自己佛門居士,似乎不應該去這種地方。隨着自己與南山寺衆和尚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我就毫不猶豫的來到了樓觀臺。到了門口的時候,我又猶豫了,佛陀會不會因爲這件事而見怪我呢?也許會也許不會。最終我還是走了進去,其實任何一個地方都免不了人情世故。來佛門之中也有關係的遠近,誰和誰是同鄉,誰和誰又拜在同一位法師的門下。在道士的叢林之中,沒有這樣的問題。所以,只要是一羣人生活的地方,那就是紅塵世界。不可以,因爲一個地方不存在異性,就覺得這裡是清靜之地,遠離紅塵。

聽說在樓觀臺居住着一位姓洪的道長,據說這位道長已經年過8旬,卻仍然拒絕周邊人服侍。所有跟自己有關的事情,他都親自操持。很多修行人不同的是,他並不拒絕與人交談,他說:“其實行走坐臥飲食都是修行,與人交談也是修行。其實我每一次與人談論的時候從根本上都是與自己交談,我希望從別人的話語之中畫出自己。這對於修行是大有好處的,但是我的這種修行的方式,希望你們不要輕易的去模仿。如果不是內心極度的平靜,在於衆人社交的過程當中,很快就會在紅塵萬物當中迷失。”爲這樣的緣故,我沒有花費太大的力氣,就見到了這位洪道長。這位道長慈眉善目,卻完全沒有那種仙風道骨的感覺,他看上去實在是太普通了。與他交談的時候,發現這個人說的每一句話都像是一盆涼水掉到了我的頭上,最後我忍不住朝他禮拜。

他趕緊把我扶起來說:“衆生都是平等的,你不用對我行此大禮。”我卻說:“我拜的不是你,而是道。”對我這樣一個紅塵中人來說,這裡的一切都讓人變得的寂靜。夜晚時分,我靜靜的坐在那裡。而此時蕭玉蓉卻行走在平康坊的街道之上,爲了出行方便,她穿了胡服男裝。大模大樣的四處亂逛,平康坊的娛樂事業分三個區,即北曲、中曲、南曲。凡是那種上街叫賣的人,價格都不是很貴。所以熱鬧的地方往往並沒有最好的女人,些冷清的地方,宅子很大,院牆很高,在這種地方居住的女人,都只與上流人物來往,與他們結交的人有名流、有富商巨賈、也有達官顯貴。一開始蕭玉蓉喜歡這種熱鬧的地方,在街上叫賣的女人,看到蕭玉蓉長得如此體面水靈,如何還能夠按捺得住?衝上去一番拉扯。幸虧她身手敏捷,成功的從她們的魔爪當中逃脫,後長長的吐了一口氣說:“真是出人意料,女人竟然能對男人下這麼重的手。”

290侯弘仁銳意開道路李思摩奉旨出河南第68回苗山幽自詡登徒子顏師古寫就王會圖269苗山幽遠走西南國白毛怪着力害蒼生139慶善宮演奏慶善樂 歡喜人寫就歡喜文第25回杜如晦妙計退胡虜長孫後請納小楊妃第五回觀音婢力齊兄弟心 李二郎奇謀定大計201衆羌人殺死孔長秀老聖人算計房玄齡137長孫無忌耕耘東宮 尉遲敬德御前獻醜102爲守社稷分封皇親 宗室立功平息夷亂340李大亮臘月死京兆故皇嗣寒冬薨黔州第40回樑師都失勢嘗惡果譚延壽酒後吐真言109盼世上人能盡其用 覽山川物皆有所哀286李世民獻陵祭太武房玄齡相府拜高陽121致厚禮番邦顯誠意 