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書同文、車同軌、行郡縣、編戶齊民

1263年,2月17日,驚蟄28日,中央市。

一次本來簡單明瞭的金融改革,卻在東海商社這個小池子中激起了遠超預料的震盪。不過史若雲尚未意識到盟友的背刺,還因與季國風達成了幕後交易而沾沾自喜,仍然在一如平常地工作着。攤子越來越大,各類事務也堆積如山,除了最近的金融改革,還有對新得地區政治地位的處理等事,就算沒有政敵搗亂,也夠她忙的了。

她現在正靠在椅背上,拿着一本嶄新的《簡明字典》翻着。

這本字典是文化部的精心之作,多年來花費了大量力氣編纂,還引入了不少外援幫忙,比如在東海國吃了好幾年閒飯的文天祥——這傢伙在去年底已經被召回南宋,可惜沒能見到這部字典的正式出版。

受限於當下的印刷和裝訂技術,《簡明字典》沒有後世字典那般袖珍,用了六號紙的規格(等同於A6,也就是1/4張A4紙),長度約15cm,厚約2cm,沉甸甸的。封皮用了一張紅紙寫着標題四個大字,有些單調,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還算精美。

相比硬件規格,這部字典更重要的是裡面的軟件,也就是近萬個漢字及其註釋。其中重點註釋了2333個簡化字的意義及用法,排版也是按照東海特色的拼音排序的。對於當下的儒生來說,這本字典顯然有些離經叛道,而對於股東們來說,卻分外熟悉好上手。

史若雲手上的這本是多次校對後的最終版,很快,它就將批量印刷出來,送往各學校、工廠、軍營及其它相關機構,與業已鋪開的小學教材配合,成爲學生工人士兵們讀書識字的好幫手。

“很好。”她合上字典,站起身來,“我們這‘東海國’湊合了這麼多年,不倫不類的,如今聲名都打出來了,也該正規化了。這教育事業,就是正規化的第一步啊。”

她把字典放到桌上,又走到牆上掛着的一副地圖邊。這份地圖是一份《東海國政區圖》,不過卻並非正式出版的印刷品,而是在一副地形圖基礎上手繪的。畢竟,去年來東海國的實控區一下子擴張了一倍,新的行政區劃尚在制定中,也沒法正式出版印刷。現在這份地圖上就有不少塗改的痕跡,其中一個個小黑點散佈各地,標示着當今東海國境內的各縣城。

“今年結束前,每個縣都至少要有一所小學,這是計劃的第一步……還有,交通網絡……”

她退了一步,又從中央市開始,觀察起了地圖上連接衆多黑點的幾道線條。這些線條是“千里路計劃”中規劃的全國路網,只有寥寥幾筆,儘可能將絕大多數城市都連接了起來。不過,當前只有中央市周邊的幾段線條是表示已修成的實線,其餘大多數都是“計劃中”的虛線。“還有四年時間,不知能不能看到路網連接起來……”

史若雲上任之後,進一步深化了從張正義時代就開始的甲/乙項目改革。這一改革旨在將東海商社早期混亂的工作內容區分開來,將那些可盈利的商業性項目歸爲乙類項目,由商業化的邏輯自主運營,而將長遠的非盈利項目歸爲甲類,由管委會領用財政資金執行。這教育和基建兩項,就是典型的甲類項目,管委會若想將自己的權力從最初的幾座直轄城市擴張到全國,這兩項也是重中之重。

“還是得一點點來啊!”她笑了笑,然後抄起一支鉛筆,在地圖上畫了起來。

這次她不再是塗點或連線,而是用線條將數座城市圈到一起,相互之間分割開來。原本東海國的國土分爲十個州,每個州只有兩三個縣,實在是嫌小了些,隸屬關係也有些混亂。因此前陣子經管委會和全體大會討論後,決定將這十個州重新劃分爲八個郡,中央市等核心地區設東海郡,原寧海州改威海郡,登州萊州合併爲蓬萊郡,濰州及周邊設濰坊郡,密州莒州併爲日照郡,萊蕪周邊設萊蕪郡,沂州改臨沂郡,海州改連雲郡。這個方案經多次討論變更,史若雲已經爛熟於胸,憑記憶手繪出來,竟是一個不錯。

