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問計徐庶

劉修和龐統駕着小船出了涅陽西門,來到了河對岸的營寨中,下午文聘與高儀率領五百士卒進入了涅陽城,接替劉修與龐統,防守城池,對於文聘,劉修還是十分放心的,此人行事謹慎,善於防守。

兩天後晚上,魏延帶領的狼牙營悄悄的離開了涅陽,沿着涅水,向北而去,每個士兵都只帶了三天的口糧。

第二天,一大早,一支三千人的大軍出現在了營寨中,此軍正是劉備派來協助劉修的。

劉修率領龐統等人親自出來迎接。

營寨外,劉修遠遠的看到一行人向營寨走來,爲首之人身穿鎧甲,八字鬍鬚,身體略顯的臃腫,劉修很難相信這樣一個人竟然能夠帶兵打仗,另外一個人就有些顯眼了,臉長的地闊方圓,濃眉大眼,身穿青色斜襟長袍,腰掛一支長劍,臉上始終掛着淡淡的笑容。

“見過劉太守。”身穿鎧甲的中年人與青袍中年人一起向劉備作揖拜道。

“呵呵,二位辛苦,先行裡面請。”劉修作揖道。

“呵呵,元直兄,別來無恙啊。”龐統對着穿着青色長袍的中年人作揖道。

“呵呵,士元兄,多年不見,依然神采奕奕啊。”被稱爲元直的中年人也是笑着對龐統作揖道。

劉修聽到龐統對青袍中年人的稱呼,立刻仔細打量了一下,心道此人便是徐元直嗎,長的果然是一百人才。

既然青袍中年人是徐元直,那麼另外一個肯定是糜竺了。

對於糜竺,劉修也是有一定的瞭解,此人原爲徐州富商,後被徐州牧陶謙闢爲別駕從事,陶謙死後,與其弟麋芳一起投奔了劉備,在劉備最潦倒之時給予劉備很大的幫助,散盡家財讓劉備東山再起,重新振作,儘管劉備依然四處奔波,但是糜竺從來都沒有捨棄過他,一直到劉備如蜀。

如果要問除了張飛和關羽,劉備最信任的人是誰,並非諸葛亮,而是糜竺糜子仲。

進了營帳,早已經備下酒菜,幾人分別落座。

“子仲,元直,二位此次前來的目的,想必孔明先生已經與你們說清楚了吧。”劉修笑問道。

糜竺淡笑道:“軍師已經說過了,一切聽從劉太守調遣。”

劉修diǎn了diǎn頭,看來糜竺也是聰明人,難怪能夠一眼看中劉備,鼎力相助,這也能看出糜竺是一個聰明且有眼光之人。

“不知道劉太守有什麼計劃?”徐庶問道。

劉修看了一眼龐統,龐統會意笑道:“呵呵,沒有計劃,直接開着大軍到宛城下,然後再伺機攻城。”

徐庶的眉頭一皺,說道:“這……,是不是太草率了。”

“元直,有什麼計策嗎?”劉修問道。

“不瞞劉太守與士元,對於攻打宛城,庶並不看好,宛城太遠,長途奔襲,士卒勞累,對方有五千士卒把守宛城,以逸待勞,我們根本討不到便宜,何況涅陽城外有樂進駐紮的五千大軍,想要攻打宛城,我們肯定要直面樂進大軍。”徐庶捋了捋鬍鬚,慢條斯理的說道。

“那我們就不能繞過去樂進,直插宛城城下嗎?”龐統笑眯眯道。

看到龐統這幅樣子,徐庶心裡苦笑,自己與龐統相識多年,豈能不知到對方的笑意,雖然看起來是問自己,其實是考自己,恐怕對方心裡早就有計策了。

徐庶心裡最佩服的兩個人,一個是諸葛亮,一個便是龐統。

“呵呵,士元,你就莫要考校我了,你就直接說出你的計劃吧。”徐庶搖頭笑道。

糜竺卻說道:“直插宛城可以,但是到時候樂進回援的話,我們就要腹背受到,必然大敗,所以我以爲想要攻打宛城需要從長計議,必須先打敗樂進才行。”

