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如《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1序數紀月法。如《採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指南錄〉後序》“德佑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

2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曆十一月。

3時節紀月法。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孟冬”代農曆十月。

【農曆各月詩意別稱】

正月——柳月銀柳插瓶頭

二月——杏月杏花鬧枝頭

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

四月——槐月槐花掛滿枝

五月——榴月石榴紅似火

六月——荷月荷花滿池放

七月——巧月鳳仙節節開

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

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

十月——陽月芙蓉顯小陽

十一月——葭月葭草吐綠頭

臘月——梅月梅花吐幽香

【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1序數紀日法。如《梅花嶺記》:“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2干支紀日法。如《崤之戰》:“夏四月辛巳,敗秦軍於崤。”“四月辛巳”指農曆四月十三日。

3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後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後一天叫晦。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後。如《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1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爲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2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

天色紀時: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地支紀時: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現代紀時:23~1點,1~3點,3~5點,5~7點,7~9點,9~11點,11~13點,13~15點,15~17點,17~19點,19~21點,21~23點。

【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做五更、五鼓,或五夜

黃曆擇日宜忌事項細說

人們翻看老黃曆時,看得最多的應是每日宜做什麼、忌做什麼那一項,而通過此項內容,人們就可以自己擇日。但是黃曆宜忌項中有很多專業用語,會帶來理解上的困難。現將農曆中都有的擇日用事術語批註列於下:

