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

在我國古代人們信奉的衆多神靈中,竈神在民間的地位是最高的。民諺曰:“三祭竈,四掃屋……”即指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一說二十四)祭祀竈神。竈神,是由原始的火崇拜發展起來的一種神祇崇拜。在原始人氏族羣居的生活中,那一堆永不熄滅之火便是他們的竈,因而在原始人那裡,火神與竈神是一致的。不過,自竈神產生之日起,其職掌便與火或竈火毫無關係,他是天帝派駐各家的監察大員,是一家之長,負責監督一家老小的善惡功過,定期上報天庭,因而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頂禮膜拜。

所以,人們如果要祈福禳災,便要對竈王爺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竈火燒香,不得擊竈,不得將刀斧置於竈上,不得在竈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大喊、唱歌,不得將污髒之物送入竈內燃燒,等等,名目繁多。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竈王爺要昇天報告一年的情況時,人們還要爲竈王爺擺上供品,這就是所謂的祭竈。祭竈時,麥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爲了讓竈王爺喝得忘乎所以,暈頭轉向,而麥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竈神嘴上,一來竈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惡言惡語,只能說好話,二來麥芽糖粘住嘴巴,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口。宋代范成大《祭竈詩》即雲:“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鬆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竈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豬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這哪裡是祭竈,分明是向竈神送禮行賄。

關於竈神還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之一便是和朱元璋有關的傳說。朱元璋小的時候,家裡很窮。一天,朱元璋的母親正在做飯,突然一隻喜鵲飛進屋來,叫道:“朱家天下萬萬年!朱家天下萬萬年!”朱母生氣道:“什麼萬萬年,不要開我們的玩笑。我看哪,有個二百七十六年就不錯了。”朱母一邊說,一邊生氣地用勺子敲打竈臺,以趕走喜鵲。這時,被朱母敲得鼻青臉腫的竈神現身了。他無奈地對朱母說:“朱大媽呀,老天爺讓你們朱家天下萬萬年就是萬萬年了嘛,你爲什麼要生氣呢?現在好了,你說二百七十六年就只有二百七十六年了。”後來,明朝果然只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

農神

農業的祭神活動源遠流長,所祀之神可謂名目繁多。在山西幾乎無村不建土地廟,無家不供天地爺,無處不塑龍王像。縣城裡必建城隍廟和八臘廟,每到春秋還有不少由官方主持的祭典,以促農種,以報秋實。

伏羲、神農、黃帝此三皇被人們共同尊爲農業神師,在農村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的三皇廟、三皇祠即是祭他們三個的。傳說中伏羲畫八卦而定四方,作網置教民以漁獵;神農藝百穀而興農事,嘗百草,羣藥圃;軒轅造農具、定節氣,均爲發明農事之人。

農神崇拜與天地信仰是農業生產時對大自然依賴的結果,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農民以爲種子種在土壤裡不僅是因其適應了自然而發育生長起來,也是上蒼由於人們的虔誠與奉祭而賜福於人間的。雖然今天人們的各種崇拜與信仰已不完全順應天人之間的賞與報、祈與禱的關係了,但習俗既久,移易也難,農民對土地的崇拜更多的是順應習俗和傳統。

土地神

中國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禮俗。古書載:“古人尊天而親地,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爲社而祀之,以報功也。”東漢時稱社神爲社公或土地,而稱土地者更甚,社神初無姓名。東晉以後,民間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爲土地神,於是土地神有了人格及姓氏。明清以後,民間又多以名人作爲各方土地神。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傳爲唐代大文人韓愈。杭州太學一帶,原是岳飛的故鄉,於是太學就奉岳飛爲土地神。現在的土地廟中常配祀有土地婆婆,其俗約起於南宋。

中國人認爲土地載萬物,又生養萬物,長五穀以養育百姓,所以人們親土地而奉祀土地。

自東晉以後,隨着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基層的官僚制度的逐漸完善,土地神也演變成爲在道教神階中只能管理本鄉本土的最低級的小神。供奉土地神的土地廟大多比較簡陋。一些大廟也會在殿堂中設有土地神位。土地神的神誕之日是二月初二。舊時,官府和百姓都到土地廟燒香奉祀。現在初一、月半到土地廟燒香的習俗依然存在。