去深情寒士保尊嚴285三國合謀共伐焉耆一陽初升敬答太清第84回蕭皇后淒涼返京兆楊政道服官入大內227悟人生此行多慘淡飲黃湯局中多頗淒涼196皇甫德上書言主失高季輔以禮正宗室310唐尚書奉旨誅宣王李承乾謀殺於詹事119服幻藥誤入博泰谷 計無常困在深水宮第22回尉遲恭諫言行特赦李世民寬宏得良臣第十六回苗懷仁攜子歸鄉里楊文幹舉兵謀皇唐325崔仁師論律從輕罪魏夫子言道說治平第九回中原大地一片紛擾 北方胡天換代改朝354孫思邈探視房玄齡萬辯機入侍陳玄奘246狂宮人侍寵忘遠近賢魏王無力挽敗局122苗山幽深山開學館 唐皇帝南郊祭上天第97回鞠文泰遊歷東西市李世民獻俘大安宮331破國賊敕書降封賞喜漢王相約鬥甲兵144集仙殿賜宴衆進士 地下室俯首見主人第65回杜如晦上書改軍制房玄齡避禍請去職293京兆小民不孝獲罪弘化公主遠嫁西垂186傳佛法因故減苦役 習道經意外開岔支第64回貞觀皇上四請賓王李靖將軍狼山之會230慕容順親唐遠斯民苗山幽謁見大可汗第42回苗山幽北上收骸骨蕭玉蓉南下祭祖宗第23回琵琶女自究窮音理龐相壽去官養天年274上歡喜羣臣請封禪下憂心魏徵有諫言359李君羨緣喪親命太史令深言後來人358王玄策借兵教天竺蕭相公病死入冥國161奔窮途無情在牢獄 尋活水造夢出藩籬162苗山風介入盜蠶案 楊鐵超奉命來敦煌第41回螻蟻命莫有治世心無用人何談慷慨志355苗山幽朝見葉子柒惠恩善挑戰陸一蟬212慕容伏允亡命磧中胡虜鉅奸死於馬下第26回太上皇深宮辭舊歲趙德言草原逞奸才219高甑生獲罪赴邊境李衛公閉門安住家296春正月上幸魏王第夜午時君夢國子監154苗山幽行情日漸壞 藍毘尼遠路初登程145李淳風製作渾天儀 苗山幽智救童女王279鄧世隆表請集上文魏夫子直言引自省314薛延陀行兵進漠南苗山幽隨軍奔前線278趙元楷媚上苦斯民堯君素歲寒知寸心262蕭玉蓉孝心致險境苗山幽唸佛禱平安206陳太守降身訪名士隱大德過府論人才第十七回魏夫子獻計宜秋宮觀音婢生子承乾殿274上歡喜羣臣請封禪下憂心魏徵有諫言第95回東宮隱憂沉渣泛起深宮宴會上皇動情264政事堂廷臣論兵制幻雪亭方士說吉凶第35回春分日天子祭太陽花朝節女紅去明飾117上諭連三禁止亂鳴 極數九五盛而必改339玄奘法師迴歸長安洺州刺史見駕行在188生死局使節又往矣 悲喜事可汗顯威風113慈父知禮爲女消業 罪官起復算計功名177苗山幽遭遇雪上霜 李淳風解說風裡浪第83回張玄素諫止洛陽宮李思摩拜授右侯衛309太常博士斥僞數術果毅都尉平吐谷渾210術門師徒尋找吉壤契苾何力解救袍澤第95回東宮隱憂沉渣泛起深宮宴會上皇動情159尼古拉演說海外事 釋法隱暗害龜茲僧第99回一心護主李綱病故修建新宮戴胄請止343岑文本軍中染暴疾李世勣進兵拔蓋牟第十八回李世民諫言遷都事觀音婢淚語釋上疑343岑文本軍中染暴疾李世勣進兵拔蓋牟318李建成追復儲君號房玄齡請旨禁自殘260魏王泰驕橫誣羣臣今皇上言法不多變201衆羌人殺死孔長秀老聖人算計房玄齡217契苾何力顧全大局臨洮縣主下嫁將軍135張公瑾一病死襄州 