根據管委會的規劃,原本已經存在的工作組機制將改組爲正規的管委會派出機構,每郡一個,由三到五個股東帶隊,設置財政局、文化局、交通局等必要職責部門,形成“小管委會”,將當地管理起來。

“東海、蓬萊、萊蕪、連雲已經有了派出機構,接下來只要再派出去四個,就能把八個郡都管起來了。八個分管會,恐怕得上千公務員纔能有效運行,還是得招人培訓。過幾年等人夠了,還可以儲備一批,然後逐漸下沉到縣……”

想到這裡,她不由得皺起了眉頭。張正義時代,爲了儘快穩定秩序,除了幾座直轄城市,其餘縣城都給予了較大的自主權。這在近期確實省事了,但長遠來看……很麻煩啊。

史若雲坐回了椅子上,轉着筆思考了起來:“本來,戰爭打贏了,正是攜威削藩的好時候,但地盤一下子大了一倍,又沒那麼多人力去折騰了,短期內還是隻能推進到郡一級……只是派個縣官過去倒也行,但行政還是隻能依賴當地吏員,效率還不如自治呢,而且卸磨殺驢太難看了點……新得地區倒是簡單,威海郡也好說,之前許了程從傑五年時間,今年也到期了,不過該怎麼操作呢?”

她思考了一會兒,覺得錯綜複雜,又看了看錶時間差不多了,乾脆先不想此事,收拾起了桌子。

過了幾分鐘,在鐘錶即將指向9:00的一刻,辦公室的門敲響了。

“請進!”

隨着一聲樞響,現任安全部長林博穎從門後走了進來。

史若雲站起身來,笑道:“說九點就九點,你還是這麼準時啊。”

林博穎擺擺手:“早就到了,吃着蛋糕等着呢,這不是怕首席大人有什麼事在忙,所以踩着點過來。怎麼樣,沒事吧?”

“沒事,就等你了。”

說着,兩人在辦公桌兩邊對坐下來。

林博穎把一份文件放到了桌上,轉了個方向推給史若雲,說道:“這就是今年的徵募預案了。”

四年前,安全部制定了“五九軍制”,每年立冬徵募一批義務兵入伍。這一軍制在去年的作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不過去年戰時多批徵召新老兵員入伍有些打亂了節奏,而且地盤擴大後必然也要相應地擴充軍力,所以今年安全部就準備重新制定一個更大規模的定期徵募方案,現在有了初步預案,就拿來給史若雲過目了。

史若雲接過文件,簡單翻了翻,就笑了出來:“三年內擴軍至兩萬,你們胃口可真不小啊。”

林博穎一副輕描淡寫的樣子,說道:“沒什麼嘛,我看了一下上次統計組高源報的數據,現在控制區內估計有二百萬人口,兩萬也不過才1%麼。我們這個計劃,就叫‘1%計劃’。”

1%的常備軍比例,在古典時代是個常見的數值,小國會高一些,大國會低一些,但是受限於生產力、行政能力和安全需要,一般不會偏離太多。像宋朝幾千萬人口常備幾十萬軍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而女真、蒙古全民皆兵,不大的部族動輒拉出幾萬兵,又是典型的反例。以東海商社的能力,徵募1%的人口入役,並不困難,甚至再多一點也未嘗不可。

“但是有什麼必要呢?剛打完仗,有什麼敵人需要那麼多軍隊去對付呢?而且我們的東海軍養兵的標準可比其他勢力高多了,召這麼多人那可是要花錢的啊!你不是不知道吧,前陣子金融改革那麼大風波,不都是沒錢鬧的?”史若雲道。

林博穎擺手道:“沒那麼誇張吧,之前我們擴軍到一萬多人,在膠東地區不也佔比1%甚至還高了?現在無非是複製到新得地區罷了。而且都是義務兵,要不了幾個錢,平時就算不打仗,也能幫着修橋補路什麼的,不浪費。”

