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大唐與臺灣的差距

“姨母,你是不是早就知道採兒和太子的真正身份?”周府的花園內,幾日不見的胡雨依竟然消瘦了幾分,臉色看上去也有些憔悴,看樣子她這幾天過的並不太好。

其實在那天知道李治的真正身份後,胡雨依茫然的回到家中,但她卻很快發現,這件事她竟然沒辦法與家裡人說,甚至以她父親,也就是那位官迷的胡校長的性子來說,若是知道李治是太子的話,恐怕很可能會逼着女兒嫁過去,雖然做不了太子妃,但做個良娣、良媛之類的也不錯,日後說不定還能成爲貴妃,到那時他可就成爲真正的皇親國戚了”“。

也正是考慮到這些,所以胡雨依想來想去,忽然想到採兒是姨母介紹給自己的,而且以姨母的身份,應該早就知道採兒和李治的真正身份,所以她立刻來到周府,找到周夫人詢問。

周夫人有些愛憐的撫摸了一下胡雨依的長髮道:“雨依,既然你已經都知道了,那姨母也就不瞞你,當初我的確知道太子和楊小姐的真正身份,甚至太子在小鎮上的安全也是由我們府上負責,但是由於齊王殿下親自吩咐過,讓我們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太子的真正身份,所以當初我也就沒敢告訴你。”

聽到姨母的解釋,胡雨依是兩眼發紅,雖然她知道,若是早點知道李治的身份的話,也許自己也不會陷的如此深,但是她卻也並不怪姨母,畢竟姨丈在齊王手下爲將。自然要奉命行事,姨母她也有自己的苦衷。

而看到自己這個最疼愛的外甥女。周夫人也是嘆了口氣,她已經知道幾天前三人相見時的情景了。而且採兒也將當天的談話告訴她,讓她有時間勸一勸胡雨依,畢竟經過這幾天的相處,採兒發現胡雨依是個很好相處的人,而且也沒有什麼心機,日後若是一起入宮的話,她們倒是可以做一對相互扶持的好姐妹,這可讓其它女子入宮強多了。

想到採兒的囑託,周夫人當下開口道:“雨依。太子馬上就要回長安了,你現在是怎麼想的,難道你真的打算放棄這段對太子殿下的感情嗎?”

胡雨依聽後卻是雙眼微紅,聲音喃喃的道:“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雖然我很想永遠陪伴在楊先生身邊,但是卻又害怕他的身份,而且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在皇宮裡生活,姨母,你覺得我該怎麼辦?”

而周夫人聽後卻是嘆了口氣道:“雨依。其它的事姨母可以幫你,但是在感情方面,姨母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幫你?”

周夫人說到這裡微頓一下,接着又開口道:“不過說起來太子不遠萬里來到臺灣。而且竟然與你相識相知,這也算是一種難得的緣分,若是就此放棄的話。未免有些太過可惜了。”

聽到姨母最後的這段話,胡雨依也是一愣。腦子中回想起當初與李治相處時的甜蜜時光,心中更加的不捨。眼淚更是一下子流了出來。讓一位十五六歲的少女面對這種人生大事,也的確太過難爲她了。

不過相比胡雨依的彷徨無依,已經回到齊王府的李治也並不好受,特別是在沒有得到胡雨依的確定回答,更讓他有種忐忑不安的感覺,畢竟他對胡雨依也是動了真心,若是對方真的不願意隨他回長安的話,那對他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只是李治的這種忐忑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就在過年的前一天,周夫人傳來消息,胡雨依已經下定決心,要隨李治回長安,只求能與李治在一起。得到這個消息的李治是興奮萬分,當天就親自去把胡雨依接到齊王府,讓她和採兒陪自己一起過年。

不過李愔在見到胡雨依後,卻是嘆息一聲,對方只是個不知世事的小姑娘,之所以選擇和李治在一起,目的也十分的單純,只是像她這樣的性子,實在不適合在皇宮那種地方生存,可惜現在說什麼都晚了。幸好採兒倒是和胡雨依很合的來,有采兒這位未來的皇后照顧,相信只要她保持現在的本心,倒也能夠在皇宮中站穩腳跟。

李治是在臺灣認識的胡雨依,所以李愔就要對這件事負上一定的責任,比如胡雨依想要入宮的話,就需要有一個名分,而在太子妃之下,就有良娣兩人,不過良娣卻不是什麼樣的女子都能擔任的,至少也需要名門之後,胡雨依雖然出身書香門第,但是在身份上卻還差上那麼一點。

不過這個問題也很好解決,胡雨依是周龍妻子的外甥女,最後由李愔出面,周龍夫婦將胡雨依過繼過去,自此胡雨依改姓爲周,身份也成爲將軍之女,雖然周龍不是大唐的將軍,但是在李愔的齊王府衆將中,卻也是排在前幾名的大將,因此身份已經足夠尊貴,再加上週家也是南方的世家大族,所以讓胡雨依完全配的上良娣的身份。

