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

5忌拆、堵門窗。恐弄瞎胎兒的眼睛。

6忌手臂上舉。

7忌搬動大型傢俱、器物。忌隨意移動室內箱子、桌椅、櫥櫃、牀凳,以防觸動胎神,導致流產、滑胎,或生下五官不齊全的嬰兒。

8忌聲響過大。恐生下耳聾的孩子。

9忌燒烤東西。恐生下有痣、胎印(紫斑)或被燒傷的孩子。

10忌屬虎的人闖入。因畏虎的心理和屬相即爲本命的思想,所以擔心屬虎的進入孕婦室內會暗傷胎兒。

11忌冷水洗浴。恐傷胎氣。

12忌肩披線、繩。

以上孕婦室內的禁忌所起作用,明顯地是要給孕婦製造一個清靜的環境,讓其平平穩穩地產下嬰兒來。由於科學知識的普及教育,人們不但不再相信胎神、胎魂,甚至也放棄了一切靠靜養保胎的辦法。

室外禁忌

1忌手抓食鹽跨過戶磴。據說分娩時會因此而難產。

2忌在門口伸頭縮頭。孕婦忌諱站在門口看人,這樣一會兒伸頭到門外,一會兒縮頭到門內,會使嬰兒出生時不能順利地產下。

3忌夜晚不歸,在外露宿。孕婦忌諱夜晚外出不歸,因夜晚室外多鬼祟,恐胎兒被鬼煞的邪氣傷害。

4忌接近牲畜。

5忌跨過牽牛繩。據說孕婦跨過了牽牛繩,就會導致難產。

6忌跨過戥秤。

7忌把澡盆拿到室外。

8忌在非常地大小便。孕婦大小便忌在生地。在平日不常去的地方大小便,會有“異常”之虞,或謂將導致難產,使母子傷亡。

9忌見月食、月暈。

10忌看戲曲。

以上室外活動禁忌,多數仍與胎神禁忌有關,是從孕婦及孕婦腹中胎兒的安全、吉祥方面考慮的預防措施。

衝犯禁忌

另有一些孕婦的禁忌內容,是從衝犯的觀念中生髮出來的。衝犯觀念,又源於婦女不潔和婦女的不潔會褻瀆神明等觀念。

1忌接觸嫁娶。由於孕婦不潔的觀念和“喜沖喜”的忌諱,孕婦禁忌接觸嫁娶方面的事物。

2忌接觸孕婦、產婦。

3忌接觸喪葬。漢族、畲族、鄂倫春族等許多民族都有忌孕婦接觸喪葬方面各種事物的習俗。俗以爲是“兇沖喜”,對胎兒不利。

4忌接觸神事。婦女的不潔會褻瀆神明。

5忌接近要地。

6忌接觸巫事。

執炊禁忌

俗話說,“婦女圍着鍋臺轉”。這是舊時婦女家庭活動的真實寫照。一般中國人的家中,多是婦女執炊。但是婦女有了身孕之後,在執炊做飯方面也就有了許多禁忌。

1忌砍柴夾住斧子。

2忌煎焦食物。民間還忌諱孕婦在鍋裡將魚、肉、蛋等食物煎焦炒煳。否則,將來生下的嬰兒身上會有燒爛的疤痕或黑痣。

3忌烤肉食。俗以爲孕婦烤肉會生爛手腳的孩子。

4忌夾肢窩夾蔥。河南鄭州一帶有此禁忌,據說恐生下的孩子得狐臭。

以上執炊禁忌,都是將執炊中各類現象與胎兒的未來相互聯想,由此可以推斷,此類禁忌最初可能是由孕婦本人心中生髮出的某種禁忌思想,經過傳播、遞繼,造成一定影響,而成爲一方一地之習俗的。

飲食禁忌

民間俗信,胎兒的成長以及日後生下小兒的形象、稟性,都與孕婦的飲食有關。因此孕婦的飲食一定要注意,不能吃下影響胎兒健全發育或會造成日後小兒某種缺陷的食物。這方面禁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忌想吃的吃不到。據信,孕婦想吃什麼實際上也是胎兒想“吃”什麼。這時一定要讓孕婦吃到她想吃的東西,而且,最好是讓她吃足吃夠。