史若雲搖搖頭,說道:“義務兵就省錢了嗎?津貼雖然不多,但是一年十五貫的飲食衣物,還有訓練打的火藥鉛彈,再算上裝備和其他費用,一年三十貫打不住啊!就算兩萬全是義務兵,不也要六十萬貫?全體大會怎麼會批這筆錢?說真的,與其召這麼多義務兵,反倒是數量更少但更精銳的志願役更好接受些。”

林博穎認真了起來,說道:“不……首席,你這不能光看支出,還要看收益和社會效應呢。今年財報還沒出來,不過我猜,跟往年一樣,來自頃田戶的收稅效率要遠高於一般民戶吧?”

頃田戶一年兩稅能繳納的物資大約摺合10-15石糧食,與一般民戶差距並不大,但是徵稅效率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稅務部對頃田戶有完全的直接的掌握,而且頃田戶一般比較富裕、服從商社領導,所以交起稅來也比較痛快,交十石至少能到賬八石。而一般民戶的徵稅效率就慘不忍睹了,核心地區還好些,控制力薄弱的偏遠地區和自治地區,民戶交十石租稅,能到商社手中兩石就不錯了。這兩年,隨着退役兵的增多,來自於各公社的稅源逐漸從零頭變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數字。

“確實這樣,不過……”史若雲又快速翻看了一下文件,有點理解安全部的意圖了,“你們是說,把義務兵當種子,花點錢‘種’下去,等他們長成頃田戶了,就能給我們提供穩定的稅收了?嗯……”

林博穎點頭道:“是這個意思,而且,”她把身子往前探了過來,“我還有個沒寫上去的想法,那就是,我們是時候推出一套公民體系了。”

“公民?”史若雲思索了起來。

這個概念並非她第一次聽了,早在戰前就有部分股東提出類似的議案,主張做出一定貢獻的居民可以被登記爲公民,比如退役士兵、商社勞工、納稅額達到一定標準的居民、正規院校畢業生等等。只是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且之前忙着備戰沒有資源去操作,所以一直沒有實行。

她看了看林博穎,她這是想推進此事了?只是,“我不是反對,不過這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

林博穎沒有立刻回答,而是看着她,過了好一會兒,才笑着說道:“首席,你現在已經把自己的立場完全放在統治者一邊了啊。”

史若雲臉一紅,下意識地要辯駁,但轉念一想又不對,理直氣壯地說道:“難道不是嗎?不光我是,你和劉小白也都是實打實的統治階級啊!”

林博穎擺手道:“我不是說你不對,我們現在的確是統治階級了。只是,首席啊,我們這些統治階級的利益何在?或者說,我們的利益和普通的國民是相悖的嗎?”

“不相悖麼?歸根結底,我們擁有的資源都是從國民手中收取上來的……”史若雲一不小心把真心話說了出來,然後頓了一下,又一邊思考着一邊說道:“但是,不管有沒有我們,普通國民都是會被其它統治階級剝削的。而我們在剝削的同時,還發展了生產力,改善了他們的生活,這是雙贏嘛。”

林博穎笑着拍了拍掌,說道:“是這樣啊。所以,我認爲,實際上我們這二百人的‘統治階級’在根本利益上是與國民一致的——因爲整個國家都是我們的,而國家是由國民組成的,國家的利益就是我們的利益,也就是他們的利益。”

史若雲也笑了出來:“沒錯……啊,聽君一席話,感覺坐在這民脂民膏修成的大樓裡都心安理得不少了呢。不過,這跟‘公民’又有什麼關係呢?”

