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托出

趙檉一路西行,一路思考,對於自己日後的發展規劃漸漸豐滿起來,他決定與自己的幾個幕僚詳細談一下,這幾個人細分起來屬於不同的學派,執政思想也有差異,在對問題的認識上也有差異,但是都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也過了做事衝動的年齡,又經歷了官場上的風風雨雨,宦海沉浮,對一切事情應該能看得開了,希望他們能夠放棄分歧,團結在自己周圍,成就一番事業!

“王爺,如今朝政糜爛,奸佞當道,聖上被矇蔽,您若要在西北推行新政,恐怕有些難!”聽完王爺描述的宏偉藍圖,判官陳過廷憂心道,他剛剛經歷了大起大落,心中還有餘悸。

“陳判官此言差異,舊黨當政不思改革,不敢做事,不敢動,以致問題積累成堆,西北新政半路而夭,後雖有恢復,但蔡氏以‘紹述’二字箝天下士大夫之口,其實神宗良法美意,變更殆盡。皆毀於蔡、童二人之手,如今王爺欲重振西北,怎能卻步不前。”許景衡言道。

“橫塘先生所言不差,自對西北用兵不但加重了邊區的負擔,也使政府財政枯竭,童貫奉命開邊後更甚,常常困竭陝西諸路,又不得不請求朝廷撥款幫助,導致其他地方跟着受了牽連。長年的戰爭使西北邊疆民力凋敝,朝廷政令不通,民衆不願耕作,全部依靠朝廷供給,而戰爭卻使一部分人受益。‘州縣小官。反掌而登侍從,行伍賤夫移足而專斧鉞;金錢充棟宇,天壤連阡陌’,地方軍政大壞,不能不改啊!”楊時點頭道,如今西北動盪的環境,加上浩大的軍費開支和**的軍政,使政府再無力經營西北邊疆,如想做出番事情,只能依靠自己了。

“龜山先生說得不錯。西北現在民生困苦,戰爭造成十室九匱,東南民變後,流民大量涌入西北。朝廷又在西北擴田,拍賣鹽池、良田,導致新地上的蕃部不穩,在西夏的招撫下重生叛意,而西軍大部南調,輪戍禁軍卻無力鎮壓,河東軍疲於奔命,四處彈壓。如若不迅速穩定民心,安撫蕃部,西北是四戰之地。亂起來將釀成大禍,恐更甚東南!”周行己言道,他對形勢也很悲觀。

“諸位說得都不錯,本王之所以不願赴任也在於此,可皇命難違,只能捏着鼻子上任,卻是如坐鍼氈啊!”趙檉看看幾個老頭唉聲嘆氣地說道。

“王爺過謙了,您主政河東僅兩年便收復豐、夏、靈等數州之地,擴地千里,建立不世武功;又整治地方、肅清貪腐。使河東一清,民力得以恢復,在漢蕃民衆中素有威望,如今也只有王爺能救萬民於水火,我等願盡勉力輔助王爺!”許景衡見趙檉話有退意。面帶難色,急忙爲他鼓勁兒。

“屬下等願輔佐王爺建立功業!”其他幾個人也趕緊表態。他們都素知燕親王仁義無雙,現在大家可以說都是落難之人,能攤上個這麼好的上司不容易,還指望跟他建番功業,名留青史呢,如今要是半道跑了豈不全泡了湯。

“唉,本王能勝了西夏皆是偶然,地方上的事情也全是仰仗師傅鼎力相助和父皇錯愛,如何敢貪功,如今本王手下大將各奔東西,師傅也棄我而去,現在西北地方盡是樑、王二人門生故吏,必然尾大不掉,不聽號令,去了怕也是鎩羽而歸,出了京我就後悔了,還不如賴在京中!”趙檉依然擺出副‘畏難’的樣子道。

“王爺,您就不要再故作此態了,這些都是託辭。西夏自太宗朝叛宋,交兵百年,何曾有過如此大勝,逼的夏王割地俯首,王爺要說是偶勝,恐怕無人會信;王爺麓兵河中,征戰在外,由何大夫主持河東政務這也不假,但是誰會相信沒有王爺支持,定策,一個幕臣如何能調動地方,舉薦能吏,行利民之計?我等雖無何大夫只能,但卻有報國之心。既能入王爺之幕,必也能入王爺法眼,橫塘先生和恭叔先生號稱‘元豐太學九先生’,龜山先生師從‘二程’兩位大師,皆是一時才俊。陳判官也是位錚臣,爲民請命不惜自身。在下雖是布衣,卻也有傲骨,既然王爺不棄,肯收留我等,便皆想追隨王爺做些有益於國民之事,王爺就不要再與我等虛以爲蛇,兜圈子了,有話明說即可!”坐於一邊的一個‘年輕人’對趙檉的話聽不下去了,起身斥道。

