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

忌諱的數字有很多,從總體來說,忌單數,好事成雙,所以給人送禮或禮金都忌單數。“二”是雙數,但這樣的日子忌出殯,因爲人們不希望壞事成雙。“三”諧音“散”,做壽和結婚忌這個日子祝壽、賀喜送禮也忌這個數字。“四”諧音“死”,大凶,所以門牌號、汽車牌號等都不宜有這個數字。“七”,有的地方婦女忌諱這個數字,如揚州。因爲封建社會對婦女有“七出”的戒,犯了七條就要被休,所以該地有“七不出、八不歸”之說,“八”在這一點被禁忌,是因爲有“分”的意思。“九”,音樂界頗爲忌諱,因爲世界上一些大作曲家如貝多芬等,都是在寫完第九部交響樂後死去的。忌“十三”本是西方的習俗,因爲背叛耶穌的猶大排位十三。但中國開放以後,一些高級賓館爲了迎合西方人,也避諱這個數字,不設十三層。江浙一帶忌“二十”,碰到這個數字就讀作“念”。據說是因爲春秋戰國時吳王有個女兒叫“爾釋”,是被魚骨鯁死的。而“爾釋”與“二十”諧音,所以忌之。湖北長陽一帶忌“三十六”,據說是因爲周瑜死於三十六歲。忌七十三、八十四,民間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因爲孔子卒年七十三歲,孟子卒年八十四歲。

還有“七零八六”、“五三五四”之類的數字也忌諱,因爲與“七零八落”、“散”和“死”諧音。

居家禁忌

禁拔去白髮,俗說:“拔一根,生三根。”一般認爲白髮會越拔越多。

禁遠行前洗腳。臺灣人認爲夏天遠行前洗腳,會越走越熱,冬天則越走越冷。

吃飯時,碗中不得殘剩米粒,尤其大人常告誡小孩若不將碗中米飯吃淨,會娶貓某,嫁貓尪,貓字取麻臉之意。此說亦爲民間對穀神敬仰的延伸,無非教訓孩童養成敬谷惜福的觀念。

吃飯時忌以箸敲碗,否則會淪爲乞丐,因爲只有乞丐纔會敲着空碗,挨家要飯。此外,吃飯時不可將筷子插入飯碗中,因其大意使人聯想喪俗中“拜腳尾飯”的風俗,予人不快及不祥之感。

忌食雞母肉。如果小孩吃了雞母肉(指下過蛋的母雞),皮膚會像母雞一樣多皺紋。

房屋坐向忌“坐南向北”,俗謂:坐南向北,餓到攬(撲地之意)。爲避窮運,自忌諱坐南向北。以地理環境而言,坐南朝北的房子必冬冷夏熱,不宜居住。

忌房屋大門與路口或柱子、樹木相對。對着路口易與鬼煞對濡,要匡“八卦鏡”鎮邪。若對着柱子、樹木,會破壞風水,家道中落,要掛一個“對我生財”的小木牌化解。

造屋時忌遭人暗埋祟物,即在地基或壁牖中放人相木、稻草人、上書姓名、生辰。遭咒者會傾家蕩產。爲此,屋主在建屋時會極力禮遇木土、泥水匠,唯恐稍有怠慢會遭工匠的報復。

忌人在戶碇(門檻)上站立,否則觸犯戶碇神,會遭災厄臨身。

家中打掃忌由內掃到外,因恐將財運福氣掃出門。反之,若想驅黴運,則須由內掃到外了。打掃時亦不可將椅子椅腳朝上堆疊,因喪事中亦有將椅子翻疊的習俗,亦使人聯想到喪事,自然力求避免。

忌在屋中張傘,俗信在屋內張傘會遭小偷。

禁止日落後探病。因日落後陰氣重,病人生病時陰氣亦重,所以俗信晚間探病會使病人的病情加重。

七月夜間禁止外出。俗信七月孤魂野鬼四處遊蕩,人們因爲懼遇夜鬼,所以晚上除非有急事,否則沒人會冒險外出。再如一旦遇到鬼,只要咳嗽幾聲,鬼就離開了,或是夜行的人常邊走邊唱歌,鬼就不敢出現。

傳統節日

春節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爲元旦,農曆的一月一日稱爲春節。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韻味無窮。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春節和年這兩個概念,其意最初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爲“年”。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關於春節的傳說有很多,現介紹其中一種——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除夕夜整夜不睡,以迎接新年的到來,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在太古時期,有一種非常兇猛的怪獸,在深山密林中散居,人們稱之爲“年”。它的形象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甚至吃人,因此人們談“年”色變。後來,大家慢慢發現“年”都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鮮,而且都是在天黑以後出沒,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渡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架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求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得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自己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大家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這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春節的習俗

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所以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

貼窗花和“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年畫。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

放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春節食俗。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爲著名。蒸年糕,年糕因爲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因爲和麪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爲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春節詩歌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拜年

(明)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元宵節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並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聰明、風趣又善良。有一天冬天雪後,東方朔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正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勸阻,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法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她更加思念家人。而且她覺得自己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非常同情,於是就答應她想辦法使她與家人團聚。

後來有一天,東方朔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算卦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都城裡的人都極其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不敢耽擱,迅速將其送到宮中。

漢武帝接過紅帖一看,只見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東方朔。東方朔假意地沉思了一會兒,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就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同時,還要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以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長安城裡張燈結綵,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爲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把這天稱作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

吃湯圓:民間有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湯圓在有些地方又稱“元宵”、“湯糰”,這些名稱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鬧花燈:正月十五鬧“花燈”,張燈、觀燈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元宵放燈的習俗本來只在宮廷中舉行,後來流傳到民間。

中國的情人節: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最佳時機。

走百病:元宵節除了有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爲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祛病除災。

元宵節詩詞選

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歡

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序言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
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序言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