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悟人生此行多慘淡飲黃湯局中多頗淒涼

李大亮像是看着什麼怪物一樣看着我,我直截了當的說:“我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不知道真假。當年朝廷派制史來到治所,看到這裡有很多鷹在飛,於是這位志士就慫恿你抓幾隻鷹敬獻給陛下。結果你在給朝廷上了一道奏疏當中彈劾的這位制史,說如果是陛下想要鷹那就是陛下的錯,如果是這位制史自作主張,朝廷就應該立刻免除他的職位。”李大亮說:“我不知道你這麼問有何用意?”我說:“在都督的面前,我不過是一直隨手可以捏死的蒼蠅,需要防到這個地步嗎?”李大亮冷笑着說:“蚊子那麼小叮人一口也能致命,小心一點有什麼不妥嗎?”我說:“沒有什麼不妥,我告辭了。”說着我一拱手就要離開,卻立刻有一位士兵擋住了我的去路,李大亮說:“你也不看看這是什麼地方,在軍營可不能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我說:“如果我還沒有記錯的話,我並不是你軍中的一員,我只是來投軍,你還沒有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我並沒有遵守軍紀的義務。”

李大亮說:“你少在這裡裝蒜,我之所以跟你過不去,你應該知道原因。我派出去的使者是不是死在了你的手上?”我一聽心中一驚,臉上卻十分的平靜。李大亮說:“現在想通了吧?到了那邊兒替我向他問聲好,送他上路。”看到這一幕,何刀兒嚇的臉色都紫了,生怕李大亮把他揪出來,然而李大亮並沒有提到他。我被拖了出去,眼看就要人頭落地之計。突然有一會兒吐,一會兒人殺了進來,負責行刑的人一看情況有變提着刀子衝了上去,我馬上抓住這個機會逃走了。可是能往哪裡投呢?自古蠻荒之地適合躲避權臣的追殺,於是我僞裝成一個遊方僧人一溜煙來到了瓊州。這裡是著名的窮鄉僻壤,遠近百里沒有一個識字的人。更讓人難以適應的是這裡的人說的是當地的語言,而我卻說得一口來自長安的官話。這樣我很容易就會。引起別人的注意,於是我開始裝作不會說話。

爲了避免別人瞧出端倪,我輕易不會和任何人發生接觸。哪怕是眼神的接觸,我都儘量避免。在這種情況下,我的人緣絕對不會好,然而隨着時間的延長,我慢慢發現我自己多慮了。李大亮要殺我,並沒有拿出足夠多的證據,他只是憑藉着自己的直覺公報私仇罷了。就算是他派人來追殺,也只能是偷偷摸摸的做。如果真是這樣,我又有什麼可怕的了,從那之後我開始主動和當地人接觸,然而當地人卻不願意跟我有所接觸。不久之後我發現有一個羣體特別容易跟我談得來,就是被迫流放在這裡的官員。有一個識字的人願意主動跟他們接觸,這對他們來說是求之不得的。其中有一位罪官姓孫,叫做孫長福。原本出身貧寒,以科場入仕,後來驟然富貴,又生怕失去了,於是拼命斂財,最終財富和權力都失去了,還被迫遷徙到這樣的窮鄉僻壤過日子。

孫長福擅長詩文、愛好交際。來到瓊州之後很快就找到了同好之人,結成了詩社。大家經常聚集在一起飲酒唱和,每逢這樣的日子,都會有很多人前來圍觀。一開始他們要躲避別人的圍觀,但是被圍觀的次數多了,他們也就習慣了。漸漸的有當地人加入進來,他們當中的很多人拜到了孫長福以及他的同好的門下。不出所料,我也被邀請加入了他所建立的詩社,我說:“請問這一家詩社叫什麼名字?”孫長福捋着鬍鬚說:“我給他取名爲竹林詩社。”我一聽這話大吃一驚,說:“在瓊州想要見到一根竹子是非常難的,爲什麼你要給它取這麼一個名字呢?”孫長福說:“正因爲如此,我才時刻想念竹子,這也是詩社爲什麼以竹林爲名的原因。”我說:“經你這麼一解釋,我就明白了,這的確是難得的好名字。”

