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同志,建輝同志,今天召開這次會議主要商議一項外貿方案,涉及德、法、加三個國家的聯合申請。”
剛剛過了休息日,尤立軍便在會議上說出了這項事。
白永康聞言後都有些驚訝,他還說要幫周豐年打聽一下,而且覺得尤立軍不會這麼着急。
畢竟他們外貿部只是促進,不能替其他部門做決定,最終的手段無非就是向領導彙報,讓領導跟四機部談。
但現在看尤立軍的意思,好像是打算說服他們外貿部所有人,來一次聯合請願?
“如果這項方案能順利談成,那對於我們的發展,將會是一次極大的促進;
他們三方願意拿出包括加榴炮、坦克等七項禁售的軍事武器以及生產線,還有四項先進的工業機械技術.”
尤立軍說完三個國家願意付出的代價後頓了一下,環視了一圈屋內人的表情。
不出他所料,其他人聽完這三個國家願意交易的技術以及生產設備後都面露驚訝,這些以前都是統籌委員會對他們禁售的。
外貿部是最清楚不過,如果他們想要購買的話,這麼多至少要花四十多億美元。
絲毫不亞於八年前的43方案,而且八年前引進的一樣軍事工程都沒有,這次有七項。
“尤副領導,他們打算交易什麼?爲什麼願意付出這麼多的代價?”
一個主任開口問道:“如果代價太大,我們根本承受不起,而且現在的外匯最多還有不到一億.”
現在是年初,就算去年賺了不少外匯,到年底也是該花花,還有一點結餘已經很不錯了。
“他們也打算換技術設備,這三個國家只想要咱們國家的光刻工藝以及設備,還有集成電路技術。”
尤立軍停頓了一下,看了一眼在座所有人的表情後,繼續說道:“這兩樣技術對咱們國家來說雖然很重要,但對方拿出來同樣先進軍事武器技術,對咱們發展有極大的好處。
而且最近我們積極外交,促成這項交易也有利於我國的外交發展.”
“可是四機部拒絕了吧,立軍同志。”
白永康開口打斷後繼續說道:“我聽說你還和光刻工藝的發明者周豐年同志吵了一架?就在四機部。”
尤立軍聞言後臉色一黑,隨後慢慢說道:“雖然背後說自己同志的壞話很不好,但我還是要說一下,周豐年這個同志脾氣太暴躁”
“既然知道背後說人不好,那麼立軍同志還是不要說了。”
白永康語氣平靜的說道,他孫女和周豐年的兒子結婚這件事,遲早會傳出去,現在瞞着也沒什麼必要。
能幫親家說話,自然要開口。
“這件事四機部不同意,咱們一力促成也不好用,難道人家不想發展?還說說作爲技術發明的人不懂技術?”
白永康開口說道:“他們極力反對,咱們極力贊成,這算什麼?兩個部門打一架?領導問什麼原因,結果是咱們想要賣四機部的技術,人家不樂意.”
尤立軍一下子意識到白永康是幫四機部、幫周豐年說話的,只是這項貿易方案對他事關重要,不可能放棄。
“永康同志,合則兩利的典故不用我來講解了吧,我們也獲得了壯大軍事的技術,還能促進外交局面,更何況四機部還可以研發出更加先進的光刻工藝.”
尤立軍說了不少,話裡話外都是好處,也說動了會議室內其他人。
政績不政績的先不說,但這些能促進發展強大的好處是實打實的。
他們得到後,單單軍事能力就能壯大許多,還有鐵路技術、機械工程等等。
不過白永康依舊反對道:“我還是那句話,咱們的任務是促成而不是買賣,這些事如果完好的告訴四機部,他們認爲有好處肯定會同意。
既然四機部沒有答應,那肯定有他們的顧慮,立軍同志,你有四機部給出書面反對意見嗎?有的話拿出來給大家看看,也讓其他同志們知道他們爲什麼反對。”
“這個.沒有,當時周豐年同志脾氣太暴躁,直接把我們趕出來了。”
“爲什麼趕你們,不趕其他人?難道不是你們做事的方法有問題嗎?