李治的事終於告一段落,這讓李愔終於鬆了口氣,而李治也感覺心中的一塊大石頭落了地,再加上身邊又多了一個胡雨依陪伴,更讓他在臺灣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新年。

不過在新年過後,李治和採兒他們就要回去了,畢竟他們已經出來一年半了,朝中大臣那邊的壓力暫且不說,光是後宮來自長孫皇后的壓力,就已經讓李世民有些頂不住了,所以前段時間已經在寫信催他們了。

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在大年初十那天,李治和採兒他們就準備好東西,然後登上李愔的齊王號,開始了回航的旅程。當然了,胡雨依也跟着李治一起回去,到時會與採兒一起,正式嫁入東宮。

不過在李治離開時,發生了一個讓李治十分驚訝的事,那就是胡雨依的親生父親,也就是那位胡校長在經過慎重考慮後,竟然決定不和李治回大唐,而是依然呆在臺灣。這讓李治是驚訝無比,因爲誰都知道,只要這位喜歡做官的胡校長跟着李治回到大唐,那麼無論如何,李治也會安排他做官,雖然不能做名義上的皇親國戚,但做個縣令卻不是什麼太難的事。

爲此李治還特意去找過胡校長,與他面談了一個時辰,結果對方告訴李治,他以前也在大唐做過小吏,對大唐的生活和官場也都十分的熟悉,不過自從他們搬到臺灣後,就感覺在這裡生活的十分舒服,無論是生活環境還是各方面的政策,都讓他們感覺很自由,不像大唐那麼的壓抑,也正是如此,周校長雖然明知道回到大唐就能做官,但卻還是放棄這個機會,選擇在臺灣做一個小小的校長,日後憑自己的能力升遷。

當然了,胡校長在說上面這些原因時,用的話比較婉轉,而李治也是憑藉着他在臺灣生活的這段經歷,才勉強聽明白了胡校長說的這些話,而且他對此也十分理解,甚至有時候他也在想,若是自己真的是一個普通人的話,那麼在大唐和臺灣之間,自己無疑也會更喜歡臺灣,因爲這裡對於普通人來說,有着太多的機遇等待着他們,可以說一個人只要努力,那麼過上一種富足的生活並不是件難事。

想起這裡,已經坐上船的李治長嘆了口氣,雖然臺灣開發的時間並不長,城市的建設也並不完備,但是這裡卻有一種自由開放的氣氛,使得來到這裡的人都會不自覺的被這裡所吸引,比如很多從大唐來臺灣做生意的商人,都會在臺灣買下一所宅子,慢慢的把全家都搬到這裡。

對於這種現象,雖然看起來並不起眼,但是李治卻知道,這已經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唐的內部環境比不上臺灣,特別是在一些有關民生的政策方面,與臺灣相差甚遠。

比如臺灣對百姓建宅子就沒有什麼限制,只要你財力充足,那麼你想建成什麼樣都行。但是這在大唐卻有明文規定,什麼樣的人家建造什麼規格的宅子,房屋的高度、裝飾品的樣式等等,全都有嚴格的規定,一不小心就可能犯法。

當然了,房屋只是一個方面,其它還有言論、衣着、行爲等方面,臺灣也都沒有什麼強制規定,但是這在大唐完全相反。一個人在臺灣的那種寬鬆的環境中呆久了,自然不願意再回大唐受管制,這也是臺灣人口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雖然李治對這些情況知道的很清楚,也知道大唐在某些方面的缺點,但是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改變卻又是另外一回事,想要改變大唐的現狀,勢必會牽扯到各方面的利益,畢竟大唐不是臺灣,臺灣是從一清二白的基礎上新建的,所以李愔無論做什麼規定,都可以很順利的推行下去,但是這在大唐是行不通的。

“難怪當初六哥放棄皇位,原來大唐看起來好像很強大,但其實國內勢力盤結,牽一髮而動全身,現在父皇能壓制住各方面的勢力,但日後我若登位,恐怕國內各方面的矛盾就會爆發出來,看來這個大唐的皇帝還真不好當啊!”船頭上的李治看着西方,一臉苦笑的喃喃自語道。(未完待續……)