孫長福說:“那你說說他到底好在哪裡?”我說:“竹林有兩層意思,一層牽涉到竹林七賢,一層牽涉到佛經所提到的竹林精舍。”孫長福說:“孺子可教。”我第一次被邀請參加詩社舉行的雅集,我甚至說不清楚具體的日子。總之那一天一大早我就來到了現場,主動把現場清掃乾淨。然而我只是第二個到達現場的人,第一個到達現場的是孫長福。我說:“你是詩社的發起人,爲什麼你也來的這麼早呢?”孫長福說:“人家願意加入我的詩社,願意出席詩社舉行的雅集,這都是看在我孫某人的面子上,不把大家伺候舒服了,人家怎麼會願意來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於無數次呢?”我說:“沒想到組織詩社和雅集這麼難。”孫長福說:“都說世上無難事,其實世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難的,除非你不在乎他是不是能做好,如果你想做好,哪怕是一件小事,都要耗費很大的力氣。”

太陽出山之後,陸陸續續有人到了,孫長福一邊招呼大家入席,一邊與他們閒聊着。可以看得出來,這些人一個個的未必有很大的學識,卻都非常的驕傲。我有些看不慣這些人,但是臉上卻不敢表現出來。每來一個人,孫長福都非常熱心的向我介紹,我朝來人鞠躬對方拱手答禮,等到人數到齊了。現場就變得熱鬧起來,有人負責用筆謄錄,有人負責彈奏樂器,我負責給大家添酒。而孫長福則是這一場集會的司儀,大家面對高山和深泉發出陣陣奇怪的叫聲,這些人作詩並不像是中原的才子一樣可以脫口而出,他們往往要憋很久才能憋出一首來。文辭差強人意,寓意難叫深遠。聽說我會占卜,很多人一下子有了興趣,我說:“占卜是大事,不可輕易爲之,龜甲和蓍草是神器,不到萬不得已,不可以驚動它。”孫長福說:“你就占卜一次,不求知道個人禍福,就算一千四百五十五年之後文學發展到了什麼地步?”

這個話題因爲沒有辦法來驗證占卜結果,既滿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又保全了我的顏面。我就答應下來,既沒有動用龜甲,也沒有使用蓍草,而是用銅錢這樣一種簡易的方式進行了占卜。最後根據卦象,我做了一番解釋。當時我盤着雙腿鄭重其事的說:“一千四百五十五年之後,大多數人不用手寫字,不讀紙質書。”其中一位老者捋着花白的鬍子說:“難道說那個時候的人要恢復古制使用簡牘了嗎?”我搖搖頭說:“當然不會是這樣,那個時候人們已經掌握了非常複雜的工藝,可以拿着一個薄薄的長方片,在上邊看書也可要在上邊敲字,在那個年月,文章不是用筆寫出來,而是用手指敲出來。”對方說:“這是不是意味着那個時候人們已經不會寫字了呢?”

我說:“這倒不至於,但那個時候的人只要用筆寫字,就會錯漏百出,因爲他們已經習慣了用手指敲字。”對方說:“你說的用薄薄的長方片讀書,這是什麼意思?”我說:“那個薄薄的長方片雖然看起來不是很大。卻可以在上面閱讀大量的書籍,不過那個年月的閱讀與今天有所不同。在簡牘流行的年月,讀書人會背整本書,並不稀奇。後來紙張開始流行,人們只能熟讀這些書,背誦其中的一些篇目。到了那個年月,絕大多數人是看了就忘,忘了,隨時可以拿起來再看。當工具沒有辦法可以依賴的時候,就只能仰仗人的記憶。”對方說:“至少這說明我們雖然不及古人,比那個年月的人還是要強一些的。”我說:“我也覺得我沒必要太過於妄自菲薄,雖然在我們這個年月,每年產出的書籍很少,但是有一本兒算一本兒,很多人都是窮其一生完成一部作品。在短短的一生,甚至在一年之內就完成一部很大的作品,這是有些滑稽的,這就好比注了水的肉,雖說個頭不小,裡面卻水的厲害。”