一部的李主任以前還在機牀廠的時候和豐年同志打過不少次交道,他爲什麼沒被趕走,李主任,當時豐年同志向你發火了嗎?”
會議室內的李主任一愣,心中暗暗覺得倒黴,兩人掐架牽扯上他了。
不過當時外銷數控機牀的時候,他確實和周豐年經常打交道,而且許多對付外國佬的套路還是周豐年教的。
在他眼中,周豐年除了仇視外國佬之外,想要捅外國佬刀子然後放血之外,沒什麼其他問題。
“沒見過周委員發火,領導。”
白永康說道:“嗯,看看其他人是怎麼和同志們打交道的,當然立軍同志我不是特指你,我只是希望咱們的同志們,在和其他部門的同志打交道時,要注意團結,團結很重要.”
這番話下來就差指着鼻子批評了,尤立軍聽完後臉上是一會紅一會黑的。
隨後忍不住的說道:“永康同志,我也不瞭解,爲什麼利國利民的好事,你和周豐年同志都不答應?
你甚至不思考一下,我嚴重懷疑,你和周豐年兩人將我們國家的光刻工藝當成自家的,你們這是損公肥私的表現。”
“嗯,既然立軍同志這麼想,那就上報領導吧。”
白永康一點都不生氣,語氣平靜的說道,他六十多歲了,什麼風浪沒經歷過。
這點髒水能潑倒他?完全不可能,過去那幾年他都能安然無事,還升了一級,現在就這樣他會擔心?
“今天的會議記錄整理一下,連同立軍同志的提議,以及各位同志的意見,一塊向領導彙報。”
尤立軍聽完後頓時想到不好,他本意是想在會議上敲定這件事,然後再以整個部門的決定交給領導。
現在被白永康帶溝裡去了,和他吵了一架,變成部門內意見不統一了。
尤立軍本來想說點再彌補一下,但看到會議室內衆人已經開始寫起意見,他想說的話直接卡在嗓子裡說不出來了。
“好了,說下一件事吧。”
白永康繼續主持起會議來,無視起尤立軍來。
後者見狀後,心中暗恨的坐了下來。
會議結束後,白永康回到辦公室便打去電話:“豐年,和你預料的差不多,現在還是要給上面彙報,不過我們的意見也沒統一”
“沒關係,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不同意,再加上你的發展報告,領導也要重視你的意見。”
“行,那就先這樣,改天再聊。”
另一邊,周豐年掛下電話後,也是被尤立軍這種人氣到了。
不過他總結半導體的發展彙總報告,也差不多完成,簽好自己的名字後,周豐年便讓王明傑,將這份報告交給谷文傑。
等他們部裡的人都簽好名字,就送到中樞領導那去。
其他的可以慢慢發展,軍事武器什麼周豐年也能幫得上忙,但頂尖的光刻工藝絕對不能外傳。
就算稍微落後的一代,周豐年都不想和國外交換,而且外國佬精明的不行,他們彷彿掐準了華夏會和他們交換並且隱瞞一樣,還提出要參觀他們的半導體研發中工廠。
這種要求,周豐年怎麼可能同意。
四機部的動作很快,谷文傑簡單看了一下就簽好字,讓他的助理送到羅毅鋒那裡。
羅毅鋒更是連看都沒看,直接在上面簽了自己的名字,隨後問向谷文傑的助理,這件事有沒有讓孫貢然知道?
聽到回答後,羅毅鋒又讓他回去跟谷文傑說一下,讓孫貢然也籤個字,不然四個少一個算什麼事。
報告文件送到孫貢然那裡後還讓他挺驚訝的,沒事給他送這個幹什麼?
讓他簽字?他要是簽了反對,送給上面的領導一看,不是顯得他‘能耐’了?
不過孫貢然也讓他的助理打聽了一下,打聽到一些上週的事情後,也算猜到一些始末。
最後孫貢然也在上面簽了自己的同意意見,這種事他不摻和,隨大流就行;不然顯得他太突出,被領導喊過去問話怎麼辦。
總不能說和谷文傑他們鬧矛盾才反對的,那樣他的位置就危險了。
——————
咚咚!