祭祀:指祠堂之祭祀,即拜祭祖先或寺廟的祭拜、拜神明等事。

祈福:祈求神明降福或設醮還願之事。

求嗣:指向神明祈求後嗣(子孫)之意。

開光:神佛像塑成後,供奉上位之事。

塑繪:寺廟之繪畫或雕刻神像、畫雕人像等。

出行:指外出旅行、觀光遊覽。

齋醮:設醮建立道場祈拜、求平安等事。

出火:謂移動神位,火指香火。

納采:締結婚姻的儀式、受授聘金。

裁衣:裁製新娘衣服或製作壽衣。

合帳:製作蚊帳之事。

冠笄:冠指男,笄指女,舉行男女成人的儀式,稱之爲冠笄。

嫁娶:男娶女嫁,舉行結婚大典的吉日。

納婿:指男方入贅於女方爲婿之意,同嫁娶。

沐浴:指沐浴齋戒而言。

剃頭:初生嬰兒剃胎頭或削髮出家。

整手足甲:初生嬰兒第一次修剪手足甲。

分居:指大家庭分家,各自另起爐竈之意。

進人口:指收納養子女而言。

解除:指沖洗清掃宅舍、解除災厄等事。

修造:指陽宅之堅造與修理。

起基動土:建築時,第一次動起鋤頭挖土。

伐木做樑:砍伐樹木製作屋頂梁木等事。

豎柱:豎立建築物的柱子。

上樑:裝上建築物屋頂的梁木。

開柱眼:指做柱木之事。

穿屏扇架:製作門扇、屏障等工作。

安門:房屋裝設門戶等工事。

蓋屋合脊:裝蓋房屋的屋頂等工作。

求醫療病:僅指求醫治療痼疾或動手術。

安牀:指安置睡牀臥鋪之意。

移徙:指搬家遷移入住所之意。

入宅:即遷入新宅,所謂新居落成典禮也。

掛匾:指懸掛招牌或各種匾額。

開市:開業之意。商店行號開張做生意。開幕禮、開工與此意同。包括年初開始營業或開工等事、新設店鋪商行或新廠開幕等事。

立券交易:訂立各種契約、互相買賣之事。

納財:購置產業、進貨、收賬、收租、討債、貸款、五穀入倉等。

醞釀:指釀酒、造醬料等事。

捕捉:撲滅農作物害蟲或生物。

栽種:種植物,接果、種田禾與此意同。

畋獵:打獵或捕捉禽獸。

納畜:買入家畜飼養之事。

教牛馬:謂訓練牛馬之工作。

破屋壞垣:指拆除房屋或圍牆。

拆卸:拆掉建築物。

開井、開池:開鑿水井、挖掘池塘。

作陂、放水:建築蓄水池、將水灌入蓄水池。

開廁:建造廁所。

造倉庫:建築倉庫或修理倉庫。

塞穴:指堵塞洞穴或蟻穴等。

平治道塗:指鋪平道路等工事。

修墓:修理墳墓等事。

啓攢:出殯。停放棺木,暫時不葬謂攢。

開生墳:開造墳墓。

合壽木:製作棺材。

謝土:建築物完工後所舉行的祭祀。

安葬:舉行埋葬等儀式。

入殮:將屍體放入棺材之意。

成服、除服:穿上喪服、脫下喪服。

移柩:舉行葬儀時,將棺木移出屋外之事。

破土:僅指埋葬用的破土,與一般建築房屋的動土不同。即破土屬陰宅,動土指陽宅也。現今社會上多已濫用,擇日時,須辨別之。

老黃曆其他用語解釋

1今日吉日。

吉時:吉利之時辰。

兇時:凶兆之時辰。

2今日宜忌。

彭祖百忌:每日時辰應忌諱之事。

吉神宜趨:宜接近,會有吉利的神明。

宜:今日適合做的事情。

凶神宜忌:應遠離,會有衝犯不好的事發生。

忌:今日不宜做的事情。

3今日衝煞。

衝:在黃曆的律法裡,五行相生相剋的觀念有一定的規律,當兩者發生衝、煞的情況時,基於趨吉避凶的心態,人們往往也會聽從古法的建議,明哲保身。

煞:每日衝煞年歲方位中,破土、修造、移徙、交易、入殮、安葬、啓攢等諸事不宜,衝煞的生肖年歲,應該儘量避諱,並且注意衝煞方位,避免朝該方面行事,以免招惹無妄之災。而衝犯年歲者,上列諸事亦應迴避或不宜爲之,民間傳統信仰也習慣以“安太歲”的程序,祈求年度諸事的順遂。

4今日諸神。

歲次:農曆之日期。

值年太歲:今年值年之太歲。

歲衝:今年與太歲衝犯之歲次生肖。

下元:今日之卦象。

掌日太歲:今日掌日之太歲。

胎神佔方:古老的傳說裡,一直有所謂的“胎神”存在,農曆上可見“胎神”一項。民間習俗相信胎兒生命受胎神支配,於是諸多禁忌衍生,多半是限制孕婦勞動和避免參加婚喪喜慶等社交活動,多休養以減少流產發生的危險。

喜神:喜神所在方向。

財神:財神所在方向。

5五行。

即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構成宇宙之最基本元素,也代表宇宙萬物的五種變化和性格。四季的演變、日月的運行,亦以五行爲數。

6解讀月日時令。

月曆內容包括:月之大小;月建(1989年己巳12月爲例,月建丁丑);交節日時及本月起止;當月所值月宿(1989年12月爲例,月宿爲軫);月煞方位(1989年12月爲例,月煞方位爲東方);月星(1989年12月爲例,月星爲九紫)等。

日曆內容最多、最雜,其內容主要包括:公曆日期;星期;當日時令(如上下弦、二十四節氣、朔望、各種節日等);當日吉、凶神煞;農曆初幾;干支;納音五行;八卦;每日卦運;所值九星;二十八星宿;當日宜忌;當日衝煞;當日胎神;當日吉、兇時等。

7解讀節氣年神。

每年包含內容:

1二十四節氣交節日時。

二十四節氣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古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黃經)變化和地面氣候演變次序,將全年劃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約隔半月,分在12個月裡。

2七十二候。

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爲73候。爲與24節氣對應,故規定三候爲一節(氣),一年爲72候。

每一候均與一種物候現象相應,叫“候應”。72候的“候”應包括非生物和生物兩大類,前者如“水始涸”、“東風解凍”、“虹始見”、“地始凍”等;後者有動物和植物,如“鴻雁來”、“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華”等。

3幾龍治水。

是根據每年正月第一個辰日(辰爲龍)在第幾日決定的。如在正月初五,就叫“五龍治水”,在初六;就叫“六龍治水”,等等。據說,龍數越多,雨量越少,龍數越少,雨量就越多。民間自古就有“龍多不下雨”的諺語。

4幾牛耕田。

每年第一個丑日(醜爲牛)在正月初幾,就是“幾牛耕田”。耕田的牛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
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序言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9)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8)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6)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5)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3)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序言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2)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7)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1)第2章 中國古代文化(4)第1章 老黃曆——中國人的歷法書(1)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