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殖民地攻略

華夏二年,共和2119年,1月2日,印度,注輦邦,沙裡八丹。

注輦邦,位於印度次大陸東南,南至大洋,西至德干高原,北至金奈,面積約十二萬平方公里,也就是故注輦國的主要疆土。此邦境內河流縱橫、耕地廣大、人口稠密,有着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經濟在古典農業時代可謂繁榮無比。

當年西洋公司滅了注輦國,在這個沒落帝國已經所剩不多的國土上設立了三個郡和一個封國(西瀛國)。後來又不斷擴張,逼降了馬杜賴國,北上擴張到了金奈,到現在已經有七個郡和三個封國了(分別是西瀛國、馬杜賴國和從馬杜賴國南部國土上分裂出來的古佛裡國)。這七郡三國之地便統稱“注輦邦”。

華夏國成立之後,在本土劃分行省、進行行政正規化建設,而對注輦邦這些海外領地也設立了一套制度管理了起來。

海外領地又分了兩種:一種是環境較好、原住民較少或者位於關鍵位置的,參照本土政策,由海外省治理;另一種就是那些已經有了不少人口和成熟文化的征服地區,注輦邦就是其中的典型。後者當然不可能完全套用本土製度——一來距離遙遠沒法實時管理;二來當地文化、風土、人種與本土迥異,需要因地制宜施策;三來,呃,同樣的制度也就意味着授予當地人同樣的權利,憑什麼啊?

而且,從長遠上來看,這些異質文化的地區早晚會產生離心傾向,即使強行併爲國土,也會帶來一系列麻煩。所以,尚書省對後者的政策,就是所謂的“邦國化”。在政治上,將一個地理區設爲一個“邦”,其下再分若干直轄郡和分封國,利用當地勢力減少統治成本,同時也分而治之,給以後埋點釘子。在經濟上,不追求長遠的治理,只追求中短期的利潤,以反哺本土。

“說起來簡單,但真研究起來的話,這個‘利潤最大化’還是有點難度的。”何魏一邊給符凱偉倒着茶,一邊如此說道。

何魏當年商務部出身,在崇明島掌政過幾年,後調回本土,五年前又接替高川,成爲了西洋公司的總經理。西洋公司轄區遍佈整個西洋,面積廣大,他在各邦之間不斷巡視,這段時間就到了注輦邦,呆在高韋裡河河口處的港口城市沙裡八丹處理事務。

而符凱偉現任海軍第一艦隊提督,今年來到西洋戰區換防,今天正好率艦隊抵達沙裡八丹,於是何魏就給他接風洗塵了。現在還不到宴飲的時候,兩人在總督府的辦公室中相對飲茶,隨便聊聊天,這就聊到了殖民地的經營策略。

符凱偉端起這杯紅茶喝了一口,問道:“哦?難在何處,光是搶錢的話,應該不難吧?”

何魏搖頭道:“搶錢倒是不難,但光搶能搶多少?咱們雖說不指望長長久久佔着這些殖民地,但幾十上百年總是能期待的,要研究的是在這麼長段時間裡取得最大利益,而不是做完一錘子買賣就沒了。”

“哦,也是……但你們每年從那些個莊園裡收那麼些稅,還有壟斷貿易的經營收益,不也跟搶差不多了?”

何魏笑了一下,但又搖頭道:“是啊,但每年也就一百萬的規模,還沒法全運回去。這點還不夠啊。”

他又自顧自地說道:“當時我接手之前想得也挺簡單的,經營殖民地,不就是收收稅、傾銷商品賺錢嘛。畢竟前世沒什麼做殖民者的經驗,也就知道這些了,但一上手規劃起來,發現這麼搞不行。”

符凱偉擡起頭來,有些疑惑:“怎麼不行了?”

何魏答道:“以獲取貴金屬爲目的的殖民地經營是持續不下去的。整個注輦邦能有多少貴金屬在流通?根據我們的估算,也就千萬數量級的規模,就算全抽走了也就這點了。更別說,隨着貴金屬的流失,經濟會發生通貨緊縮,人人將金銀捂在手裡,對商業流通造成打擊不說,我們再想收稅和販售商品也會變難了,最後也取不走多少。”

符凱偉思考道:“是這樣嗎?”

何魏點頭道:“是這樣沒錯。歷史上英國人殖民印度的時候,也不是一味從印度攫取,而是很注重維持印度的貨幣流通的。那時候爲什麼打鴉片戰爭?一大原因就是,鴉片貿易是英國人從印度抽稅的重要形式——從印度出口鴉片到東亞換銀子,再運回英國,就能在不從印度抽取白銀的同時獲得收益了。”

符凱偉眉頭一皺:“那按你這麼說,我們不能從印度抽太多金銀,那還算什麼經營,能有什麼收益?”