孫長福說:“我覺得這種注水的東西讀多了沒有什麼好處,味同嚼蠟、滋味全無。”我說:“在我們這個年月,天下人所讀的書大同小異,到了那個年月,不同的人所讀的書也不一樣。比如男人讀男人的書,女人讀女人的書。”孫長福說:“不對吧?我們今天男人和女人所讀的書也是不一樣的,比如班昭留下來的著作大多是女人在讀。”我說:“這裡邊稍微有一點不同,班昭的著作只是爲了教導自己的女兒,到了那個年月,讀書就如同去市場買東西,賣東西的人都會根據買家的喜好提供商品。然而商家在討好買家的同時也在塑造賣家的想法,比如你原本喜歡一個東西,有五分,商家就可以藉助一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手段做到七分,如果原本就有七分,商家恨不得可以做到十五分。”

衆人聽的雲裡霧裡,我說:“當初秦始皇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真正做到了四海歸一。到了漢武帝的時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下讀書人都讀一樣的書,從而使得無論山南海北的人認爲彼此是一家人,同爲華夏之民。可是在一千四百五十五年之後,不同的人會被分割到不同的小羣體,甚至提供給每個人的東西都有所差別,大家交流起來越來越困難,人的想法變得越來越極端。所以可以想見,那個年月一定隱藏着很多衝突和矛盾。至於會不會釀成大亂,就不好說了。”孫長福說:“一個大羣體和另外一個大羣體想法相左,就很容易釀成大戰。”我說:“不同的小團體之間混戰,造成的損失也不小。”

雖然在場的人聽了雲裡霧裡,但大家看上去都是一副饒有興致津津有味的樣子,我有些爲難的說:“對不住了,我才疏學淺,只能解釋到這個地步,我想其中一定會有很多錯漏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那位捋着花白鬍子的老者說:“這個我們真的沒有辦法指正,好在這事兒跟我們關係不大,我們只要過好自己的日子就夠了。”孫長福說:“我們趕上了治世,這真的是上天的恩賜,雖然我們被流放到這裡,還能夠在這裡飲酒作詩。”現場的氣氛非常的融洽,在場的本地人忍不住唱起本地的歌,跳起本地的舞。我雖然看不明白,卻仍舊硬着頭皮在那裡看着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會不會釀成災禍呢?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成了彼此產生興趣的理由。在不斷探究對方的過程當中,彼此增進了理解,建立了感情,並且不斷得到深化。當然也有另外一種形式,因爲彼此想法不同,導致誤解越來越深,以至於大打出手。

雅集結束之後,我站在孫長福的旁邊,把大家一一送走。之後我們兩個又燙了一壺酒,在那裡慢慢的喝。孫長福說:“你是因爲什麼來到這裡的呢?回想過去,我常常後悔自己那個時候不知道惜福,可只要冷靜下來又覺得那個時候正是因爲過分惜福,才導致走到了今天這個地步。”我說:“這也不能怨你人,算不計天算,其實從你出生的那一天,就已經決定你的一生會怎樣度過,因爲那個時候上天已經爲你安排好了一切,你不過是按照已經寫好的劇本,一個場景接着一個場景,慢慢去演罷了。”一聽這話孫長福立刻做恍然大悟狀,說:“你說的一點都沒錯,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別看你這個人看起來挺普通的,卻能夠說出這樣有哲理的話,算是我沒有白交你這個朋友。”我說:“我實在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我說這番話也是因爲上天的安排。很多時候我都覺得非常的困惑,不知道等待我的下一個場景會是什麼?”

孫長福說:“你要有信心,我覺得事情一定會像你,所以爲的那樣,如果不是這樣,上天爲什麼讓你的生活有如此深的感悟呢?”我說:“剛纔大家對算命有很高的熱情,因爲未來如何是未知的,對於過去發生的事情,大家的興趣就沒有那麼大了,其實過去發生的事情,我們一定知道的很清楚嗎?”孫長福豎起耳朵說:“你一定有非常新鮮的想法說來聽一聽,像我們這樣的人,註定無功於社稷,在這邊遠之地說一說海闊天空的想法,也算是人生一大樂事。”我說:“有一個問題不知道你想過沒有?今天有人信道有人崇佛,如果人既不信道,也不崇佛,又能信什麼呢?”孫長福說:“你這麼一問還真把我給問住了,也許會信孔子吧!”我說:“我們如果信孔子,孔子又信誰呢?”

