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

婚嫁禮俗

常言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舊時人們將婚姻視爲神聖之事,《禮記》中記載:“昏禮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也。”這句話告訴我們婚姻的實質在於宗族的延續。傳統漢族婚俗基本上延續了古代的“六禮”制度。傳說周文王卜得吉兆,親迎太姒於渭河之濱,整個過程經過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道儀式,後來此儀式演變爲婚俗儀禮的範本,即爲六禮。

納彩——傳統婚聘第一禮

納彩即男方父母託媒向中意的女家表達求婚之意。舊時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自由戀愛。男孩子長到十七八歲,家長就開始託媒找女家,如果相中哪家姑娘,就託媒人去提親。若女方不允,也會婉言謝絕,俗話說“一家女,百家求”,女方可以不允,但不可以得罪媒人。若女方同意婚事,男方纔能再去女家求婚。

古代納彩所帶禮物用雁,因爲人們認爲雁“木落南翔,冰洋北徂”,順乎陰陽往來;二是雁失配偶,終身不再成雙,取其忠貞,以雁爲禮表達求婚之誠意。

問名——批生辰八字定婚嫁

問名是六禮中第二禮,即男方請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以及生辰八字。取回庚帖後,卜吉合八字,查其是否相生相剋,謂之合八字。

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配以天干地支,兩字一組,四組共八個字。據五行之說,相生相剋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有的地區還根據雙方的屬相合八字,有“白馬怕金牛,鼠羊不到頭,蛇見猛虎如刀銼,豬見嬰猴淚長流”等迷信說法。

納吉——婚約達成

納吉是將合婚得吉的結果通知對方。這一禮俗唐代叫“報婚書”,近代又稱“換帖”,即現代意義的“訂婚”。納吉時,男方要備禮到女家,雙方互換婚書,表示婚約達成。舊時男方備禮用雁,到了近代逐漸演變爲如耳墜、戒指、銀帽等飾物。納吉之後男女雙方就算定下了婚事,至此,女孩子就是“有人家了”。

納徵——下聘禮

納徵亦稱下彩禮、下財、下禮、過禮、過彩禮、放定、下定、行大盤、行聘、行聘禮等。即完婚前男家向女家送彩禮。彩禮的數量和品質,各地不同,主要視家境的貧富而定。下彩禮即依禮制,也要徵得女方同意,實質是送和要結合。行聘前,先由媒人執彩禮帖(禮品清單)與女家商議,往往雙方對數量、品質多存爭議,需商議多次方能定下。

在古代行聘時,男家備禮書,置於紅漆木盤上,排隊手捧肩挑禮品,伴以鼓樂送至女家,女家協助將禮品擺開,供女家親友鄰人觀賞過目。女方收下,下彩禮畢,婚約正式成立。聘禮中的物品多用雙數,忌諱單數。

請期——選擇良辰吉日

請期又稱看日子、送娶牌、下婆帖,舊時只是男方查定迎娶日期,同女方商議。其程序是先請算命先生卜得吉日,再將日期及迎娶事項寫成帖,請媒人送至女方家中徵求意見,故稱“請期”。一般要卜得兩個吉日,一個在上半月,一個在下半月,然後經女方篩選,將選中的日子確定,俗稱“定日子”。

在迎娶之前還要進行迎親“過禮”儀式。過禮多在上午進行。禮品數量不限,但必爲雙數。必備禮品爲活鵝一對,代雁;酒一罈;衣服、首飾、衣料;喜餅,爲大盒酥皮點心;喜果、乾鮮各四盤,多爲棗、栗子、花生、桂圓,取吉祥寓意;茶葉,取“三茶六禮”之意。

親迎

親迎是迎娶新娘的儀式,俗稱娶媳婦,它是婚嫁禮儀的中心環節。漢族地區大致有迎親、祭拜天地、行合巹禮、入洞房等多道程序。吉日確定後,男女雙方都要爲婚嫁做準備,稱爲“備嫁”。

到了娶親之日,一般都是新郎親自去迎接新娘。早晨吃過喜面後,迎親的花轎就要啓程。新郎換上禮帽,胸前系大紅花,一切就緒後,迎親的隊伍夾帶着鼓樂隊浩浩蕩蕩去迎接新娘。

花轎到女家門前,鼓樂隊要吹三遍纔開門,意爲“憋性”,故意把新郎拒之門外。新郎進門後,首先要拜女方祖先和家長。新娘出嫁的着裝不論哪個季節都是一襲紅,通常喜棉忌單。若是夏天出嫁即在腰間纏一縷棉絮,據說這是寓意“兒女厚實”。新娘離屋上轎時,足不着地,一般由新郎或家中兄長背出或抱上花轎。待新郎、新娘在轎中坐穩後,同時起轎,一前一後,娶親的隊伍開始返回男方家中。起轎後,走在最前面的人要撒青龍帖或喜字帖,遇到橋、井、廟宇或拐彎處都要貼青龍帖,中途不能落轎。