大可汗舉國請內附178立春日舉行籍田禮 豔陽天等待良人歸第89回孫思邈回山尋清靜苗山幽出遊解天機159尼古拉演說海外事 釋法隱暗害龜茲僧第十三回魏夫子東宮獻奸計張公瑾洛陽練精兵192大唐皇帝演說古事慕容伏允再襲擾涼州205魏夫子御前論周齊苗山幽樹下說佛法287尉遲恭不忍棄鄙妻于志寧上疏斥分封152居命處運存乎天數 爭名逐利近於人情179張士貴領兵平獠亂 安四娘改嫁引風波193新宮落成顯主孝心上皇染疾不能入住第72回佔定襄隋人盡歸唐住南廂陰魂鬧相府第二十回銀安殿衆人逼秦王玄武門一役定社稷227悟人生此行多慘淡飲黃湯局中多頗淒涼159尼古拉演說海外事 釋法隱暗害龜茲僧303李元景再謀封禪事祿東贊奉命請婚期第60回白肥兒出力護社稷杜如晦勞心爲太平293京兆小民不孝獲罪弘化公主遠嫁西垂第十四回三五奸佞謀害秦王十八學究演說孔孟241孫思邈烹茶待來客袁天罡彈指話文王199慕容順直言獲猜忌高甑生求利有去心165居士沉浸水墨世界 浪子執着宜假嗣續
290侯弘仁銳意開道路李思摩奉旨出河南第68回苗山幽自詡登徒子顏師古寫就王會圖269苗山幽遠走西南國白毛怪着力害蒼生139慶善宮演奏慶善樂 歡喜人寫就歡喜文第25回杜如晦妙計退胡虜長孫後請納小楊妃第五回觀音婢力齊兄弟心 李二郎奇謀定大計201衆羌人殺死孔長秀老聖人算計房玄齡137長孫無忌耕耘東宮 尉遲敬德御前獻醜102爲守社稷分封皇親 宗室立功平息夷亂340李大亮臘月死京兆故皇嗣寒冬薨黔州第40回樑師都失勢嘗惡果譚延壽酒後吐真言109盼世上人能盡其用 覽山川物皆有所哀286李世民獻陵祭太武房玄齡相府拜高陽121致厚禮番邦顯誠意 去深情寒士保尊嚴285三國合謀共伐焉耆一陽初升敬答太清第84回蕭皇后淒涼返京兆楊政道服官入大內227悟人生此行多慘淡飲黃湯局中多頗淒涼196皇甫德上書言主失高季輔以禮正宗室310唐尚書奉旨誅宣王李承乾謀殺於詹事119服幻藥誤入博泰谷 計無常困在深水宮第22回尉遲恭諫言行特赦李世民寬宏得良臣第十六回苗懷仁攜子歸鄉里楊文幹舉兵謀皇唐325崔仁師論律從輕罪魏夫子言道說治平第九回中原大地一片紛擾 北方胡天換代改朝354孫思邈探視房玄齡萬辯機入侍陳玄奘246狂宮人侍寵忘遠近賢魏王無力挽敗局122苗山幽深山開學館 唐皇帝南郊祭上天第97回鞠文泰遊歷東西市李世民獻俘大安宮331破國賊敕書降封賞喜漢王相約鬥甲兵144集仙殿賜宴衆進士 地下室俯首見主人第65回杜如晦上書改軍制房玄齡避禍請去職293京兆小民不孝獲罪弘化公主遠嫁西垂186傳佛法因故減苦役 習道經意外開岔支第64回貞觀皇上四請賓王李靖將軍狼山之會230慕容順親唐遠斯民苗山幽謁見大可汗第42回苗山幽北上收骸骨蕭玉蓉南下祭祖宗第23回琵琶女自究窮音理龐相壽去官養天年274上歡喜羣臣請封禪下憂心魏徵有諫言359李君羨緣喪親命太史令深言後來人358王玄策借兵教天竺蕭相公病死入冥國161奔窮途無情在牢獄 