孫長福說:“孔子信周公。”我說:“周公治理作業的確非常了不起,請問周公信什麼呢?”孫長福說:“你說說周公信什麼?”我說:“坦率講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周公憑什麼認爲禮樂可以讓天下大治呢?然而隨着一套完備的禮樂制度推出,周朝有了八百年的天下。然而事實的真相是周朝在經歷了不到四百年的時間就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可見禮樂只是表面的東西,只要裡面的東西壞了,表面是難以維持的。”孫長福撓着頭皮說:“以你的身份之卑微,考慮如此深層次的問題,你難道從來都感覺不到累嗎?”我說:“這是我樂意做的事情,所以並不感覺到勞累。”說完之後我才感覺到對方說這番話是要諷刺我的,我用一絲苦笑遮掩自己內心的尷尬,說:“在上古的時候,天子率領臣民在南郊設立圜丘祭祀皇天上帝,那個時候從上到下大家都非常的崇拜這位至高無上的神。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或者是因爲制度的限制,普通人與皇天上帝之間的距離不斷拉開,儘管天子每年都要祭祀皇天上帝,卻並沒有讓民間對這位神更加的看重。”

孫長福說:“你之前提到了一千四百五十五年之後,人與人之間的分別心越來越重了,的確隨着時間的推移,上下不能同心,已經變成了事實。皇天上帝之所以越來越在民間得不到重視,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朝廷對他的宣揚不夠,既然天子每年都要祭祀他,又怎麼可以讓百姓忽視他呢?”我說:“華夏延續多年,皇天上帝一直享受皇家最隆重的祭祀之儀,然而在這隆重的場合之下,大多數人都是虛應故事,就算是許多皇帝,也沒有特別相信這位皇天上帝,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老天爺。祭祀結束之後,該信佛的信佛,該信道的信道。”孫長福說:“現在的皇上是那麼聖明,在這個問題上言語前代的天子沒有什麼不同,所以算了吧,有些事情就是天意,無可挽回了。”

他在說這番話的時候語帶哽咽,我也流出了眼淚。居住在這樣的島上,儘管每過一段時間都要舉行雅集,還是讓人覺得非常的孤獨。此前我很少想念自己的家人,但是到了這個時候,我卻非常的懷念他們。因爲我覺得對於他們來說我已經死了。我可能今生今世都沒有辦法回到他們的身邊了。一開始我們還哭得非常剋制漸漸的孫長福就在那裡放聲大哭,看見他咧着嘴在那裡哭的那麼投入,我一下子就懵了。上前勸阻道:“孫夫子,雖說這裡來來往往的人不多,但是萬一讓人聽了去還是不太好的。”孫長福說:“我這個人也是不願意哭的,只是聊到這個話題了,我有些情難自禁。”

我說:“不要想那麼多了,萬事如浮雲,且盡杯中物!”於是我們兩個在那沒命的喝了起來,沒過多一會兒就都忘記自己是誰了。面對天上的一彎殘月,兩個人不停的衝月亮吼着,無論我們吼的有多大聲,月亮都在那裡無動於衷。孫長福有些生氣了,突然指着月亮破口大罵,他這一罵讓我的酒勁過去了一大半,趕緊勸阻說:“千萬不要這樣做,萬一觸怒神靈可不是鬧着玩兒的。”孫長福說:“神靈又怎麼樣?神靈就可以不給我面子嗎?不給我面子,我也讓他沒有臉面。”我說:“這是說的哪裡話呢?在這皓月之下,我們不過像灰塵一粒一樣渺小,如果每個人都像你這麼要求,月亮如何能夠滿足呢?”孫長福有些不管不顧了說:“別人我管不着,總之他不給我面子就不行。”我說:“自己的面子別人給不了,還是要自己去掙,如果有一天你被朝廷赦免,或者說你在當地有特殊的貢獻,而被朝廷召回,那個時候月亮自然會對你青眼相加。”

我們兩個喝的爛醉,到了第二天醒來。發現自己已經沒有一點人樣了,互相看對方一眼都覺得非常的沮喪,我說:“難怪我們沒有出息,看看我們現在的這一副德行。”孫長福說:“看來我們還是要加強自律。”又寒暄了幾句,我拱手離開了。等到又一次我來到這個地方,卻發現他們改變了舉行雅集的地點。可能是他擔心再次發生類似的事情,我敗壞了他的聲譽吧!從那之後我再難見到他,因爲實在沒有朋友,我只好找個安靜的地方練習觀想,我當時想如果我在這方面修煉,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只要我閉上雙眼,我就可以去任何自己想要去的地方遨遊。上得九天,下得深淵。然而每當我做好之後,我發現我的注意力始終留在了非常淺的位置,根本沒有辦法進行深度的觀想。這讓我感到非常的沮喪,終於在一個清晨忍不住嚎啕大哭,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以至於我想馬上剎住車都不可能。