2忌食兔肉。這一禁忌在中國流行最廣泛,也最久遠。意思是恐吃了兔子肉,胎兒會像兔子一樣長一張“豁嘴”。

3忌食驢、馬肉。這一禁忌也是流行很廣的。據說孕婦如果吃了驢、馬肉,會使孕期延長。

4忌食羊肝、羊肉。古俗。據說孕婦食羊肝,令子多厄,食山羊肉,令子多病。

5忌食糯米、雞肉。古俗。據說孕婦食糯米、雞肉,令子多生白蟲。

6忌食鴨肉。古俗。據說孕婦食鴨肉,令子倒出。

7忌食魚肉。河南一些地區,有孕婦禁食魚肉的習俗,據說會使嬰兒皮膚上生魚鱗刺。

8忌食狗肉。黑龍江一些地區有孕婦忌食狗肉的習俗,據說孕婦吃了狗肉,將來生下的孩子愛咬人,吃奶時愛咬**。河南也有孕婦禁食狗肉的習俗。豫東虞城縣一帶尤忌孕婦吃黑狗肉。據說孕婦吃了黑狗肉,會化胎、流產。舊時漢族未生育的婦女也禁食狗肉,以爲狗肉不潔,食之日後有孕時會導致難產。

9忌食豆醬、雀肉。古俗。據說孕婦食雀肉和豆醬,令子滿面多雀斑。如食雀肉和酒,令子心淫情亂,不畏羞恥。

10忌食蝦米。古俗。據說孕婦吃了蝦米、鱔魚,令子喑啞。

11忌食鱉肉。古俗。據說孕婦若食鱉肉,令子短項,此是出於老鱉常將頭縮進龜殼中的聯想。

12忌食桑葚。古俗。據說孕婦若食桑葚,令子倒出。

13忌食梅、李、梨。古俗。據說孕婦食梅、李子,令子目青失明。梨性寒,孕婦亦忌食用。

14忌食豆醬和茴香。古俗。據說孕婦食豆醬和茴香,會導致墜胎。

15忌食鮮姜。這一禁忌習俗也非常普遍。鮮姜外形“多指”,恐孕婦食後生下的孩子有餘指。

16忌食生冷物。俗以爲,孕婦不能吃生冷食物,不能喝涼水。否則會鬧肚子,影響胎兒生長。

以上孕婦飲食禁忌主要是從食物的性能,包括外形和內質可能對胎兒造成影響這一角度進行的考慮。其依據無非是“同類互感”的俗信原則,擔心對胎兒或者孕婦會造成災難禍患,所以要禁止食用。

另外,出於衝犯的觀念,孕婦還忌吃食諸如禮餅、喜果、冬瓜、冰糖、酒菜等有關嫁娶的喜物,以防“喜沖喜”,對人對己都不吉利。還忌諱孕婦吃食用以祭神的酒飯。

分娩產地禁忌

分娩時隨着嬰兒的降生,會有血水、羊水相伴而下。民間以爲這些東西是污穢不潔的,會褻瀆神明,帶來災害,俗所謂“血光之災”。因此,在分娩產地方面就有許多禁忌事項存在,現略歸納如下:

1忌在原住處分娩。產婦分娩是一件吉凶未卜的要事,因此,通常都專門特設一產地,忌諱在原來的住處分娩。

2忌回孃家分娩。漢族、哈尼族、壯族、苗族等許多民族中都有孕婦忌回孃家分娩的習俗。據說還會因分娩的血污、穢氣,給孃家帶來“血光之災”。

3忌在他人家中分娩。

4產房禁忌。即便是在自家分娩,也有“不潔”的忌諱。因而產房安置在何處,也很有講究,忌在神聖尊貴處設產房。

5產牀禁忌。舊社會,生孩子忌諱沾炕,必須首先把炕蓆掀起來,鋪上穀草,把孩子生在穀草上,俗稱爲“落草了”。否則,如果在炕蓆上生孩子,會認爲髒了當家人的臉,今後日子必定過不好。

