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行政與司法

國號之爭持續了近一個月,兩派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李愔實在受不了了,在他看來,定什麼國號無所謂,關鍵是能否建立一個爲百姓謀取福利的政體,讓所有人都真心的擁護自己的統治,所以最後他也懶得再動腦子,直接將國號定爲“齊”。

定下國號後,接下來也就是舉行建國大典了,不過李貞和李惲卻沒有和李愔同時建國,而是將建國的日期排在了後面,這主要是因爲他們要親自來參加李愔的建國大典。

貞觀二十三年二月十四號,李愔在臺灣登基稱帝,國號大齊,立蕭文心爲皇后,嫡長子李冕爲太子,其餘武媚娘、王惜君、崔夢雪和金勝曼四人,則爲貴妃。

除了後宮之外,李愔對文武百官也是大加封賞,不過對於齊國的行政與軍事結構等方面的問題,卻又引發了新一輪的爭論。

比如在行政方面,不少人都建議照搬大唐的三省六部,認爲大唐之所以強盛,主要就是因爲這一套比較成熟的行政結構,甚至官員也很少發生貪污受賄的情況。

但是這個提議卻遭到王安的激烈反對,並且還一針見血的指出,大唐的三省六部制雖然不錯,但是這種制度只適合農業國家,現在隨着大唐工商業的發展,使得大唐的行政制度已經成爲阻礙經濟發展的源頭,這也是爲什麼大唐擁有更多的人口和土地,但是在工商業方面卻還不如臺灣等地的原因。

對於王安的意見,李愔聽後也十分的支持,中原王朝向來以農立國,行政機構自然也是爲農業服務。比如六部分別是吏、戶、禮、兵、刑、工,但卻唯獨少了一個農部,這其實是因爲這六部的存在,主要就是爲農業所服務。

不過李愔從一開始,就不是走的以農立國,而是更接近後世的以工商立國,農業雖然重要,但是對經濟的發展卻遠不及工商業的貢獻大。也正是因爲如此,大唐的三省六部制的確不適合搬到自己的齊國。最多在某些方面做一下參考罷了。

想明白了這些,李愔終於決定支持王安,同時也有一批有遠見的官員被王安說服,這使得反對照搬一派的勢力大漲,最後齊國的文武官員終於達成一致。暫時保持原來的行政方式不變,不過官員的稱謂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王安以前是齊王府的王傅,但其實幹的是宰相的活,所以齊國成立後,李愔第一個封王安爲齊國首相,統領百官。陸洪爲副相,做爲王安的助手。不過爲了防止首相專權,李愔參考後世的制度,限定了首相的擔任年限。每屆首相的年限爲四年,而且最多連任兩屆。至於首相的任免權,暫時由大齊的皇帝陛下,也就是李愔提名。然後再由百官表決,超過半數以上纔算有效。

確定了首相後。剩下的也就簡單多了,緊隨其後的是各個行政機構的升級,比如工商部、外交部、教育部、國防部等等,這些名稱雖然是李愔從後世照搬過來的,但其實卻都是結合齊國的實際情況而設立的,各個部門負責的情況也與後世有着相當大的區別。

其中工商部的部長由王子豪擔任,而外交部的部長很重要,李愔將澳洲的唐義識調回來擔任,教育部的部長由李淳風的弟子謝純擔任,國防部和軍事有關,雖然只負責軍隊的行政和後勤,對軍隊並沒有指揮權,但卻也需要懂得軍事,因此李愔任命劉仁軌擔任,另外還有其它各個部門的部長,也都分別由心腹大臣擔任,而各部的部長與首相組成了大齊的內閣系統。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官員的任免雖然是李愔和王安事先商量好的,但是之後卻是由王安以首相的名義,將官員的名單呈給李愔,而且名單上還故意有幾個人的職位與原來商定的不同,然後再由李愔改過來,並在朝會上公佈。

這種做法雖然看似好像很虛僞,但卻在實際上尊重了大齊的法律,同時也給後來的首相和君王做出一個表率,規定了雙方在組建內閣時所欣賞的角力。甚至李愔也正在準備讓人編寫一部真正的憲法,將自己和首相的權力都做出明確的規定,以此來達到限制君權與相權的目的。

李愔一向都是個懶人,再加上他深受後世的影響,所以他在行政方面,除了保留一個官員的任免權外,其它行政權力都儘量的下放給首相和內閣。

當然了,他對政事上還保留着一個絕對否決權,舉例來說,也就是內閣在處理某件政事時,若是李愔不滿意的話,那麼可以直接插手,否決內閣的決定,讓內閣重新處理,若是三次之後依然讓李愔無法滿意,那麼就將由李愔親自處理這件政事。

不過這個絕對否決權只是一個過渡期的特殊產物,日後等憲法完成後,李愔就會廢掉它,畢竟這個權力若是使用不好,很可能會造成君權過重,從而導致臣子的不滿。不過以李愔憊懶的性子,恐怕這個絕對否決權也用不了幾次,畢竟他平時可是巴不得事情少點,怎麼可能自己沒事找事?