“呵呵,子仲說的沒錯,元直是否也這樣認爲呢?”龐統問道。

徐庶苦笑一聲,然後肅穆道:“既然士元一再追問,在下也就不矜持了,說說在下的看法,在我看來,攻打宛城要麼勝,要麼敗,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時間。”

聽到徐庶的話,劉修爲之一振,重新打量了一番徐庶,此人竟然能夠準確的看出問題所在,實非常人啊,不愧是能文能武,破掉曹仁八門金鎖陣的人。

“哦?元直繼續。”龐統卻是很淡定,彷彿徐庶的話早在他的預料之中。

徐庶站起來拜首道:“在下所言如有不當,還請太守與元直見諒。”

“但說無妨。”劉修擡了擡手道,他也很想看看徐庶究竟有多大才能。

“在庶看,攻打宛城,實乃太守逼不得已,換句話說劉太守已經無路可退了,劉荊州病重,以蔡德珪與蒯異度爲首的羣臣已經輔佐二公子處理政事,蒯異度掌握荊州的糧草調度,他必然會斷掉太守大人與我主的糧草,而劉太守剛到南陽,根基未穩,糧草必然短缺,想要獲取糧草,劉太守只有剩下攻打宛城一條路了,因爲宛城是曹軍的屯糧之地。”

劉修大爲震驚,這就是徐庶嗎,竟然可以一語道破自己的意圖,幸好對方現在不是自己的敵人,否則就太可怕了,想到這裡劉修突然有種頓悟的感覺,既然徐庶都知道,想來諸葛亮也早就料到了,不然也不可能建議自己攻打宛城,而且彷彿早就預料到自己肯定會接受他的建議,原來他們都知道自己必須攻打宛城纔有出路。

而諸葛亮說服劉備之所以給自己借兵,想來也不是因爲仁義或者口中所說的雙方是同盟關係,互相守望,就是互相利用關係,而是他必須要促成自己儘快的攻打宛城,從而轉移夏侯惇等人的注意力,緩解新野的壓力,到時候不論自己成敗,對於他們來說,至少可以暫時緩解新野的危急,然後得到喘息機會,再圖謀其它。