第376章 火槍守城第443章 呂宋島,馬尼拉第27章 酒樓與早餐第389章 又見馮氏兄妹第298章 向軍校索要報酬第481章 軍校中的皇子第45章 李世民的秘信第548章 女老師第717章 李愔出場第27章 酒樓與早餐第510章 錫蘭的局勢第67章 苦逼的李愔第107章 角力第99章 長安局勢第484章 楊妃的幫助第320章 大國與小國的差距第345章 種植園第649章 羅馬晚宴(下)第404章 李愔的態度第67章 李愔要謀反?第352章 李愔與文心第438章 林邑內亂(上)第243章 四衛之淨衛第164章 范陽盧氏又如何第583章 李貞和李惲的小矛盾第363章 再見李佑第683章 爪哇刺史第335章 落花崖第277章 參觀道學院第220章 搭棚子的李愔第705章 伊琳娜的選擇第632章 李恪啓航第402章 謀反敗露第69章 李愔的禮物第294章 吞蕃城第534章 平民生活第50章 王惜君以身飼‘虎’第542章 大唐備戰第13章 炒茶與虧空的王府第697章 一舉三得第10章 三字經第26章 女扮男裝王惜君第478章 矮黑聯盟第56章 斥候小隊(上)第269章 運動會與商標第669章 蘇伊士運河通商條約第308章 金庚信與金春秋第236章 大上海計劃第662章 遭遇西哥特戰船第627章 衛生問題第102章 獻策之人第12章 鬥詩第309章 打獵的青年第102章 段綸帶來的喜訊第477章 兵發呂宋第368章 家將和部曲第326章 遭遇第252章 甘蔗種植園第747章 雲霓的經歷第268章 擁堵的路上第556章 西突厥滅亡第645章 黑海海峽第458章 建州逃民第23章 女眷們的詩會(下)第43章 勳章與航海時代第139章 工商報與儒報第679章 風暴海峽第746章 偶遇故人第152章 道學院與化工產業第325章 偷襲泗沘城第711章 李世民病重第55章 高句麗潰兵第617章 瓦塔皮之戰第708章 馬爾馬拉海戰第421章 香料羣島第292章 西郊亂葬崗第653章 火炮下的溫柔第279章 羊毛清洗第751章 合併四大帝國的構想第176章 歷史重演第572章 與美洲的第一次接觸第731章 朕是個好皇帝嗎?第191章 引盧氏上賊船第71章 推廣酒精第132章 採訪(上)第271章 抱着思唐進宮第365章 店中的討論第747章 雲霓的經歷第85章 專利司兩大打手第68章 虎頭軍第61章 人人逐利第54章 李永逃了第430章 澳洲大陸第172章 紡織基地第656章 受傷第725章 消除隔閡第228章 武媚孃的逆推第354章 建立自己的鋼鐵基地第688章 馬氏種植園(上)第363章 再見李佑
第376章 火槍守城第443章 呂宋島,馬尼拉第27章 酒樓與早餐第389章 又見馮氏兄妹第298章 向軍校索要報酬第481章 軍校中的皇子第45章 李世民的秘信第548章 女老師第717章 李愔出場第27章 酒樓與早餐第510章 錫蘭的局勢第67章 苦逼的李愔第107章 角力第99章 長安局勢第484章 楊妃的幫助第320章 大國與小國的差距第345章 種植園第649章 羅馬晚宴(下)第404章 李愔的態度第67章 李愔要謀反?第352章 李愔與文心第438章 林邑內亂(上)第243章 四衛之淨衛第164章 范陽盧氏又如何第583章 李貞和李惲的小矛盾第363章 再見李佑第683章 爪哇刺史第335章 落花崖第277章 參觀道學院第220章 搭棚子的李愔第705章 伊琳娜的選擇第632章 李恪啓航第402章 謀反敗露第69章 李愔的禮物第294章 吞蕃城第534章 平民生活第50章 王惜君以身飼‘虎’第542章 大唐備戰第13章 炒茶與虧空的王府第697章 一舉三得第10章 三字經第26章 女扮男裝王惜君第478章 矮黑聯盟第56章 斥候小隊(上)第269章 運動會與商標第669章 蘇伊士運河通商條約第308章 金庚信與金春秋第236章 大上海計劃第662章 遭遇西哥特戰船第627章 衛生問題第102章 獻策之人第12章 鬥詩第309章 打獵的青年第102章 段綸帶來的喜訊第477章 兵發呂宋第368章 家將和部曲第326章 遭遇第252章 甘蔗種植園第747章 雲霓的經歷第268章 擁堵的路上第556章 西突厥滅亡第645章 黑海海峽第458章 建州逃民第23章 女眷們的詩會(下)第43章 勳章與航海時代第139章 工商報與儒報第679章 風暴海峽第746章 偶遇故人第152章 道學院與化工產業第325章 偷襲泗沘城第711章 李世民病重第55章 高句麗潰兵第617章 瓦塔皮之戰第708章 馬爾馬拉海戰第421章 香料羣島第292章 西郊亂葬崗第653章 火炮下的溫柔第279章 羊毛清洗第751章 合併四大帝國的構想第176章 歷史重演第572章 與美洲的第一次接觸第731章 朕是個好皇帝嗎?第191章 引盧氏上賊船第71章 推廣酒精第132章 採訪(上)第271章 抱着思唐進宮第365章 店中的討論第747章 雲霓的經歷第85章 專利司兩大打手第68章 虎頭軍第61章 人人逐利第54章 李永逃了第430章 澳洲大陸第172章 紡織基地第656章 受傷第725章 消除隔閡第228章 武媚孃的逆推第354章 建立自己的鋼鐵基地第688章 馬氏種植園(上)第363章 再見李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