“少陽,不要對王爺無禮!”許景衡瞪了‘年輕人’一眼,示意他坐下說道,“王爺,少陽灑脫不拘慣了,不要見怪!”他又趕緊勸王爺。

“呵呵,本王還沒有那麼小心眼!”趙檉擺擺手笑道,“少陽說得不錯,是本王矯情了,但我等可說是初識,不免心存疑慮,看來我多心了!”趙檉起身衝那‘年輕人’施了一禮道。

說了半天這個叫少陽的年輕人,其實也比趙檉年長十餘歲,提他的字大家會感到陌生,但是他的名卻幾乎人人盡知,他就是北宋末年學生運動領袖陳東,他出生於一個教師世家,很早就有聲名,灑脫不拘,不肯居於忍下,不憂懼自己的貧寒低賤,敢於批評朝廷弊政,按現在的話說他就是‘憤青’。蔡京、王黼當時用事專權,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只有他無所隱諱忌諱,以致後來大家吃飯都不敢與他同桌,怕受其牽連。

而趙檉卻知道陳東的下場也很慘,他兩次領導太學學生上書,要求除‘六賊’,擁李綱等主戰派上臺,後來發展成暴力請願,遭到清算,但趙桓總算沒要了他的命。但是趙構在靖康之變上臺後,逃到江南,陳東再次上書抗金,結果被趙構下旨斬殺!

這次趙檉宣撫西北,陳東仰慕其名,見王爺招收幕僚,便以布衣投身,沒想到趙檉對其更加仰視,痛快的答應了,但其沒有官名,只能讓他幕中爲吏,當了個書記,沒想到他今天居然敢當面痛斥自己虛僞,可也讓趙檉見識了這人的骨頭,雖然被揭穿了心事,但卻並沒在意,只是覺得此人還需磨練,否則以他這個脾氣難當大任,離開自己這個‘開明人’,弄不好還是難逃慘死!

“王爺,既然您早有打算,還請告知,也省的我們幾個老朽妄自猜測!”楊時他們都經歷過宦海沉浮,當然能理解王爺所想,笑着說道,其實他們心中也存疑慮,擔心王爺無法穩定大局。

“好,既然如此,本王就將所想說一說,請各位參詳!”趙檉說道,“西北之局,首在穩定民心,而穩定民心,必要使其衣食無憂,得以溫飽;其次,西北是四戰之地,西夏雖然臣服,但諸位也知,其叛服無常,一有機可乘,便蠢蠢欲動。而北邊的遼國與我大宋乃是宿敵,現朝中定下聯金伐遼之策,兩國必有一戰,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其雖衰落,但仍然是金地。然而,即使遼國被我所滅,可也是前門驅狼後門進虎,金國荒蠻之人,其必對我大宋花花世界垂涎,兩國衝突不可避免,這是比之遼國更加難纏,河東乃是南下必經之路,我們首當其衝,所以軍事上也必須有所準備,對其震懾,使其不敢妄動南侵!”

“王爺所析入木三分,比屬下等所想更爲精闢,如此看來王爺宣撫西北也是早有準備!”楊時讚道,“那還請王爺明示下步如何?”

“龜山先生拗讚了,本王所說其實不過是先帝的‘富國強兵’之意,如何進行還需各位出謀獻策!”趙檉先謙虛了一下,“我等到了西北,首先便需安民,而民有所耕,具有定所,才能安心。屯墾應是首選,即可安置流民,又可蓄兵於民!”

“王爺所說極是,屯田勢在必行,土地是邊防安定之本,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才能發展生產,安定民心!”許景衡點頭道。

“嗯,在墾田,導渠,在城寨堡修築的同時,其四周也要被開墾成田地供寨戶們耕種,有能利用的水源,都儘量加以開發,灌溉田地;還清理土地的混亂狀況,禁止收買和劫奪蕃族土地,穩定蕃部,使其歸心!”楊時也補充道。