雖然李愔對行政權力放的很鬆,但是對軍權卻抓的極嚴,國防部部長劉仁軌是李愔一手提拔起來的,而且還是當初齊王府的老人,另外海軍大將陸青以及陸軍大將蘇定方兩人,也都是從登州時就開始跟着他,因此忠心方面自然沒有問題。

而除了這些軍隊方面的高層外,另外還有李敬業、程懷亮這些和李愔一起長大的兄弟,他們現在都屬於軍隊中的中層,有他們在,李愔就不用擔心軍隊出問題。更何況臺灣的軍校之中,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的海陸學員畢業,一直受到忠君愛國思想教育的學校學員們,都將進入軍隊成爲基層軍官,這也是李愔取得軍隊忠心的最大保證。

在將中央的行政機構搭建起來後,地方的行政機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因爲李愔的地盤早已經不再侷限於一地,因此李愔將全國分爲十二個州,其中有最早的三韓州、倭州、和臺灣,另外林邑和呂宋也獨立成州,值得一提是,呂宋州不僅僅包括呂宋島,還將東南方向的一系列島嶼全都包括在內,面積和後世的菲律賓差不多。

除上了面的五個州外,南洋一共分爲四州,其中馬六甲北岸的馬來州以獅城爲首府,南岸的金洲也被劃爲一州,另外還有爪哇和婆羅洲。其中婆羅州的面積最大,不但包括婆羅洲這個大島,而且還將東側的蘇拉威西島也包括在內。

另外還有天竺旁邊的錫蘭島,同樣也獨立劃爲錫蘭州。而已經在開發之中的澳洲,雖然面積廣闊,但因爲開發程度不高,人口也相對較少,因此被整個劃爲澳州。值得一提的是,澳洲北方還有一個大島,後世被稱爲新幾內亞島,不過因爲島的形狀像只烏龜,因此被命名爲龜島,這座巨大的龜島同樣也被劃爲澳洲之中。

除了上面的十一個州外,最後一個就是夏威夷了,同時也是距離臺灣最遠的一個州,隨着蒸汽船的推廣,從臺灣到達美洲已經不需要再繞到倭國去,而是可以直接從臺灣出發,然後經過幾個幾個港口後到達夏威夷,在這裡最後補充一下煤和淡水後,就可以直接到達美洲,所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也正是夏威夷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李愔將其單獨列爲一州,至於美洲那裡,因爲暫時只有幾座臨海的港口和據點,再加上距離太過遙遠,所以暫時沒有在美洲設立州府。

州是齊國的二級行政單位,最高長官爲刺史,州中的行政機構也和中央差不多,不過都是中央機構的下屬機構,而且刺史的權力也被大大的削弱,同時各州的駐軍與行政分開,嚴禁兩者相互干涉。

州下面就是縣了,不過齊國的縣與大唐的縣不同,大唐的縣是最低的行政單位,縣中除了縣令、縣丞和主薄外,就再也沒有官員了,剩下的全都是縣衙招募的小吏。

但是大齊的縣卻完全不同,縣中的機構同樣是仿照中央,除了縣令之外,其它則是各部的分支機構,名義上雖然歸縣令管理,但卻也有相當的自主權,而且官與吏之間的界限已經十分模糊,縣令也是從小吏中提拔出來的,甚至可以說,只要是縣衙中的人,都可以稱爲官。

而且縣並不是大齊的最低行政機構,在縣之下,李愔還設立了鄉一級,將數個甚至是十幾個村莊設爲一鄉,以此來加強統治。

上面所說的都是行政機構,而在行政機構之外,李愔還設立一套獨立的司法機構,這些機構包括警察院、督察院和法院,這三院的最高長官與各部部長同級,而且不受任何行政官員的管理,哪怕是首相也無權插手司法的執行過程,甚至還要受到督察院的監督,若是首相被發現瀆職、貪污等罪行時,依然會被督察院向法院提出起訴。