到時候只要夏侯惇和曹仁將矛頭對準自己,那劉備就可以跳出戰場,萬一情形不對,他們也可以向南撤退,而自己就只能面對夏侯惇大軍的蹂躪了。

好一招妙棋,圍魏救趙,金蟬脫殼,這一刻劉修突然想到了很多,越想越覺得諸葛亮可怕,若非自己還有底牌,恐怕還真着了諸葛亮的道了。

不過可悲的是,明知道對方算計自己,自己反而無能爲力,必須按照這條道路去走。

第10章 劉表悲傷第232章 劉修誘餌第130章 劉備決心第188章 劉備陰謀第61章 南陽太守第85章 二次攻城第147章 曹仁攻城第86章 聲東擊西第229章 圍攻西陵第218章 返回江陵第1章 公子劉修第255章 一統江南第135章 再遇伏擊第240章 歪門邪道第91章 兩面夾擊第113章 夏侯撤軍第91章 兩面夾擊第61章 南陽太守第128章 劉聰投降第80章 夏侯元讓第191章 狐假虎威第28章 黃蓋程普第189章 秦晉之好第144章 周瑜公瑾第34章 韓玄棄逃第171章 扣爲人質第99章 胸有成竹第76章 女子祭酒第180章 入駐襄陽第70章 鹿門山行第199章 復仇怒火第179章 進駐宜城第121章 劉備對策第27章 大獲全勝第139章 江陵消息第193章 南蠻番王第74章 鳳雛三策第127章 賣主求榮第179章 進駐宜城第120章 曹操南征第44章 賊子休走第57章 甘寧水軍第74章 鳳雛三策第86章 聲東擊西第75章 龐統歸附第32章 醫聖張機第91章 兩面夾擊第199章 復仇怒火第76章 女子祭酒第60章 蔡瑁刁難第35章 借兵世族第167章 各自謀劃第83章 樂進攻城第61章 南陽太守第125章 劉備南撤第76章 女子祭酒第58章 劉修資本第87章 敗局已定第55章 黃敘治病第86章 聲東擊西第89章 從長計議第174章 爭奪州牧第67章 授格鬥術第67章 授格鬥術第206章 圍魏救趙第179章 進駐宜城第243章 四方聯合第143章 劉修使臣第236章 改變策略第7章 收服甘寧第68章 文聘仲業第113章 夏侯撤軍第59章 返回襄陽第13章 劉修練兵第34章 韓玄棄逃第239章 你屬狗的第122章 聯合抗曹第16章 精悍強兵第9章 必謀荊州第150章 山雨欲來第110章 凱旋而歸第220章 馬良笑意第133章 常山子龍第237章 孫權下落第33章 病子黃敘第159章 天助我也第148章 階下之囚第128章 劉聰投降第104章 暗度宛城第2章 白眉最良第173章 春節快樂第130章 劉備決心第224章 進墳墓了第154章 陶罐逞威第95章 問計徐庶第79章 治所穰城第39章 奇襲攸縣第80章 夏侯元讓第146章 隔江對峙第105章 圍三缺一
第10章 劉表悲傷第232章 劉修誘餌第130章 劉備決心第188章 劉備陰謀第61章 南陽太守第85章 二次攻城第147章 曹仁攻城第86章 聲東擊西第229章 圍攻西陵第218章 返回江陵第1章 公子劉修第255章 一統江南第135章 再遇伏擊第240章 歪門邪道第91章 兩面夾擊第113章 夏侯撤軍第91章 兩面夾擊第61章 南陽太守第128章 劉聰投降第80章 夏侯元讓第191章 狐假虎威第28章 黃蓋程普第189章 秦晉之好第144章 周瑜公瑾第34章 韓玄棄逃第171章 扣爲人質第99章 胸有成竹第76章 女子祭酒第180章 入駐襄陽第70章 鹿門山行第199章 復仇怒火第179章 進駐宜城第121章 劉備對策第27章 大獲全勝第139章 江陵消息第193章 南蠻番王第74章 鳳雛三策第127章 賣主求榮第179章 進駐宜城第120章 曹操南征第44章 賊子休走第57章 甘寧水軍第74章 鳳雛三策第86章 聲東擊西第75章 龐統歸附第32章 醫聖張機第91章 兩面夾擊第199章 復仇怒火第76章 女子祭酒第60章 蔡瑁刁難第35章 借兵世族第167章 各自謀劃第83章 樂進攻城第61章 南陽太守第125章 劉備南撤第76章 女子祭酒第58章 劉修資本第87章 敗局已定第55章 黃敘治病第86章 聲東擊西第89章 從長計議第174章 爭奪州牧第67章 授格鬥術第67章 授格鬥術第206章 圍魏救趙第179章 進駐宜城第243章 四方聯合第143章 劉修使臣第236章 改變策略第7章 收服甘寧第68章 文聘仲業第113章 夏侯撤軍第59章 返回襄陽第13章 劉修練兵第34章 韓玄棄逃第239章 你屬狗的第122章 聯合抗曹第16章 精悍強兵第9章 必謀荊州第150章 山雨欲來第110章 凱旋而歸第220章 馬良笑意第133章 常山子龍第237章 孫權下落第33章 病子黃敘第159章 天助我也第148章 階下之囚第128章 劉聰投降第104章 暗度宛城第2章 白眉最良第173章 春節快樂第130章 劉備決心第224章 進墳墓了第154章 陶罐逞威第95章 問計徐庶第79章 治所穰城第39章 奇襲攸縣第80章 夏侯元讓第146章 隔江對峙第105章 圍三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