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圍攻西陵

曹操與馬超相持與潼關,二人互有勝負,然而曹操就是無法越過潼關踏入關中,馬超韓遂死死的守住了潼關讓曹操寸步不前。¤小,..o

荊州劉修的動作傳到了曹操的耳中讓曹操大爲緊張,他一面命令曹仁與滿寵加強城防,一面從合肥等地抽調了三萬大軍開赴南陽與章陵防守。

而劉修是大肆旗鼓,名目張大的秣兵歷馬,看樣子不日將會北上,策應馬超,與曹操一較高下。

建安十五年七月。

劉修diǎn起四萬大軍,突然從江陵出發,順江而下,直奔江東而去,此時坐鎮湘州的甘寧也是早就得到就消息,率領兩萬大軍北上長江,與劉修匯合。

六萬大軍直奔西陵而去。

此時的西陵由周瑜把守。

劉修攻打江東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周瑜的耳中,周瑜大吃一驚,因爲此時的江東毫無準備,西陵只有兩萬人把守,沒有人會想到劉修的大軍來的這麼快。

周瑜一面命人前往柴桑稟報孫權此時,一面加固防禦做好迎戰準備。

西陵坐落於長江之北,原本是江夏郡的治所,後來孫權攻破江夏,斬殺黃祖之後佔領了江夏,在西陵囤積了大量人馬糧草軍械,作爲攻打荊州的準備。

後來劉備棄新野,敗當陽,跨過漢水來到了江夏投奔,孫權將江夏郡長江以南部分暫借給了劉備,而江夏郡的長江以北部分依然由孫權派人駐紮。

周瑜攻打南郡敗退之後,來到了西陵,孫權便順勢封周瑜爲江夏太守。駐守西陵。一方面是爲了防備曹操。另一方面也是爲了防備劉修攻打。

……

孫權得到消息之後,着急萬分,他知道劉修恨自己入骨,所以派遣了大量的使臣想要與劉修重新修好,可惜劉修根本就不給自己面子,至今還扣押這魯肅。

如果是以往,孫權必然會派遣使臣前往許都向曹操稱臣,然後請求曹操幫助。可惜眼下曹操在潼關被馬超和韓遂牽絆住,根本就無暇顧及到他孫權,有心也無力。

不得不說劉修攻打江東的這個時機把握也很好。

“立刻派人前往荊州,告訴劉修只要他退兵,我願意將劉備以及諸葛亮等人的首級送給劉修,並且永結修好,互不侵犯。”

孫權急急忙忙的召集大臣,商議對策。

“不可啊,主公,劉修素有狼子野心。而且背信棄義,毫無信譽可言。就怕主公即便是將劉備等人送給劉修,他也不會買帳的。”

張昭立刻出生阻止道。

“是啊,子敬還被劉修扣押着,至今未歸,我江東與劉修有不共戴天之仇,不可言和。”

“不如派人前往許都,請曹丞相前來相助。”

“曹操遠在潼關,遠水救不了近渴,何況他不一定會相助。”

“劉修小兒,妄起刀兵,我江東虎狼之師豈會怕他,我願意率領我江東兒郎,踏平荊州。”

堂上吵的不可開交,孫權的頭一個比兩個大,不過這一次與曹操南征不同,這一次不管的是文臣還是武將都傾向於與劉修一戰。

劉修的人品可見一斑。

“好了好了,你們不要吵了,既然諸位一致傾向於戰爭,看來民心可用啊,好,我即可命令程普率領四萬大軍奔赴西陵,與公瑾一同抗擊劉修,張昭做好糧草籌集的準備。”

“諾。”

沒有辦法,所有的人都同意與劉修一戰,他也不可能獨斷專行。

自此江東開始忙成一鍋粥了。

就在這個時候,劉備也是得到了劉修攻打孫權的消息,立刻派人告訴孫權自己願意率領所有人馬與孫權一道奔赴前線,抗擊劉修。

孫權大爲高興。

劉備也是對劉修恨之入骨,自己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完全是拜劉修所賜,可惜他不會去想,如果不是他覬覦荊州,又豈會落得這般田地。

這一次劉備也是報了必死的決心,也要與劉修一較高下。

劉備的參戰,這是劉修萬萬沒想到的,這個只會一味逃跑的僞君子,竟然也有硬氣的一面。

話分兩頭。

劉修大軍不出半個月便是兵臨西陵城下,將西陵圍得水泄不通,周瑜面色凝重,此番他也是退無可退,只有嚴防死守,等待援軍的到來。

可是讓周瑜不明白的是,劉修到達西陵之後並沒有急於下令攻打西陵,而是隻將西陵圍了起來,他究竟要幹什麼,周瑜絕對不相信劉修只是來玩玩的,他肯定會有什麼陰謀,莫非還希望我自己出城與他一戰。

劉修也真是太天真了。

劉修坐在戰船上,遙遙望着西陵城,他的臉上帶着笑意。

“士元,一切準備的怎麼樣了?”劉修轉頭問道。

龐統笑道:“一切都準備妥當了,只待援軍的到來。”

“恩,這一次我們必須要一舉拿下江東,在曹操結束與馬超的戰爭之後,我們務必要在江南立住腳根,與曹操一爭天下。”

“主公英明。”

……

如今的江東已經平定了境內的山越叛亂,內部穩定,孫權將全國的兵力抽調出了四萬人馬,可以說這已經是整個江東一半的兵力了,加上西陵的兩萬人馬,這一次爲了保衛江東,孫權將江東四分之三的兵力投入了戰鬥,這也是孫權放手一搏的意思,勝的話前路一片坦途,如果敗很可能會丟掉整個江東。