343岑文本軍中染暴疾李世勣進兵拔蓋牟241孫思邈烹茶待來客袁天罡彈指話文王第33回弘文館學士治經典社稷壇天子祈豐年第十六回苗懷仁攜子歸鄉里楊文幹舉兵謀皇唐219高甑生獲罪赴邊境李衛公閉門安住家244翻舊書以方治病龜拜上神尋花解重罪324裴刺史請旨伐高麗黨仁弘罷死罪君王365服仙藥導致泰山崩定年號話說貞觀盡170遭天譴因果原有報 化無常諸事奉道行第64回貞觀皇上四請賓王李靖將軍狼山之會327褚遂良請緩封皇子侯君集怨憤生異心135張公瑾一病死襄州 大可汗舉國請內附153李承乾遊戲明德殿 唐皇上置酒未央宮100大匠竇奉旨造新宮張蘊古執法得橫死306民犯十惡累及刺史贊普蒙恩公主稱心349蕭相公忤旨不出家高士廉病重謝塵世147爲人臣自當解君憂 逢天究何以濟蒼生237魏夫子不幸患眼疾張大夫奉命知相州第40回樑師都失勢嘗惡果譚延壽酒後吐真言274上歡喜羣臣請封禪下憂心魏徵有諫言272鑾駕抵達東都洛陽王圭光臨李泰府邸246狂宮人侍寵忘遠近賢魏王無力挽敗局343岑文本軍中染暴疾李世勣進兵拔蓋牟241孫思邈烹茶待來客袁天罡彈指話文王122苗山幽深山開學館 唐皇帝南郊祭上天第40回樑師都失勢嘗惡果譚延壽酒後吐真言114政事堂廷臣議孝道 飛鳥城賓主爭禮儀第82回在朝堂蹉跎如火煎立宮門度日似風起157去遼東雪中遇法隱 望江岸風裡嘆樸靈234皇后患病閒暇時光藥王進宮參詳病理第70回去漠南虎口脫危險到年底諸事盡繁忙第25回杜如晦妙計退胡虜長孫後請納小楊妃280虞世南因病謝紅塵高士廉進位右僕射第十一回劉武周北上歸胡虜房玄齡設卦解迷局第96迴天子壽誕諸王拜賀吳王英武國舅不安348莫離支遣使獻二女薛延陀叛唐致家亡258閉門不納勅使待明依山建陵後世之規162苗山風介入盜蠶案 楊鐵超奉命來敦煌364唐皇上陳疾加新病孫思邈難治虛妄人第65回杜如晦上書改軍制房玄齡避禍請去職346孫伏伽六條察四方李衛公小心答上問141曬伏節天上瑤池會 秋分日對月祈蒼生第54迴護新法不忍殺太監答故人決心放裴寂123一時說事書生感傷 孤僧圓寂俗人尋骨第75回大唐故主威服遠人異域酋長拜舞君上第十三回魏夫子東宮獻奸計張公瑾洛陽練精兵365服仙藥導致泰山崩定年號話說貞觀盡333紇幹承基告發謀逆賀蘭楚石檢舉阿翁第50回高皇帝淚灑臨湖殿三野老動情寄江聲246狂宮人侍寵忘遠近賢魏王無力挽敗局108魏夫子乞旨清污穢 房相公下問解民情355苗山幽朝見葉子柒惠恩善挑戰陸一蟬224何刀兒服役陽關外苗山幽再入吐谷渾126利州都督請求封禪 孫氏珍妮管教英雄307孫伏伽不恥當年貧苗山幽冒險遊吐蕃319魏夫子病受宅新堂褚遂良上疏助皇嗣268劉德威一言平斷獄川之代即位潘森南109盼世上人能盡其用 覽山川物皆有所哀328尉遲敬德表乞骸骨慕容幽蘭跪拜焚香152居命處運存乎天數 爭名逐利近於人情278趙元楷媚上苦斯民堯君素歲寒知寸心第36回顯德殿良臣論吉凶保育房比丘說善惡第68回苗山幽自詡登徒子顏師古寫就王會圖344白巖城下將士受阻安市牆頭高麗揚威第62回杜如晦病聞真人語任城王怒斬楊義成第35回春分日天子祭太陽花朝節女紅去明飾第91回覽聖蹟更知三教語見衆生皆是平凡人169利益衆生魔窟傳法 意氣用事謀害高僧173困鳴沙斷炊連三日 