在民間祭祀的土地公都是慈眉善目、白鬚白髮的老人,有時會有土地婆陪祀,有時則只有土地公而已。傳說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時,問他有什麼抱負,土地公希望世上的人個個都變得有錢,人人過得快樂。土地婆卻反對,她認爲世間的人應該有富有貧,才能分工合作,發揮社會功能。土地公說:“那麼,貧窮的人不是太可憐了嗎?”土地婆反駁道:“如果大家都變成有錢人,以後我們女兒出嫁,誰來幫忙擡轎子呢?”土地公無話可說,也因此放棄他的抱負。世人覺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個“惡婆”,因此不肯供奉她,卻對土地公推崇備至。

門神

門神是農曆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是道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用以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道教因襲這種信仰,將門神納入神系,加以祀奉。

最早的門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兩個“桃人”。據說,他們就是遠古時期黃帝派來統領遊蕩人間羣鬼的兩位神將——神荼與鬱壘的化身。唐代,又出現了一位門神鍾馗,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們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節將鍾馗圖像貼在門上,用來驅邪辟鬼。秦瓊、尉遲恭是門神中的武門神,大約元代以後才祀之爲門神,然二人確爲唐人。

八仙

八仙是指民間廣爲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衆說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始定爲:鐵柺李、漢鍾離(鍾離權)、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

傳說八仙分別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貴、貧、賤,由於八仙均爲凡人得道,加上八仙所持的葫蘆、葵扇、劍、漁鼓、笏板、簫管、花籃、荷花,所以個性與百姓較爲接近。

鐵柺李借屍還魂:李鐵柺,相傳名叫李凝陽,或名洪水,小字拐兒,自號李孔目。神誕之日爲七月初十。《混元仙派圖》稱其爲呂洞賓的弟子。傳稱李凝陽應太上老君與宛丘先生之約,魂遊華山。臨行,囑咐其徒守魄(軀殼)七日。無奈其徒之母突得急病而欲速歸,遂於第六日化師之魄。李凝陽遊魂於第七日迴歸時,無魄可依,即附於一餓殍之屍而起,故其形醜陋而跛右腳。後封爲東華齊陽啓元帝君。

髽髻道人漢鍾離:原複姓鍾離,名權,後改名爲覺,燕臺人,字寂道,號和穀子,又號正陽子。全真道派尊其爲“正陽祖師”,“北五祖”之一。鍾離權神誕之日爲四月十五。相傳誕生時,異光數丈,狀若烈火。生下後不哭不食,第七日躍然而起曰:身遊紫府,名書玉京。及長,爲諫議大夫,奉詔北征失利,軍士盡散。鍾離權獨騎奔谷迷道,路遇王玄甫授以長生真訣及金丹火候、青龍劍法等。後入華山、入崆峒山,見老君,賜號雲房。唐時,度化呂純陽後,應詔昇天,被封爲太極左宮真人。鍾離權與呂洞賓間有關神仙之道的問答,有《鍾呂傳道集》傳世。宋欽宗靖康初封爲正陽真人。1269年又褒贈正陽開悟傳道真君,鍾離權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後人破讀爲“漢鍾離”。鍾離權梳髻以傳道,手搖扇子,袒露大肚,一派散仙之風。

呂洞賓黃粱一夢:呂岩,字洞賓,號純陽子。相傳呂洞賓落第後遇鍾離權,鍾離權於爐上煮黃粱飯,授枕予洞賓睡,夢見自己中進士、當官、升侍郎、成親、爲宰相、被誣害、獲罪、家破人亡、窮困潦倒……倏忽醒來,黃粱猶未熟,方知貴不足喜,賤不足憂,人世間不過一場大夢。遂棄家拜鍾離權爲師,入終南山修道。

張果老:姓張,名果,唐代道士,曾隱於中條山修道。新舊《唐書》有傳,本是民間的江湖術士,因民間相傳遂爲神仙。自稱生於堯時,渾忘甲子,有長生不老之法隱居中條山,時人皆稱有長生秘術。相傳神誕之日爲十一月二十三日。張果老常騎白驢,日行數萬裡。歇則疊驢,其厚如紙,置於巾箱之中。乘則以水噀之,覆成白驢。唐太宗、唐高宗均曾徵召於他,均不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賜銀青光祿大夫,號通玄先生。

曹國舅隱居山岩:姓曹,名景休,徐州人。宋仁宗曹皇后之弟,故稱國舅。相傳神誕之日爲八月十五。因其弟景植不法殺人而服罪,曹景休恥於見人而隱居山岩,葛巾野服,矢志修真。經鍾離權與呂洞賓之度化,曹國舅得還真密旨而修道成真,並由鍾離權和呂洞賓引入仙班。

