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出使益州

江陵。︾︾diǎn︾小︾說,..o

周瑜攻打過幾次,但是由於劉備諸葛亮撤軍,而且走的時候將攻城投石車也一併帶走了,這讓周瑜的攻城效率很低。

也可以理解劉備的做法,畢竟周瑜是東吳的將領,如果讓周瑜得到了南郡,那豈能有劉備的好日子過,所以在這裡劉備也刷了個心眼。

沒有攻城車,江陵防守的壓力減少許都,故而周瑜數次攻打都沒有成功。

不過畢竟人數上佔優,江陵又殘破不堪,如果周瑜打個消耗戰,江陵能不能保住還難說。

這一日,劉修的飛鴿傳書到了江陵。

馬良與文聘一併拆開一看,頓時如負重釋。

當即馬良派遣了王粲王仲宣出使益州,向劉璋借兵。

王粲一直與蔡瑁交好,當初得知蔡瑁被俘虜,張允等原來荊州的武將被殺之後,王粲便是膽戰心驚的過日子,生怕曹操對自己這個原本的荊州舊臣下殺手,故而逃到了江陵,投降了劉修。

王粲的背景不俗,他的曾祖王龔、祖父王暢,皆爲漢朝的三公,父親王謙爲大將軍何進長史,王粲少年時即爲家蔡邕所器重,博學多識,善屬文,撰有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記載“英雄”傳記的史書《漢末英雄記》。

王粲第一次出使益州,馬良按照劉修的命令,讓王粲帶了大量的錢財,首先拜訪的是張鬆,然後再拜見劉璋。

王粲逆流而上,經過七八天的航行到達了成都。經過多方打聽終於是見到了張鬆。

“見過子喬。”王粲來到了張鬆的家裡。看到張鬆拜道。

張鬆知道王粲是劉修的臣下。不敢怠慢,立刻還禮道:“仲宣不必多禮,請屋內說話,來人上酒。”

張鬆拉着王粲的手進入了大堂,二人分別落座。

“不知道劉荊州現在可好?”張鬆問道。

“我主一項還好,只不過進來孫權與劉備和兵七萬攻打江陵,江陵行事堪危啊。”王粲一臉的色道。

關於劉備與孫權攻打江陵的消息,張鬆也是早已經知道了:“現在情況如何了?”

“現在我主用計將劉備騙回了湘州。不過還有周瑜大軍沒有退走,而我主遠在湘州,江陵防禦不足,分兵作戰,力不從心啊。”

“劉荊州需要我做什麼?”

“此次前來,我主特意囑咐再下先行拜見子喬先生。”王粲說完,便讓人從外面擡回來了幾個大箱子,箱子中全部都是錢財,“此乃主公贈於子喬先生的一diǎn薄禮,還望先生笑納。”

張鬆看着幾大箱的錢財。沉思良久,他一眼就看出來。劉修必定遇到了難題,要讓他幫忙,而略微思索一番,張鬆便明白了,劉修肯定是想要讓他說服劉璋出兵南郡,幫助他解圍。

其實張鬆自從第一次見到劉修,便看出了劉修志向不小,氣度不凡,所有有了跟隨劉修的想法。

此次劉修有難,張鬆心裡自然是想幫忙的。

“仲宣,劉荊州太客氣了,這些禮物我不能收,你直接說吧,劉荊州需要我做什麼?”張鬆直接是拒絕了接受禮物的事情。

王粲不禁多看了一眼張鬆,他似乎隱隱發現了什麼。

“既然子喬問了,我也便直言了,此次便是請子喬能夠說服劉益州出兵幫助荊州解圍。”

張鬆diǎndiǎn頭,心道自己果然猜的沒錯,而他也是對劉修深深的佩服,因爲能夠看得出來他對劉璋的爲人也瞭解,如果他直接向劉璋借兵,肯定會吃了閉門羹,且不說劉璋願不願意,他手底下的一干文臣武將必定會反對。

而如果有自己出面的話,以自己和劉璋的關係,劉璋必定會考慮,然後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和在劉璋心中的地位,必然能夠說動劉璋出兵。

張鬆自信,益州能夠說動劉璋的人唯有自己。

“好,此事包在我身上,明日我便帶你去見我主。”

“多謝先生了。”王粲一聽,臉上露出激動的神色,只要張鬆答應了,此事成功的概率就更大了。

……

第二天,益州州牧府,一干文臣武將集中在此。

張鬆帶着王粲進了州牧府。

“見過劉益州。”王粲站在大堂中央,對着堂上的一個胖子躬身拜道。

“恩,不必多禮。”堂上的胖子中年人虛扶一下說道。

“多謝劉益州。”王粲說道。

坐在堂上的中年胖子真是劉璋,劉璋看起來獐頭鼠目,不像好人,不過人不可貌相,劉璋此人愛民日子,禮賢下士,口碑很好,唯一的不足就是胸無大志,猶豫不決,如果是身在太平年間,必然是一方治世能臣,然而生在亂世,做不了梟雄,就只能最終被人宰割,成就他人的霸業之路了。

“劉荊州可好啊,我還沒有感謝他慷慨送給我的二十萬冊書籍。”劉璋笑道。

“我主與劉益州乃是同宗,同根同源,理應互相幫襯,二十萬冊書籍不足掛齒,如果劉益州將來還需要,我主還會供應益州書籍,希望益州廣大百姓都能夠上得起學,享受劉益州治下的太平盛世。”

王粲的話一說出,劉璋的小眼睛便是笑眯眯的留下了一條縫,作爲一個愛民如子的人,自然希望被別人恭維成一個賢臣,顯然王粲的恭維,劉璋很受用。

“呵呵,仲宣言重了,爲人臣子,當盡本分,我益州百姓,勤勞淳樸,我只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

“劉益州不必謙虛,在下說的句句屬實,發自肺腑。”

劉璋笑的更歡了。

“不知道仲宣此番前來所爲何事?”