“這要從兩方面說。”何魏順手掏出一枚銅質錢牌,放在桌上,“第一,不能抽取太多貴金屬的原因是貨幣不足會妨礙經濟流通。但是,貨幣並不一定要是貴金屬嘛。所以,我們按照本土的經驗,開始在印度建立銀行業併發行替代貨幣,只要把經濟撐起來了,那麼‘稍微’抽一點金銀也就無所謂了。”

符凱偉拿過這枚錢牌一看,和本土發行的十元錢牌規格是一致的,都是100mm對角線的黃金比例圓角矩形卡片,不過上面的圖案有所區別,畫的不是帆船而是本地特色的白牛。西洋公司在注輦邦成立了“注輦邦銀行”,基本複製了本土的銀幣-代幣-紙幣三級貨幣體系,目前只推廣到了少數幾個大城市,但擴展速度很快。

他用手把錢牌掂着,笑道:“還是你們會玩,搶錢不見血……這是第一,還有第二呢?”

何魏說道:“第二,這貴金屬也好,代幣也好,本質上只是個工具,真正的經濟是物資的生產和流通……”

符凱偉點頭道:“這個我知道,老生常談了。你的意思是,與其老想着撈錢,不如多運些物資出去,比如鴉……呸,鴉片肯定不行,棉花、染料、香料之類的總可以吧?”

“是這個道理,不過具體操作的時候,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其一是選擇的商品不能衝擊了本土的市場,比如說你運了一堆棉布回去,擠垮了本土生產商,那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所以只能運些原材料和無關緊要的奢侈品回去。

其二是不能養成對商品的依賴,比如說你運了一堆棉花回去,讓本土紡織業受益了,但爽則爽矣,萬一哪天出了點麻煩斷供了,本土豈不是得搞出經濟危機來?所以,得多個區域一起供應,一旦哪個出了漏子也不至於全軍覆沒。

其三呢,是得設法壓低商品的價格,不然就是正常貿易,而不是從中獲利了……”

符凱偉笑道:“這就是你們整天說的‘剪刀差’吧?高價賣工業品、低價收購原材料什麼的,英國人就是這麼搞的。”

“對!“何魏拍了拍手,“所以說,‘剝削’這事,還是歷史上的英國人玩的溜啊,我們得多學才行。具體來說,他們是讓一塊殖民地只從事單一產業,挖礦的只挖礦,種糧的只種糧,種茶的只種茶,然後販賣這些特產,換取本土的工業品。從明面上來看,這是公平交易,農場主種了東西出來賣掉,隨行就市,賣多賣少都沒什麼可指摘的。但是實際上,殖民地的單一產業使得生產相對過剩、農場主們相互競爭,不合理地壓低了價格;而英國人壟斷了工業品的銷售,又相對擡高了售價。所以,雖然都是‘市價’,但殖民地還是顯著吃虧了的,這就是所謂的‘剪刀差’。

這種剪刀差的存在,至少有三方面的好處。一方面使得本土獲取了豐厚的利益;另一方面,明面上的‘自由交易’使得殖民地的農場主有了生產積極性,產出了大量的原材料,只是很可惜,產得越多,價格壓得越低;第三方面,這剪刀差使得殖民地陷入貧困,無力積累,也就沒法工業化,無法挑戰本土的宗主國地位。”

符凱偉聽完後,感慨道:“可真是毒……哦不對,可真是高明啊,印度人民攤上你可真是倒黴了。”

“哪裡的話!”何魏立刻直起身來,眉頭挑着說道:“我這是給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管理制度和金融體制,是引入了文明!對了,以後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印度人民了,只有注輦人民、古里人民、孟加拉人民、德里人民等等了。”

符凱偉聳肩笑了笑:“好啊,等元人也來摻一腳,那就更熱鬧了。行了,不說這個了,趙晑那邊,你準備怎麼安排?”

去年夏軍攻入廣西,控制了西宋皇帝趙晑等人,不想把這燙手山芋留在手裡太久,就趁着這次第一艦隊換防的功夫送來了注輦邦。雖說最終是要把他們送去非洲建國,但當下西洋公司在非洲也就剛開了個頭,時機尚不成熟,他們還得在印度呆上一陣子,這就要何魏處置了。

何魏不假思索地說道:“好說,先讓他們在這邊適應適應。然後從本土招點落魄宋人還有沒劣跡的元官過來,給他們搞套班底,再在印度就地徵一批土兵出來,讓他們有兵可用。也不用急,時間長着呢。”

符凱偉笑道:“好啊,混血皇帝宋官印度兵去非洲建國,齊活了。那麼到時候從哪開始,是在丁香島嗎?”

何魏想了想,道:“可以,也不一定,這次潘學忠不是帶隊去探險嘛,正好順路看看有沒有什麼合適的登陸地,到時候再說吧。”

符凱偉點了點頭:“那好,就這樣吧。”