問解脫多數迷一生245見涼薄無分俗與道閱風華膜拜花中王286李世民獻陵祭太武房玄齡相府拜高陽244翻舊書以方治病龜拜上神尋花解重罪140大安宮皇上表孝心 高牆內頡利抒國恨第73回伊蘇尼失頡利失蹄京兆風華房杜染疾251皇嗣盡孝言請僧道皇后病重氣疾難醫第30回築臺求雨祈福避災反躬罪己噩夢不止第九回中原大地一片紛擾 北方胡天換代改朝346孫伏伽六條察四方李衛公小心答上問348莫離支遣使獻二女薛延陀叛唐致家亡207南路軍穿越邏真谷賊偏師大敗寺海平第49回越王泰歡喜清商樂苗山幽秘密洞天機132魏夫子依禮規天子 溫令公舉酒解君憂118道士鄉儒學難推進 芳華亭佛法在此身156二位路人御前辯論 兩次赦免羣臣爭執341俟利苾輕騎入朝中史刺史坐髒遭刑戮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薦李衛公123一時說事書生感傷 孤僧圓寂俗人尋骨190李衛公白髮領三軍 隋外孫上書乞歸順第六回李留守領兵入長安 月雨公往生去極樂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薦李衛公318李建成追復儲君號房玄齡請旨禁自殘216李道彥縱兵逞兇頑薛萬鈞貪功亂胡漢第二十回銀安殿衆人逼秦王玄武門一役定社稷126利州都督請求封禪 孫氏珍妮管教英雄第59回落魄馬周進入長安失意頡利深夜遇襲第81回突利可汗爵封郡王失意胡兒進位將軍350懼風疾修繕隋廢宮聽朝議偏師伐高麗第88回林邑王獻珠進妄言李大亮請旨停捐獻135張公瑾一病死襄州 大可汗舉國請內附第37回義安王興兵清君側李世民殺雞儆羣猴
343岑文本軍中染暴疾李世勣進兵拔蓋牟241孫思邈烹茶待來客袁天罡彈指話文王第33回弘文館學士治經典社稷壇天子祈豐年第十六回苗懷仁攜子歸鄉里楊文幹舉兵謀皇唐219高甑生獲罪赴邊境李衛公閉門安住家244翻舊書以方治病龜拜上神尋花解重罪324裴刺史請旨伐高麗黨仁弘罷死罪君王365服仙藥導致泰山崩定年號話說貞觀盡170遭天譴因果原有報 化無常諸事奉道行第64回貞觀皇上四請賓王李靖將軍狼山之會327褚遂良請緩封皇子侯君集怨憤生異心135張公瑾一病死襄州 大可汗舉國請內附153李承乾遊戲明德殿 唐皇上置酒未央宮100大匠竇奉旨造新宮張蘊古執法得橫死306民犯十惡累及刺史贊普蒙恩公主稱心349蕭相公忤旨不出家高士廉病重謝塵世147爲人臣自當解君憂 逢天究何以濟蒼生237魏夫子不幸患眼疾張大夫奉命知相州第40回樑師都失勢嘗惡果譚延壽酒後吐真言274上歡喜羣臣請封禪下憂心魏徵有諫言272鑾駕抵達東都洛陽王圭光臨李泰府邸246狂宮人侍寵忘遠近賢魏王無力挽敗局343岑文本軍中染暴疾李世勣進兵拔蓋牟241孫思邈烹茶待來客袁天罡彈指話文王122苗山幽深山開學館 唐皇帝南郊祭上天第40回樑師都失勢嘗惡果譚延壽酒後吐真言114政事堂廷臣議孝道 飛鳥城賓主爭禮儀第82回在朝堂蹉跎如火煎立宮門度日似風起157去遼東雪中遇法隱 望江岸風裡嘆樸靈234皇后患病閒暇時光藥王進宮參詳病理第70回去漠南虎口脫危險到年底諸事盡繁忙第25回杜如晦妙計退胡虜長孫後請納小楊妃280虞世南因病謝紅塵高士廉進位右僕射第十一回劉武周北上歸胡虜房玄齡設卦解迷局第96迴天子壽誕諸王拜賀吳王英武國舅不安348莫離支遣使獻二女薛延陀叛唐致家亡258閉門不納勅使待明依山建陵後世之規162苗山風介入盜蠶案 