王明傑敲門後走進來,對周豐年說道:“領導,趙廠長來了。”
“讓他進來。”
周豐年說完,便將桌上的圖紙文件收了收。
看到趙廠長進來後,沒什麼客套的直接問道:“廠裡有什麼事嗎?”
“沒什麼,只是廠裡算是提前完成任務了,目前四九城已經賣出五萬三千多臺尋呼機,公共電話以及電話交換技術全部完成.”
趙廠長一邊說一邊向周豐年遞交一份彙報文件,扭頭向給他倒水的王明傑道謝後,繼續彙報道
“領導,人員我們也培訓好了,副廠長領隊,十六名辦事員,加上五名技術人員,四月便準備外派,而且我們打算同時前往上海和杭州.”
現在無線通訊廠是資金充沛,生產富裕,以及人力充沛,提前‘開疆拓土’也可以。
趙廠長的野心也大,上海和杭州離得也近,有問題能隨時照應。
“行,部裡會給你們開證明的,不過本廠的研發工作還是不能停下。”
周豐年說道:“雖然給了你們很大的自主權,但到了明年,無線通訊廠也要開始上交經營所得了。”
到明年就是第三年了,前兩年賺的都留給無線通訊廠發展,第三年部裡怎麼也要收點,不然他們對上面也不好交代。
用發展基礎建設這個名義,頂多拖兩年。
而且尋呼機有多麼火,在四九城的人恐怕都知道。
公共電話亭建好後,現在打電話最多的還是顯擺尋呼機的那批人,沒事就去公用電話亭打個電話,自己也要call自己。
一毛錢一分鐘起步的費用都沒攔下那些人,要不是電話局改進了電話交換技術,單單是轉呼的就要他們忙死。
今年無線通訊廠的目標是在三個城市賣出十五萬臺傳呼機,然後開始研發第二代通訊技術,兩到三年內研發出來。
後者是周豐年佈置的任務,讓國內民衆習慣無線通訊後,以後就好推廣了。
作爲一家新廠,無線通訊廠的成績已經十分出色,雖然和周豐年以前負責的工廠業績比不上,但在這個環境還能保持飛速增長,已經十分難得。
等趙廠長離開後,周豐年也有些分心。
國內還是太窮了,雖然他已經努力讓各處開花,使勁從國外往國內撈錢反哺。
但想要完全發展起來,至少還要等個五六年,不過農民就不好說了。
只是周豐年的能力也有限,他總不能去研究雜交,也就勉強推動一下農業機械。
現在周豐年是物質滿足,努力追求精神滿足;讓國內發展起來,以後踩着外國佬,最好讓他也充當一次新聞發言人就好了。
正當周豐年思索的時候,桌上的電話突然響起,接通後才發現是白玉潔打來的。
“白姐,什麼事啊?”
“今天來家裡吃飯?行,那我早點回去。”
一件小事,說完後周豐年便掛了電話,他最近在部裡都是以研發爲主,無線部門和其他幾個廠裡的事都處理的差不多,沒什麼需要他指點的。
最近上面還打算給工廠鬆綁,許多事更不用周豐年操心,也就是研發新東西能讓他消磨時間。
不過當他輕鬆下來的時候,又會有其他事情接踵而來。
清大計算機院校想要繼續開一門課,想請周豐年去講課來着;不過這次周豐年拒絕了,但又中套路的答應編寫一本教材,然後給清大挑選了一位關於網站互聯的講師。
是神州計算機廠的,他對這方便挺擅長,也是十級技術員,之前跟周豐年學習了很久。
資格夠,能力夠,時間也能抽出來,加上週豐年編寫的教材,足夠教清大的那些學生了。
周豐年雖然知道培養學生對未來發展有好處,但第一批考上大學的到現在還沒畢業,等他們畢業後,倒是可以考慮挑幾個學生帶帶。
不過羅工的孫子去年考上大學了,羅建業考上大學的第二天,周豐年就去學校看了看他,並且跟授課老師打了聲招呼,羅建業以後是他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