林博穎說道:“雖說大方向上是這樣,但細分的話又不完全一致。國家是由國民組成的,但不是每一個國民的利益都與國家一致。官僚可以投降,商人可以爲錢資敵,真正的底層反正誰來都是受剝削也無所謂,平時還好,真正的危急時刻都靠不住。只有中間這不上不下的因我們建立的東海體系而收益的一羣人,才真正與國家休慼相關,才真正與我們利益一致。這些人就是我們需要爭取的對象,爲此,必須要有一個制度將他標識出來,也就是公民體系了。”

她繼續說道:“先不說那些假大空的,實際上,之前已經產生的頃田戶雖無公民之名但也有公民之實了。他們享受了國家的好處,也就是一塊大面積的耕地和對應的優惠稅率,因此也必須要盡義務,也就是在戰時被徵召入伍,不然頃田就沒了。這樣的公民,關鍵時刻很有用,而又不會像地主官僚那樣有可能威脅我們這二百人的地位,正是我們真正的基本盤,不應該多多益善嗎?”

史若雲沉默了一會兒,又拿起桌上的文件翻了翻:“倒也是這麼個道理,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擴軍計劃也可以考慮了。只是,像你這樣說,公民權利義務要對等,頃田戶有田地制約,但其它不種地的公民怎麼辦?成爲公民沒什麼特別的好處,也就不好對他們進行制約啊。”

林博穎聳聳肩:“鬼知道,大會二百人呢,總不能全讓我出主意吧?不過,稅務部不是在籌劃普徵商稅和所得稅麼?我看就可以搞個歧視性稅率,公民少徵,其他人多徵。”

“倒也是個辦法,聽着跟某某某對異教徒徵的什一稅差不多。”史若雲感覺有些頭疼,“但這商稅的事牽一髮動全身,要是稅率不同,說不定會有一般商人詭寄在公民名下避稅的事發生,還得慎重……”

林博穎哈哈一笑:“那就得勞您費心了。公民的事先不說,至少今天這徵募計劃能過了吧?您先看着,我還有別的事要忙,先回去了!”

“哦……那慢走不送了!”

……

在林博穎走後,史若雲認真地思考起來。金融改革、稅制改革、行政改革、擴軍、公民體系……前後一系列問題碰撞起來,在她腦中攪成了一團亂麻,但是隨着思索的進行,又逐漸清晰起來。

“重新梳理一下,重要的不是把機構建到哪一級……”

史若雲開始在筆記本上做出了批註。

“而是從上到下,自下而上,培養一個易於管理且有共同利益的階層!”

她翻開一頁新紙,在上面豎着畫出自上而下的管委會體系,又畫出平行的縣域自治體系。隨後,她又在旁邊寫上“公民兵”和“稅制”兩個圈,感到豁然開朗。

正當她想要奮筆疾書,將新計劃記錄下來的時候,門卻又敲響了。

“請進。”

進來的是她的秘書,慎重地將一份標記爲“秘密”的信送了進來。

史若雲見發信人是孔嘉誼,有些奇怪,拆開看過之後,表情就變得一陣紅一陣白,忍不住怒喊了出來:“這老孔是在背後捅刀子啊!他想幹嘛?”