終於要說到正題上了,王粲正了正色,說道:“此番前來有事相求於劉益州?”

“哦?何事啊,只要我能夠辦到的,一定盡力而爲。”

“孫權派遣周瑜率領數萬大軍攻打荊州,我主請求劉益州看在同宗的份上能夠出兵求援荊州。”

“這……”劉璋的眉頭一皺。

“主公,不可啊。”就在這個額時候,還沒待劉璋開口,堂下一人出列,大呼不可。

王粲的眉頭一皺,只見出列的是一個身體壯碩的中年人,王粲沒有來過益州,故而不認識此人。

第200章 給你送禮第241章 慘烈之戰第28章 黃蓋程普第131章 劉備敗退第114章 曹操大怒第182章 劉修願景第239章 你屬狗的第128章 劉聰投降第219章 給我飛機第50章 說服高儀第228章 指東打西第7章 收服甘寧第190章 書籍博弈第214章 劉璋出兵第68章 文聘仲業第110章 凱旋而歸第18章 孫權來犯第34章 韓玄棄逃第186章 教化萬民第17章 三軍成立第113章 夏侯撤軍第78章 會晤劉備第18章 孫權來犯第30章 黃忠漢升第239章 你屬狗的第255章 一統江南第55章 黃敘治病第227章 潼關對峙第233章 中了圈套第31章 作壁上觀第116章 三思而行第14章 路遇刺殺第181章 一石三鳥第217章 湘州入手第68章 文聘仲業第42章 劉修用計第78章 會晤劉備第23章 雙方對策第186章 教化萬民第241章 慘烈之戰第187章 蠻夷鬧事第62章 大浪淘沙第1章 公子劉修第14章 路遇刺殺第61章 南陽太守第110章 凱旋而歸第232章 劉修誘餌第57章 甘寧水軍第164章 劫持曹仁第220章 馬良笑意第95章 問計徐庶第90章 荊州暗流第176章 飼養信鴿第153章 誓破江陵第160章 魯肅來訪第11章 招兵買馬第129章 曹操追擊第224章 進墳墓了第205章 徐庶剛烈第58章 劉修資本第8章 蔡瑁殺意第216章 兵不血刃第82章 兵臨城下第128章 劉聰投降第101章 兵臨宛城第38章 慘烈一天第139章 江陵消息第22章 激戰水賊(二)第128章 劉聰投降第107章 合兵一處第243章 四方聯合第135章 再遇伏擊第17章 三軍成立第106章 控制宛城第169章 各有打算第112章 劉修翻臉第18章 孫權來犯第84章 孔明策略第199章 復仇怒火第134章 火燒曹軍第145章 三方會談第15章 一路狂奔第231章 周瑜突圍第106章 控制宛城第223章 寧死不從第8章 蔡瑁殺意第120章 曹操南征第233章 中了圈套第62章 大浪淘沙第179章 進駐宜城第57章 甘寧水軍第106章 控制宛城第98章 伏擊斥候第191章 狐假虎威第178章 雙方談判第26章 意外之喜第100章 淯水對峙第236章 改變策略第38章 慘烈一天第167章 各自謀劃
第200章 給你送禮第241章 慘烈之戰第28章 黃蓋程普第131章 劉備敗退第114章 曹操大怒第182章 劉修願景第239章 你屬狗的第128章 劉聰投降第219章 給我飛機第50章 說服高儀第228章 指東打西第7章 收服甘寧第190章 書籍博弈第214章 劉璋出兵第68章 文聘仲業第110章 凱旋而歸第18章 孫權來犯第34章 韓玄棄逃第186章 教化萬民第17章 三軍成立第113章 夏侯撤軍第78章 會晤劉備第18章 孫權來犯第30章 黃忠漢升第239章 你屬狗的第255章 一統江南第55章 黃敘治病第227章 潼關對峙第233章 中了圈套第31章 作壁上觀第116章 三思而行第14章 路遇刺殺第181章 一石三鳥第217章 湘州入手第68章 文聘仲業第42章 劉修用計第78章 會晤劉備第23章 雙方對策第186章 教化萬民第241章 慘烈之戰第187章 蠻夷鬧事第62章 大浪淘沙第1章 公子劉修第14章 路遇刺殺第61章 南陽太守第110章 凱旋而歸第232章 劉修誘餌第57章 甘寧水軍第164章 劫持曹仁第220章 馬良笑意第95章 問計徐庶第90章 荊州暗流第176章 飼養信鴿第153章 誓破江陵第160章 魯肅來訪第11章 招兵買馬第129章 曹操追擊第224章 進墳墓了第205章 徐庶剛烈第58章 劉修資本第8章 蔡瑁殺意第216章 兵不血刃第82章 兵臨城下第128章 劉聰投降第101章 兵臨宛城第38章 慘烈一天第139章 江陵消息第22章 激戰水賊(二)第128章 劉聰投降第107章 合兵一處第243章 四方聯合第135章 再遇伏擊第17章 三軍成立第106章 控制宛城第169章 各有打算第112章 劉修翻臉第18章 孫權來犯第84章 孔明策略第199章 復仇怒火第134章 火燒曹軍第145章 三方會談第15章 一路狂奔第231章 周瑜突圍第106章 控制宛城第223章 寧死不從第8章 蔡瑁殺意第120章 曹操南征第233章 中了圈套第62章 大浪淘沙第179章 進駐宜城第57章 甘寧水軍第106章 控制宛城第98章 伏擊斥候第191章 狐假虎威第178章 雙方談判第26章 意外之喜第100章 淯水對峙第236章 改變策略第38章 慘烈一天第167章 各自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