孫權也是受夠了劉修的危險,有劉修臥榻之側,孫權一直孤枕難眠,惴惴不安,這一次他也是希望永久的結束二人之間的恩怨。

程普率領四萬大軍,浩浩蕩蕩開赴西陵,這一次比較緊急,因爲西陵還在劉修的圍攻當中。

隨同程普出征還有劉備、諸葛亮等人,劉備自從被孫權派到廬江之後,他再次的大肆招兵買馬,很快手底下又聚集了一萬多人馬,死灰復燃。

“還有多久才能到達西陵?”程普站在船頭,目光凝重,說道。

身邊的一個小將抱拳道:“啓稟將軍,再過一天便可到達西陵城下。”

“恩,加快行程,劉修圍攻西陵,西陵危在旦夕,務必趕在城中彈盡糧絕之事,到達西陵。”

“諾。”

第216章 兵不血刃第154章 陶罐逞威第213章 出使益州第34章 韓玄棄逃第184章 再上鹿門第166章 虛張聲勢第2章 白眉最良第189章 秦晉之好第61章 南陽太守第214章 劉璋出兵第236章 改變策略第169章 各有打算第85章 二次攻城第119章 鄧艾消息第202章 蠻人之殤第151章 曹操督戰第223章 寧死不從第110章 凱旋而歸第152章 活捉劉修第212章 洞庭大捷第155章 曹操心碎第238章 女扮男裝第182章 劉修願景第190章 書籍博弈第63章 促膝長談第238章 女扮男裝第38章 慘烈一天第216章 兵不血刃第21章 激戰水賊(一)第230章 孔明獻計第162章 流言四起第28章 黃蓋程普第98章 伏擊斥候第102章 沒卵閹人第230章 孔明獻計第138章 江東來人第159章 天助我也第189章 秦晉之好第77章 大軍開拔第174章 爭奪州牧第220章 馬良笑意第175章 頒佈政策第18章 孫權來犯第81章 涅水防禦第233章 中了圈套第178章 雙方談判第126章 不忠不義第208章 爭搶先鋒第130章 劉備決心第112章 劉修翻臉第150章 山雨欲來第241章 慘烈之戰第91章 兩面夾擊第179章 進駐宜城第33章 病子黃敘第42章 劉修用計第99章 胸有成竹第179章 進駐宜城第199章 復仇怒火第11章 招兵買馬第57章 甘寧水軍第47章 黃蓋撤軍第74章 鳳雛三策第42章 劉修用計第116章 三思而行第93章 奔襲宛城第236章 改變策略第109章 整兵追擊第38章 慘烈一天第176章 飼養信鴿第174章 爭奪州牧第49章 一反常態第9章 必謀荊州第222章 飛舞拒婚第115章 蔡瑁下套第131章 劉備敗退第131章 劉備敗退第185章 得遇二賢第68章 文聘仲業第100章 淯水對峙第13章 劉修練兵第60章 蔡瑁刁難第189章 秦晉之好第85章 二次攻城第115章 蔡瑁下套第19章 貪生怕死第160章 魯肅來訪第255章 一統江南第44章 賊子休走第128章 劉聰投降第186章 教化萬民第236章 改變策略第196章 徐庶跑了第177章 分裂荊州第113章 夏侯撤軍第107章 合兵一處第30章 黃忠漢升第63章 促膝長談第131章 劉備敗退第172章 荊南四郡
第216章 兵不血刃第154章 陶罐逞威第213章 出使益州第34章 韓玄棄逃第184章 再上鹿門第166章 虛張聲勢第2章 白眉最良第189章 秦晉之好第61章 南陽太守第214章 劉璋出兵第236章 改變策略第169章 各有打算第85章 二次攻城第119章 鄧艾消息第202章 蠻人之殤第151章 曹操督戰第223章 寧死不從第110章 凱旋而歸第152章 活捉劉修第212章 洞庭大捷第155章 曹操心碎第238章 女扮男裝第182章 劉修願景第190章 書籍博弈第63章 促膝長談第238章 女扮男裝第38章 慘烈一天第216章 兵不血刃第21章 激戰水賊(一)第230章 孔明獻計第162章 流言四起第28章 黃蓋程普第98章 伏擊斥候第102章 沒卵閹人第230章 孔明獻計第138章 江東來人第159章 天助我也第189章 秦晉之好第77章 大軍開拔第174章 爭奪州牧第220章 馬良笑意第175章 頒佈政策第18章 孫權來犯第81章 涅水防禦第233章 中了圈套第178章 雙方談判第126章 不忠不義第208章 爭搶先鋒第130章 劉備決心第112章 劉修翻臉第150章 山雨欲來第241章 慘烈之戰第91章 兩面夾擊第179章 進駐宜城第33章 病子黃敘第42章 劉修用計第99章 胸有成竹第179章 進駐宜城第199章 復仇怒火第11章 招兵買馬第57章 甘寧水軍第47章 黃蓋撤軍第74章 鳳雛三策第42章 劉修用計第116章 三思而行第93章 奔襲宛城第236章 改變策略第109章 整兵追擊第38章 慘烈一天第176章 飼養信鴿第174章 爭奪州牧第49章 一反常態第9章 必謀荊州第222章 飛舞拒婚第115章 蔡瑁下套第131章 劉備敗退第131章 劉備敗退第185章 得遇二賢第68章 文聘仲業第100章 淯水對峙第13章 劉修練兵第60章 蔡瑁刁難第189章 秦晉之好第85章 二次攻城第115章 蔡瑁下套第19章 貪生怕死第160章 魯肅來訪第255章 一統江南第44章 賊子休走第128章 劉聰投降第186章 教化萬民第236章 改變策略第196章 徐庶跑了第177章 分裂荊州第113章 夏侯撤軍第107章 合兵一處第30章 黃忠漢升第63章 促膝長談第131章 劉備敗退第172章 荊南四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