第611章 李氏朝鮮 完(加更)第540章 上海第734章 元軍的反擊第273章 將而必誅第4章 臨時穿越大會第792章 牆頭草第599章 進擊的滕國 一第655章 童年的終結第125章 招安還是自立第581章 黑龍江上 八 補給第681章 輿論洪流第132章 攻取乳山 下第28章 鐵雨第159章 曆法(感謝衆書友的打賞,第五次加更)一點感言第607章 李氏朝鮮 四後6章 夜深第618章 共克時堅 七 自力更生第25章 春季與財政第252章 大巡禮 五 電學第115章 山河防線 四 超重彈第138章 敵情第211章 告一段落第796章 旱地行舟第651章 騎兵爸爸還是你爸爸後4章 土木堡之變第95章 七艦戰歌 上第649章 後方緊吃(加更2/2)第643章 安條克復仇軍第26章 即墨鄉紳與知縣第865章 既非拜占庭,也不是什麼東方帝國,它就是羅馬!第45章 南宋造船業第281章 營救第720章 收拾殘局第709章 龜船第105章 戰時經濟 三第484章 江湖令與德政令第698章 陷阱第728章 達則一線平推第432章 南下:溫州第760章 以星辰爲刃第522章 光明 下第756章 大定府第440章 朝貢體系的受益者第350章 百里馳援董文炳第281章 營救第154章 開慶元年(第五更)第707章 黃州大撤退後3章 干涉第299章 攻城(3/4)第457章 另一個世界:沒翼第89章 光榮與夢想第686章 都好起來了 四第185章 一手槍,一手藥第597章 擴張吧,東海關稅同盟!第236章 朝野震撼第570章 火車第393章 派系第241章 技術驗證船 一第825章 麻煩第167章 硫酸 上第580章 黑龍江上 七 哈州第764章 禮樂(加更)第25章 春季與財政第94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60章 北地貿易 一第179章 兵役制度 一第694章 一日城第1章 倒黴的同學會第330章 泰山之戰 五 衝陣第28章 鐵雨第37章 渤海沿岸第440章 朝貢體系的受益者第636章 南平府第235章 劫郝經 下第325章 交易第730章 入關第158章 歷史性的會面(感謝江西胖哥的紅包,第四次加更)第830章 熱那亞的崛起 二 吉伯林第476章 鮭魚杯帆船賽第877章 水城,火城第21章 失敗的板甲第53章 逆風航線第280章 登陸第894章 內鬼第903章 終局第870章 海軍演習第398章 書同文、車同軌、行郡縣、編戶齊民第730章 入關第442章 龍牙半島第273章 將而必誅第755章 西進第243章 技術驗證船 三第21章 失敗的板甲第607章 李氏朝鮮 四第806章 引夏軍出關 上第102章 全面動員 二第174章 土地與人第313章 大殺四方第903章 終局
第611章 李氏朝鮮 完(加更)第540章 上海第734章 元軍的反擊第273章 將而必誅第4章 臨時穿越大會第792章 牆頭草第599章 進擊的滕國 一第655章 童年的終結第125章 招安還是自立第581章 黑龍江上 八 補給第681章 輿論洪流第132章 攻取乳山 下第28章 鐵雨第159章 曆法(感謝衆書友的打賞,第五次加更)一點感言第607章 李氏朝鮮 四後6章 夜深第618章 共克時堅 七 自力更生第25章 春季與財政第252章 大巡禮 五 電學第115章 山河防線 四 超重彈第138章 敵情第211章 告一段落第796章 旱地行舟第651章 騎兵爸爸還是你爸爸後4章 土木堡之變第95章 七艦戰歌 上第649章 後方緊吃(加更2/2)第643章 安條克復仇軍第26章 即墨鄉紳與知縣第865章 既非拜占庭,也不是什麼東方帝國,它就是羅馬!第45章 南宋造船業第281章 營救第720章 收拾殘局第709章 龜船第105章 戰時經濟 三第484章 江湖令與德政令第698章 陷阱第728章 達則一線平推第432章 南下:溫州第760章 以星辰爲刃第522章 光明 下第756章 大定府第440章 朝貢體系的受益者第350章 百里馳援董文炳第281章 營救第154章 開慶元年(第五更)第707章 黃州大撤退後3章 干涉第299章 攻城(3/4)第457章 另一個世界:沒翼第89章 光榮與夢想第686章 都好起來了 四第185章 一手槍,一手藥第597章 擴張吧,東海關稅同盟!第236章 朝野震撼第570章 火車第393章 派系第241章 技術驗證船 一第825章 麻煩第167章 硫酸 上第580章 黑龍江上 七 哈州第764章 禮樂(加更)第25章 春季與財政第94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60章 北地貿易 一第179章 兵役制度 一第694章 一日城第1章 倒黴的同學會第330章 泰山之戰 五 衝陣第28章 鐵雨第37章 渤海沿岸第440章 朝貢體系的受益者第636章 南平府第235章 劫郝經 下第325章 交易第730章 入關第158章 歷史性的會面(感謝江西胖哥的紅包,第四次加更)第830章 熱那亞的崛起 二 吉伯林第476章 鮭魚杯帆船賽第877章 水城,火城第21章 失敗的板甲第53章 逆風航線第280章 登陸第894章 內鬼第903章 終局第870章 海軍演習第398章 書同文、車同軌、行郡縣、編戶齊民第730章 入關第442章 龍牙半島第273章 將而必誅第755章 西進第243章 技術驗證船 三第21章 失敗的板甲第607章 李氏朝鮮 四第806章 引夏軍出關 上第102章 全面動員 二第174章 土地與人第313章 大殺四方第903章 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