等到迎娶隊伍返回男方家中,花轎衝着喜神的位置落定,迎親的姑娘們鋪下紅氈,掀開轎簾,新娘在伴娘的攙扶下下轎後,就開始拜天地儀式。一般天地桌擺放在堂屋門前,女東男西站定,在司儀的喊聲中,開始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的儀式,隨後送入洞房。

離娘肉

男子娶親時,要準備幾十公斤的豬肉給女方送去,此肉稱爲“禮肉”或“離娘肉”,這是數十種彩禮中必不可少的一種。

離娘肉的選擇很有講究,一般多爲新鮮的生豬肋條肉和豬後腿。有些地區習慣送一塊,這塊肉就要大一些,少則15公斤,多則20公斤。送肋條肉時,肉塊以有6根肋骨爲最好,以求吉利。有些地區送肉的數量要根據新娘親戚的數量來決定,像新娘的外祖母、姨、舅、叔、伯、爺等親屬,每家都有享受一塊禮肉的權利。所以,男方家要準備數十塊2~3公斤重的肉塊,到女家時分送給新娘的各門親戚。若是送豬後腿,必須是整腿贈送,不能切開。這叫“有腿去、有腿回”,表示兩家以後將常來常往。

婚宴

婚禮設宴是一種慶賀形式,對送禮者來說也是一種答謝。無論是在飯莊設宴,還是在家擺席,按傳統成規,席次要依禮而行。由於中國傳統觀念強調男女有別,一般來說婚宴上男女分席而坐。未成年的孩子不分性別隨家長一同就座。最早的是6人席、8人席,後來興起圓桌9人席,又出現10人席。

席的類別大致可以分成:1貴賓席:(上賓席)如邀請來的娶親人員(娶親太太、送親太太、娶親官客、送親官客)、做官的、有功名的人、社會名流等。按官位大小及社會威望排列桌次、座次。一般由本家邀請其社會地位身份相等的人物作陪。2新親席:男家招待女家主婚人及家庭成員,由男家主婚人及其家庭成員作陪。女家招待男家主婚人及其家庭成員,由女家主婚人及其家庭成員作陪。3近親席:父系的近本家、姑姑家、母親的姥姥家、姨家、表親家等來賓單開席。4朋情席:根據來賓情況,按長幼次序,年長者上座,年輕者下座,安排桌次、座次。席間,本家要挨桌謝席。新郎、新娘一般也要敬酒、佈菜,說客氣話。

進洞房的禮俗

1坐帳:新娘被送入洞房後,朝着喜神的方位坐下,謂之“坐帳”。

2撒帳:將栗子、紅棗、花生等撒在新人的牀上,邊撒邊念“一把栗子一把棗,明年生個大胖小”,此謂之“撒帳”。過去坐帳要坐三天,爲此新娘在婚前幾天便要節食,避免坐帳時難堪,後改成一天,或者象徵性地坐一下午。

3吃“子孫餃子”:舊時,京西一帶結婚前一天,男方要給女方家擡去食盒,內裝米、面、肉、點心等,孃家要請“全福人”用送來的東西做餃子和長壽麪,所謂“子孫餃子長壽麪”,把包好的餃子再帶回家。結婚這天,新娘下轎,先吃子孫餑餑長壽麪。入洞房後,新郎、新娘同坐,並由“全福人”喂沒煮熟的餃子吃,邊喂邊問:“生不生?”新娘定要回答:“生(與生孩子同音)!”

4“同牢”:古人的結婚儀式中有“同牢”之舉。就是新郎、新娘同吃一份肉(很可能這肉是放在一隻碗裡),以表示共同生活的開始。

5合巹:新婚夫婦在新房內共飲合歡酒。此風俗起於上古。本用匏(葫蘆)一剖爲二,將兩器(瓢)之柄相連,以之盛酒,夫婦共飲,表示從此成爲一體,名爲“合巹”。後世改用杯盞,乃稱“交杯酒”。

6結髮:結髮本來指束髮,即將新婚夫妻的頭髮象徵性地結紮一下,也有新郎、新娘分別剪一綹頭髮用綵線紮在一起做信物的。後世把元配夫妻稱作結髮夫妻。

鬧洞房

結婚當晚,親友不論老幼都可鬧房。鬧房前,新房門緊閉,鬧房者要在外高唱鬧房詩,直到守門人感到滿意纔開。入房後,還要取預先擺在牀上的物件,由鬧者結合物品內容唱贊詩,逐件取完後才能看新人。然後,要求新郎、新娘表演戲謔性節目。鬧房可以增加新婚的歡樂、熱鬧的氣氛,是婚禮的最。