尋活水造夢出藩籬162苗山風介入盜蠶案 楊鐵超奉命來敦煌第41回螻蟻命莫有治世心無用人何談慷慨志355苗山幽朝見葉子柒惠恩善挑戰陸一蟬212慕容伏允亡命磧中胡虜鉅奸死於馬下第26回太上皇深宮辭舊歲趙德言草原逞奸才219高甑生獲罪赴邊境李衛公閉門安住家296春正月上幸魏王第夜午時君夢國子監154苗山幽行情日漸壞 藍毘尼遠路初登程145李淳風製作渾天儀 苗山幽智救童女王279鄧世隆表請集上文魏夫子直言引自省314薛延陀行兵進漠南苗山幽隨軍奔前線278趙元楷媚上苦斯民堯君素歲寒知寸心262蕭玉蓉孝心致險境苗山幽唸佛禱平安206陳太守降身訪名士隱大德過府論人才第十七回魏夫子獻計宜秋宮觀音婢生子承乾殿274上歡喜羣臣請封禪下憂心魏徵有諫言第95回東宮隱憂沉渣泛起深宮宴會上皇動情264政事堂廷臣論兵制幻雪亭方士說吉凶第35回春分日天子祭太陽花朝節女紅去明飾117上諭連三禁止亂鳴 極數九五盛而必改339玄奘法師迴歸長安洺州刺史見駕行在188生死局使節又往矣 悲喜事可汗顯威風113慈父知禮爲女消業 罪官起復算計功名177苗山幽遭遇雪上霜 李淳風解說風裡浪第83回張玄素諫止洛陽宮李思摩拜授右侯衛309太常博士斥僞數術果毅都尉平吐谷渾210術門師徒尋找吉壤契苾何力解救袍澤第95回東宮隱憂沉渣泛起深宮宴會上皇動情159尼古拉演說海外事 釋法隱暗害龜茲僧第99回一心護主李綱病故修建新宮戴胄請止343岑文本軍中染暴疾李世勣進兵拔蓋牟第十八回李世民諫言遷都事觀音婢淚語釋上疑343岑文本軍中染暴疾李世勣進兵拔蓋牟318李建成追復儲君號房玄齡請旨禁自殘260魏王泰驕橫誣羣臣今皇上言法不多變201衆羌人殺死孔長秀老聖人算計房玄齡217契苾何力顧全大局臨洮縣主下嫁將軍135張公瑾一病死襄州 大可汗舉國請內附178立春日舉行籍田禮 豔陽天等待良人歸第89回孫思邈回山尋清靜苗山幽出遊解天機159尼古拉演說海外事 釋法隱暗害龜茲僧第十三回魏夫子東宮獻奸計張公瑾洛陽練精兵192大唐皇帝演說古事慕容伏允再襲擾涼州205魏夫子御前論周齊苗山幽樹下說佛法287尉遲恭不忍棄鄙妻于志寧上疏斥分封152居命處運存乎天數 爭名逐利近於人情179張士貴領兵平獠亂 安四娘改嫁引風波193新宮落成顯主孝心上皇染疾不能入住第72回佔定襄隋人盡歸唐住南廂陰魂鬧相府第二十回銀安殿衆人逼秦王玄武門一役定社稷227悟人生此行多慘淡飲黃湯局中多頗淒涼159尼古拉演說海外事 釋法隱暗害龜茲僧303李元景再謀封禪事祿東贊奉命請婚期第60回白肥兒出力護社稷杜如晦勞心爲太平293京兆小民不孝獲罪弘化公主遠嫁西垂第十四回三五奸佞謀害秦王十八學究演說孔孟241孫思邈烹茶待來客袁天罡彈指話文王199慕容順直言獲猜忌高甑生求利有去心165居士沉浸水墨世界 浪子執着宜假嗣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