“不錯,發展軍屯、民屯的同時,還要加強弓箭手之制,使其忠心爲國戍邊,抵禦外侵!”趙檉說道,他早在西征時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宋王朝立國不久,土地兼併的問題就突出起來,這股潮流也不可能不衝擊到西北地區,導致蕃部土地流失,制度被破壞,而弓箭手製度的成功就在於滿足了應募者的土地需求,使其生活上有了基礎保障,而沿邊大片荒閒田的存在又是官府授田的前提。在宋代土地權變動不居,土地兼併日趨劇烈的情況下,弓箭手能獲得一份數量可觀、免納租賦的土地進行耕作,雖在偏遠之地,也已經是一種較優厚的條件了,所以不由弓箭手不盡心竭力,獻身邊防。未完待續。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201章 取關第301章 圍捕第205章 意躊躇第505章 屍山血海第191章 察哥的噩夢第122章 擁戴第477章 襲擊戰第283章 混戰第242章 ‘絕妙之計’第73章 歷史之責第14章 ‘仇人’相見第58章 思索第203章 難決第412章 以暴制暴第86章 紮營第152章 煩憂第116章 戰原州(一)第208章 攻守有策第51章 怯意第248章 誰是贏家第11章 分化第391章 烽煙迭起第358章 拖字訣第271章 ‘坦誠以待’第48章 對策第11章 絕望中的轉機第171章 難平第192章 死戰難脫第20章 插曲第113章 智取第532章 風言如刀第215章 鄉間高人第230章 不期而遇第35章 讓賢第109章 共籌大業第252章 陰謀第392章 時機難得第63章 蔡九第161章 攻城第161章 攻城第167章 幕後之人第85章 便宜行事第21章 人心難測第467章 策反第10章 惡人第524章 無可挽回第421章 首惡必除第216章 談兵論將第256章 雙王會第40章 被算計了第170章 慧眼第60章 根本問題第77章 接受第421章 首惡必除第117章 突擊第93章 總管機宜文字第173章 費盡心機第54章 神仙伴侶第522章 跑哪去了第37章 完顏兀朮第73章 開刀第402章 林中伏擊第32章 身世第203章 難決第221章 不可避免第192章 雙面人第24章 知府請客第153章 步步艱難第308章 拳來腿往第6章 靜夜思第272章 聯手第228章 兵逼靈州第213章 反伏擊第400章 遷都之議第54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147章 決心已下第343章 兵進高昌第253章 天意第36章 弄巧成拙第74章 金使來訪第354章 欣慰、心酸第88章 屈辱的開端第18章 謠傳第19章 殺光燒光第81章 馭下無方第289章 待議第70章 萬事俱備第223章 一箭雙鵰第385章 破堡第184章 居高臨下第115章 炮火之威第106章 遭遇戰第186章 好夢難圓第184章 居高臨下第94章 小題大作第505章 屍山血海第78章 逗悶子第106章 謀劃第71章 大事件第115章 欲擒故縱
第201章 取關第301章 圍捕第205章 意躊躇第505章 屍山血海第191章 察哥的噩夢第122章 擁戴第477章 襲擊戰第283章 混戰第242章 ‘絕妙之計’第73章 歷史之責第14章 ‘仇人’相見第58章 思索第203章 難決第412章 以暴制暴第86章 紮營第152章 煩憂第116章 戰原州(一)第208章 攻守有策第51章 怯意第248章 誰是贏家第11章 分化第391章 烽煙迭起第358章 拖字訣第271章 ‘坦誠以待’第48章 對策第11章 絕望中的轉機第171章 難平第192章 死戰難脫第20章 插曲第113章 智取第532章 風言如刀第215章 鄉間高人第230章 不期而遇第35章 讓賢第109章 共籌大業第252章 陰謀第392章 時機難得第63章 蔡九第161章 攻城第161章 攻城第167章 幕後之人第85章 便宜行事第21章 人心難測第467章 策反第10章 惡人第524章 無可挽回第421章 首惡必除第216章 談兵論將第256章 雙王會第40章 被算計了第170章 慧眼第60章 根本問題第77章 接受第421章 首惡必除第117章 突擊第93章 總管機宜文字第173章 費盡心機第54章 神仙伴侶第522章 跑哪去了第37章 完顏兀朮第73章 開刀第402章 林中伏擊第32章 身世第203章 難決第221章 不可避免第192章 雙面人第24章 知府請客第153章 步步艱難第308章 拳來腿往第6章 靜夜思第272章 聯手第228章 兵逼靈州第213章 反伏擊第400章 遷都之議第54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147章 決心已下第343章 兵進高昌第253章 天意第36章 弄巧成拙第74章 金使來訪第354章 欣慰、心酸第88章 屈辱的開端第18章 謠傳第19章 殺光燒光第81章 馭下無方第289章 待議第70章 萬事俱備第223章 一箭雙鵰第385章 破堡第184章 居高臨下第115章 炮火之威第106章 遭遇戰第186章 好夢難圓第184章 居高臨下第94章 小題大作第505章 屍山血海第78章 逗悶子第106章 謀劃第71章 大事件第115章 欲擒故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