第596章 寧陽模式 下第317章 圍城第547章 奪取蘇洛鬲第394章 中統鈔第779章 討戰犯檄第862章 威尼斯的決意第339章 末路第295章 失守第302章 反擊(感謝淮中爲了晚明注高v的打賞,加更1/2)第206章 出賣 四第589章 當獵人變成獵物第337章 暫歇第690章 轉進西南第823章 止境海第609章 李氏朝鮮 六第7章 即墨城第529章 驅逐艦 上第901章 不是問題第883章 驚弓之鳥第875章 懲戒第394章 中統鈔第311章 前衛戰第763章   追逐第805章 背叛第357章 疑慮第592章 彈幕第418章 東進:博多第520章 神劍(加更2/2)後12章 戰場迷霧第906章 戡亂後4章 土木堡之變第722章 小試牛刀第38章 東海覓天台第540章 上海第909章 一路向南(大結局)第352章 崩解第38章 東海覓天台第62章 北地貿易 三第864章 海峽第1章 倒黴的同學會第373章 正主來了第808章 從東海到西海第378章 以一破十!第510章 進城去第363章 儲蓄第2章 難道是穿越?第362章 收穫第396章 交替第623章 蒲甘第801章 求和第362章 收穫第425章 後勤第220章 是大汗,也是皇帝第29章 什麼,我也通宋了?第235章 劫郝經 下第59章 食品工業第297章 徐州危急(今日四更)後10章 新南洋 二後23章 英格蘭的隕落第162章 財政問題(感謝江西胖哥的紅包,第八次加更)第19章 北風起,南下季第143章 血肉磨坊第41章 火槍實驗 下第672章 天無二日第771章 三、發展度達到……第146章 方陣(加更,感謝江西胖哥的紅包)第766章 勸進第426章 野戰合成營第164章 新城(第十加更)第126章 鯨魚第755章 西進第526章 戰列艦第738章 最後的騎兵(加更)第277章 千里挺進第58章 騎兵第271章 護衛 下第286章 天下又雙叒叕震動了後25章 破門第891章 轉移後4章 土木堡之變第180章 兵役制度 二第686章 都好起來了 四第273章 將而必誅第522章 光明 下第26章 即墨鄉紳與知縣第521章 光明 上第101章 全面動員 一第67章 訂購貨船(第四更)第454章 另一個世界:軍事介入第587章 乃顏第324章 漸熱第125章 招安還是自立第825章 麻煩第347章 郭守敬第242章 技術驗證船 二第198章 這次我來做初一(感謝dsfdfdf的打賞,加更2/2)第142章 不動如山第865章 既非拜占庭,也不是什麼東方帝國,它就是羅馬!第129章 十字路口後10章 新南洋 二
第596章 寧陽模式 下第317章 圍城第547章 奪取蘇洛鬲第394章 中統鈔第779章 討戰犯檄第862章 威尼斯的決意第339章 末路第295章 失守第302章 反擊(感謝淮中爲了晚明注高v的打賞,加更1/2)第206章 出賣 四第589章 當獵人變成獵物第337章 暫歇第690章 轉進西南第823章 止境海第609章 李氏朝鮮 六第7章 即墨城第529章 驅逐艦 上第901章 不是問題第883章 驚弓之鳥第875章 懲戒第394章 中統鈔第311章 前衛戰第763章   追逐第805章 背叛第357章 疑慮第592章 彈幕第418章 東進:博多第520章 神劍(加更2/2)後12章 戰場迷霧第906章 戡亂後4章 土木堡之變第722章 小試牛刀第38章 東海覓天台第540章 上海第909章 一路向南(大結局)第352章 崩解第38章 東海覓天台第62章 北地貿易 三第864章 海峽第1章 倒黴的同學會第373章 正主來了第808章 從東海到西海第378章 以一破十!第510章 進城去第363章 儲蓄第2章 難道是穿越?第362章 收穫第396章 交替第623章 蒲甘第801章 求和第362章 收穫第425章 後勤第220章 是大汗,也是皇帝第29章 什麼,我也通宋了?第235章 劫郝經 下第59章 食品工業第297章 徐州危急(今日四更)後10章 新南洋 二後23章 英格蘭的隕落第162章 財政問題(感謝江西胖哥的紅包,第八次加更)第19章 北風起,南下季第143章 血肉磨坊第41章 火槍實驗 下第672章 天無二日第771章 三、發展度達到……第146章 方陣(加更,感謝江西胖哥的紅包)第766章 勸進第426章 野戰合成營第164章 新城(第十加更)第126章 鯨魚第755章 西進第526章 戰列艦第738章 最後的騎兵(加更)第277章 千里挺進第58章 騎兵第271章 護衛 下第286章 天下又雙叒叕震動了後25章 破門第891章 轉移後4章 土木堡之變第180章 兵役制度 二第686章 都好起來了 四第273章 將而必誅第522章 光明 下第26章 即墨鄉紳與知縣第521章 光明 上第101章 全面動員 一第67章 訂購貨船(第四更)第454章 另一個世界:軍事介入第587章 乃顏第324章 漸熱第125章 招安還是自立第825章 麻煩第347章 郭守敬第242章 技術驗證船 二第198章 這次我來做初一(感謝dsfdfdf的打賞,加更2/2)第142章 不動如山第865章 既非拜占庭,也不是什麼東方帝國,它就是羅馬!第129章 十字路口後10章 新南洋 二