6玉器禁忌。滿族產房內禁忌放置玉器,產婦忌見玉器,產前要把玉器拿出去,或者用紅布包好。

7出入產房禁忌。產房是禁地,許多人是被禁止出入產房的。產房不但禁忌男人進入,女人也不宜隨便出入。產房內的人數不能太多。

8產地忌刮鍋、劈柴。產房宜靜,尤其是產婦分娩後,忌諱在產地附近刮鍋、劈柴。這是怕刮鍋時發出的刺耳的噪音和劈柴時發出的巨響嚇着了嬰兒。

9產褥忌燒燬。產婦分娩使用過的產褥,一般是埋掉或拋進河中沖走,忌諱燒掉。

10產房內忌燒金冥紙。俗傳,如不注意,在產房內燒了金冥紙,還會使嬰兒身上長紅斑或黑斑。

11忌亂丟胎盤。胎盤,即胎衣,又稱胞衣。民間很重視胎盤的保存,常用石灰鋪墊,裝在大瓦壺內,埋在牀底下,忌諱亂丟亂棄。

12忌亂丟肚臍帶。

語言禁忌

人們用語言進行社會交往、交流思想,但語言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工具體系,而且還是風俗的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語言禁忌,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社會幾乎是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因此必須着重注意。

稱謂禁忌

稱謂禁忌即名諱方面的避忌。

中國人一向有尊祖敬宗的習俗,祖先的名字和長輩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諱。

不但晚輩忌呼長輩名字,即使是同輩人之間,稱呼時也有所忌諱。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出於對對方的尊敬,也不宜呼其名。一般常以兄、弟、姐、妹、先生、女士、同志、師傅等相稱。在必須問到對方名字時,還要客氣地說“請問尊諱”,“閣下名諱是什麼”等等。

在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忌諱也很多。避忌與祖先、長輩之名同字、同音之外,還要考慮命相剋妨,比如命中缺金,忌諱以火或火旁字命名。總之,命相八字不得以相剋之字命名。

因爲民間有濃重的地方觀念和民族自尊觀念,所以在地域和民族稱謂方面存在着一些帶有輕蔑、歧視意味的貶稱或諱稱。例如中國有“南蠻子”、“北侉子”的說法,就是北南地域中人對異域人的蔑稱、貶稱。

歲數、屬相禁忌

人的名字要避諱,人的歲數、屬相也有所避諱。中原一帶最普遍的歲數忌諱是四十五、七十三、八十四、一百歲等等。

因屬相可以標明一個人的年齡,且又指代自我的本命,所以俗間有忌言屬相的禁事。

兇禍詞語禁忌

民間有“說兇即兇,說禍即禍”的畏懼心理,因而禁忌提到兇禍一類的字眼,唯恐因此而致兇禍的真正來臨。

死亡是人們最恐懼、最忌諱的了。所以“死”字是不能提及的。平時與死亡、喪葬相關的事,也忌諱提及,以免引起不好的聯想。比如民間忌諱說“棺材”,要說成“財(材)”、“壽材”、“壽器”等等。

民間以爲睡眠時靈魂會暫時離開,直到清晨靈魂回到體內,人們才醒轉過來。因此,清晨有許多禁忌,如不許講龍、虎、鬼、夢等詞語。

有些數字在民間也有吉凶的分別,因而也有宜忌。數字的單雙有吉凶的感應性質,一般喜事忌單喜雙,凶事忌雙喜單。

破財詞語禁忌

舊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愛拱手說“恭喜發財,恭喜發財”。因爲財運好壞直接關係到人們的切身利益,俗話說“人爲財死,鳥爲食亡”,所以民間很看重此事,時時處處惦念着發財,也時時處處提防着破財。因此與他人說話時要禁止說破財詞。

有關財運衰敗的語言禁忌很多,都是爲了避防破財倒運的。但這根據各地的語言習慣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別。

褻瀆詞語禁忌

民間的榮辱觀也促使一些帶有褻瀆意味的詞語成爲禁忌。民間通常以爲涉及到性行爲和性器官的詞語是一種褻瀆語,一般所謂“有教養的”或者“老實本分的”人都羞於啓齒。在除了與性器官、性行爲有關的一些語言禁忌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帶有褻瀆性質的語言禁忌。例如“兔”、“狗”、“驢”、“牛”等畜類常常被用來咒罵人,因而平時便忌諱在人前說到這些動物,尤其不能和人相提並論,否則,會傷害別人,引起鬥毆糾紛。總起來一點,凡屬於對人不尊重、輕慢待人的褻瀆話語一般都是有所忌諱的。

數字禁忌

數字當中,最吉利的要數六和八,所謂“六六大順”,“要得發,不離八”,就道出了其中原委。當今社會,花幾十萬元買下一個含六和八最多的電話號碼或車牌號,已不是新聞。

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
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