鬧房節目,又叫“戲出”,內容有文明與粗俗的,有高雅含蓄與情趣低俗的。常見的有“姜太公釣魚”、“雙龍搶珠”、“挾泥鰍”、“水底撈月”等。如“姜太公釣魚”,是用一個面盆盛半盆水,水面浮動一塊小木板,板上放塊蛋糕,上面插幾個小鞭炮,新娘站在高高的椅子上,手提一根釣竿,下垂一支點燃的香,用這香去點燃下面的小鞭炮。“戲出”做完,賓客散去。喜娘領了“花彩”(即紅包)退出新房,新婚夫婦始上牀安寢。

回門

舊稱回鸞,又叫請回門。新娘小弟乘轎到男家邀請姐姐、姐夫回家。男方要備“太平面”請郎舅,並給紅包,然後新婚夫婦乘坐女家來接的轎子回孃家。回門的禮節與新婚典禮的禮節大體相同,要叩拜祖先、岳父母、親友長輩,並參加飲宴。新婚夫婦多在酒席結束前趕回男家。新娘要親自下廚,象徵性地燒一兩道菜答謝結婚之日前來幫忙的親友,此謂“試廚”。

婚典俗信

禮中有俗,俗中有禮,是中國傳統禮儀的特點。在中國傳統婚禮中即是如此。比如婚禮前需要準備的大棚、喜字、禮堂、喜房等就有許多俗信。

喜棚主要是用來設宴招待親友的,因而也稱酒棚。

喜字是民間的吉祥圖符。按習俗,娶親用雙喜字,嫁女貼單喜字。

禮堂是新婚夫婦拜天地的地方。禮堂要設天地桌,所謂天地桌就是供奉天地諸神的香案,新婚夫婦拜天地用。天地桌要用紅緞子圍起來,地上鋪紅地毯。

喜房就是洞房,洞房門口要貼喜聯,窗上貼紅喜字,炕(牀)上面吊着紅羅帳。炕(牀)上有紅緞、綠緞繡被各一牀,鴛鴦繡枕一對。炕前鋪紅氈。

中國傳統婚禮,對禮儀人員有特殊的要求。第一,必須是全福人(也稱全合人),即應有配偶和子女,父母在堂更好。在人倫關係上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更理想。鰥寡孤獨者是不能做禮儀人員的。第二,禮儀人員的屬相不能與新郎、新娘犯相。第三,必須懂得傳統婚嫁禮俗,善於應酬外場。第四,面容、體態無顯著殘疾,儀表端莊,舉止大方。

壽誕禮俗

壽,是年齡久長之稱。古時候,人有上、中、下壽之分,100歲稱上壽,80歲稱中壽,60歲稱下壽。所以年輕人慶祝生辰,只能稱“做生日”,不能稱“做壽”。50歲或60歲以上者慶祝生辰,纔可稱“慶壽”。

祝壽禮儀

從60歲開始,各地風俗每逢五、逢十,或者逢九就要爲當事者舉行祝壽活動。

一般不能自己給自己慶祝,而應由子女或親戚朋友出面舉行。子女或親朋在決定給“壽星”慶祝壽辰之後,較講究的做法是預先發請帖給其他的親朋好友。請帖要大方、莊重,措辭要精練達意。內容主要說明:爲誰祝壽、壽期何日、地點何處即可。

壽禮的範圍很廣,但最常見的有壽糕、壽桃(如季節不當令,也有用麪粉做成桃子樣的)、壽麪、壽聯、壽幛等。只准備其中一兩樣即可。

主辦慶壽活動的人家,應預先設立“壽堂”。壽堂正中用紙或綢剪貼一個大紅“壽”字,有的則掛一幅書法家書寫的“百壽”中堂,兩旁張掛壽聯。

壽慶柬帖

這是慶祝生日應用的柬帖。壽慶柬帖與其他喜慶柬帖不同,通常都是由子孫或親友具名的,不由自己具名。

子孫具名

爲子孫具名的壽慶請帖。父壽用“家嚴”或“家父”字樣,嚴母壽用“家慈”或“家母”字樣,雙壽則用“家嚴”、“家慈”字樣並列。兄弟衆多的,可由長子或推兄弟中對外最有聲譽的代表具名,數代同堂者也可用“率子孫鞠躬”字樣,不必全體連署。

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序言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
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序言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