楊鐵超奉命來敦煌364唐皇上陳疾加新病孫思邈難治虛妄人第65回杜如晦上書改軍制房玄齡避禍請去職346孫伏伽六條察四方李衛公小心答上問141曬伏節天上瑤池會 秋分日對月祈蒼生第54迴護新法不忍殺太監答故人決心放裴寂123一時說事書生感傷 孤僧圓寂俗人尋骨第75回大唐故主威服遠人異域酋長拜舞君上第十三回魏夫子東宮獻奸計張公瑾洛陽練精兵365服仙藥導致泰山崩定年號話說貞觀盡333紇幹承基告發謀逆賀蘭楚石檢舉阿翁第50回高皇帝淚灑臨湖殿三野老動情寄江聲246狂宮人侍寵忘遠近賢魏王無力挽敗局108魏夫子乞旨清污穢 房相公下問解民情355苗山幽朝見葉子柒惠恩善挑戰陸一蟬224何刀兒服役陽關外苗山幽再入吐谷渾126利州都督請求封禪 孫氏珍妮管教英雄307孫伏伽不恥當年貧苗山幽冒險遊吐蕃319魏夫子病受宅新堂褚遂良上疏助皇嗣268劉德威一言平斷獄川之代即位潘森南109盼世上人能盡其用 覽山川物皆有所哀328尉遲敬德表乞骸骨慕容幽蘭跪拜焚香152居命處運存乎天數 爭名逐利近於人情278趙元楷媚上苦斯民堯君素歲寒知寸心第36回顯德殿良臣論吉凶保育房比丘說善惡第68回苗山幽自詡登徒子顏師古寫就王會圖344白巖城下將士受阻安市牆頭高麗揚威第62回杜如晦病聞真人語任城王怒斬楊義成第35回春分日天子祭太陽花朝節女紅去明飾第91回覽聖蹟更知三教語見衆生皆是平凡人169利益衆生魔窟傳法 意氣用事謀害高僧173困鳴沙斷炊連三日 問解脫多數迷一生245見涼薄無分俗與道閱風華膜拜花中王286李世民獻陵祭太武房玄齡相府拜高陽244翻舊書以方治病龜拜上神尋花解重罪140大安宮皇上表孝心 高牆內頡利抒國恨第73回伊蘇尼失頡利失蹄京兆風華房杜染疾251皇嗣盡孝言請僧道皇后病重氣疾難醫第30回築臺求雨祈福避災反躬罪己噩夢不止第九回中原大地一片紛擾 北方胡天換代改朝346孫伏伽六條察四方李衛公小心答上問348莫離支遣使獻二女薛延陀叛唐致家亡207南路軍穿越邏真谷賊偏師大敗寺海平第49回越王泰歡喜清商樂苗山幽秘密洞天機132魏夫子依禮規天子 溫令公舉酒解君憂118道士鄉儒學難推進 芳華亭佛法在此身156二位路人御前辯論 兩次赦免羣臣爭執341俟利苾輕騎入朝中史刺史坐髒遭刑戮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薦李衛公123一時說事書生感傷 孤僧圓寂俗人尋骨190李衛公白髮領三軍 隋外孫上書乞歸順第六回李留守領兵入長安 月雨公往生去極樂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薦李衛公318李建成追復儲君號房玄齡請旨禁自殘216李道彥縱兵逞兇頑薛萬鈞貪功亂胡漢第二十回銀安殿衆人逼秦王玄武門一役定社稷126利州都督請求封禪 孫氏珍妮管教英雄第59回落魄馬周進入長安失意頡利深夜遇襲第81回突利可汗爵封郡王失意胡兒進位將軍350懼風疾修繕隋廢宮聽朝議偏師伐高麗第88回林邑王獻珠進妄言李大亮請旨停捐獻135張公瑾一病死襄州 大可汗舉國請內附第37回義安王興兵清君側李世民殺雞儆羣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