韓湘子藍關度叔:名湘,字清夫,傳爲韓愈之侄孫。韓湘神誕之日爲十一月初九。相傳韓湘子自幼學道,追隨呂純陽,後登桃樹墜死而尸解登仙。韓愈官拜刑部侍郎時,賓客盈門,朋僚宴賀。韓湘子勸韓愈棄官學道,韓愈則勉韓湘子棄道從學。韓湘子以徑寸葫蘆,酌酒遍飲賓客,數鬥不竭。又以盆覆土,開花兩朵,上有金字之聯: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後來,韓愈以諫迎佛骨事,貶謫潮州,別家赴任,途經藍關,值大雪,馬憊於道。韓湘子冒雪而來。韓愈問其地,即藍關,嗟嘆韓湘子預言之靈驗。後韓湘子護愈抵任,復隨愈移袁州,最後度其叔韓愈入道。

藍采和歌板行乞:唐代的隱逸。據《續仙傳》、《太平廣記》稱,藍采和常衣衫襤褸,一足靴,一足跣,夏則披絮,冬則臥雪,氣出如蒸。藍采和常行歌於城市乞討,手持大拍板長三尺餘,似醉非醉,踏歌雲“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均爲神仙脫世之意。後得鍾離權之度化,乘雲而去。

何仙姑飛行侍母:何仙姑是八仙之中唯一的女仙,名瓊,永州零陵人。相傳神誕之日爲四月初十。13歲時,入山採茶,遇呂洞賓。後又於夢中得神人傳授,遂誓不嫁,往來山谷,輕身飛行。每日朝出,暮持山果歸來侍母,後尸解仙去。

民間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傳說。相傳八仙共赴瑤池,爲西王母祝壽,途遇東海阻礙去路。以他們得道昇仙的道行,本可駕雲飛過海去,但呂洞賓倡議,何不各以法寶投海擺渡,得到衆仙響應。

於是,鐵柺李浮葫蘆,張果老踏漁鼓,漢鍾離搖葵扇,呂洞賓劃寶劍,藍采和坐花籃,韓湘子踩簫管,何仙姑立荷花,曹國舅執笏板,各顯本事,又互相打諢取笑,煞是熱鬧。

喧譁聲驚動了東海龍宮,龍宮太子垂涎八仙的寶貝,向八仙挑釁。在茫茫東海上的惡戰被太上老君察覺,急忙跑來止戰,併爲他們調解。龍宮太子認錯後,雙方言和,同赴王母壽宴。

“八仙過海”在民間則具有藉助衆仙的神通和法寶驅邪免災的特定意義。

鍾馗

鍾馗,是中國古代諸神中形象最爲醜陋的一位,並且總是與陰間惡鬼相伴爲伍。但人們並未因此而厭棄他。每到年節喜慶日子,人們都要張掛他的畫像鎮鬼驅邪。這種風俗源自唐朝持續至今,一千多年從未間斷。

鍾馗有着怎樣的傳奇經歷呢?

《鍾馗嫁妹》故事中,講到他是唐朝時一位出身貧寒的書生,自幼飽讀詩書,才華出衆。然而他相貌奇醜無比,絲毫沒有讀書人那種風流倜儻的儒雅氣質。也就是因爲這醜陋的相貌,使他在科舉考場上遭受歧視。

鍾馗憑藉過人的才華,最終參加了殿試。但這位唐明皇偏偏無法容忍鍾馗的醜陋,大筆一揮,取消了他的錄取資格。十年寒窗之苦,瞬間化爲烏有,性格剛烈的鐘馗於是選擇了死……

那次考場冤案後不久,唐明皇身患重病,御醫們費盡心思,忙活了一個多月也不見好轉。一天深夜,唐明皇夢見一牛鼻子小鬼,身穿紅衣,一腳穿靴,一腳光着,靴子掛在腰間。這個小鬼偷偷盜走了楊貴妃的紫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唐明皇見了大怒,大聲呵斥。這時突然出現一個大鬼,頭頂破帽,穿藍袍,束角帶,一下捉住小鬼,用手指剜出小鬼的雙眼,然後把小鬼撕成兩半吃掉了。唐明皇忙問大鬼名諱,大鬼上前奏道:“臣是終南進士鍾馗,因應舉不捷,觸殿階而亡,死後成爲鬼王,誓除天下惡鬼妖孽。”

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序言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序言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序言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
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序言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序言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序言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