第368章 家將和部曲第666章 大食的軟肋第68章 虎頭軍第752章 採兒的建議第379章 蘇我蝦夷之死第81章 兩支殘槊第538章 工廠學堂第322章 軍校學員到來第465章 移民登船第80章 少年“隋煬帝”第112章 我們都是守法之人第355章 倭國銀山第590章 劉卡塔報告第384章 奴港第595章 毒癮發作第165章 我等你們盧氏求着我退婚第508章 呂宋採礦業第455章 深夜送粥人第453章 收回鑄幣權第492章 出租火器部隊第239章 港口外等死的船隊第694章 五萬貫的天價第72章 獻壽禮第295章 李世民要滅吐蕃第318章 飢餓的金城(上)第13章 炒茶與虧空的王府第634章 砂拉越河上的航行第754章 大結局第63章 免費冰棍第186章 玩陰的!我喜歡!第677章 空蕩蕩的瑪雅城市第64章 老李家的好色傳統第106章 黃河幫,黃河王第535章 街頭鬥毆第111章 王兄,好久不見第379章 蘇我蝦夷之死第727章 翁婿相見第621章 唐義識與豫章公主第308章 金庚信與金春秋第306章 儋羅第120章 又見蕭瑀第83章 又中了你的算計了!第314章 戰爭的影響第80章 醫護營裡的重逢第19章 李永的變化第79章 生擒淵蓋蘇文第44章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第608章 羅馬大使的傳奇第138章 不知盧兄有何感想?第548章 女老師第679章 風暴海峽第235章 蠶桑業與新城第47章 太原王公子第477章 兵發呂宋第372章 聲東擊西第193章 賽前準備第115章 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第290章 解剖學第703章 陽謀與陰謀第491章 滅薛延陀之戰(下)第615章 三個選擇第723章 兕子與上官庭之第217章 給長孫無忌打預防針第31章 提升威望第470章 蝦夷獵熊第72章 獻壽禮第208章 用雙手打下一片江山第149章 李世民是大嘴巴第524章 解剖研究第70章 蕭文心來了第365章 店中的討論第357章 草原形勢第577章 遭遇海盜第685章 美洲人的移民(下)第43章 火爆的招商第417章 計劃行不通第509章 林邑練兵第730章 父子二人的心結第694章 五萬貫的天價第328章 倭國水軍的情況第492章 出租火器部隊第137章 國子監學子第331章 魏黑子與吳天德第282章 人小鬼大的採兒第225章 說服夢雪第210章 前來問罪的蕭瑀第105章 子豪,你到底是什麼人?第414章 奴隸探索第679章 風暴海峽第304章 第三次離開長安第359章 李佑的反叛鬧劇第544章 招收女學生第573章 瑪雅人“曼薩城”第299章 軍校的食堂第238章 陸青遇到的麻煩第313章 你爲何要救我?第30章 一句話引發的羣毆第32章 吐蕃之議與修路第404章 李愔的態度第376章 火槍守城
第368章 家將和部曲第666章 大食的軟肋第68章 虎頭軍第752章 採兒的建議第379章 蘇我蝦夷之死第81章 兩支殘槊第538章 工廠學堂第322章 軍校學員到來第465章 移民登船第80章 少年“隋煬帝”第112章 我們都是守法之人第355章 倭國銀山第590章 劉卡塔報告第384章 奴港第595章 毒癮發作第165章 我等你們盧氏求着我退婚第508章 呂宋採礦業第455章 深夜送粥人第453章 收回鑄幣權第492章 出租火器部隊第239章 港口外等死的船隊第694章 五萬貫的天價第72章 獻壽禮第295章 李世民要滅吐蕃第318章 飢餓的金城(上)第13章 炒茶與虧空的王府第634章 砂拉越河上的航行第754章 大結局第63章 免費冰棍第186章 玩陰的!我喜歡!第677章 空蕩蕩的瑪雅城市第64章 老李家的好色傳統第106章 黃河幫,黃河王第535章 街頭鬥毆第111章 王兄,好久不見第379章 蘇我蝦夷之死第727章 翁婿相見第621章 唐義識與豫章公主第308章 金庚信與金春秋第306章 儋羅第120章 又見蕭瑀第83章 又中了你的算計了!第314章 戰爭的影響第80章 醫護營裡的重逢第19章 李永的變化第79章 生擒淵蓋蘇文第44章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第608章 羅馬大使的傳奇第138章 不知盧兄有何感想?第548章 女老師第679章 風暴海峽第235章 蠶桑業與新城第47章 太原王公子第477章 兵發呂宋第372章 聲東擊西第193章 賽前準備第115章 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第290章 解剖學第703章 陽謀與陰謀第491章 滅薛延陀之戰(下)第615章 三個選擇第723章 兕子與上官庭之第217章 給長孫無忌打預防針第31章 提升威望第470章 蝦夷獵熊第72章 獻壽禮第208章 用雙手打下一片江山第149章 李世民是大嘴巴第524章 解剖研究第70章 蕭文心來了第365章 店中的討論第357章 草原形勢第577章 遭遇海盜第685章 美洲人的移民(下)第43章 火爆的招商第417章 計劃行不通第509章 林邑練兵第730章 父子二人的心結第694章 五萬貫的天價第328章 倭國水軍的情況第492章 出租火器部隊第137章 國子監學子第331章 魏黑子與吳天德第282章 人小鬼大的採兒第225章 說服夢雪第210章 前來問罪的蕭瑀第105章 子豪,你到底是什麼人?第414章 奴隸探索第679章 風暴海峽第304章 第三次離開長安第359章 李佑的反叛鬧劇第544章 招收女學生第573章 瑪雅人“曼薩城”第299章 軍校的食堂第238章 陸青遇到的麻煩第313章 你爲何要救我?第30章 一句話引發的羣毆第32章 吐蕃之議與修路第404章 李愔的態度第376章 火槍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